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什麼細節說明人生有貴人(不一定有高人指路)
2023-07-28 19:56:52 1
腳下有「道」路,
說話有「道」理,
吃飯有味「道」,一句話,中國人離不開「道」。所以,我們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都在說「道」,可見「道」在每個人身上都能體現出來。
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由遠古人類文明用肢體語言轉換到文字語言一種替代。隨著千年的變化,慢慢,我們與人交往的「心靈」感應在漸漸弱化。通常,我們要了知對方傳達某個觀點時,有可能會發生差別化的領悟。
為什麼呢?因為人與人理解能力不同,會把一句話誤傳。舉個例子,「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在有些作家書裡常看到,所以跟著作家的理解翻譯,當下女人要是無才活都活不下去,還德呢?更有人曲解,「女子無才便是德「已經不適合當下社會女性的生存,是封建思想壓迫女性的觀點。
修遠,經常會跟朋友聊一些我們中國歷史發生時的人文觀點,從中受益匪淺。一個人在思想上,如不能深入每個時代人經歷的生活背景進行思考,自然很難領悟到,每個時代人聲發的思想觀點,獨立旗幟的思想,一定跟每個人所處的環境背景與人生經歷有關,由思由感由悟而來。
以「女子無才便是德」來說,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句話是對什麼人說得,對待不同的人同樣一句話,讓對方領會的含義自然也不同。中國聖賢人士一直以來,都是以陰陽平衡觀點來容人對待,不會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
「女子無才便是德」表達含義甚廣,修遠領悟來說,女性有才又有德實為上上德 。如有一個女性沒有才華也不識什麼字,可在尊夫重教上,能幫持丈夫的事業,又能教育好孩子,這樣的女子無才便是德,也不失為一名優秀女性的標杆。如若一個女性有才華還有高文憑,可是從不尊夫,以自己的才華能力壓人,對孩子的教育處在強勢管教範疇,那麼此女性有才也是傷人傷己的行為。
無才,這裡的「無」,古人表達含義有重疊意思,「無」也可以代表「大」或者「厚」與「高」。我們換個字來重讀這句話,「女子大才便是德」,「女子厚才便是德」,「女子高才便是德」,是不是讀得都不通順,還感覺很彆扭?
古人寫文,是以意深,句美,又順暢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非,我們現在簡字縮意。「文字」本身所能表達的含義就有狹窄性,所以當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讓眾人閱讀,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看法,觀點各持己見。
要說讀「古文經典」,如果沒有加以「體悟」,就想明白我們聖賢人士在說什麼,會有點做白日夢的感覺。從字面理解「古文經典」已經大打折扣,不是我們自己心體力行得來的心領神通,而加以「虛設」的蓋章取義,有損古人的智慧。
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說得好,「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洞察世事的規律性皆是有學問的人了,那麼在人情相處之中,看明白人性的黑白相應點,也能寫出教化育人的好文章。我們何需以高看低用外在看似華麗的包裝,來欲蓋彌彰。
越想遮住自己的醜陋,越讓人看得清清楚楚。這世上從沒有什麼秘密,也沒有什麼可以隱藏得住,不外乎人唬嚇人,抬高自己的虛設。
早年,有個修學佛家文化的老師教導修遠,做人要做個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多經歷,多去讀中國古文經典。中國文化自信來於我們的「自信心」,可這個「自信心」是要通過「體悟」通達後才能真正感受得到。
她用形象比喻告訴我,「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這句話一直記在我心裡,可是十年之間,我並沒有領悟到老師想告訴我什麼。當我不在去奔波,停下來回想自己多年的經歷時,以及自身得到什麼?她的那句話才讓我真真感受到中國之強大,來自中華上下5000年文明。中國人要想強大,離不開我們自己的文化。
有個國學老師,用個形象比喻,中國企業管理的問題「從小喝著血水的母奶長大,成人之後吃了兩天洋飯,就開始用2天時間管教20年的母親」簡直可笑至極。當我聽到這位國學教授一番言詞,深有體會。有經歷過西方管理制度工作的人,都有些人性被壓榨的感受,用機械化的思維來管理人員工作績效,可想而知最後結果。
