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為什麼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世人皆知負荊請罪)
2023-07-15 05:52:37 2
《將相和》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篇極為重要的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成語「負荊請罪」的故事,取材於正史《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時局變化萬千,而公元前284年,是影響當時天下格局最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燕國的上將軍樂毅,提出了合縱伐齊的策略。既燕國聯合韓國、趙國、魏國、秦國一起,討伐實力最為強大的齊國。
這一歷史事件,史稱「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齊國的實力,但還遠遠不夠,第二年秦國聯合其它四國,也發起了合縱伐齊,在這一次諸侯伐齊的大戰中,趙國湧現出一名大將,他便是廉頗。廉頗率領趙軍,深入齊國腹地,攻下了齊國的戰略要地昔陽,名震天下。
為了表彰廉頗,趙國的國王趙惠文王,賜封廉頗為上卿。也是這一年,趙國還湧現出一位傑出的謀士,他便是藺相如,藺相如出使秦國,將和氏璧完璧歸趙。
為了表彰藺相如,趙惠文王封其為上大夫,官職在廉頗之下。
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一文一武,趙國佔據了人才優勢。
完璧歸趙後,秦國突然舉兵攻打趙國,奪下了趙國幾座重要城池,並且消滅了趙國兩萬士兵。趙惠文王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前往澠池與秦王和談,藺相如隨行。藺相如再次用其計謀,保存了趙國的顏面,讓秦王佔據不到半點好處。
這場鴻門宴,史稱「澠池之會」
藺相如在澠池之會立下大功,回到趙國便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卿,官在廉頗之上,廉頗為此頗不服氣,想方設法要找機會羞辱下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處處退讓謙讓廉頗,起初廉頗洋洋得意,當得知藺相如不願意內訌,讓敵人有可乘之機的良苦用心之後,廉頗對藺相如的識大局,知大體感到佩服,親自負荊向藺相如請罪。
從此,廉頗與藺相如成為了莫逆之交,負荊請罪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
那麼,廉頗與藺相如最後的結局如何?結局很悲催,令人惋惜。
秦國的戰略,發生了改變,秦國宰相範雎,很有遠見地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受到了秦王的採納,所謂的「遠交近攻」,既交好距離秦國較遠的楚國和被合縱討伐後的齊國,對秦國周邊的三個國家,韓國、魏國和趙國展開進攻。
秦國的這一戰略,在趙惠文王在位期間,就已經默默開展了,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駕崩,趙孝成王繼承衣缽,統領趙國。
而趙國的國力,在趙孝成王一朝,一落千丈。
韓國境內的上黨郡,連接著秦、魏、趙、韓。對秦國實行「遠交近攻」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公元262年,秦軍大舉進攻上黨,韓國守將馮亭不敵,將上黨郡整整十七座城盡數獻給了趙國,趙孝成王接受了這份「厚禮」,惹怒了秦國。
公元260年,秦軍再次圍攻上黨,趙孝成王派廉頗增援上黨,可惜廉頗大軍到了長平,上黨已經淪陷了,廉頗繼而屯兵長平,避免秦軍趁機進入趙國境內。
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廉頗準確地分析了敵我形勢,決定採取堅守不出、等待時機的策略應對,在長平精密布置了三道防線,秦軍久攻長平不下,整整持續三年。
趙孝成王急於求成,對廉頗的保守策略極為不滿,指責廉頗懦弱懼敵。秦相範雎得知這一情報,決定採取離間計,在趙國境內散播謠言,稱秦國最畏懼的是趙國已故大將趙奢之子趙括,最不怕的便是廉頗。
很快,範雎的計謀得逞,趙孝成王不顧藺相如、趙括母親等人的反對,一意孤行,撤下了廉頗,派趙括接替,君命難為,廉頗也不得不遵命。
得知趙國換將,秦國暗地裡調用白起前往上黨。年少輕狂、高傲魯莽的趙括,怎會是常勝將軍白起的對手,很快,白起便利用趙括的性格弱點,先是後退誘敵,再是分隔敵軍,最後斷了趙軍糧草。
趙國集結舉國大部分兵力在長平對戰,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便被白起擊潰,白起屠殺了趙軍士兵整整四十五萬,血流成河。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徹底衰潰。
長平之戰後,藺相如也因為痛心疾首,駕鶴西去。
長平之戰後,齊國和楚國才反應過來,在他們的保衛之下,趙國還能繼續苟延殘喘。
誰知,在公元251年,燕國見趙國有可乘之機,竟然趁火打劫,突然進攻趙國。此時,趙孝成王徹底信任並任用廉頗,廉頗率領八萬大軍前往,與燕君抗衡,創下了許多以少勝多的戰例,最終將燕國徹底擊潰,挽救趙國於水火之中。
廉頗乘勝追擊,率大軍進攻並包圍了燕國的都城,燕國最後割讓給趙國五座城池來求和。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駕崩,其子趙悼襄王繼承衣缽。
趙悼襄王聽信奸臣郭開的讒言,其一繼位,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撤掉廉頗的職位,派大將樂乘去接替廉頗,廉頗為此大怒,回師攻打樂乘,樂乘被嚇得逃跑,而廉頗也為此逃離了趙國,前往魏國的大梁。
魏國國君雖然收留了廉頗,但是他不信任廉頗,並沒有重用廉頗。
此後,秦國再次率兵攻打趙國,趙國連連潰敗,趙悼襄王此時才想起了被趕到異國他鄉的廉頗,於是派出使者前往魏國,詢問廉頗是否願意為趙國效力。
見到趙悼襄王派來的使者,廉頗激動萬分,雖然他歲數已高,年近八十,但是老當益壯,實力不減當年,他當著使者的面,吃下一鬥米,十斤肉,表示自己任然能夠率兵打仗。
可是誰成料到,趙悼襄王派來的使者,暗中被奸臣郭開收買,使者回來稟報趙悼襄王,稱他與廉頗聊天僅一會兒,廉頗就上了三次茅房,為此,趙悼襄王聽信了使者的謊言,認為廉頗已經老了,便放棄了。
使者離開後,廉頗苦等,等不到趙悼襄王的任何回音。反而楚國國王卻十分清楚廉頗實力尚存,邀請廉頗前往楚國,並封廉頗為楚國的大將。
廉頗的後半生極為悲慘,他離開故土,如同喪家之犬般,輾轉漂泊在異國他鄉。雖為楚國大將,但是他並不願意為楚國賣命,廉頗心中,自始至終想著為趙國效力,他在楚國,即使是夢中,也道:「我思用趙人」,既他想指揮趙國的士兵,奮勇殺敵。
等不來趙悼襄王的任用,等來的卻是趙國接連潰敗的戰報,廉頗心如死灰,鬱鬱而終,客死異國他鄉。
身雖死在楚國國都壽春,魂卻歸趙國故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