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孫子兵法好看嗎(熱播劇狂飆中的孫子兵法)
2023-07-28 04:15:45 1
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
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426篇原創文章
全文3806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最近幾天,都在討論熱播電視劇《狂飆》帶火了《孫子兵法》這件事,有報導說,《孫子兵法》的書賣斷貨,讀書平臺上《孫子兵法》也上了飆升榜的第一名。
電視劇中,塑造的反面人物高啟強,在第四集時安欣建議高啟強讀一讀《孫子兵法》,理由是做生意就像打仗一樣,到第十五集時,《孫子兵法》再次出現,已經成為集團老總的高啟強在辦公桌上閱讀並做筆記,在弟弟的追問中,還向他展示了已經被翻得破舊的《孫子兵法》。
人們之所以因此對《孫子兵法》產生了興趣,估計大家都想知道《孫子兵法》到底是一部什麼書,「魔力」在哪裡,能夠對人產生如此大的影響,讓高啟強從一個菜市場的魚販子成為集團老總(黑老大)。
也有很多人要嘗試著了解一下《孫子兵法》,學習一下《孫子兵法》,看是否在工作中也能用上,最好能夠為自己的成長帶來改變。
從劇中的信息看,我認為,高啟強學會了《孫子兵法》的「謀局」思維,這也是孫子兵法操盤體系的核心,或者說,我們做任何事,一方面需要審時度勢(知彼知己),另一方面要去部署(軍形)和奇正展開(兵勢),我之所以經常講,孫子之用在「形與勢」的道理就在這裡。
本文重點探索一下,在「人生如棋,步步皆是局」的生活和工作中,怎麼謀局。
現實中,會有各種局,不是你作局,就是你進入到別人的局中,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樣的生活太複雜了,甚至有點「陰謀」的色彩,實際上「局」是陽謀,招商是一個局,圈子也是局,我們熟悉的社群同樣是局,競技比賽還是局,可以說處處皆為局。
關於謀局,我們主要從識局、作局、入局、對局來詳細闡述。
一、識局所謂識局,就是孫子兵法的「識勢」,知彼知己的工作,通過做局者部署和奇正展開的外在表現,看到背後使用的要素狀態。
一般從兩個角度「識局」,一是看其部署、布局的情況,二是從要素角度「識局」。
1、從部署、布局「識局」
孫子兵法的軍形篇重點講兵力的部署和資源的布局,篇中強調「見勝」,就是通過敵方的部署察其虛實之機,看是否存在防禦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或進攻體系中的漏洞。
部署首先是確定功能,軍形篇先講攻守問題,目的就在於此,先確定攻勢作戰,還是守勢作戰,然後再選擇地形,部署合適數量的兵力和兵種。
從部署、布局角度識局,關鍵是找準這個局的功能,是攻是守,還是攻守兼備,以及它的戰略意圖。
功能決定結構,反之,從結構也可以判斷出功能。
因此,從一個「局」的資源所在位置與數量,以及資源的狀態,可以判斷出它的功能或戰略意圖。
俄烏衝突可以看作一個局,最近看很多人的解讀,都說美國的目的是消耗俄羅斯,但從俄羅斯的部署上看,也有通過「特別軍事行動」消耗北約的意圖,最終將北約消耗得分崩離析,或許才是它真正的戰略目標。
2、從要素角度「識局」
孫子兵法的基礎要素是「五事」,即道天地將法,它是整個軍事操盤的核心,貫穿於戰爭操盤的每一個環節,識別戰場形勢的時候,必然要找到背後「五事」要素的存在方式、作用方式。
生活中的「識局」,在「五事」的基礎上,要稍微轉化一下,我們參考吳稼祥先生的「五勢」來理解,與孫子兵法的「五事」也有對應關係。
這「五勢」是人勢(可對應「將」)、事勢(可對應「法」)、時勢(可對應「天」)、地勢(可對應「地」)、名勢(可對應「道」)。
人勢,強調的是什麼人做,什麼人說,同樣的事,不同的人說,效果完全不一樣,孫子兵法兵勢篇講「擇人而任勢」,有選擇適合的人創造勢之義。比如,講企業的數位化改造,我雖然為客戶做了不少這方面的事,但肯定不如這方面某些專家講出來更讓人信服。
因此,我們做一件事,要想借「人勢」,首先要找準某些事,或某個領域有影響力的人,然後與其建立關係,使其推動你所做之事的氣勢。
兩個要點:①跟什麼人;②用什麼人來做。
事勢,強調當下什麼事情是主要矛盾,什麼事情更能獲得關注,在這些「事」上會獲得更多關注,更多資源,也最容易借上勢。
事勢越大,效果越大,藉助這個事來謀求相關的事,往往也能謀成。
時勢,強調的是說或做的時機,同樣的事,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機說,效果不一樣。
地勢,側重位置與地理環境,這裡做不成的事,放在另外一個地方就可以做成。一方面要選一個合適的位置,品牌要在消費者心智中找準一個位置,要在價格帶上找準一個位置,要在渠道中找準一個位置;另一方面要找到一個適合根據地或市場,要達到什麼效果,要在哪個市場上重點投入創造出效應,比如時尚的風尚,在北方一個小城顯然是做不起來的,必須到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