中國人從家風時代傳承至今,我們身上不但有血濃於水的情感存在,還有「傲骨寒梅」的氣節,這是從骨子裡透發出來的氣概,實力比不上,但是在氣節上不能輸。這是西方人無法理解也沒法感受到的,我們的氣節來自於中華文化底蘊。
人生路上,不一定有高人指路,但一定會有貴人指點。
「高人」是無法標準化定義的特徵,我們不能說,一個人賺錢能力強,就是個高人,也不能說一個人讀書多,學歷高,就是個高人。
時代發展是向前進階的,一切「無為」思想意識總能看透事物發展的規律,但不一定在任何時機都會有所收穫。就算身邊有個高人去指點你,這個項目能賺到錢,那個產品可以火爆起來,如若參與進去,也未必能如自己所願。
本質原因,高人所指的是他自己能看清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在學識與能力上,可以輕鬆駕馭。而對於多數人來說,聽從認可高人是你在思維邏輯上的學知夠不著。所以,聽從認可就是一個遊戲規則,但,參與進去的路程是自己提升意識與能力的時機。
但反,有了思想準備,不如自己所願,非但不是彎路,恰恰是成長的要素,那麼結果也沒那麼重要了。
我們通常陷入的「期待」性心裡,會讓人大失所望。也就多了一個失心,「倒黴,不順,運氣不好,錯信了人」等等。這些不如心的抱怨情緒會讓人缺失「感恩之心」,同時降低自己的人格。
在西方文化屬性上,一切拿「結果」說話,沒有「結果」就是不行。這種用「結果」說話的人,通常會打壓一個人自信心,那麼在做事行為上會一落千丈,隨著對工作的態度與事業的信心也就失去了「自我」。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過一句話:「你付出所有的愛,本質都是為了對方「活出自我」。
愛,就是讓對方活出自我。被愛,就是對方讓你活出自我。
「愛」這個字,在家庭情感上,工作管理上,事業夥伴上,友情相處上都是不可缺失的。識人對待,惟人知用,這是發揮人性的光輝點,也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可在當下,我們學會了利用人性的弱點,強化自己的高高在上。這種思維已經偏離我們中國古人「容人對待,不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的品德。
以高高在上的權威,不得人心,不習人心,不容人心的舉措,可以說自打耳光。對人性之心缺失包容與接納,也就少了「惻隱同理」之心。沒有寬廣的心胸,就沒有博大的情懷,高高在上的權威還能持立多久?
在中國文化屬性上,高高在上就是低低在下,低低在下就是高高在上。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指明要點,越是高高在上越要柔性對待他人,這樣高才能高得久。本質原因,德行深厚,品德高貴。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江河大海能成為眾多河流匯聚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所以才能成為百川的首領。
反是太強都容易斷裂,反是柔弱都會有韌性,能高能低者視為強者,他強不是自己的身份,強得是「海納百川」的度量。他弱不是自己的行為,弱得是「悲天憫人」的情懷。
修遠在成長的路上,要走得路還很長,但有個念頭一直支撐著我,要想有結果,一定以「人文」為前提,如果自己做不到的事,那就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去看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教導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大用。
「高人」自有高見,高見來自高人經歷過的事,對待過的人,從骨子裡生發出來的見地。遇到這樣的人,需要特別的緣分。
「貴人」自有品德,品德來自貴人經歷過的事,對待過的人,從心性裡生發出來的見地,遇到這樣的人,也需要特別的緣分。
「高人」與「貴人」不分高低,只在於他們「機緣」下的人生。遇上了誰,誰又遇上了他們,一切都是命中該有的經歷。隨緣而遇,隨遇而安在人生道路上各自品味,時時處在「混沌初開」的狀態,他們不露鋒芒,脫離糾紛,心中蘊蓄著光明,混合著塵埃。有點像夜下的月光幽閉隱藏著,又實實在在為我們指明人生方向。
猶如,老子「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合其光,同其塵」,他們矗立在茫茫人海中,與每個人都有一樣,普通的不能在普通,平凡得讓你覺得都不可信,可卻是真實的他們。如果有緣遇到了,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因為他們總會微笑著給你留點什麼,這就是他們看似「獨立」存在,但又不把自己偏離人群之中最有智慧的行為。
但願每個人都能遇到「高人與貴人」,珍惜待之,也讓自己的人生多了一扇窗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