圓編機的針織物縫合方法以及圓編機系統與流程
2023-07-15 01:10:46 2

本發明涉及一種圓編機的針織物縫合方法及圓編機系統。
背景技術:
一般而言,襪子利用作為圓編機的一種的織襪機,按照羅口(cuff)部、腿部、腳後跟部、腳部、腳尖部的順序編織。然後,腳尖開口部利用縫紉機縫合而製成襪子。作為縫合(seaming)的方法,一般有被稱作連圈(linking)或環結(looping)的方法、及通稱作盲縫(rosso)的縫製(sewing)這兩種。前者的連圈(linking)或環結(looping)是為了使襪子的開口部的線圈(針織線圈)閉合而將對應的一對線圈一針目一針目地確實縫合的方法。後者的縫製是對準開口部而利用專用縫紉機與襪子的線圈無關地進行一次或多次縫合的方法。
代替利用人手將由織襪機編織的針織物放置在縫紉機上進行縫合,而開發出各種自動地從織襪機的針織部取出並放置於縫紉機單元的針織物移動裝置(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3)。通過使用此種針織物移動裝置,可自動地進行編織、縫合、移送,從而可減輕作業人員的勞力,而效率佳地製造襪子等圓編製品。
專利文獻1的襪子的搬出裝置中,在保持著編結成的襪子的腳尖側的狀態下從編織針取下,將所保持的襪子朝背面翻轉後,送至設置於裝置外的後續步驟(縫紉機),由此能夠進行自動縫合。專利文獻2中記載了如下裝置:在環狀部分的形成的最後自動地抓取襪子製品,搬運至縫製臺,在襪子製品的內側生成通常的縫合縫(stitched seam)(針目)。
專利文獻3中,襪子開口部的縫合方法為連圈方式,將利用圓編機編結至腳尖的襪子布料從圓編機自動地取出,並將腳尖的各線圈間自動地連圈。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26620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498167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4268136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專利文獻1的襪子的搬出裝置中,利用與編織針筒同步旋轉及上下移動的保持構件、突出設置於保持構件的銷、及將襪子從保持構件接收的襪子接收件,接收針織成的襪子。然而,銷的數比編織針的數少,銷設置於從編織針向編織針筒的內側離開的位置,因而根據針織物的特性一直保持在同一部位的確實性欠佳。
專利文獻2的自動縫製裝置具有用以抓住襪子製品的最後的部分的可動翼片(blade)與固定翼片,且分別分割為具有多個齒的扇區(sector)。可動翼片與固定翼片具有存在編織針的直徑外部與存在編織針的直徑內部這樣的多個位置。因此,可動翼片與固定翼片需要相對於編織針呈放射狀分割配置,為了滿足各齒在編織針間轉移,例如需要如進行16分割般增多分割數。伴隨於此,驅動源的空壓作動器還需要按照扇區配置,從而需要多個零件。
而且,專利文獻1中與腳尖開口端相連而編成盲縫接縫及廢線部,專利文獻2中需要在襪子製品的編織步驟的最後編成被稱作邊緣的部分。廢線部或邊緣是在將襪子的開口部閉合的利用縫紉機進行的縫製時從襪子製品切離的部分。由此,編成廢線部或邊緣不僅造成時間上的浪費,且存在消耗不必要的線的問題。
在專利文獻3的縫合管狀針織製品的邊的方法及裝置中,設為使針織物從編織針移動至去除元件且使針織物轉移至結合(hook up)臺後將針織物成為朝背面翻轉狀態,以一對線跡中的一線跡接近另一線跡的方式轉移,將各線跡間結合(連圈)。所述專利文獻3中,因將編織針與移動針在編織針的軸方向上相連而將最終線圈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編織針與移動針的前端彼此相連的部分穿過最終線圈,因而最終線圈的線圈尺寸比其他內側線圈的線圈尺寸大。因此,若將線圈尺寸增大的最終線圈彼此連圈,則在連圈部分與其他部分,線圈尺寸的連續性會消失,從而連圈部分的緻密性欠佳。因此,所述部分強度降低,耐久性出現問題。而且,因破壞了線圈尺寸的均勻性,故外觀品質降低。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進行使連圈部分與其他線圈同樣地緻密而耐久性及外觀品質提高的連圈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縫合方法及裝置。而且,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將編成襪子類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的一端牢固地縫合而不會編成無用的針織部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縫合方法及圓編機系統。
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所述課題,本發明的圓編機的針織物縫合方法將由圓編機編織的針織物的一端從圓編機的編織針筒的編織針移動至與編織針相同數量的移動針後,利用縫紉機單元將一端閉合。而且,將鉤在編織針的針織物的位於比最終線圈靠內側的內側線圈沿針織物的圓周方向分為兩半而形成第1線圈群與第2線圈群。將第1線圈群與第2線圈群閉合時相向的線圈對準,利用縫紉機單元的縫紉機進行縫合。
優選為在使針織物從編織針移動時使用移動針。所述情況下,使移動針與編織針在編織針的軸方向上相對地轉移,而使移動針的前端部外側面接近編織針的前端部內側面。接下來,在編織針筒的各編織針間的間隙內,從編織針筒的半徑方向的外側向內側放入移動構件,由移動構件的前端部對編織針進行引導。而且,使移動構件從編織針沿編織針的軸方向轉移至移動針,將移動針的前端插入至內側線圈。
本發明的圓編機在將由圓編機編織的針織物的一端從圓編機的編織針筒的編織針移動至與編織針相同數量的移動針後,利用縫紉機單元將一端閉合,且包括移動針單元、移動構件、線圈對準機構、及縫紉機單元。移動針單元對供鉤在編織針的針織物的位於比最終線圈靠內側的內側線圈插入的移動針進行保持,且沿編織針筒的中心線方向升降,成為移動針從編織針退避的退避狀態與移動針接近編織針的接近狀態。移動構件在移動針單元為接近狀態時,使針織物從編織針向移動針移動。線圈對準機構將內側線圈沿針織物的圓周方向分為兩半而形成第1線圈群與第2線圈群,將第1線圈群與第2線圈群閉合時相向的線圈彼此對準。縫紉機單元對由線圈對準機構對準的線圈進行縫合。另外,優選為移動構件在編織針筒的各編織針間的間隙內,從編織針筒的半徑方向的外側進入至內側,並由前端部對編織針進行引導。
移動針優選為前端突起朝內側靠近。由此,能夠確實地將移動針插入至針織物的位於比最終線圈靠內側的內側線圈。
編織針及移動針在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構成編織針群及移動針群。移動針群以180°間隔分為第1移動針群及第2移動針群,使第1線圈群移動的第1移動針群安裝於固定哈夫盤,使第2線圈群移動的第2移動針群安裝於可動哈夫盤。可動哈夫盤經由鉸鏈部反轉自如地安裝於固定哈夫盤,並選擇性地被設定為如下狀態,即,固定哈夫盤及可動哈夫盤位於同一平面上的打開狀態,及第2移動針群的前端接近或接觸於第1移動針群的前端而兩移動針相連的閉合狀態。
優選為在閉合狀態下,第1移動針群與第2移動針群將前端在各哈夫盤的半徑方向上錯開位置而配置。在第1移動針群與第2移動針群的一者的前端形成著收納另一者的前端的收納槽,閉合狀態下一者的前端收納於另一者的收納槽,第1移動針群與第2移動針群在移動針軸方向上相連。所述情況下,能夠經由收納槽,使第1移動針群與第2移動針群確實地在軸方向上連結,從而能夠確實地使線圈從一者向另一者轉移。
移動構件優選為包括帶板狀的移動沉降片主體、及具有傾斜部且形成為銳角的前端部的移動沉降片。前端部的厚度比移動沉降片主體的厚度薄,移動沉降片主體的厚度與編織針間的間隙相同。所述情況下,通過插入至各編織針間的移動沉降片主體,在針織物移動時,能夠對編織針與移動針前端的位置進行引導,而使線圈移動。另外,沉降片主體的厚度與編織針間的間隙相同包括如下狀態,所述狀態與以移沉降片主體能夠進入至編織針的間隙內且轉移的程度在兩者之間具有間隙的狀態大致相同。
