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堵塞最快的方法圖解(血管最容易發生堵塞的3個地方)
2023-07-14 14:38:37
血管,是人體血液的運輸管道,對我們來說格外重要。
它擔負著向各個臟器輸送營養物質和氧氣的重任,一旦發生堵塞,與之相連的器官就面臨缺血的危險,會直接影響到身體健康,甚至威脅生命!
近年來,因心腦血管堵塞而猝死的案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年輕化,心腦血管疾病也成為了我國城鄉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還記得2021年蘇伊士運河的堵船事件嗎?
巨型貨櫃船擱淺,堵塞了被稱之為「歐亞大動脈」的蘇伊士運河,導致數百艘船隻被堵,對全球貿易造成上百億美元的損失。
如果我們把人體血管看成一條條航道,那麼血管堵塞就像航道上發生的「交通事故」。
對於大多數事故來說,並不會明顯影響通行,只是會使船行駛緩慢。但如果發生像蘇伊士運河堵船這樣的重大交通事故時,那所有船就都無法通行。
血管也一樣,按照血管橫截面的堵塞程度,輕度堵塞(堵塞30%以下) 和中度堵塞(50%左右)一般不會對組織或器官供血產生顯著影響。
但若血管堵塞達70%以上,那血液流動會明顯受阻甚至斷流,這時組織或器官就會發生缺血缺氧,輕則引起各種不適,重則危及生命。
常見的心肌梗死、腦梗塞就是這麼來的。
事實上,我們的血管壁本身是光滑的,血液可以暢通無阻。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外在因素(高血脂、高血壓等危險因素)的影響,血管內膜會出現氧化應激炎症反應,導致血管內皮產生破損,血液中的脂質(主要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在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的參與下,生成像粥一樣的壞死物質,最終形成了粥樣斑塊。
當粥樣斑塊穩定時,隨著脂質沉積得越嚴重,斑塊就會越大,導致血管狹窄,直至將血管完全堵塞。
當粥樣斑塊不穩定時,斑塊就容易破裂,然後激活凝血反應形成血栓,血栓隨著血液流動,"卡"在血管的某處,同樣也會導致血管堵塞。
頸動脈是連接大腦和心臟的重要通道,負責將心臟供給的營養和氧氣輸送給大腦,為其供血。
一般來說,血管粥樣硬化往往是全身性的,但頸動脈有些特別,從結構上看,頸動脈上有個「Y型」分叉,把血管分為頸內動脈、頸外動脈。
當血流向上流動時,分叉的地方更易出現衝擊、旋渦,久而久之,難免會出現機械損傷,從而使得斑塊更容易在這個地方形成。
一旦頸動脈發生堵塞,大腦就會出現缺血缺氧,嚴重者會導致失明、失語、半身不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腦中風」。
心臟的「動力源」:前降支心臟上面有三根冠狀動脈來供血,包括前降支、迴旋支和右冠狀動脈,前降支血管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根,擔負著心臟50%的血液供應。
它一旦發生堵塞或閉塞,會導致大面積的心肌缺血,引發前壁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據臨床統計,前壁心肌梗死是最為常見的心肌梗死類型。
這是因為和其他血管相比,前降支血管的拐彎和分叉比較多,血液在這裡容易產生湍流,會導致動脈內皮受損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嚴重的可能會出現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肺動脈中「沉默的殺手」:下肢靜脈血栓肺動脈是一根連接心臟與肺的血管,人在呼吸時,血液會從肺動脈進入肺,通過肺循環交換氣體,然後帶著氧氣重新回到心臟。
所以一旦肺動脈被堵塞,心臟內的壓力會急劇升高,同時血液中的氧含量驟降,心臟功能和呼吸功能同時出問題,猝死率高達85%!
而阻塞肺動脈的血栓,大概有80%以上都來自於下肢靜脈。血栓順著靜脈血流至心臟,再從心臟進入肺動脈,導致肺栓塞。
下肢靜脈容易出現血栓的原因主要是下肢血流的瘀滯,下肢靜脈內的血流比較緩慢,有時甚至處於停滯狀態,這樣就比較容易形成血凝塊(血栓)。
由於下肢靜脈血栓發生時很容易被忽視,因此臨床上將其稱為「沉默的殺手」。
無論是哪裡的血管被堵,都是極為危險甚至致命的,所以大家都很關心如果發現血管堵住了應該如何處理。
目前在臨床上有如下治療手段:
一是讓堵塞物消失,要麼是溶栓,幫助血栓快速溶解,打開被堵血管;要麼是直接取出血栓,疏通血管。
二是把狹窄的血管撐開,一般是在被堵的血管處放入支架,讓血液順利通過堵塞部位。
三是搭橋,也就是另外接一根血管,代替堵塞血管的功能,建立新的血管通道。
溶栓取栓、支架和搭橋等方法治療效果都不錯,但與治療相比,預防的重要性則要大得多。
血管防堵請記住這24個字:
控制三高,戒菸戒酒;
保持體重,飲食清淡;
加強鍛鍊,定期檢查。
不要覺得又是老生常談,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血管一堵塞,親人兩行淚。
最好的治療,永遠是預防。
當然這也離不開長期堅持,所謂「長治」才能「久安」嘛。
參考資料:
[1]鄧煥新, 韓東梅. 血管堵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 糖尿病之友, 2021(2):1.
[2]血管堵了身體會出現哪些信號?,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誌,2017-06-29
[3]楊寧,害人不淺的頸動脈斑塊究竟該如何應對?,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2021-01-20
[4]龔偉, 劉婷婷, 鄭楊. 靜脈血栓形成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 [J] .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18,46 (5): 407-410.
[5]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診治指南[J]. 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 2016(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