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電影《武訓傳》視頻觀後感

2023-07-28 09:58:29

  武訓先生是一個蒙塵的明珠,興義學褒貶不一,曾一波三折,最終對他的興學精神多持肯定、景仰、效法、弘揚,他那種"為眾謀"精神紮根於人民心中。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電影《武訓傳》視頻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電影《武訓傳》視頻觀後感【篇一】

  武訓先生(1838—1896),行七,字蒙正,自號義學症,諡號義學正;山東省堂邑縣(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享譽中外的貧民教育家、慈善家;原無名,名「訓」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

  武訓自21歲(清鹹豐年間)起,武訓以行乞的方式集資興辦義學,目標是「使他們(貧苦人家子弟)無錢也能讀書,使他們讀了書不再被人欺」。

  在30多年的時間內,武訓乞討的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省。武訓在行乞過程中,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奇特的造型以吸引人們的目光:先是賣掉右邊的辮子,剃光了右邊的頭髮;後來又剃光了左邊的頭髮,而在右邊又留起一撮頭髮。也表演「拿大項」、「蠍子爬」的節目,或給人當馬騎,供人取樂,甚至吃糞便、磚瓦,以得到辦學的款項。

  到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訓已經靠乞討所得的款項置買了230畝田地作為學田,積蓄3800餘吊錢。於是他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興辦起第一所義學——崇賢義塾。學校建成後,他到當地有學問的進士、舉人家跪請他們任教,併到貧寒人家跪求他們送子上學。當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學生,學費全免,辦學所需經費就從他置辦的學田中支出。在這之後,每逢開學第一天時,武七都要先拜老師,次拜學生,這種儀式持續多年。

  1890年,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光緒22年(1896年),臨終那年,在臨清建成了御史巷義塾(現臨清武訓實驗小學)。

  武訓為了一心一意興辦義學,甚至堅持一生不娶妻室。

  武訓一生勞苦,對自己又十分節儉,終因積勞成疾,於光緒22年(1896年)4月23日,在臨清御史巷義塾內(現臨清武訓實驗小學)含笑去世,終年59歲,葬於堂邑崇賢義塾東側。有萬人以上群眾,包括堂邑、館陶、臨清三縣全體官紳,參加了武訓的葬禮。

  武訓的義舉在當時受到各界普遍高度的評價,山東巡撫張曜下令免徵學田錢糧和徭役,並捐銀200兩。光緒皇帝封武訓為「義學正」,賞穿黃袍馬褂,又敕建「樂善好施」牌坊。

  武訓是清朝末年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一個乞丐,靠著乞討斂錢,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處義學,購置學田三百餘畝,積累辦學資金達萬貫之多,這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事情,所以有人稱頌他是「千古奇丐」(馮玉祥語)。

  電影《武訓傳》視頻觀後感【篇二】

  今天終於沒有錯過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在影院小廳看了膠片版的有些許殘缺的電影《武訓傳》。以現在的觀影習慣來看,電影語言本身顯得有些落伍了,慢條斯理的敘事,充分浪漫的情感宣洩,還有那些明顯的表意符號貫穿於整部電影。

  畢竟已經五六十年了,當年感染觀眾的方式有點顯得可笑,不大適合今天快節奏的欣賞習慣。至於影片的思想內容,從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近乎三十年的積澱已經讓《武訓傳》本身從藝術到政治有了一個近乎屍體解剖似的分析和介紹,動用了從天文望遠鏡到高倍顯微鏡的各種工具,各個層面,各個角度都有所涵蓋。所以筆下無言也有情可原,於是只是回到宿舍,翻看了能見的一些當年文字,囫圇吞棗的瀏覽了一遍。

  所看書目不過《中國電影研究資料》吳迪主編、《中國電影理論文選》羅藝軍主編、《中國電影百年》李多鈺主編三本書而已,權當了解大概,故而不敢妄稱研究,不過有些許斷想而已。