名勢,強調的是「名正則言順」,要正乎其名,以形成號召力,這與孫子兵法的「道」非常相似,給一個理由以動員大家的熱情、激情,甚至「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這樣的情緒動員也屬於名勢範疇。
就是說,名勢需要一個購買理由或一系列調動情緒的話語體系。就像紅軍時期招兵不易,但進入到抗戰時期,有了抗日之名,招兵就容易多了。
二、作局所謂作局,就是孫子兵法軍形篇的兵力部署與資源布局,「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是兵力部署的基本操作程序與方法。
先要度「地」之特點,遠近、廣狹、高下、險易、死生,這個「地」也可以是所要「作局」的市場、環境等;然後量其容量,看能放多少人、多少資源,展開什麼樣規模的戰鬥;接著根據「地」的特點、容量確定放什麼類型的人,每個類型放多少人,即放什麼兵種,每個兵種多少人,就像微信群,要考慮放多少行業專家,放多少經銷商,什麼類型的經銷和數量,放多少廠家的人等。
總之,部署與布局的核心在於,什麼樣的環境,多大的容量,擺放什麼類型的人、多少人,關鍵是:①抓住「地」的特點,搶佔制高點;②人與地(環境)要匹配。
三、對局只識局、作局,不去對局,再好的局也只是個規劃圖,都是紙上談兵,沒有赤壁之戰,諸葛亮的「隆中對」只是個戰略規劃報告,皆為空話,這就是《三國演義》在赤壁之戰著墨比較多的原因,它是諸葛亮「隆中對之局」的對局。
可見,對局就是孫子兵法的奇正兵力展開,有吸引注意力的動作、分散注意力的動作等為正兵,佯攻、誘敵皆為正;也要有隱蔽行動、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實施打擊的奇兵。
奇正是兵力使用的基本方法,有吸引(或分散)有打擊才能高效使用力量,放大力量本身的效力,尤其實現了「奇正相生」,不知哪個是正,哪個是奇,不知哪個在吸引,哪個在獲取利益。
當然,對局也不是無的放矢,它要基於虛實之機展開,先要通過「識局」找到其薄弱環節或漏洞,然後用「作之、策之、形之、角之」的偵察手段,確定這個虛實之機,再用奇正展開行動,讓「局」建立起來。
如果在「識局」中找到到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或漏洞,就要用奇正奪其所愛之法,將對方調動起來,使其無所不備、無所不寡,將主要力量集中在我預設之戰場,形成「以鎰稱銖」之勢。
而奇正、虛實地運用中,突破、分割、包圍、殲滅這些基本動作都在其中,也就有了破局的操作,敗局的處置等。
四、入局作局、對局皆為自己設局,而入局則是進入別人的局,這個操作的關鍵有兩點,一是把握進入的時機,二是亮相的動作。
1、入局時機
階段論角度,是選擇在哪個階段進入的問題,用個形象的例子,是剛建群的時候進入,還是群發展到一定規模,有一定影響力的時候再進入,要根據戰略意圖來選擇,也要通過「識局」中的「時勢」要素分析進入時機。
怎麼進入也在時機範疇,可以從人勢、事勢、地勢、名勢角度入手,什麼人帶你入群,在群中哪個重要的事件中進入,以及用什麼名義進入等。
2、亮相的動作
一亮相的動作,也叫起手勢,進入「局」中怎麼亮相,展示自己、發揮自己,這也是必須重視的工作。
我將此稱為「入勢」,要一出場(不一定是剛入群,可能是先潛水再出場)就創造一種效應,是給人一種心理觸動,建立的一種認識。
軍事上,打勝仗是在創造效應,無論是大勝,還是小勝,都會對官兵的士氣產生影響,粟裕大將說,沒有什麼方式比打一場勝仗更能提高部隊士氣。
營銷上,速度、第一等這類效果都可以創造效應,成長最快,快速搶購一空,創造了某個領域的第一等都是創造效應的具體表現。比如,三個爸爸空氣淨化器,產品先在京東眾籌,創造金額最大的第一,這是創造一種入市即暢銷的效應。
五、總結「局」看似神秘,本質是力量的組織與使用,也是孫子兵法操盤體系的基礎,孫子兵法話語體系更適合軍事領域,用於其他領域用「局」更形象、生動。
編劇在《狂飆》中沒有體現高啟強用了《孫子兵法》什麼思想,體會到了什麼,才讓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從劇中的表現看,他始終在謀局。
因此,這個關於「謀局」的梳理,希望能夠為對孫子兵法感興趣的朋友提供一些參考,也希望大家能從「戰爭實戰操盤體系」這個角度去理解孫子兵法,學到真正有用的《孫子兵法》。
(全文完)
《孫子兵法》實戰操盤好書,有方法、有工具
《孫子兵法戰術體系》
1、它以「形勢原理」貫穿前九篇和戰術體系部分(亦是操作體系)。「形勢原理」是《孫子兵法》的操作核心,為我們提供了兵力部署的功能、結構設計方法和工具,也為我們提供了奇正兵力展開造勢的方向。
☆可以運用「形勢原理」判斷戰局中的資源(兵力)所在位置、配置和狀態,以及資源(兵力)的奇正角色(任務)和走向。
2、以戰術為邏輯起點理解《孫子兵法》,更容易用於自己的工作中,也更容易讓《孫子兵法》思想落地,更容易掌握《孫子兵法》的操盤體系和手感,因為戰爭是放大了的戰術,戰術是戰爭中的細胞。
☆可以掌握項目操盤的程序、方法和工具,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培養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