移動沉降片利用沉降片進退機構,在編織針筒的各編織針間的間隙內,在編織針筒的半徑方向上從外側插入至內側。移動沉降片及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利用沉降片升降機構,向內側線圈插入移動針的前端,使針織物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
優選為在將內側線圈移動至移動針前,在針織物的上方,向編織針間的間隙插入移動構件後使其下降,由移動沉降片的前端部下表面擠壓最終線圈,而使移動前的最終線圈的高度對齊。具有腳後跟部或腳尖部等剩餘部分的襪子類的針織物中,即便欲使鉤在編織針的針織物的線圈對齊而從針織物下降管抽吸針織物,在剩餘部分也有鬆弛,因而無法使針織物充分拉伸,從而存在針織物的線圈不對齊的情況。通過事先使用移動沉降片使最終線圈的高度對齊,能夠消除因線圈的不對齊而線圈鉤掛在編織針的鉤等的不良情況。並且,能夠確實地使移動沉降片插入至針織物的下側。
優選為在針織物移動至移動針後,為了縫合針織物而將針織物送至縫紉機單元,與縫紉機單元的縫紉機針的升降聯動而使固定哈夫盤在周方向上旋轉。具體而言,優選為包括:針織物移動裝置,在內側線圈移動至移動針後,為了縫合針織物的內側線圈而使針織物移動至縫紉機單元;及旋轉機構,與縫紉機單元的縫紉機針的升降聯動而使固定哈夫盤在周方向上旋轉。所述情況下,不需要使縫紉機單元沿著針織物移動,從而構成變得簡單。
優選為固定哈夫盤側的移動針在軸方向上具有縫紉機針導槽,在縫紉機針的升降時由縫紉機針導槽對縫紉機針進行引導。所述情況下,在將各最終線圈的內側線圈連圈的情況下確實地將縫紉機針引導至內側線圈,而進行確實的縫合。
優選為縫紉機單元選擇性地設置在縫紉機針進入至縫紉機針導槽的第1縫合位置、與位於比第1縫合位置靠針織物的內側的第2縫合位置。而且,在第1縫合位置處進行利用縫紉機單元進行的連圈或第一次的縫製,在第2縫合位置處進行第二次的縫製。所述情況下,在連圈或第一次的縫製後,能夠視需要選擇第二次的縫製,且可根據襪子的種類選擇閉合方。而且,優選為在由配置於固定哈夫盤的內側的半環、及與半環面對面配置的針織物擠壓件夾持針織物後,將內側線圈從移動針取下而進行第一次的縫製及第二次的縫製。所述情況下,除能夠確實地進行縫製外,還能夠無線圈的間距制約地進行縫製,因而實現牢固的縫合。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將鉤在編織針的針織物的位於比最終線圈靠內側的內側線圈沿針織物的圓周方向分為兩半而形成第1線圈群與第2線圈群,將第1線圈群與第2線圈群閉合時相向的線圈對準,利用縫紉機單元的縫紉機進行縫合,因而與如從前般經由最終線圈將第1線圈群與第2線圈群閉合而將兩者連圈的情況相比,連圈部分也為與其他部分相同的線圈尺寸,緻密性得以維持,由此耐久性及外觀品質提高。即,將最終線圈在將針織物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的情況下,需要使最終線圈穿過編織針與移動針相連而變粗的部分,需要使最終線圈的線圈尺寸比內側線圈大地編織針織物。因此,在將最終線圈連圈時連圈部分與其他部分的線圈尺寸不同,連圈部分的緻密性欠佳,但能夠消除所述問題。通過將內側線圈連圈,連圈部分也為與其他部分相同的線圈尺寸,緻密性得以維持,從而耐久性及外觀品質提高。而且,不僅利用連圈將針織物的一端縫合,還可進行縫製、進而第二次的縫製,從而獲得牢固的縫合。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圓編機系統的立體圖。
圖2是圓編機系統的平面圖。
圖3是表示圓編機的編織已結束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4是表示移動針、移動沉降片、編織針等的配置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針織物移動裝置的整體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將針織物移動裝置定位於編織位置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7是將針織物移動裝置主體分解表示的立體圖。
圖8是將移動針單元分解表示的立體圖。
圖9是表示打開狀態的移動針單元的立體圖。
圖10是表示閉合狀態的移動針單元的立體圖。
圖11是將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分解表示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移動沉降片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13A是表示移動沉降片為退避狀態的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的立體圖。
圖13B是表示移動沉降片為進入狀態的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的立體圖。
圖14是表示編織針、移動針、移動沉降片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
圖15是表示圓編機的上部機構打開而向上方退避的狀態的平面圖。
圖16是表示圓編機的上部機構向上方退避後,針織物下降管上升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17是表示將針織物移動裝置主體定位於編織位置的狀態的系統整體的立體圖。
圖18是表示將針織物移動裝置主體定位於編織位置的狀態的系統整體的平面圖。
圖19是表示為了使針織物的最終線圈對齊而移動沉降片為進入位置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0是移動沉降片下降而使針織物的最終線圈對齊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1是表示移動針下降而在軸方向上與編織針相連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2是對固定哈夫盤側移動針及可動哈夫盤側移動針與編織針相連的狀態進行比較而表示的側面圖。
圖23是表示為了使針織物移動至移動針而移動沉降片為進入位置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4是表示針織物的最終線圈鉤在編織針的狀態的橫剖面圖。
圖25是表示移動沉降片為進入位置的狀態下移動針位於可插入至針織物的最終線圈的內側線圈的位置的橫剖面圖。
圖26是表示針織物的線圈與移動沉降片、移動針、編織針的關係的側面圖。
圖27是表示為了使針織物移動至移動針而移動沉降片上升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8是表示針織物移動裝置主體及針織物下降管上升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9是表示轉移臂旋轉而從針織物下降管拔出針織物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0是表示轉向管下降而將針織物的下端向轉向管內抽吸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1是表示為了將針織物朝背面翻轉而轉向管上升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2是表示由夾緊裝置握持將針織物朝背面翻轉的轉向管上部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3是表示針織物移動裝置主體下降而可動哈夫盤通過反轉裝置反轉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4是表示移動沉降片下降而進入至可動哈夫盤內的移動針間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5是表示為了將可動哈夫盤的移動針的線圈轉移至對應的固定哈夫盤的移動針而移動沉降片上升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6是表示移動沉降片向上方退避而可動哈夫盤復位到原來的位置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7是表示轉向管支持具及下針織物擠壓件上升而將保持於固定哈夫盤的針織物夾持在與半環之間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8是表示將縫紉機單元放置於第1縫合位置,將移動針作為引導而利用連圈縫合針織物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9是表示沿著軸方向形成於移動針的外側端面的縫紉機針導槽的移動針的立體圖。