  關於《武訓傳》的批判和平反

  《武訓傳》的批判被視為新中國「第一場全國規模的政治運動」的發端(《中國電影百年》語)。早先國內放映的時候,可以算是好評如潮的。事實上,正是因為「好評如潮」,才更為突顯其顯現出的政治問題的「嚴重性」。當時在上海的上映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隨後的媒體上還有關於編導孫瑜和演員趙丹對於影片的經驗介紹性的文章,可見當時有樹立典型的苗頭:名導和明星的珠聯璧合。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的社論《應該重視關於電影〈武訓傳〉的討論》隨後而來,掀起了批判風潮,從電影攝製人員擴到到整個文藝界,從具體的「武訓評價」到抽象的階級立場,終於成為政治性的運動。此後《武訓傳》永遠都不享有純粹的文藝評價,而緊緊的和政治發生了關係。1985年胡喬木的一段簡要講話,成為了普遍意義上的對《武訓傳》的平反,還是以政治運動的清算方式開始的。

  孫瑜當年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編導〈武訓傳〉記》,只是半回憶錄性質的,創作上的探討較少,《編導〈武訓傳〉前後》則傾向創作經驗的內容多一點。而趙丹的《我怎樣演武訓》的理論研討價值也很大。相信當年的一些正面評論,也是較為集中在藝術範疇內的討論和批評。這可以在後來批判風潮中的一些文字中找到依據,比如李長之先生1951年5月27日在《人民日報》上的檢討文章《我在關於〈武訓傳〉的討論中得到了教育》寫道:

  「我過多地評論了《武訓傳》電影和《武訓畫傳》的藝術,太輕太淡地而且是(不正確地)觸及了政治意義。這不免是單純技術觀點,這不免是西方資產階級『藝術至上』的形式主義的美學的影響。因為缺乏對政治意義的足夠的重視,所以就是藝術標準的批評論,也就犯了錯誤。」

  此段文字或可印證。

  5月的社論一經拋出,形勢急轉直下。批評夾雜、混淆甚至歪曲了政治因素和政治立場,用文藝批評的手段搞政治,用政治的方式搞批評。於是雪片般的評論飛滿全國,採取藝術分析和政治品評「嫁接」的方式,炮製出爐了一篇又一篇的批判和檢討稿件。仍以李長之先生的同題文章為例,在前引文字之後,緊接便著例證了他的「錯誤」:

  「例如我指出,武訓電影之『熱鬧和羅曼諦克底抒情並沒有提高它的藝術性,反之,是降低了它』,然而理由呢,是:『損害了武訓事業的嚴肅性』。其實,武訓事業根本沒有什麼價值,也就說不上損害不損害它的嚴肅性了。可見不把政治放在第一位,藝術性的批評是不會正確的。」

  如果說關於「熱鬧和羅曼諦克底抒情」算是藝術層面的分析,那麼對於「武訓事業」的評價實在是無由的牽強。然而各地這類稿件之多,是無法想像的。江青更是親自帶隊實地考察,不但洋洋灑灑的寫出了《武訓歷史調查記》,還樹立起了「宋景詩」這一光輝的反抗的正面的形象來和武訓形成對比。總之,最先的政治定論為《武訓傳》的政治化,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了永久的記號。是這之後關於《武訓傳》的評價都離不開了政治。

  至於後來的平反,仍然是政治化的。1983年萬裡,1985年胡喬木分別都表示對於《武訓傳》的評價有失公允,而此時已經處在對「文革」撥亂反正的政治工作中了。對於《武訓傳》的平反,也自然劃歸到了政治清算的一部分。事實上,在其後的多數關於《武訓傳》的評論文章中,無論是當事人的回憶錄,還是研究者的學術文章,都已經捨棄了電影藝術的標尺,而成為研究「誰之過?」的歷史淘金。比較典型的就是將《武訓傳》批判歸結為江青個人陰謀報復行為,是對知根知底的趙丹等前同事的個人迫害。

  電影之後儘管經常有人提起,在影史上留有一筆,卻鮮有關於藝術成就的評價和概括。《武訓傳》成為了政治或者文化的一個符號。

  批判《武訓傳》的武器

  江青借著批判《武訓傳》的風潮,組團寫了《武訓歷史調查記》一文,該文考據豐富,旁徵博引,實在是集大成的典範之作。可見當時的人們確實有股韌勁。我和大學同窗還曾就此事感慨過。從《武訓傳》公映到《調查記》成文發表,不到三個月。「調查取證」,編撰行文,還能在浩瀚史海之中找到「宋景詩」這號人物,專門用於對於武訓的回擊。這種獨特視角和博學,現在依然銷聲匿跡了。

