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觀後感
2023-07-28 19:35:43 4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以下是專門為你收集整理的《國學經典》觀後感,供參考閱讀!
《國學經典》觀後感篇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著中華文化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群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辛棄疾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論語》,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住內心的寧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也是成就事業獲得幸福快樂的必要條件。只有一個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徹、更完整。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一不小心把手錶弄丟了,到處找不到。後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伙兒翻箱倒櫃,仍然一無所獲,只好沮喪地回去吃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裡,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很快就把手錶找到了。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麼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靜,馬上就聽見手錶的滴答聲了。」偌大的一個倉庫,要找一隻小小的手錶確實不大容易。但是那麼多人辦不到的事情一個人辦到了,大人辦不到的事小孩子卻辦到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慌慌張張,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的這種態度同時也影響著他的學生,他最喜歡的一個學生顏回,他曾經誇獎這個學生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即使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的繁榮,享受著這種文明成果的現代人仍然存在複雜的心靈困惑。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那份恬靜和安寧的心境。
神州大地上,國學文化傳承千年。何為國學?是司馬遷熟悉華夏文明,留下了傳承民族魂魄的《史記》?是李時珍涉足千山萬水,遍嘗百草,用自己的親身體驗造福於後人的《本草綱目》?還是紀曉嵐精通經、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庫全書》?何為國學?不就是經那得起時間洗鍊而沉澱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後還能給人以深刻啟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積澱嗎?
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它是炎黃子孫奮鬥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它猶如一束光芒潤澤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那或鏗鏘或柔美的詞章,濺落在歷史的長河裡,激起遙遠的絕響!
國學經典,華夏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民族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梁!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肩起民族復興的偉業,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
《國學經典》觀後感篇二
這幾天,徐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國學經典》這一本書,並且還給我們列印了這本書裡比較好的名言,讓我們多背,讓這些名言永遠做我們的生活導航。我們通過多讀、多背,漸漸的了解了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這一句吧,我們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這句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誠丹心,照汗青就是要為光照史冊留下最精彩的一頁。連起來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要為光照史冊留下一片赤誠丹心。這句話告訴我們,人沒有一個能長命百歲長生不老,所以活著要做一個能犧牲,有意氣的人。我們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樣的愛國。
還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長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張百歲」、「志小則易足,易則無由進」……一些能啟迪人心靈的諺語、名言都能讓人濫記於心。這才是讀詩、讀詞的最高境界—讀名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小學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
《國學經典》觀後感篇三
多讀書,讀好書是市委的倡導,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行為習慣。因為讀書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書是最好的老師。
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級。我認為可以將這五種需求簡而言之為物質和精神層面需求,人在物質需求得以基本滿足後,更多追求的是精神的滿足,精神越富足滿足感越強,而這一滿足離不開讀書。
我很幸運,有一幫文友,他們善於小說、散文、詩歌、書法、繪畫、攝影、收藏等,他們純粹執著,好學善思,充滿了人文關懷,我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被感染和浸潤。我們定期聚在一起,談觀念講感受,各抒己見,海闊天空。國學作為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國有學術,它既是中華文明的最好形態,也是中國學術的源頭髮軔,更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精神家園,自然會成為我們必不可少的談論話題。
我是一個物慾感不強的人,所以更趨向精神層面的愉悅。讀書讓我很享受,讀書讓我與時代同步,讀書讓我與老公共修,因為他也是一個喜歡讀書和思考的人。
讀書是沒有止境的,正如我們的政務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讀書卻是有境界的。首先,要身心合一。要靜心而讀,在喧囂中守住心靈深處的寧靜和純真,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一把椅子,一杯清茶,一本書,一個人,一盞燈,手不釋卷,但卻愜意滿足。其次,要書人合一。讀書不僅要坐得下來,還要讀得進去,要能沉醉其中,樂而忘憂。比如讀韓愈《進學解》中的千古名句:「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我很有感悟:做任何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上不會掉餡餅,天道酬勤,工作如此,人生如此。第三,要天人合一。讀書到一定程度就會高屋建瓴,對事物的認識就會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會無限寬闊,顯示出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氣度。比如:通過讀書,我悟到做人要大氣、正氣和勇氣,做女人還要有修養、懂營養、會保養,人要活得有格局、有大愛。第四,要知行合一,就是認識和實踐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識與道德實踐的一致性和統一性。知而不行,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深化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才能有真價值。第五,要時人合一。讀書到最後,就會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文化的博大精深,終生學習,把讀書作為人生的內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靈魂中去,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蘇軾詩云:「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勉勵自己要堅持不懈地多讀書、讀好書,無愧於成長在蘇東坡的故裡——鬱然千載詩書城,無愧於自己的內心和靈魂。
[《國學經典》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