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氧體物料混合研磨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28 23:53:2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研磨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鐵氧體物料混合研磨裝置。
背景技術:
軟磁鐵氧體是由多種物料顆粒研磨、混合、燒結製成。鐵氧體粉料製造工序大概為配料、預燒、稱量、粉碎、造粒,共五個加工工序。在鐵氧體物料的粉碎工序中,由於攪拌裝置有死角,從而導致料漿循環不到位,容積配比不合適,導致粉料存在粒度分布廣和性能一致性差的問題,粒度分布越廣,鐵氧體成品質量越差。為了使得物料在研磨時獲得集中的粒度,需要多次研磨試驗才能得到研磨球與容積的最佳配比,從而獲得相對集中的粒度。目前常規的研磨機無法改變容積,無法進行改變容積的試驗,這就導致需要一系列研磨機協同試驗才能獲得最佳配比,試驗成本高,即使採用一系列研磨機,由於容易改變不是線性的,因此較難獲得最佳的容積配比。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研磨機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鐵氧體物料混合研磨裝置,該裝置中的研磨筒容積能夠線性改變,通過多次試驗能獲得研磨球與研磨筒容積的最佳配比,在最佳容積配比下研磨能獲得粒度集中的物料顆粒。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鐵氧體物料混合研磨裝置,包括底板、研磨筒,研磨筒呈圓柱狀,底板上位於研磨筒的兩端分別設有支撐架,支撐架上設有轉動座,所述研磨筒的左端設有左支撐軸,研磨筒的右端設有右支撐軸,左支撐軸、右支撐軸分別於轉動座一一對應轉動連接,所述的底板上設有與右轉軸連接的電機,研磨筒的側面設有進料口,進料口處設有密封蓋,所述研磨筒的內部左右兩端分別設有滑板,所述的滑板與研磨筒間隙配合,所述滑板的中心設有螺紋套,所述研磨筒的軸向設有傳動軸,所述的傳動軸上設有兩段旋向相反的螺紋,兩段螺紋分別於兩塊滑板上的螺紋套一一對應連接,所述傳動軸的左端穿過左支撐軸伸出研磨筒外,所述的底板上設有支撐座,支撐座上設有輔助電機,所述輔助電機與傳動軸之間設有離合機構。
試驗階段:定量的研磨球裝入研磨筒內,輔助電機通過離合機構與傳動軸連接,輔助電機轉動帶動傳動軸轉動,傳動軸上的兩段螺紋轉動帶動兩塊滑板同時向內或向外移動,從而改變研磨筒的容積,離合機構分離,然後把鐵氧體物料裝入研磨筒內,電機帶動研磨筒轉動、研磨,研磨後取出物料並取樣,分析物料粒度分布;然後通過輔助電機改變研磨筒的容積,研磨球的量不變,重新填料、研磨,分析研磨後的物料粒度分布,多次試驗獲得多組粒度分布數據,根據粒度分布數據找到研磨球與研磨筒的最佳容積配比;物料正式研磨階段:將研磨筒的容積調整到最佳配比的容積,然後對物料進行研磨,獲得粒度集中的物料顆粒,用研磨後的物料顆粒製造鐵氧體,提高鐵氧體的成品質量。
作為優選,所述支撐座上設有油缸,所述油缸的軸端向上,油缸的軸端設有電機安裝板,所述的輔助電機固定在電機安裝板上,所述電機安裝板上設有若干豎直的導柱,所述的電機安裝板與導柱之間滑動連接,導柱的下端與支撐座固定連接,所述輔助電機的軸端設有第一錐齒輪,所述傳動軸的左端設有第二錐齒輪,所述的油缸、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構成所述的離合機構;當油缸的軸伸出時,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嚙合,當油缸的軸縮入時,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分離。
作為優選,所述研磨筒的內壁上設有若干與傳動軸平行的限位導軌,所述的滑板側面設有與限位導軌配合的限位凹槽,滑板的圓周面上設有環形密封圈。限位導軌能防止滑板與研磨筒之間相對轉動,另一方面能減小滑板的移動阻力,環形密封圈具有密封作用,能防止物料進入滑板與研磨筒兩端之間的空腔內。
作為優選,所述滑板的外端面為向內凹陷的球面。凹陷的球面能避免研磨死角,提高物料研磨均勻性,提高物料粒度分布集中度。
作為優選,所述研磨筒的側壁還設有檢測管,所述檢測管的外端設有端蓋,端蓋與檢測管之間螺紋連接。在研磨過程中可以通過檢測管取樣,對不同研磨時間段的取樣進行分析,從而獲得最佳的研磨時間參數。
作為優選,所述檢測管的內端設有濾網。濾網能防止研磨球掉出。
