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風格戰爭片《馬石山十勇士》觀後感
2023-07-28 03:26:42 1
《馬石山十勇士》再現了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山東省膠東半島的真實歷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馬石山十勇士》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紀實風格戰爭片《馬石山十勇士》觀後感【篇一】
歲月能使人的生命衰老,卻無法改變人們心中最難忘和震撼的記憶。六十五年,已經跨過一個甲子的輪迴,可當人們重新站在馬石山上的時候,那個塵封的故事悄然打開,那些鮮活的生命和不朽的英魂正一步步朝人們走來……
1942年11月23日,日軍向膠東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空前殘酷的「拉網血洗掃蕩」,八路軍主力部隊成功突圍,地方幹部群眾緊急轉移,一時來不及轉移的小部分群眾死傷慘重。此時,八路軍某部十三團六連一個班的八名戰士執行完任務正在歸隊途中。偶然間從日軍的一名中國翻譯那裡得知日軍企圖將群眾趕進山區,然後合圍屠殺的,班長王殿元頂住壓力,決定營救群眾。
夜幕降臨,班長王殿元帶領全班返回馬石山區,在一個遭受屠殺的村子裡不僅遇上十四團的兩名戰士楊德培、孫在軍,還有幸搜救出一名嬰兒。王殿元帶著九名戰士,抱著嬰兒來到山裡,找到上百村民,利用夜幕做掩護,成功幫助村民突圍出山。將突圍出來的群眾送出山口,戰士趙亭茂堅持還要回去找他乾娘、搜尋其他群眾。
是按時歸隊還是繼續營救群眾,十名戰士中出現不同意見,「大刀」周萬河為班長著想,主張按時歸隊。王殿元堅持營救群眾,帶領全班再次摸回山裡,找到不少零散藏身的群眾。趙亭茂找到乾娘、周萬河發現當年救過他性命的蓮嫂的閨女英子。但當王班長帶領群眾再次突圍時遭遇小股日軍,發生的槍戰驚動山下屯守的日軍。
突圍出山的道路被日軍封鎖,王殿元組織全班殺出一條血路,掩護群眾成功突圍。群眾安全突圍,周萬河光榮犧牲,王殿元為了讓群眾能安全轉移,決定暫緩歸隊,索性將日軍引進山區。九個人的兵力畢竟寡不敵眾。為牽引日軍火力,「喇叭」呂武齋、「旱菸」孫在軍與日軍同歸於盡。
東方泛白,天色漸亮,戰鬥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日軍遍布山上的屍體越來越多,王殿元手上的子彈卻越來越少。「小彈弓」李貴、「大個子」趙亭茂先後犧牲後,王殿元帶領剩下的「漢陽造」吳天明、「老爹」王家旺、「兒子」王文禮、「文化」楊德培向馬石山主峰走去。戰鬥到彈盡糧絕,王殿元和他的戰友跳崖自盡。正是沖天一聲喊,熱血好兒男,肝膽塗地拋生死,人民在心間!
紀實風格戰爭片《馬石山十勇士》觀後感【篇二】
昨晚看了《馬石山十勇士》,現代拍的黑白影片。很好看,我覺得應該有更多的類似影片出品。當然,也有其瑕廝。表演有點急衝衝,不太到位。光影處理不太好,偏向黑暗,看不清人物的表情。
總體架構良好,敢於表達對人民真摯的愛。強調了戰士的主觀能動性,中間的插曲與音樂配合也較為良好。把握了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主題,很好的闡述了人民子弟兵為人民的宗旨。
從影片的故事我們也了解到落後就要挨打的真理,如果八路軍有好的武器裝備也就不用東躲西藏的玩貓貓了。今天我們有強大的祖國,有良好的發展空間為什麼不好好利用,來提高我們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雖然人是戰爭的主體,但裝備的完善,也是為了我們能取得更多勝利及更好的維護和平。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經驗,我們應當保護和繼承。
紀實風格戰爭片《馬石山十勇士》觀後感【篇三】
是一部高清晰黑白電視電影.是根據抗日戰爭時期山東馬石山,十勇士為了掩護兩村村民衝出日軍的包圍而全部壯烈犧牲的真實故事改編的.著名作家峻青就是在此次行動中被解救的村民之一.
《馬石山十勇士》搬上了螢屏,重現那段血雨腥風的歲月,再現八路軍和人民群眾血濃於水的感情和人民子弟兵不屈不撓、頑強戰鬥的革命精神。
馬石山慘案的親歷者、第27集團軍離休幹部荀培荷參加了首映式。撫今追昔,馬石山慘案依然歷歷在目,讓老人心緒難平。他說:我是自始至終在馬石山上,我家去了三個人,我的父親,我的弟弟和我,我的父親和弟弟都被日本人打死了,我那個時間13歲,很殘酷、很殘酷,死的人特別、特別多,我在那個地方,趕我往外撤的時候,整個山溝下面都是死人。
乳山是革命老區,有著擁軍愛民的光榮傳統,作為「馬石山十勇士」故事的發生地,英雄的事跡廣為流傳,「英勇頑強、威武不屈、擁軍愛民、保家衛國」的馬石山精神,教育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乳山人。把「馬石山十勇士」的故事搬上銀幕,是乳山人民多年來的共同心願。乳山市領導表示,將以深入宣傳《馬石山十勇士》影片為契機,加強對馬石山烈士陵園的保護和修繕,建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弘揚革命英雄精神,挖掘紅色革命文化,激發全市人民愛黨、愛國、愛家鄉的熱情,凝聚合力,奮力開拓,打造「母愛聖地、幸福乳山」的城市名片,努力把乳山建設成為集自然福地、文化福地、旅遊福地、創業福地和人居福地於一身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