圖40是表示使半環下降,移動針單元向上方退避而將針織物從移動針取下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41是表示為了切斷第1縫合完成後的縫紉機線而切割器作動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42是表示轉向杆上升而將針織物朝表面翻轉並向排出單元搬送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43是表示排出朝背面翻轉的針織物後使轉向管下降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44是表示針織物移動裝置主體回到初始位置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45是表示用以縫合針織物的一端的針織物縫合方法、縫合的各步驟的流程圖。
圖46A是表示利用連圈進行的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的一例的流程圖。
圖46B是表示利用縫製進行的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的一例的流程圖。
圖46C是表示利用兩次的縫製進行的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的一例的流程圖。
圖46D是表示利用連圈與縫製進行的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的一例的流程圖。
圖47是表示將縫紉機單元放置於第1縫合位置且不進行移動針的引導而進行針織物的第一次縫製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48是表示將縫紉機單元放置於第2縫合位置而進行針織物的第二次的縫製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49是表示為了將第二次的縫製完成後的縫紉機線切斷而切割器作動的狀態的縱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的圓編機系統10包括圓編機11、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及針織物移動裝置13。如圖3所示,圓編機11包括橫杆14、剪刀臺15、閂鎖環(latch ring)16、線軌跡裝置17、沉降片頭18、編織針筒19、針織物下降管20或未圖示的線供給部等。
如圖4所示,多個編織針21沿圓周方向以固定間距並列設置於編織針筒19的上端。沉降片25以編織針21間的間隙且通過凸輪驅動在編織針筒19的半徑方向上進退自如地設置於沉降片頭18。通過所述各部聯動,如周知般,相對於編織針21由針織紗依次形成線圈,如圖3所示,作為針織物27的襪子按照羅口部27a、腿部27b、腳後跟部27c、腳部27d、腳尖部27e的順序編織成筒狀。
如圖1所示,在圓編機11的側方附設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包括縫紉機單元100、針織物朝背面翻轉單元101、排出單元102。通過所述各單元100~單元102聯動,在縫合針織物27(參照圖3)的開口緣部後,可排出至未圖示的製品接收盒等中。
如圖5所示,針織物移動裝置13包括針織物移動裝置主體30、及使針織物移動裝置主體30轉移的轉移機構31。轉移機構31包括升降旋轉軸32、轉移臂33。升降旋轉軸32通過引導筒部36而沿鉛垂方向轉移自如地且繞鉛垂軸旋轉自如地受到支持。升降旋轉軸32的上部固定著轉移臂33。轉移臂33的前端安裝著針織物移動裝置主體30。轉移臂33與引導筒部36之間安裝著擺動氣缸37。擺動氣缸37以升降旋轉軸32為中心,使轉移臂33在水平面內例如旋轉90°。通過所述旋轉,使針織物移動裝置主體30向如圖17所示圓編機11的編織針筒19的上方區域(以下稱作編織平臺)、及如圖1所示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的轉向管110的上方區域(以下稱作縫合平臺)轉移。
如圖5所示,在升降旋轉軸32的下端從下開始依序串聯連接著臂上下第1氣缸32a、臂上下第2氣缸32b、臂上下第3氣缸32c。通過選擇性地驅動一個或多個所述氣缸32a~氣缸32c,升降旋轉軸32沿鉛垂方向升降,從而轉移臂33在一連串步驟中被設定為必要高度。
如圖6所示,針織物移動裝置主體30包括移動針單元40及移動沉降片單元41。移動針單元40包括保持著移動針34的固定哈夫盤43、可動哈夫盤44、及保持這些的移動針保持筒45。移動針單元40在編織針筒19的上方利用轉移臂33(參照圖5)升降,使保持於編織針21的針織物27從編織針21完全移動至固定哈夫盤43及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
移動針保持筒45經由軸承50旋轉自如地安裝於移動裝置基座51。如圖5所示,所述移動裝置基座51固定著轉移臂33的一端。如圖6所示,移動針保持筒45被上下地分割為上保持筒部45a與下保持筒部45b,之間固定著移動針旋轉齒輪52。如圖7所示,在移動針旋轉齒輪52連著馬達53的驅動齒輪53b。通過馬達53的旋轉,移動針旋轉齒輪52進行旋轉,由此可經由移動針保持筒45使各哈夫盤43、哈夫盤44旋轉。由所述馬達53、移動針旋轉齒輪52、移動針保持筒45等構成旋轉機構106。旋轉機構106如圖40所示,在利用縫紉機單元100縫合針織物27的內側線圈26a(參照圖24)時,與縫紉機針107的升降聯動地使固定哈夫盤43間歇旋轉,將縫紉機針107確實地插入至各內側線圈26a,縫紉機線108穿過各內側線圈26a,能夠每一針目地連圈。而且,如圖47、圖48所示,即便在將針織物27從移動針34取下的狀態下,當在由半環60與下針織物擠壓件115夾持針織物27的狀態下,與縫紉機針107的升降聯動地使固定哈夫盤43間歇旋轉時,也能夠與線圈的間隔無關地以指定的間隔縫製針織物27。另外,本實施方式中與縫紉機針協動的彎針(looper needle)省略圖示。而且,縫紉機線也不限於一根,也可使用兩根、三根、及多根線。
如圖8所示,固定哈夫盤43在哈夫盤主體43a的外周面具有移動針保持槽43b,在所述移動針保持槽43b內放置移動針34,由支持具43c從上開始擠壓而構成。可動哈夫盤44也與固定哈夫盤43同樣地構成,包括哈夫盤主體44a、保持移動針34的移動針保持槽44b、及支持具44c。由此,第1移動針群安裝於固定哈夫盤43,第2移動針群安裝於可動哈夫盤44。固定哈夫盤43與可動哈夫盤44利用鉸鏈部46,將可動哈夫盤44相對於固定哈夫盤43能夠旋轉(反轉)180°地安裝。而且,固定哈夫盤43的支持具43c固定於移動針保持筒45。