作為優選,所述的左支撐軸、右支撐軸內均設有軸承座,所述的軸承座內設有軸承,所述傳動軸的兩端分別與軸承轉動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研磨筒的左端外側邊緣固定有環形圈,環形圈的外端面上設有若干沿圓周方向分布的V型限位槽,研磨筒左端的支撐架上設有限位油缸,所述限位油缸的軸端設有與V型限位槽對應的V型限位凸塊。在調節研磨筒容積時,研磨筒處於停止狀態,此時限位油缸動作,V型限位凸塊插入V型限位槽內限位,從而防止傳動軸轉動帶動研磨筒也發生轉動,提高研磨筒容積調節精度。
本實用新型中在定量研磨球的情況下通過多次改變研磨筒的容積,對不同容積情況下的研磨物料顆粒進行分析,從而獲得研磨球與研磨筒容積的最佳配比;在最佳配比的狀態下研磨,通過檢測管取樣檢測不同研磨時間段的物料粒度分布狀態,從而獲得最佳的研磨時間;在最佳容積配比、最佳研磨時間的條件下研磨物料,獲得粒度集中的物料顆粒。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為圖1中B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為圖1中C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中:底板1、研磨筒2、支撐架3、轉動座4、左支撐軸5、右支撐軸6、電機7、進料口8、密封蓋9、檢測管10、端蓋11、濾網12、滑板13、球面14、螺紋套15、傳動軸16、螺紋17、支撐座18、油缸19、電機安裝板20、輔助電機21、導柱22、第一錐齒輪23、第二錐齒輪24、限位導軌25、環形密封圈26、環形圈27、V型限位槽28、限位油缸29、V型限位凸塊30、變頻器31、軸承座3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的一種鐵氧體物料混合研磨裝置,包括底板1、研磨筒2,研磨筒呈圓柱狀,底板上位於研磨筒的兩端分別設有支撐架3,支撐架上設有轉動座4,研磨筒的左端設有左支撐軸5,研磨筒的右端設有右支撐軸6,左支撐軸、右支撐軸分別於轉動座一一對應轉動連接,底板上設有與右轉軸連接的電機7,電機上連接有變頻器31,研磨筒的側面設有進料口8,進料口處設有密封蓋9,研磨筒上與進料口的相對側設有檢測管10,如圖2所示,檢測管的外端設有端蓋11,端蓋與檢測管之間螺紋連接,檢測管的內端設有濾網12;研磨筒2的內部左右兩端分別設有滑板13,滑板與研磨筒間隙配合,滑板的外端面為向內凹陷的球面14;
如圖3所示,滑板13的中心設有螺紋套15,研磨筒2的軸向設有傳動軸16,傳動軸上設有兩段旋向相反的螺紋17,兩段螺紋分別於兩塊滑板上的螺紋套一一對應連接,左支撐軸5、右支撐軸6內均設有軸承座32,軸承座內設有軸承,傳動軸的兩端分別與軸承轉動連接,傳動軸16的左端穿過左支撐軸伸出研磨筒外;底板上設有支撐座18,支撐座上設有油缸19,油缸的軸端向上,油缸的軸端設有電機安裝板20,輔助電機21固定在電機安裝板上,電機安裝板上設有若干豎直的導柱22,電機安裝板與導柱之間滑動連接,導柱的下端與支撐座固定連接;
如圖4所示,輔助電機21的軸端設有第一錐齒輪23,傳動軸的左端設有第二錐齒輪24,油缸、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構成離合機構,當油缸的軸伸出時,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嚙合,當油缸的軸縮入時,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分離;研磨筒2的內壁上設有若干與傳動軸平行的限位導軌25,滑板側面設有與限位導軌配合的限位凹槽,滑板的圓周面上設有環形密封圈26;
研磨筒的左端外側邊緣固定有環形圈27,環形圈的外端面上設有若干沿圓周方向分布的V型限位槽28,研磨筒左端的支撐架上設有限位油缸29,限位油缸的軸端設有與V型限位槽對應的V型限位凸塊30。
結合附圖,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試驗階段,定量的研磨球裝入研磨筒內,輔助電機通過離合機構與傳動軸連接,輔助電機轉動帶動傳動軸轉動,傳動軸上的兩段螺紋轉動帶動兩塊滑板同時向內或向外移動,從而改變研磨筒的容積,離合機構分離,然後把鐵氧體物料裝入研磨筒內,電機帶動研磨筒轉動、研磨,研磨後取出物料,分析物料粒度分布;然後通過輔助電機改變研磨筒的容積,研磨球的量不變,重新填料、研磨,分析研磨後的物料粒度分布,多次試驗獲得多組粒度分布數據,根據粒度分布數據找到研磨球與研磨筒的最佳容積配比,在最佳容積配比的情況下研磨,從檢測管處對不同時間段的物料進行取樣、分析,獲得最佳研磨時間參數;
第二階段:物料正式研磨生產階段,將研磨筒的容積調整到最佳配比的容積,然後對物料進行研磨,研磨時間去第一階段中的最佳研磨時間參數,最終獲得粒度集中的物料顆粒,用研磨後的物料顆粒製造鐵氧體,提高鐵氧體的成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