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湘江觀後感
2023-07-28 15:47:38 1
《血戰湘江》是由陳力執導,保劍鋒、王霙、孫維民、張一山、耿樂等主演的戰爭史詩電影。
血戰湘江觀後感一
八一電影製片廠帶著最近拍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日前來到陸軍「紅一師」舉行放映活動,在官兵中引發好評和強烈反響。
《血戰湘江》塑造了以為代表的紅軍領導人的光輝形象,深刻揭露了「左傾」錯誤給紅軍造成的慘痛損失,生動反映了紅軍將士特別是34師官兵顧全大局、勇於犧牲,奮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的英雄事跡。
「紅一師」具有光榮革命傳統,著名的「大功三連」就在這支部隊。82年前,「紅一師」將士參加了決定中國命運的湘江戰役,82年後,官兵們又參加了《血戰湘江》的拍攝。某炮團政治部主任周宇說:「讓我們紅軍傳人在影片中還原這段英勇悲壯的真實故事,是對我們最好的傳統教育。」
放映中,官兵們一直是在興奮、感動中觀看的。放映結束,導演陳力和演員王霙、徐箭、孫維民等與官兵們現場交流。博士教導員孟非凡說:「看了影片《血戰湘江》,使我們對習主席提出的革命軍人要『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排長趙斌說:「影片充分揭示了什麼是大局意識、什麼是核心意識、什麼是犧牲精神、什麼是幹部的表率作用,讓我們從中很受教育。《血戰湘江》就是對習主席要求的生動闡釋,我們要把影片作為學習長徵精神的生動教材。」「大功三連」戰士劉冠華說:「看了影片,我們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確實來之不易,是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必須百倍珍惜,做好老紅軍傳人,為『大功三連』增光添彩。」「紅一師」的官兵們紛紛表示,當前軍隊正在進行體制改革,我們要以先輩為榜樣,發揚紅34師英勇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積極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實踐中作出新的成績,交出優秀答卷。
八一廠把學習「紅一師」好傳統、好作風作為這次放映活動一項重要內容。組織創作人員參觀了「紅一師」史館,並與官兵們進行座談,重點學習了「大功三連」的先進事跡。導演陳力說:「參加這次放映活動很受教育,這既是一次靈魂的淨化,也對今後創作反映部隊官兵生活題材的作品很有幫助。」
據介紹,河北省委對《血戰湘江》高度重視,最近將對影片在全省宣傳發行作出部署。
八一廠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向黨的十九大獻禮的重點影片,我們將繼續搞好《血戰湘江》的巡演,不僅部隊放,還要到井岡山、遵義、會寧、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區放映,讓偉大長徵精神在新時期發揮重要的教育作用。
血戰湘江觀後感二
誠心論,鄙人對國產主旋律戰爭電影一直抱著只要有,就去看看的惻隱之心,一直是不拋棄,不放棄,一直有一個將心向明月的態度,都是希望,有一天中國主旋律電影,尤其是主旋律戰爭電影能有點進步,可惜,我錯了,錯了這麼多年。
由於排片太少,昨夜,不得不跑到偏遠的南苑附近的金逸影城,看了22:40的晚場,從一坐下,看到開場的架勢,我就知道完了,但堅持看了下去,直到最後,真是徹底地寒心,不由地在心裡說道:中國主旋律電影啊!我一直給你機會,可是你自己太不爭氣了!