如圖9所示,通常狀態下固定哈夫盤43及可動哈夫盤44成為移動針34在圓周方向上相連的打開狀態。所述狀態下,如圖19~圖21、圖23~圖25所示,從編織針21向移動針34進行針織物27的交付。如圖10所示,當可動哈夫盤44反轉而對準固定哈夫盤43時,所述哈夫盤43、哈夫盤44成為閉合狀態。所述閉合狀態下,如圖33所示,各哈夫盤43、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的前端彼此接觸而相連,因而,由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保持的針織物開口的一半的內側線圈26a分別對準於由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保持的剩餘一半的內側線圈26a。如此內側線圈26a被對準的針織物27移動至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後(參照圖35),如圖38所示,利用縫紉機單元100進行縫合。
本實施方式中,為了確實地進行閉合狀態下的移動針34彼此的連結,使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的配置半徑稍小於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的配置半徑。因此,如圖10的表示放大部分的Z1般,在將可動哈夫盤44閉合時,成為相對於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在哈夫盤43的半徑方向上偏移(offset)的狀態。所述偏移的狀態下,在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的前端,在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的前端所處的部分設置著前端收納槽34a。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的前端進入所述前端收納槽34a。如此,通過將反轉時的上下的移動針34在半徑方向上稍微偏移而配置,與使移動針34的前端彼此對接而相連的情況相比,能夠確實地進行兩移動針34的連結。
如圖8所示,在移動針保持筒45沿鉛垂方向形成著插通孔45c,所述插通孔45c中升降自如地配置著鎖緊軸56。鎖緊軸56的下端部進入可動哈夫盤44的鎖緊槽44d,限制可動哈夫盤44的反轉。鎖緊軸56的上端固定著鎖緊環57。
如圖7所示,以覆蓋移動針旋轉齒輪52的方式,在移動針保持筒45安裝著可動哈夫盤44的鎖緊罩55。鎖緊罩55包括鎖緊氣缸55a與擋塊55b。鎖緊環57通過鎖緊氣缸55a而升降,下降時鎖緊軸56的下端部進入鎖緊槽44d(參照圖8),限制可動哈夫盤44的反轉。當利用鎖緊氣缸55a將鎖緊環57提升而觸碰到擋塊55b並停止時,鎖緊軸56的下端部從鎖緊槽44d拔出,因而,可動哈夫盤44的反轉限制被解除。
移動針保持筒45的上部升降自如地安裝著半環升降筒58。在半環升降筒58經由升降軸59而固定著半環60。升降軸59被上下分割,並升降自如地安裝於移動針保持筒45。如圖6所示,半環升降筒58包含內筒58a與外筒58b,這些以筒心為中心旋轉自如地構成。如圖7所示,在外筒58b的上方,氣缸安裝板61經由撐條61a安裝於鎖緊罩55。氣缸安裝板61與外筒58b之間,安裝著半環下降第1氣缸62a、半環下降第2氣缸62b。所述半環下降第1氣缸62a或半環下降第2氣缸62b被選擇性地驅動,由此從使半環60向上方退避的第1位置(參照圖36~圖38),下降至將針織物27從移動針34取下的第2位置(參照圖40、圖47、圖48),或用以切斷縫合後的縫紉機線108的第3位置(參照圖41、圖49)。所述下降時能夠將縫紉機線108從縫合後的針織物27切斷。
如以上所述,由移動針旋轉齒輪52及馬達53、擠壓縫合時的針織物開口部的半環60及所述半環60的升降機構68、可動哈夫盤44的反轉鎖緊機構69等,構成線圈對準機構。線圈對準機構的各部聯動,由此如以後說明般,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的縫合平臺上,針織物27的開口的一半重合於另一半,進行縫紉機線108的縫合及縫紉機線108的切斷。
如圖7所示,移動沉降片單元41包括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70、及使其在鉛垂方向上升降的移動沉降片升降機構71。如圖11所示,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70從下開始依次包括頭72、基座73、移動沉降片49、沉降片帶75、凸輪保持環76、凸輪77、蓋體78、旋轉環79、固定螺杆74、及移動沉降片進退氣缸80。頭72安裝於環狀的基座73。
移動沉降片49設置為與編織針21相同的數量,進入頭72的放射槽72a,在頭72的半徑方向上呈放射狀配置且轉移自如地得到保持。如圖12所示,移動沉降片49包括帶板狀的移動沉降片主體49a、及形成於移動沉降片主體49a的內側端部的前端部49b。前端部49b具有傾斜部49d且形成為銳角。前端部49b、傾斜部49d形成得比移動沉降片主體49a的厚度薄。而且,移動沉降片主體49a的厚度與編織針21間的間隙相同。另外,移動沉降片主體49a的厚度與編織針21間的間隙相同包括如下狀態,所述狀態與以移動沉降片主體49a能夠進入至編織針21間的間隙內且轉移的程度在兩者之間留有空餘的狀態大致相同,不同於移動沉降片主體49a在間隙內無法進退的嚴格意義。移動沉降片49的外側端面形成著帶槽49g。如圖11所示,帶槽49g中放入橡膠製或螺旋彈簧制沉降片帶75。沉降片帶75對移動沉降片49朝向內側施力。
凸輪77包含在周方向上分割的凸輪主體77a,所述凸輪主體77a呈環狀地由固定螺杆74連結。凸輪主體77a通過凸輪保持環76與蓋體78而在蓋體78的半徑方向上轉移自如地受到夾持。在蓋體78,用以將凸輪主體77a在大致半徑方向上引導的導槽78a設置為凸輪主體77a的個數的2倍。在旋轉環79,在與半徑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著凸輪槽79a。
固定螺杆74貫通各凸輪槽79a及導槽78a,螺固於凸輪主體77a。旋轉環79旋轉自如地保持於蓋體78。在旋轉環79形成著向外側突出的突部79b。而且,在基座73延伸設置著移動沉降片進退氣缸80的基端部安裝用的託架部73b。在所述突部79b與託架部73b安裝著移動沉降片進退氣缸80。
移動沉降片49通過沉降片帶75而被朝向內側施力,因而,移動沉降片49的突起49c抵接於凸輪77的外周面。通過移動沉降片進退氣缸80的杆80a出沒,旋轉環79旋轉規定角度。
如圖13A所示,在移動沉降片進退氣缸80的杆80a突出的狀態下,固定螺杆74位於凸輪槽79a的外側端部。由此,凸輪77(參照圖11)成為大徑,成為移動沉降片49後退的退避狀態。
而且,如圖13B所示,在移動沉降片進退氣缸80的杆80a被拉進的狀態下,固定螺杆74位於凸輪槽79a的內側端部。由此,凸輪77為小徑,移動沉降片49因沉降片帶75的向內側的施力而前進,成為進入狀態。
如圖14所示,在移動沉降片49為進入狀態下,從編織針筒19的外側朝向內側在半徑方向上將移動沉降片49插入至編織針21間的間隙。前端部49b與移動沉降片主體49a相比,以隨著朝向前端而逐漸變薄的方式傾斜切斷兩側面的上側部分,因而,可確實地將移動沉降片49插入至編織針21間的間隙。而且,插入後,移動沉降片主體49a位於編織針21間的間隙,因而,可將編織針21在周方向上進行引導。另外,前端部49b除以逐漸變薄的方式形成之外,也可形成為比移動沉降片主體49a薄的固定的厚度。
如圖7所示,移動沉降片升降機構71包括移動沉降片升降氣缸71a、移動沉降片下降第1氣缸71b、移動沉降片下降第2氣缸71c、移動沉降片上升移動氣缸71d、氣缸安裝板71e。移動沉降片升降氣缸71a安裝於移動裝置基座51與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70的基座73之間,對這些基座彼此的間隔進行調節。在氣缸安裝板71e安裝著固定於移動裝置基座51的移動沉降片下降第1氣缸71b、移動沉降片下降第2氣缸71c、移動沉降片上升移動氣缸71d的作用點。通過選擇性地驅動所述各氣缸71a~氣缸71d,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70可從上升最高的第1位置(參照圖6)起依序下降至第2位置(參照圖27)、第3位置(參照圖19)、第4位置(參照圖20),通過對這些位置進行切換,而可使移動沉降片49在規定的範圍內升降。
