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熱門文案(七一文學城市之光①開往春天的列車疏影專欄)
2023-07-14 19:21:21 2
一
「來了,來了!大家都不要說話了!」沸騰的人群立即安靜了。
初春陽光明媚,錯落有致的棧道上、石梯上和漫山坡上的遊客都端立手機,屏氣凝神注目著軌道站臺。天很藍,花很香,遠處的嘉陵江水波光粼粼。列車越來越近了,凝望穿越美人梅繽紛花海駛來的列車,恍若置身於童話世界,似醉非醉。咫尺之遙,似乎可以看到司機溫暖的微笑。
「司機兄弟好善解人意啊,為了照顧大家,車速都放慢了。」人群中有女子在低聲讚嘆。
這裡正是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佛圖關公園段,逶迤連綿400米的美人梅正花團錦簇開到荼蘼,一列列玉綠、苔蘚綠 、森林綠的單軌列車正穿行花海,如開往春天的列車。這道賞心悅目的城市景觀刷爆了網絡和朋友圈。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在推特上發布了列車穿行佛圖關花海的短視頻,華春瑩配文稱,旅行於春暖花開的城市之中,這是重慶單軌帶給居民和遊客的樂趣。
二
佛圖關又名於菟關、浮圖關。據考證,「佛圖(浮圖)」源於楚語「於菟」,菟為虎,佛圖關也意為「虎關」,歷史上為兵家必爭的千古要塞,也是商旅遊客通往川蜀古道的必經之路。
20世紀70年代,佛圖關下的李子壩街道人口稠密,街道狹窄,房屋低矮簡樸。還記得那時,嘉陵江邊那座軍工廠的機器轟鳴,大人們談論的都是抓革命促生產,我和姐姐每天放學就會爬上佛圖關摘一朵最鮮豔的夾竹桃花插在頭上。林森樹密的佛圖關是一匹山勢複雜的大山,春夏秋冬,地上似乎永遠鋪滿了酸筋草、豬兒草、魚尾草和苦蒿,漫山遍坡的夾竹桃、枸葉樹和黃葛樹,瘋了一般地向著天空生長,知了在樹上無休無止地嘶鳴。我和姐姐每天在山上瘋跑,攀上崎嶇的陡坡去採桑葉餵蠶寶寶,髒兮兮的小手抹得滿臉跟花貓兒一樣,直到太陽落坡了,聽到大人們扯著嗓子喊著才回家吃飯。
那時候物質文化生活貧瘠,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要憑證憑票,沒有電視沒有電話更沒有手機。記得幼年時,寒暑假都會跟姐姐一起去買米、買菜、買煤,一筐一筐地抬回家,還記得李子壩河邊那個窄小又黑暗的米店,那個小小的肉店,臨街煤店皮膚黑黑的大叔,還有菜店裡那幾個熱情又伶俐的阿姨。夏天的時候,在荒涼的大山裡跑累了,隨便坐在一個高坡上,滿天滿眼都是濃濃烈烈開到荼靡的夾竹桃花兒,嗅著滿山的濃鬱香氣,就會呆呆地幻想這一輩子如果能吃到大白兔奶糖,就會無比幸福了。
三
歲月就在這座大山腳下靜靜流淌。
最初的熱鬧是施工隊帶來的。一天,這裡來了一隊人馬,開始培修、整固那座大門牆壁呈外八字的神秘院落。慢慢街坊裡傳出那座院落是二戰同盟國遠東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舊居,對面的石屋子是吳鐵城官邸,周圍還有李根固公館、孫科公館、劉湘公館、高顯鑑公館、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財政部金庫、交通銀行學校等等。隨後,嘉陵江邊那座工廠也整體搬遷了,政府要原址修建「重慶1938·抗戰遺址建築群」公園。
沒過多久,突然傳出老屋背後坡嶺要修建輕軌了,鄰居們興奮了一陣子,又有些緊張:輕軌緊鄰老屋後窗,會不會發生安全事故砸上屋頂,會不會日夜運行影響到作息和休息?似乎沒有多久,就傳來輕軌通車的消息。我記得那一天,爸爸媽媽和鄰居們都驚奇地守在和輕軌咫尺之遙的後窗,不安地等候第一列列車駛來。似乎沒過兩天,老人們就開始留意列車的時間和趟數,開始幻想去坐一次,開開「洋葷」,人們開始對這道奇妙的風景線有了好感和眷戀。