我並不像許多人那樣,因為反感內戰而討厭這樣的電影,相反我倒是覺得能把內戰拍好,那是真需要功力的,拍內戰要表現什麼?是所謂信仰嗎?我認為不完全是,因為信仰是這個世界上最說不清的東西;是喋喋不休地再去說我們對,人家錯嗎?我也認為不完全是,因為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面,對與錯的關係也不是那麼簡單的關係;還是繼續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嗎?我還認為不完全是,因為時間會改變一切,那時的因未必真的就完全是現在的果。
那麼,這種電影我們期待看到什麼呢?我認為,就是能儘量回到那段真實的歷史當中去,尋找真正可信的故事,尋找真正閃現人性光輝的人物。他們說的話,不該是今天我們按意識形態修葺過的,他們的行為也不是我們按既定結果去編造的。
我們應該向美國電影看一點齊,人家也拍內戰,但人家向來不天天吼著我們自己多么正確,對方是多麼邪惡,而是在內戰中發現人的真實偉大的故事。比如《亂世佳人》、《眾神與將軍》、《葛底斯堡戰役》(蓋茲堡戰役)、《光榮戰役》、《林肯》等等,這些表現美國南北戰爭的影片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沒有聲嘶力竭的非要站在哪一方,而是對所謂戰爭的「北方佬」或者「南方佬」都是很平等的視角和情感。至於最後,人物繼續選擇無關南北地,自由地、艱難地活著,還是選擇站到哪一方,那是隨著歷史潮流,小人物不得已的一種選擇,比如為北方軍打仗,戰勝後可以給多少土地或者給多少金幣,戰後他們會理直氣壯的去找戰勝當局兌現。最終,重要的是表現在殘酷的戰爭中,普通的每一個人是怎麼穿越生死,是怎麼堅忍地活下來的,離散的親人們是怎麼團聚的,久別的故土,最終是怎麼重新擁抱的?就像郝思嘉那樣歷盡劫波,重歸故裡。
真實的歷史,真實的那時的世界,底層的老百姓們真有那種能力,就是天生能識別哪一方壞,哪一方好嗎?天生有那種界限分明的所謂階級感情,生來就知道該跟誰作對,該跟誰走?不可能!解放初期的電影或舞臺創作,可以,也必須那麼表現,或者八十年代以前,再或者新世紀以前,也還可以那麼一廂情願地表現。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講點讓人可信又感動的故事,還一如既往地那麼表現,就只能是找噁心了。不管哪裡來的資金,官方的,還是民營的,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繼續這麼拍攝這樣的電影,就是極大的浪費,因為拍出來,除了讓觀眾漠視、鄙視和嘲笑,似乎別無二用了。
如果能換一個思維,僅僅是換個思維,並不改變意識形態的方向和價值,這部影片也是可以拍得可看一些的,遠的學美國八十年前的《亂世佳人》,近的學學《血戰鋼鋸嶺》。坦白地說,我們中國電影似乎還不懂得去尋找真正有人性價值的故事,我們只會如從前小學生作文一樣用「表現了什麼,表達了什麼,揭示了什麼,批判了什麼」,用這些體制化的方法去拍電影,結果只能越來越討嫌。難怪曹禺先生認為他的黃金創作時間,僅僅屬於1933至1942,這期間,《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此後54年,他再無偉大的作品問世。
這部影片看起來也沒少花錢,如此結果,似乎,一點也不顯得意外和可惜。
首先,影片陳舊的主題,沒能綻放一點嶄新的光輝,就那麼一件事,從教科書到舞臺,從電視劇到電影,已經反過來倒過去地講了千百遍,故事是陳舊的,但我們需要在陳舊故事中發現閃爍人性光輝的人,讓這個人的可信感人的經歷,讓我們再次去相信並感動。現在,我們沒這個能力,這部影片更是沒有做到,而且糟糕愈甚。
其次,影片的拍攝也很凌亂,戰鬥場面極度雷同,沒有推進的層次感,似乎就是拍了一大坨,有需要就拿出幾個鏡頭用用,能看到的就是雙方的人聚成一大坨子,拿著槍,怒目圓睜,相互猛烈開火,看起來,這場仗,雙方消耗子彈至少得上千萬發。
再其次,影片人物的塑造也沒有進步,塑造自不必說,必然原地踏步,難有新進步;保劍鋒飾演的陳樹湘和張一山飾演的李天佑,兩個角色就是拿著槍怒吼著,向敵軍玩命開火,沒有任何可以發揮的角色魅力的機會;那個裁縫一家和國軍逃兵,是想用來說事的,但最後,也只能是勉強說事了,毫無動人之處。
再再其次,本片的煙火效果很糟糕,很沒有層次,混亂一片。也許因為特效的問題,天上的飛機,漆黑沒有質感,地上的色彩總是壓得暗無天日的,這樣固然增加氣氛,但其實也是藏拙,可惜,沒有藏住,比如鏡頭的重複使用,依舊一目了然。
最後,想說的是,如果本片放棄所謂全景式的偉大描寫,只表現彭德懷的十八團和陳樹湘的34師的故事,或者只表現陳樹湘的34師的玉碎之戰,作品面相上就會好些,作品吸引力也會好一點點,如果能樹立好一個主要人物,拍好了,是可以感人的,至少不會討嫌。
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問題,其實也是中國電影的問題,即故事不可信,人物不動人,製作匆忙潦草,有的只是轟轟烈烈的商業宣傳,觀眾們參與一下,像一陣風一樣,就過去了,沒誰會再想起,最終什麼也留不下。
如果說,八十二年前的血戰湘江,慘烈而偉絕,那麼電影《血戰湘江》呢?錢沒少花,罪沒少遭,最終這結果,這麼寡淡而無趣,該作何感想呢?