通過使用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70及移動沉降片升降機構71使各部聯動,而可使編織針筒19的針織物27移動至移動針34。而且,在使針織物27移動至移動針34後,利用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使可動哈夫盤44反轉,將縫合的開口部分的半周的內側線圈26a彼此對準,並由縫紉機單元100縫合,由此襪子完成。
如圖40所示,縫紉機單元100包括:縫紉機主體103,將縫紉機主體103放置於腳尖開口部的轉移機構104,用以選擇轉移機構104的向腳尖開口部的接近量的縫紉機進退定位氣缸104b,從上下方向夾著並保持腳尖開口部的腳尖開口部保持機構105,以及使腳尖開口部旋轉的旋轉機構106。
針織物朝背面翻轉單元101如圖31所示包括:轉向管110,供轉向管110的下端部插入而升降的下側管升降機構111,轉向管夾緊機構112,轉向杆113(參照圖42、圖43),以及轉向杆升降機構(未圖示)。
以下,按照圓編機系統10的動作順序,將各部的構成及其動作一併進行說明。如圖45所示,圓編機系統10包括移送準備步驟ST1、針織物移動裝置轉移步驟ST2、針織物線圈對齊步驟ST3、針織物移動步驟ST4、針織物轉移步驟ST5、針織物朝背面翻轉步驟ST6、腳尖開口部對準步驟ST7、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針織物朝表面翻轉、排出步驟ST9、裝置復位步驟ST10的各步驟,依序對這些進行處理。
移送準備步驟ST1中,進行如下的處理。圖3表示圓編織剛結束後的編織平臺的縱剖面。另外,以下的各縱剖面中,為了避免附圖的複雜化,僅表示剖面(端面),省略其內側可看見的構件。由剪刀臺15切斷線的剛編織後的針織物27將最終線圈26鉤在各編織針21(參照圖24),並收納於針織物下降管20內。包含剪刀臺15、閂鎖環16、線軌跡裝置17的上部裝置安裝於橫杆14。橫杆14通過未圖示的氣缸而沿鉛垂方向擺動。通過所述擺動而在如圖2、圖3所示圓編機11的編織針筒19中閂鎖環16等面對面的編織位置,與如圖15、圖16所示閂鎖環16等從編織位置向上方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間移位。
在圖3所示的狀態下,針織物下降管20經由未圖示的閥而連結於吸風機(suction blower),針織物27在針織物下降管20內被朝向下方抽吸。針織物下降管20雖省略圖示,但構成為通過多個氣缸而在上層、中層、下層的三階段的位置升降。橫杆14向上方旋轉時,剪刀臺15、閂鎖環16、線軌跡裝置17轉移至退避位置(參照圖16)。
如圖16所示,沉降片頭18上的沉降片凸輪18a或橡膠沉降片凸輪(未圖示)為作用狀態,沉降片25在編織針21間在編織針筒19的半徑方向上朝向外側轉移,沉降片25的卡止爪脫離編織針21。由此,卡止爪對針織物27的卡止被解除。接下來,編織針21上升至非編成水平高度,成為從編織針筒19向上方突出最多的狀態。而且,針織物下降管20上升而放置於上層。由此,針織物27的最終線圈26位於編織針21的舌針(latch)(也稱作鉤針(latch needle))21a的附近(參照圖26)。接下來,使編織針筒19旋轉,使編織針21與移動針34成為對應的位置關係後停止,並利用未圖示的鎖緊裝置進行鎖緊以使編織針筒19不會意外地旋轉。然後,圖7所示的移動沉降片下降第1筒71b、移動沉降片下降第2筒71c成為伸長狀態,準備移動沉降片49的下降定位用的擋塊。
針織物移動裝置轉移步驟ST2中進行如下的處理。首先,當從圖15的狀態起,使擺動氣缸37的杆向收縮方向作用而轉移臂33旋轉時,如圖17、圖18所示,針織物移動裝置主體30向編織針筒19的上方即編織平臺轉移,成為圖6的狀態。
針織物線圈對齊步驟ST3中進行如下的處理。圖5所示的臂上下第1氣缸32a、臂上下第2氣缸32b成為收縮的狀態,移動針34從圖6的位置下降,並如圖19所示,停止於從移動位置算起10mm上方的位置。而且,來自針織物下降管20的抽吸停止。接下來,移動沉降片升降氣缸71a(參照圖7)為非作用狀態(自由的狀態),如圖19所示,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70因自重而下降至移動沉降片下降第1氣缸71b伸長狀態的高度。而且,利用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70,移動沉降片49從圖13A所示的退避狀態成為圖13B所示的進入狀態。
然後,如圖20所示,針織物下降管20下降而位於中層的位置。而且,移動沉降片下降第1氣缸71b成為收縮的狀態,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70下降至移動沉降片下降第2氣缸71c的伸長狀態的高度。利用因所述下降而為進入狀態的移動沉降片49使針織物27下降,各最終線圈以在鉛垂方向上為固定位置(同一水平高度)的方式對齊。由此,能夠使移動沉降片49一直以固定位置接觸針織物。
針織物移動步驟ST4中進行如下的處理。首先,如圖21所示,移動沉降片49處於退避位置。而且,移動沉降片下降第2氣缸71c(參照圖7)成為收縮的狀態,移動沉降片49下降至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70與沉降片蓋體18b接觸的高度。進而,臂上下第3氣缸32c(參照圖5)成為收縮狀態。由此,如圖22所示,移動針34的前端與編織針21的背面接觸或接近。
接下來,成為從如圖13A所示移動沉降片進退氣缸80的杆突出的狀態,到如圖13B所示杆隱沒的狀態,移動沉降片49從退避位置變為進入位置。由此,如圖26所示,移動沉降片49插入至針織物27下側。
圖24表示最終線圈26鉤在編織針21的狀態的編織針21周邊的針織物27。圖25表示在編織針21間的間隙內,在半徑方向上從外側朝向內側插入移動沉降片49的狀態的編織針21周邊的針織物27。圖26表示在編織針21間插入了移動沉降片49的狀態的側面。所述狀態下移動針34位於內側線圈26a的上方,因而能夠將針織物27從下向上提升,而使內側線圈26a向移動針34轉移。
如圖22所示,移動針34下降而在相對於編織針21在上下方向上相連的移動位置,成為移動針34的外側前端面與編織針21的內側背面接觸的狀態或接近的狀態。如此,成為接觸的狀態或接近的狀態取決於,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的配置半徑稍小於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的配置半徑。因此,在兩哈夫盤43、哈夫盤44為打開狀態時,若編織針21接近移動針34,則兩者間的間隙不同,正因為可動哈夫盤側的移動針34的配置半徑小,而在可動哈夫盤側的移動針34與編織針21之間形成間隙。然而,如圖26所示,為對於線圈尺寸能夠容許的間隙。因此,能夠使編織針21與移動針34在鉛垂方向上大致一體化,且將針織物27的內側線圈26a確實移動至移動針34。
此時,如圖25所示,在最終線圈26保持於編織針21的狀態下,與編織針21隔開固定距離的移動針34因與內側線圈26a面對面,故能夠確實地使移動針34插入至同一接縫的內側線圈26a。尤其因移動針34具有突出成三角錐狀的前端突起34e,前端突起34e成為向內側偏移的狀態,因與編織針21稍微隔開,故使移動針34確實地插入至位於比最終線圈26靠內側的內側線圈26a。
