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城市功能區劃分(長春市的區劃變動)
2023-07-15 11:01:49 27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我國長春市各個城市經濟發展和區劃變遷的故事,例如四平市、吉林市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吉林省的第一大城市長春市。長春市是我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吉林省的省會城市、東北4大城市之一。目前,長春市合計有11個區縣。那麼,長春市11個區縣的區劃格局,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
首先,我們聊聊吉林省的基本情況。首先,我們聊聊吉林省的基本情況。吉林省屬於我國東北三省之一,屬於我國的糧食大省。吉林省的礦產資源、糧食產量,非常豐富。按照2020年統計數據,吉林省總人口2400餘萬,與西北地區的甘肅省,總人口基本相當。目前,吉林省下轄了8個地級市和1個自治州,總計9個地級區劃。
分別是: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邊自治州。當然,長春市屬於我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同時也是東北地區4大城市之一、吉林省的省會城市。2022年,吉林省GDP總量達到了13070多億。在9個地級區劃中,省會長春市的人口最多。
2021年,長春市的總人口達到了908萬。長春市工業發達,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十分便利。在東北地區的幾個大城市中,瀋陽市和長春市互有千秋。2022年,長春市的GDP總量達到了6740多億。目前,長春市下轄了7個區、1個縣、3個縣級市,合計11個區縣,分別是:南關區、寬城區、朝陽區、二道區、綠園區、雙陽區、九臺區、農安縣、榆樹縣級市、德惠縣級市、公主嶺縣級市。
那麼,長春市11個區縣的區劃格局,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其實,長春市的區劃變遷,歷經了好幾個階段的調整。在建國初期,長春市曾經是我國10多個直轄市之一。
我國行省制度出現於元朝,歷經元明清三朝的不斷調整和完善,截至清朝統治的中期,中原各省的區劃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內陸18個省的區劃格局,例如江蘇省、湖南省、甘肅省等等。在東北地區,情況比較特殊。東北地區屬於清朝的基本盤,把東北地區視為自己的龍興之地,嚴禁中原地區的百姓進入。這一措施,嚴重限制了東北地區的人口。
截至清朝嘉慶皇帝在位時期,東北地區的總人口只有100餘萬人。與此同時,清朝在東北地區並沒有推行行省制度,而是讓轄地將軍負責管理各地的軍政事務。東北地區設立了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和盛京將軍,各自管理大片的區域。由於沒有地方官員和各級區劃,朝廷對東北地區的掌控能力很低。例如東北地區的耕地、礦產等情況,清朝並不完全清楚。
在清朝統治的前期,依靠強盛國力的支撐,這些問題並不明顯。進入清朝統治的後期,西方列強對清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例如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等,清朝一敗再敗。西方列強開始染指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地理位置重要的東北地區。尤其是沙俄和日本,為了爭奪東北地區,1905年,爆發了日俄戰爭。
為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管理,1908年,清朝在東北地區組建了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當時,吉林省的省會在吉林府,也就是現在的吉林市。1912年,統治了200多年的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階段。1931年9月,日本軍隊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在半年多時間內,日本軍隊逐步佔領了東北各地。為了便於自己統治,日本軍隊調整了東北地區的區劃。
先後出現了東北14省、東北19省、東北9省等區劃格局。在這一階段,長春市迅速崛起,成為了東北地區的重要城市。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隨著大規模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發展建設的階段。我國調整了東北地區的區劃,出現了6個省份,分別是:遼東省、遼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松江省、熱河省。
出於管理大城市的需要,建國初期,長春市被臨時提升為直轄市,成為了建國初期的10多個直轄市之一。那個階段,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幾個直轄市以外,瀋陽、長春、哈爾濱等東北地區的大城市,也被臨時提升為直轄市。進入50年代以後,東北地區的區划進行了大規模調整。東北地區的幾個直轄市被降級,重新劃入了各個省管理。
隨後,松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併,組建了新的黑龍江省。遼東省與遼西省合併,組建了新的遼寧省。東北三省的新階段區劃形成,同時,吉林省的省會遷往了長春市。長春市管理主城區,外圍的各個縣,隸屬於周邊專區管理。1955年,出於城區正規化建設的需要,長春市的主城區,劃分為10個區。分別是:長春區、頭道溝區、南區、朝陽區、二道河子區、寬城子區、興隆山區、大屯區、範家店區、淨月區。
每個區的面積都不大,出於管理需要,1957年,長春市10個區的區划進行了合併,調整為5個區,分別是:朝陽區、寬城區、南關區、二道河子區、郊區。1958年,在吉林省新一輪的區劃變遷中,公主嶺專區被撤銷以後,原本下轄的雙陽縣、九臺縣、德惠縣、農安縣、榆樹縣等5個縣,劃入了長春市管理。
這一階段,長春市下轄了5個區、5個縣,合計10個區縣。1966年,吉林省組建了德惠專區,長春市外圍的5個縣,劃入了德惠專區管理。1969年,德惠專區被撤銷,下轄的5個縣,重新劃入長春市管理。60年代末期,全國所有的專區更名為地區以後,吉林省的各個專區也陸續調整為地區。70年代末期,我國經濟進入了持續高速發展階段。
為了適應發展經濟的需要,我國各省下轄的各個地區,進行了各方面的區劃調整。1982年,吉林省第二次組建了德惠地區,長春市外圍的5個縣,劃入了德惠地區管理。1983年,僅僅組建了1年的德惠地區被撤銷,原本管理的5個縣,又一次劃入了長春市管理。不得不說,長春市與當年的德惠地區,完全是一家人,關係非常密切。
截至80年代中期,長春市下轄了5個區、5個縣,合計10個區縣。隨著長春市的經濟發展,九臺縣、榆樹縣、德惠縣被撤銷,組建了九臺縣級市、榆樹縣級市、德惠縣級市。進入90年代以後,鑑於長春市的重要地位,1994年,長春市被確立為副省級城市,成為了全國16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1995年,長春市的郊區撤銷,組建了綠園區。同一年,長春市的雙陽縣被撤銷,組建了雙陽區。長春市的二道河子區,更名為二道區。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長春市的持續發展,城區人口進一步增加,城市面積進一步擴大。2014年,九臺縣級市被撤銷,組建了九臺區。
為了進一步加強長春市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2020年,四平市下轄的公主嶺縣級市,劃入了長春市管理。截至這個時候,長春市7個區、1個縣、3個縣級市的區劃格局,已經徹底形成,合計11個區縣。
當然,出於發展經濟的實際考慮,進入21世紀以後,長春市陸續組建了高新區、經開區、綜合保稅區、長春新區等幾個新區。不過,這幾個區的情況特殊,屬於功能區,一般不會被計算在內。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