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機電設備自控維保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15 02:47:0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維保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機電設備自控維保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機電設備的需求越來越多,從交通工具到各種家用電器、計算機、印表機等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機電產品。先進的機電設備不僅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勞動強度,改善生產環境,完成人力無法完成的工作,而且作為國家工業基礎之一,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科技、國防實力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重要的影響,還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但是現存在的機電設備在工作過程中,經常由於長時間生產會出現沒有機油的現象,但是工人在生產過程難以判斷機油箱內機油的存量,經常由於機油箱內沒有機油導致機電設備損壞,影響正常生產,耽誤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機電設備自控維保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機電設備自控維保裝置,包括機油箱,所述機油箱為中空結構,所述機油箱內活動設有浮球,所述機油箱的內壁一側設有放置腔,所述放置腔內活動設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靠近浮球的一側設有支柱,且支柱延伸至放置腔外,所述支柱的底端連接有浮球,所述放置腔的內壁兩側設有滑道,所述固定塊靠近滑道的一側設有滑塊,且滑塊活動安裝於滑道內,所述固定塊靠近浮球的一端兩端側沿支柱對稱設有第一導電塊,所述滑道靠近支柱的一側設有第二導電塊,所述機油箱內壁遠離放置腔的一側設有備用油箱,所述備用油箱內設有油泵,所述油泵通過管道連接有出液管道,且出液管道延伸至機油箱內,所述機油箱內設有ARM控制器,所述ARM控制器的輸出端電性連接有油泵的輸入端。
優選的,所述機油箱的頂端設有第一進液管道,且第一進液管道延伸至機油箱外,所述備用油箱的頂端設有第二進液管道,且第二進液管道延伸至機油箱外。
優選的,所述放置腔靠近浮球的一側設有第一槽口,且支柱活動安裝於第一槽口內,所述支柱與第一槽口的交匯處設有密封圈。
優選的,所述備用油箱的底端設有第二槽口,且出液管道通過第二槽口延伸至機油箱內。
優選的,所述機油箱外設有警示燈,且警示燈的接線柱通過導線電性連接ARM控制器。
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增加浮球、支柱、固定塊、第一導電塊、第二導電塊和備用油箱,能夠在生產過程中,浮球隨著機油箱內油的減少而下降,機油箱內機油到達警戒值時,第一導電塊和第二導電塊接觸,電路接通,ARM控制器啟動油泵,油泵給機油箱內補給機油,避免機油箱內沒有機油,保證設備正常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機電設備自控維保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油箱、2浮球、3放置腔、4固定塊、5支柱、6滑道、7滑塊、8第一導電塊、9第二導電塊、10備用油箱、11油泵、12出液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一種機電設備自控維保裝置,包括機油箱1,機油箱1為中空結構,機油箱1內活動設有浮球2,機油箱1的內壁一側設有放置腔3,放置腔3內活動設有固定塊4,固定塊4靠近浮球2的一側設有支柱5,且支柱5延伸至放置腔3外,支柱5的底端連接有浮球2,放置腔3的內壁兩側設有滑道6,固定塊4靠近滑道6的一側設有滑塊7,且滑塊7活動安裝於滑道6內,固定塊4靠近浮球2的一端兩端側沿支柱5對稱設有第一導電塊8,滑道6靠近支柱5的一側設有第二導電塊9,機油箱1內壁遠離放置腔3的一側設有備用油箱10,備用油箱10內設有油泵11,油泵11通過管道連接有出液管道12,且出液管道12延伸至機油箱1內,機油箱1內設有ARM控制器,ARM控制器的輸出端電性連接有油泵11的輸入端,機油箱1的頂端設有第一進液管道,且第一進液管道延伸至機油箱1外,備用油箱10的頂端設有第二進液管道,且第二進液管道延伸至機油箱1外,放置腔3靠近浮球2的一側設有第一槽口,且支柱5活動安裝於第一槽口內,支柱5與第一槽口的交匯處設有密封圈,備用油箱10的底端設有第二槽口,且出液管道12通過第二槽口延伸至機油箱1內,機油箱1外設有警示燈,且警示燈的接線柱通過導線電性連接ARM控制器。
使用者使用機電設備加工產品時,機油箱為機電設別提高動力,機電設備啟動後,機油箱1內機油不斷減少,浮球2隨著液面的下降而下降,浮球2通過支柱5帶動固定塊4下降,滑塊7在滑道6在活動,當液面下降到警戒值時,第一導電塊8和第二導電塊9接觸,電路接通,ARM控制器啟動油泵11,油泵11通過進液管道12給機油箱1補給機油,同時ARM控制器通過警示燈給使用者提醒,增加機電設備的使用壽命,節約生產成本,同時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