如圖27所示,移動沉降片上升移動氣缸71d成為伸長狀態,由移動沉降片49使針織物27上升到移動針34的上部。由此,在針織物27的內側線圈26a進入至移動針34的狀態下,由移動沉降片49阻止來自移動沉降片49的針織物27的脫落,從而內側線圈26a被確實地保持於各移動針34。另外,如圖22所示,固定哈夫盤側的移動針34的前端與編織針21的背面接觸,編織針21能夠朝向內側稍微擺動,從而內側線圈26a不會在這些接觸部分卡止,而能夠順暢地從編織針21移動至移動針34。這是因為,雖省略圖示,但在編織針筒19的編織針保持槽內,在編織針筒19的半徑方向上能夠稍微擺動地收納編織針21。而且,移動針34的前端突起34e向內側偏移地配置,因而將移動針34確實地向內側線圈26a插入引導。
針織物轉移步驟ST5中進行如下的處理。首先,臂上下第1氣缸32a~第3氣缸32c(參照圖5)成為伸長狀態,如圖28所示,移動裝置基座51恢復至轉移高度(上層)。而且,針織物下降管20上升至上層。接下來,在解除編織針筒19的旋轉鎖緊後,使編織針筒19旋轉,編織針21達到成為被沉降片25遮蔽的高度的浮子水平高度(float level)之前,編織針21下降。由此,在下一步驟中,即便使轉移臂33擺動,針織物27也不會與編織針21接觸地將針織物27從針織物下降管20拉抽。
接下來,通過使擺動氣缸37(參照圖5)向杆伸長的方向發揮作用,如圖29所示,轉移臂33朝向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而開始旋轉。然後,轉移至圖2所示的位置。接下來,針織物下降管20處於下層位置。接下來,如圖3所示,橫杆14從退避位置向編織位置擺動,在編織位置放置剪刀臺15、閂鎖環16、線軌跡裝置17,而開始下一次編織。
如圖30所示,未圖示的抽吸切換閥成為打開狀態,從轉向管110進行抽吸。接下來,臂上下第1氣缸32a~第3氣缸32c(參照圖5)成為收縮的狀態,針織物移動裝置主體30處於下層位置。接下來,未圖示的抽吸切換閥成為閉合狀態,停止從轉向管110進行抽吸。
針織物朝背面翻轉步驟ST6中進行如下處理。首先,如圖31所示,通過轉向管支持具109的上升而轉向管110上升,轉向管110穿過針織物27中。由此,針織物被朝背面翻轉。接下來,如圖32所示,轉向管夾緊機構112的升降氣缸112a伸長而下降後,夾緊氣缸112b發揮作用而保持轉向管110。接下來,僅轉向管支持具109下降。接下來,移動沉降片49處於退避位置後,移動沉降片升降氣缸71a成為收縮的狀態,移動沉降片49向上方退避。
腳尖開口部對準步驟ST7中進行如下處理。首先,如圖33所示,可動哈夫盤反轉驅動部85從退避位置轉移至能夠作用於可動哈夫盤44的位置。而且,鎖緊罩55的鎖緊氣缸55a成為伸長狀態而可動哈夫盤44的鎖緊被解除。哈夫盤反轉驅動部85具有供使可動哈夫盤44反轉的反轉銷44e插入的反轉銷承接部85a,通過旋轉180°而將可動哈夫盤44反轉。當哈夫盤反轉驅動部85作動時,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以成為一直線狀的方式與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接觸(參照圖10)。接下來,反轉鎖緊機構69作動,可動哈夫盤44閉合的狀態得以維持。然後,可動哈夫盤反轉驅動部85回到退避位置。
如圖34所示,移動沉降片升降氣缸71a發揮作用成為伸長的狀態,使移動沉降片49轉移至下方後,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70成為進入狀態,移動沉降片49的前端上端部進入至鉤在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的內側線圈26a的下端部。接下來,如圖35所示,移動沉降片上升移動氣缸71d成為伸長狀態,可動哈夫盤44側的移動針34的內側線圈26a被朝向上方提升,轉移至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
如圖36所示,移動沉降片49達到退避位置後,移動沉降片升降氣缸71a成為收縮的狀態,移動沉降片49向上方退避。接下來,哈夫盤反轉驅動部85再度上升後,反轉鎖緊機構69不發揮作用而可動哈夫盤44的反轉狀態的鎖緊被解除。然後,由哈夫盤反轉驅動部85進行可動哈夫盤44的反轉復原後,鎖緊罩55的鎖緊氣缸55a成為收縮的狀態,可動哈夫盤44成為離開固定哈夫盤的打開狀態後,再度被鎖緊。然後,哈夫盤反轉驅動部85下降而轉移至退避位置。
如圖37所示,轉向管支持具109及下針織物擠壓件115上升而在與半環60之間夾持針織物27。
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中進行如下處理。所述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如圖46A~圖46D所示,可選擇第1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A~第4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D這4種。
如圖46A所示,第1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A以連圈方式進行縫合,具有連圈步驟、針織物取下步驟、縫紉機線切斷步驟。首先,連圈步驟中,如圖38所示,利用馬達53(參照圖7)使移動針旋轉齒輪52旋轉,使縫合開始部轉移至縫紉機針107的位置。然後,在將縫紉機進退定位氣缸104b拉長的狀態下,將縫紉機進退氣缸104a拉長,將縫紉機主體103放置於第1縫合位置。接下來,對縫紉機主體103進行驅動,與縫紉機針107的動作聯動而驅動馬達53,由此,利用縫紉機針107將內側線圈26a逐針目地以連圈狀態縫合。另外,最終線圈26成為由連圈的縫紉機線108包覆的狀態。
如圖39所示,在移動針34的固定哈夫盤43的半徑方向外側面,沿著移動針34的軸方向形成剖面例如為V字形或半圓形、圓弧形的縫紉機針導槽34b。而且,移動針34的下端部(前端部)包括朝向內側傾斜的傾斜面34c、及與移動針34的軸方向平行的平坦面34d。縫紉機針導槽34b在傾斜面34c開口。因此連圈狀態下的縫合中,縫紉機針107進入縫紉機針導槽34b而下降,故而將縫紉機針107的前端確實地引導至保持於移動針34的內側線圈26a內。由此,能夠對每個內側線圈26a確實地進行縫合。
如圖26、圖39所示,移動針34的前端突起34e變尖成三角錐狀。如圖26所示,前端突起34e形成於移動針34的內側面的延長線上,結果,成為前端突起34e向內側偏移的狀態。所述前端突起34e向內側偏移而在前端形成著傾斜面34f。在針織物27通過移動沉降片49的上升而向上方移動時,傾斜面34f發揮著供前端突起34e進入至內側線圈26a的引導面的功能。因此,移動針34能夠確實進入至內側線圈26a,基於內側線圈26a移送針織物27或使針織物27閉合。
針織物取下步驟中,如圖40所示,在成為將半環下降第1氣缸62a拉長的狀態後,使臂上下第1氣缸32a成為伸長的狀態,使移動針34例如上升20mm,將縫合的內側線圈26a從移動針34中拔出。此時,針織物27由下針織物擠壓件115與半環60夾持的狀態得以維持。然後利用縫紉機主體103將縫紉機線108的空環例如製作成10針目左右。
縫紉機線切斷步驟中,如圖41所示,半環下降第2氣缸62b成為伸長狀態,由下針織物擠壓件115與半環60夾持的針織物27的位置向下方轉移。然後,切割器進退氣缸120向伸長方向作動,切割器121進入縫紉機線108的空環的上部。接下來,切割器上下氣缸122成為伸長狀態而將切割器121放置於空環的切斷位置。接下來,切割器進退氣缸120成為收縮的狀態,利用切割器121的退避動作將空環切斷。然後,使切割器上下氣缸122成為收縮狀態而使切割器121回到初始的位置。以上為第1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A。