草草此文,亦算是為這部少人關注的影片,奉獻上一份認真的關注了。
血戰湘江觀後感三
7月1日,為紀念建黨96周年,我和同事一起在牡丹江電影院觀看了電影《血戰湘江》。該影片主要講述了1934年中央紅軍在湘江上遊,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的悲壯故事。電影場面震撼,情節緊湊,真實感人,讓我經歷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對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了更具體的了解和深刻認識。
當看到紅五師師長李天佑為了確保中央縱隊渡江,高聲怒吼著「死守第一道防線」時,我被他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打動了;當看到毛主席不顧傷病,將自己的藥給了其他的紅軍戰士時,我被他愛兵如子的無私精神感動了;當看到裁縫老林和他的大兒子,毅然用雙手舉起了機槍枝座而壯烈犧牲時,我被他們奮不顧身的獻身精神感動了;當看到紅軍戰士子彈打光之後,用血肉之軀繼續與敵軍展開殊死決戰時,我被他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感動了。紅軍將士們滿懷著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在「誓死保護黨中央」的堅強意志下,緊密團結,頑強戰鬥,指揮員前一個倒下了,下一位立即補上,繼續指揮戰鬥,紅軍戰士前一批倒下了,後一批繼續向前衝,正是這些鋼鐵將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摧毀了幾倍於紅軍的國民黨部隊一次次進攻,有力牽制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掩護了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及時渡過了湘江,艱難保存了革命力量,取得了紅軍長徵的戰略勝利。
電影中還重點刻畫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傾」錯誤,李德同志一味紙上談兵,僵化地應用馬克思主義和軍事理論,不懂得中國國情和戰爭形勢,聽不進毛xx的意見,也不顧及紅軍戰士的血肉之軀,執意負輜前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為3萬餘人。四次反圍剿的慘痛損失,黨中央及時總結了教訓,糾正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傾」路線,接受了關於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情相結合的正確革命路線,確立了毛xx的領導地位。由此讓我聯想到現在,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一直在繼承並發展馬克思主義,一直在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改革開放,銳意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正在一步一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這部電影中,我還看到了一個感人的細節,當沿途老百姓給紅軍戰士送糧時,紅軍戰士開始一概拒絕,毛xx不忍心辜負老鄉心意,同意戰士們象徵性地接受糧食,但必須給老鄉們留下銀元。這就是老百姓的戰士,這就是與人民血肉相連的紅軍,中央紅軍當年正是依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贏得了民心,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
觀影結束後,心中感慨萬千,那些紅軍戰士們很多和我的年齡相當,但他們視死如歸的氣概和堅定不移的信念,都讓我萬分敬佩,現今的美好和平都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我們在加倍珍惜的同時,應該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繼承和發揚不畏艱險、頑強奮鬥、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做一個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時代青年!
[血戰湘江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