就是我們小孩子,無論如何做夢也沒想到,每周去看露天電影的那個寬敞的壩子,會在將來成為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佛圖關站臺;那座幼年被我們視為「兒童樂園」的大山,會搖身變為佔地24萬平方米的佛圖關森林公園;還有在此交匯婉若遊龍的軌道交通,和分別開闢了山頂、山腰、山腳三條棧道的山城步道;濃密如織的棕櫚樹、榕樹、黃葛樹,那些漫不經心開放的迎春花、三角梅、美人梅,甚至還有那一列列蜿蜒穿行在群山峻岭中開往春天的列車……
廣袤的山野寂靜優美,古樹參天,草木蔥蘢。那些被妥帖安放的抗戰文化遺址和故居,充滿老重慶特色的老街民居,還有掩映在山巒疊翠中的江湖菜館;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李子壩輕軌站穿樓奇觀,佛圖關「開往春天的列車」;集創新、創業、消費為一體的「TESTBED2貳廠文創公園」,毗鄰渝中半島制高點鵝嶺公園的高臺闊景豪宅「鵝嶺峰」,還有正在完善的國內一流「旅遊文化 餐飲 網際網路」的智慧文商旅創新街區……一撥撥人來,一群群人去,歡天喜地,絡繹不絕。
四
在網上第一眼看到從大坪駛往佛圖關「開往春天的列車」視頻,心裡無比激動:這列開往春天的列車不正是從我現在的家回到我出生成長的家麼?那個襁褓中的嬰兒,那個生病休學的孩子,那些成長的舊時光,歡笑和淚水……幾十年的歲月就被這一段輕軌裡程天衣無縫地銜接起來了!回家,回家,回家!
今天的佛圖關,人山人海。大家從四面八方趕來,似乎是盛裝趕赴一個隆重的節日。陽光暖暖地灑下來,給佛圖關塗上了金燦燦的光暈,大家興奮地交談、等待、渴望一列列「開往春天的列車」。忽然聽到輕柔的聲音:「爺爺,下一趟車還有一會兒,您先坐一坐嘛。」扭過頭去,看到說話的姑娘身旁站著一位老爺爺,老人滿頭銀髮,穿一件暗紅色唐裝,顫巍巍地靠在棧道欄杆前。
我小聲問姑娘:「老人家高壽了,怎麼還爬坡上坎來看列車啊?」
老人似乎聽到我的問話,亮著嗓子說:「看到我孫女手機裡的視頻,心裡好激動嘛,就想回來看看這個開往春天的列車哈。」
聽老人這麼說,我心裡一陣熱乎。老人很健談地接著說:「我在這裡結婚安家,也有50多年了,雖然搬遷了,但經常夢到李子壩喲,我活到80歲了,沒想到還能看到今天哈!」姑娘接口說:「非要回來啊,勸都勸不住。」
「勸啥子嘛,恁個久才回來看哈解一解饞,你們年輕人懂啥子嘛?」聽老人生氣的語氣,我急忙替姑娘圓場:「老人家,我懂,我都懂,我是李二代!」
「我是李三代!」姑娘脫口而出。
「我也是,我們一家也都是在李子壩出生長大,今天喜氣洋洋回來了!」一個30多歲的小夥子也心花怒放地接過話。看來,人山人海中,回「家」的人不計其數,大家攜家帶口趕回來,我懂,那是聽到了家園的呼喚啊!
五
坐在山坡上,凝望雕刻著不朽歲月的石梯、石牆、石屋子和漫山遍野怒放的梅,感慨萬千:種植600株梅,於一座城市來講,只是一個細節,但是那份柔軟的體貼、溫馨和城市情懷,溫潤人心。「愈炸愈強」的山城重慶,秉承的正是梅香自苦寒的品質。其實,一個人,一座城市,一個民族,又何嘗不是穿越寒冬開往春天的列車?
無數次回老屋,其實看到的只是老屋舊址。但是,春夏秋冬的牽掛,魂牽夢繞的惦念,刻骨銘心。一次又一次回來,離去,再回來,流連忘返。
列車在緩緩駛來,疊印在列車上,我似乎看到母親在陽光下曬被子,聽到父親正在「軋板」給我們講朱元璋平定四海,還有那個生病休學的孩子從後窗傳來的朗朗讀書聲……
余光中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而我和「我們」的鄉愁是不是這一列列開往春天的列車呢?
(作者系重慶市作協會員)
來源:七一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