如圖46B所示,第2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B具有針織物取下步驟、縫製步驟、縫紉機線切斷步驟。針織物取下步驟及縫紉機線切斷步驟為與第1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A相同的處理,省略說明。另外,第1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A的針織物取下步驟中,因在連圈步驟後進行的關係,在針織物取下步驟的最後利用縫紉機主體103製作10針目左右的空環,但本步驟中因無連圈步驟,故省略。
縫製步驟中,利用馬達53(參照圖7)使移動針旋轉齒輪52旋轉,使縫合開始部轉移至縫紉機針107的位置。然後,在縫紉機進退定位氣缸104b伸長的狀態下,將縫紉機進退氣缸104a拉長,將縫紉機主體103放置於第1縫合位置。接下來,如圖47所示,對縫紉機主體103進行驅動,與縫紉機針107的動作聯動而驅動馬達53,由此,利用縫紉機針107縫製針織物。馬達53的驅動間距不依存於線圈的間距而能夠任意設定。另外,最終線圈26為由縫製的縫紉機線108包覆的狀態。繼針織物的縫製結束後,利用縫紉機主體103將縫紉機線108的空環例如製作成10針目左右。
如圖46C所示,第3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C在針織物取下步驟、縫製步驟、縫紉機線切斷步驟後,具有第二次的縫製步驟、縫紉機線切斷步驟。另外,針織物取下步驟、第一次的縫製步驟、縫紉機線切斷步驟為與第2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B相同的處理,而省略說明。第二次的縫製步驟中,如圖48所示,成為半環下降第2氣缸62b再次收縮的狀態,使由下針織物擠壓件115與半環60夾持的針織物27的位置向上方轉移。接下來,利用馬達53(參照圖7)使移動針旋轉齒輪52旋轉,使縫合開始部轉移至縫紉機針107的位置。然後,當縫紉機進退定位氣缸104b為收縮的狀態時,縫紉機進退氣缸104a進而伸長,縫紉機主體103放置於第2縫合位置。接下來,對縫紉機主體103進行驅動,與縫紉機針107的動作聯動而驅動馬達53,由此,利用縫紉機針107對與針織物的最初的縫合位置不同的位置進行縫製。馬達53的驅動間距不依存於線圈的間距而能夠為任意。另外,最終線圈26及最初的縫紉機線108為由本縫製的縫紉機線108包覆的狀態。繼針織物的縫製結束後,利用縫紉機主體103將縫紉機線108的空環例如製作成10針目左右。
第二次的縫紉機線切斷步驟中,如圖49所示,半環下降第2氣缸62b成為伸長狀態,由下針織物擠壓件115與半環60夾持的針織物27的位置向下方轉移。然後,切割器進退氣缸120向伸長方向作動,切割器121進入縫紉機線108的空環的上部。接下來,切割器上下氣缸122成為伸長狀態而將切割器121放置於空環的切斷位置。接下來,切割器進退氣缸120成為收縮的狀態,利用切割器121的退避動作將空環切斷。然後,使切割器上下氣缸122成為收縮狀態而使切割器121回到初始的位置。以上為第3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C。
如圖46D所示,第4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D在第1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A後,具有第3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C的第二次的縫製步驟、縫紉機線切斷步驟。各步驟與第1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A及第3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C相同,省略重複的說明。
如以上所述,因對比最終線圈26靠內側的線圈26a(參照圖25)進行連圈或縫製,故優選為最終線圈26使用長絲紗捻線(Filament Twisted Yarn,FTY)的線。FTY一般用作襪子的裡線,包含具有伸縮性的例如聚胺基甲酸酯與聚酯,細且伸縮性優異。由此,最終線圈26即便由連圈或縫合的縫紉機線108包覆,鼓起的情況少,從而不會破壞襪子的外觀品質。而且,在對針織物27的內側線圈26a插入移動針34的前端的情況下,通過使用具有彈力的FTY等的線,最終線圈26容易密接於編織針21,能夠將移動針34的前端確實插入至位於所述最終線圈26的內側的內側線圈26a。另外,對供移動針34插入的內側線圈為最終線圈26的前一個線圈26a進行了說明,也可將移動針34插入至最終線圈26以前的前兩個或其以上的前一個線圈。而且,也可在前一個線圈或前兩個線圈等混合存在的狀態下插入移動針34。而且,最終線圈26也可設為與內側線圈26a相同的線。
因選擇4種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A~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D中的任一個將腳尖開口部縫合,故除根據針織物的厚度或設計等進行僅利用連圈的縫合之外,還能夠利用1臺圓編機系統10實現更牢固的縫合。當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A~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D結束時,使縫紉機進退氣缸104a與縫紉機進退定位氣缸104b收縮而縫紉機主體103被放置於退避位置。
在針織物朝表面翻轉、排出步驟ST9中進行如下處理。首先,如圖42所示,噴出口側抽吸切換閥(未圖示)成為打開狀態,經由排出單元102從轉向管110進行抽吸。接下來,下針織物擠壓件115下降而處於退避位置,轉向管支持具109也暫時轉移至最下層。然後,轉向杆113與轉向管支持具109一併上升,將針織物27在轉向管110內提升,由此,針織物27再次以針織物27的表側成為表面的方式反轉,經由圖1所示的排出單元102的排出管102a排出至未圖示的製品接收盒。然後,噴出口側抽吸切換閥成為閉合狀態,排出管102a的抽吸被解除。而且,半環下降第1氣缸62a、半環下降第2氣缸62b成為收縮的狀態,半環60向上方退避。而且,轉向管支持具109進而上升而處於上層位置。
裝置復位步驟ST10中進行如下的處理。首先,如圖43所示,夾緊氣缸112b成為收縮的狀態,而轉向管110的保持從夾緊機構112過渡到轉向管支持具109。然後轉向管支持具109與轉向杆113及轉向管110一併下降而放置於下層。
接下來,圖43所示的夾緊機構112的升降氣缸112a成為收縮的狀態,夾緊管112c向上方退避。而且,臂上下第2氣缸32b、臂上下第3氣缸32c向伸長方向作動,轉移臂33被放置於上層的位置。所述上層位置中,轉移臂33在水平面內能夠轉移。
通過重複進行以上的動作,由圓編機11編織針織物27後,利用針織物移動裝置13送到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使腳尖開口部閉合後,經由排出單元102排出到製品接收盒。而且,在利用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12將腳尖開口部閉合時在圓編機11中編織下一個針織物27,從而可效率佳地生產襪子類等針織物27。
圖45是將所述各步驟ST1~步驟ST10在流程圖匯總而成者。本實施方式為一種針織物縫合方法,為了將由圓編機11編織的針織物27的一端閉合而使針織物27從圓編機11的編織針筒19移動至針織物移動裝置13,包括移送準備步驟ST1、針織物移動裝置轉移步驟ST2、針織物線圈對齊步驟ST3、針織物移動步驟ST4、針織物轉移步驟ST5、針織物朝背面翻轉步驟ST6、腳尖開口部對準步驟ST7、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針織物朝表面翻轉、排出步驟ST9、及裝置復位步驟ST10。
移送準備步驟ST1中,如圖3、圖16所示,相對於由圓編機11編織的針織物27,使圓編機11的上部裝置從編織位置轉移至退避位置,使保持於圓編機11的編織針21的針織物27的最終線圈26(參照圖26)轉移至編織針21的舌針21a的下方,而使圓編機11的編織針筒19停止在固定位置。