  如今螢屏銀幕上充斥著各種耳熟能詳的情節和段子,都是同樣的橋段不過換個時空,換個身分,就能堂而皇之走進大眾娛樂的視野。不是各種篡改傳說,就是「秘史」系列。蹦蹦跳跳的表現著後現代的不屑和瘋癲,罵罵咧咧地糟蹋消費者的智商和品性。沒有絲毫智慧的胡鬧在媒體上,相比之於當年江青的目標和手段,簡直是不值一提。

  如果說《武訓傳》是個政治和文化的符號,那麼這個符號最起碼指代的是一種「嚴謹持重無所不用其極的改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能根據武訓的人物和形象的反面,迅速尋找並打造相應人物和形象予以回擊。這種創造力不僅僅是模仿,更是水平。迪斯尼素來以改造他國童話傳說聞名於世,對中國《花木蘭》的改造,換來的只是上海動畫電影製片廠挖掘原著的《寶蓮燈》,而同是講述母子親情題材的動畫片,迪斯尼隨之而來的《人猿泰山》把親情提高到了一個人獸間的爭議高度。對於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迪斯尼採取精彩講述的方式,夢工廠則選擇了完全解構。《調查記》及「宋景詩」完全證明了這樣的創造力並非國人所缺,只是漸漸的淡忘了。或者說,沒有缺失也沒有淡忘,只是從來沒有用在創作或者娛樂這些形而上的無用方面,而是更多地深入實踐到「為人處事」的能力上了。

  儘管並非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但至少證明著,一段時間內,國人國片的創作是有激情且有活力的。這讓今天的所謂「繁榮」汗顏不已。

  《武訓傳》及歷史的武訓化

  夏衍先生在《武訓傳》拍攝過程中就曾提出過「武訓不足為訓」的說法,這大概是從藝術角度的評價。而縱觀《武訓傳》的全片和歷史,讓筆者不禁有了不同的理解和結論。

  《武訓傳》中的武訓形象,是悲劇性的。幾次三番的看著並經歷了窮人吃「不識字」的虧,於是立志興建義學,為窮人家的孩子無償的提供教育環境和教育機會。然而,當小孩讀書給武訓解釋「學而優則仕」的聖賢道理時,武訓對自己的做法深刻的質疑了。事實上,這一點也是最早關於武訓批判比較集中的部分,即武訓的義學雖然是濟世的,但終歸還是向封建傳統和封建制度的妥協。編導們當然也不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而是通過這一點認定這個形象的深刻悲劇性:妄圖利用敵人的遊戲規則消滅敵人,而實際上卻是為敵人培養了更多的有生力量。這是武訓被利用的第一特性。

  武訓由於目不識丁,不懂得禮數,沒見過世面,自然對於儒界官場的規則一竅不通。被潑皮無賴的欺騙不過是皮肉之苦,被官僚政客的利用才是更為尷尬和令人焦慮的。武訓的義名遠播,惹得各級官僚都用足了心思在他身上下文章,下到一縣之長,上到太后皇上,無一不以他為工具,標榜政績,粉飾太平,收攬人心。而武訓對此則毫無察覺。這是武訓被利用的第二特性。

  回過頭來看《武訓傳》批判的歷史,那些批判、反批判的文章,哪一篇不是對「遊戲規則」的無奈適應?「藝術分析加政治品評」模式不正是對於「遊戲規則」的妥協和及這種妥協的認定?而那些批判和反批判的人們,似乎都是處於一種對於政治的依附,最終成為政治工具的悲劇命運。當年或出於無可奈何,或出於隨波逐瀾的批判,不過是政治風潮中的一朵浪花。動用想像力寫出文章發表的和發揮創造力挖掘歷史造型的,都是布局中的一顆棋子而已。至於平反時分,站出來高聲怒罵的,低下頭深刻反思的,也說不清是真情流露還是隨聲附和。

  《武訓傳》裡的反派張舉人,自以為手執筆端,「一字令人生,一字令人死」,似乎筆桿子的力量大於刀把子。其實還是沒看見自己的腦殼子,早已經被人玩弄於股掌之間了。那些利用武訓之名,或攬人心,獲得好處的人,自己已然「武訓化」了。他們不過是在別人的身上實踐著從自己經歷中學到的寶貴經驗而已。

  總而言之,無形的制度不但規定了所有的人都在體制框架內遊戲,而且規定著勝利者的屬性和位置。所有遊戲中的人們不具備相應的屬性和位置,就永遠是勝利者玩物。

  而所有人都是遊戲規則的玩物。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