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隧道薄弱地質帶圍巖預處理的自進式管棚錨杆的製作方法
2023-07-14 20:03:5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中薄弱地質帶圍巖預處理或塌方處理施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於隧道薄弱地質帶圍巖或塌方處理的管棚的錨杆。
背景技術:
隧道施工中,經常遇到薄弱地質帶圍巖或塌方,為保證隧道施工的順利推進以及保障施工安全,施工現場必須對薄弱地質帶圍巖或塌方段落進行處理。目前較常規的處理方式有超前小導管預注漿處理和超前大管棚注漿預處理。超前小導管預注漿處理,是先在薄弱地質帶圍巖鑽孔,然後在孔內插入超前小導管注漿以加固圍巖。超前小導管處理的區段較短,一般在3-5m,且在破碎鬆散體圍巖中鑽孔經常遇到卡孔、塌孔無法插杆等的問題;超前大管棚必須在洞內施做導向牆,但在洞內狹小空間範圍內修建導向牆及管棚工作室操作難度大,且也經常遇到在破碎鬆散體圍巖中無法施鑽成孔的問題,必須採取跟管工藝施工,費用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隧道薄弱地質帶圍巖的自進式錨杆,以克服薄弱地質帶或塌方鬆散堆積體圍巖中無法施鑽成孔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用於隧道薄弱地質帶圍巖預處理的自進式管棚錨杆,包括鑽頭、鑽杆,其特徵在於:所述鑽杆是一中空的鋼管,鑽杆壁上設有多個注漿孔,鑽杆兩端均設有外螺紋,鑽杆前端與鑽頭螺接連接,後端與一釺尾連接器的釺套螺接。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鑽杆體為中空管,鑽進到設計深度後,無須退鑽,直接向鑽杆體內注漿,由鑽杆直接作為管棚鋼管,無須先成孔後安裝管棚鋼管,在施工中具有施工速度快、操作簡單、處理效果好、經濟適用等優點,能有效提高施工進度,降低成本,避免了超前小導管處理段落短、且在破碎鬆散體圍巖中經常遇到的卡鑽、塌孔的缺陷,也解決了大管棚操作難度大、採取跟管工藝成本高的難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式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鑽頭1、鑽杆2,所述鑽杆2是一中空的鋼管,鑽杆壁上設有多個注漿孔3,鑽杆2兩端均設有外螺紋,鑽杆2的前端與鑽頭1螺接連接,後端與一釺尾連接器的釺套4螺接。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根據設計鑽進深度的需要,鑽杆2可由2根或2根以上的中空鋼管段連接,兩根中空鋼管段通過設有內螺紋的套管5螺接。
如圖2所示,管棚施工前,先安裝1榀導向鋼架並按設計間距在鋼架上開導向定位孔;將鑽孔臺車或手持式風動鑿巖機6與本實用新型的釺尾連接器的釺尾7連接,鑽頭與鋼架導向孔對中並調整好施鑽角度,按設計的深度、角度開始鑽進。鑽進過程中,當鑽杆2長度達不到設計鑽進深度時,擰下釺尾連接器,通過套管5再連接一段中空鋼管段以加長鑽杆,然後連接釺尾連接器與鑽機繼續施鑽至設計深度。鑽進完成後,擰下釺尾連接器,將鑽杆後端連接注漿管道及注漿機,進行注漿加固巖體,中空鑽杆直接作為管棚鋼管,無須另外安裝管棚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