針織物移動裝置轉移步驟ST2中,如圖6所示,使移取有針織物27的內側線圈26a的針織物移動裝置13轉移至圓編機11的正上方。針織物線圈對齊步驟ST3中,如圖20所示,使針織物移動裝置13的移動沉降片49與針織物27接觸而下降,將針織物27的最終線圈26的高度在鉛垂方向上在固定位置處對齊。針織物移動步驟ST4中,如圖21、圖23、圖27所示,使移動沉降片49轉移至超過編織針21的鉤的高度,使針織物27的內側線圈26a移動至移動針34。
針織物轉移步驟ST5中,如圖28~圖30所示,利用針織物移動裝置13使針織物27從編織平臺向縫合平臺轉移。
針織物朝背面翻轉步驟ST6中,如圖31、圖32所示,將轉向管110插入至針織物27內而使針織物27朝背面翻轉。
腳尖開口部對準步驟ST7中,如圖33所示,在將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對準於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後,如圖34所示,利用移動沉降片單元41的移動沉降片49,使可動哈夫盤44的移動針34的內側線圈26a移動至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
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中,如圖46A~圖46D所示,可配合針織的襪子等製品的用途,選擇ST8A、ST8B、ST8C、ST8D。第1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A為一次連圈的方法,如圖38所示,利用縫紉機線108將重合於固定哈夫盤43的移動針34的內側線圈26a彼此每一線圈(每一針目)地縫合。此時,利用固定哈夫盤43的旋轉機構106而與縫紉機針的升降聯動地對針織物27的各內側線圈26a逐一針目地進行傳送,從而利用縫紉機線108確實地將內側線圈26a每一針目地縫合。而且,第1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A中,如圖39所示,因由移動針34的縫紉機針導槽34b在縫紉機針的升降時對縫紉機針進行引導,故可確實地使縫紉機針穿過各內側線圈38a內。
第2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B為一次縫製的方法,在縫製前,如圖40所示,在針織物27由下針織物擠壓件115與半環60夾持的狀態下將內側線圈26a從移動針34拔出,從而可利用縫紉機無線圈的間距制約地進行縫製。
第3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C為在第2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B後進而進行縫製的方法,可使縫紉機單元100如圖48所示,在轉移後再次縫製而提高縫合部的強度。
第4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D為在第1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A後進而進行縫製的方法,與第3腳尖開口部縫合步驟ST8C同樣地,可使縫紉機單元100如圖48所示,在轉移後再次縫製而提高縫合部的強度。
針織物朝表面翻轉、排出步驟ST9中,如圖42所示,通過將轉向杆113插入至針織物內,在轉向管110內使針織物27朝表面翻轉。然後,轉向管110內朝表面翻轉的針織物27被抽吸,如圖1所示,經由排出單元102的排出管102a而排出到設置於圓編機11的外部的未圖示的製品接收盒。
裝置復位步驟ST10中,如圖43、圖44所示,各作動部成為初始的位置狀態,而等待下一個針織物編結。
所述第1實施方式中,將移動針插入至位於比最終線圈靠內側的內側線圈,將針織物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但還可通過更換為移動針的前端突起向外側偏移的最終線圈用移動針,而將移動針插入至最終線圈而將針織物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所述情況下,還可代替內側線圈,而將最終線圈彼此連圈。
所述實施方式中,在將針織物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時,使比最終線圈靠內側的線圈移動至移動針,但不限於此,例如,在從編織針移動至移動針時,如所述般,也可使用前端突起向外側偏移的移動針而使針織物預先移動至最終線圈,以從利用所述最終線圈使針織物移動的移動針向其內側線圈移動的方式,將中間針插入至內側線圈,而最終由內側線圈保持針織物。所述情況下,將內側線圈在針織物的圓周方向上分為兩半,而形成第1線圈群與第2線圈群。將第1線圈群與第2線圈群閉合時相向的線圈對準,利用縫紉機單元的縫紉機進行縫合。中間針也可為為了連圈而保持針織物的尖針或在移動至尖針前的階段保持針織物的針織物保持針。
例如,如專利第4268136號公報記載般,在具有如下步驟的情況下:
1.將編織針所保持的最終線圈移動至移動針(線跡的去除元件)的第1針織物移動步驟,
2.將保持移動針的哈夫盤(crown)對準,使相向的最終線圈轉移至一哈夫盤的最終線圈對準步驟,
3.在移動針保持最終線圈的狀態下,將縫紉機單元(結合臺)的尖針(結合刺狀突起)插入至最終線圈,使針織物向尖針側移動的第2針織物移動步驟,
4.利用縫紉機單元將針織物的最終線圈連圈(結合)的連圈步驟,
第2針織物移動步驟中,在移動針保持最終線圈的狀態下將縫紉機單元的尖針插入至內側線圈,使針織物向尖針側移動。由此,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地,能夠使連圈部分與其他線圈同樣地緻密,而提高耐久性及外觀品質。
而且,如專利第5389830號公報中記載般,在具有如下步驟的情況下:
1.將編織針保持的最終線圈移動至移動針(拾取構件)的第1針織物移動步驟,
2.在由移動針保持最終線圈的狀態下將縫紉機單元(環結臺)的尖針(尖端(spike))插入至最終線圈,將針織物向尖針側移動的第2針織物移動步驟,
3.將保持尖針的哈夫盤(半環狀要素)對準,而使相向的最終線圈向一哈夫盤轉移的最終線圈對準步驟,
4.利用縫紉機單元將最終線圈連圈(環結)的連圈步驟,
第2針織物移動步驟中,在移動針保持最終線圈的狀態下將縫紉機單元的尖針插入至內側線圈,將針織物向尖針側移動。進而,最終線圈對準步驟中,將保持尖針的哈夫盤對準,將相向的內側線圈轉移至一哈夫盤。由此,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地,能夠使連圈部分與其他線圈同樣地緻密,而提高耐久性及外觀品質。
而且,所述實施方式中,將內側線圈連圈時每一針目地使縫紉機線穿過一次,縫紉機線的穿過次數不僅可為一次也可設為兩次以上。而且,通過將縫紉機線多次穿過的區域設為內側線圈的閉合開始數線圈與閉合結束數線圈,而可加強連圈的閉合部分。而且,縫紉機線多次穿過的部分不限於閉合開始或閉合結束的區域,也可為適宜的區域。而且,關於穿過內側線圈的縫紉機線,也可例如替換為每次數個間距地穿過。例如可將縫紉機線穿過一次的線圈與穿過兩次的線圈交替,進而也可設為每次數個間距地多次穿過縫紉機位置的線圈。
符號的說明
10:圓編機系統
11:圓編機
12:針織物開口部縫合裝置
13:針織物移動裝置
19:編織針筒
21:編織針
26:最終線圈
26a:內側線圈
27:針織物
33:轉移臂
34:移動針
34b:縫紉機針導槽
40:移動針單元
41:移動沉降片單元
43:固定哈夫盤
44:可動哈夫盤
45:移動針保持筒
46:鉸鏈部
49:移動沉降片
70:移動沉降片進退機構
71:移動沉降片升降機構
85:可動哈夫盤反轉驅動部
100:縫紉機單元
101:針織物朝背面翻轉單元
102:排出單元
103:縫紉機主體
106:旋轉機構
107:縫紉機針
115:下針織物擠壓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