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和韓梅梅觀後感
2023-07-28 12:08:11 2
在《李雷與韓梅梅》中,不論是故事、對話、人物狀態,都是在幾千人的高中生中取材,以電影化的方式,將情節進行完整而有可看性的呈現。下面是李雷和韓梅梅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李雷和韓梅梅觀後感【篇一】
作為楊永春導演的處女作,這部由張子楓、張逸傑等年輕演員主演的青春喜劇,將「人教版」中學英語教材書上的李雷和韓梅梅搬上銀幕,講述了青少年時期的李雷與韓梅梅的「清新成長史」。它的亮點在於「反套路」。研討會上,眾專家與學者相繼發表了看法。
炎熱六月,國產影片的一股清流
多數國產青春影視作品,少不了受到撕扯、車禍、墮胎等套路,但《李雷與韓梅梅》自始至終清新乾淨。
製片人陳永寧在會上發言道:「乾乾淨淨學習,偷偷摸摸地暗戀某一個男生和女生。這才是我們的青春。」他講道:「事實證明沒有那麼所謂的強情節、重口味,電影仍然是成立的。所以這是我們創作上的堅持路線。」
關於這點,饒曙光頗為認同:「青春片的效益遞減,由於缺乏對青春生活的觀照。」聯繫到自己的家庭,他認為影片對中學生的狀態表達寫實而有趣。青春年華狀態的傳遞,使他對青春電影的發展有很強的期待。在畫風與音樂上,影片呈現出的基調是溫潤不刺激的健康風格。如同炎熱六月的甘泉,似國產影片中鮮活的清流。
選角無大咖,同步現實氣息
本片中並無大咖,帶來的清新效果卻是始料未及的。小演員張子楓飾演本片女主人公韓梅梅,早在《唐山大地震》中,她就嶄露頭角;在《唐人街探案》影片末尾的邪魅一笑更令無數人對她印象深刻。飾演李雷的則為95後小鮮肉張逸傑。
選角時,有人曾提議用高人氣的情侶檔演員來飾演李雷與韓梅梅,但被80後創作團隊出於「年齡氣質的相符程度」的考慮而集體拒絕。在製片人陳永寧看來,「16歲的演員演16歲的人生」,演員身上賦有的青春氣息是年齡所特有的。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名譽會長章柏青說:「真正青少年的美好感情,嚴格地講可能不能稱之為愛情。但屬於青少年的細節與常態能激起你的共鳴與對單純的嚮往。」
李雷和韓梅梅觀後感【篇二】
有人說我是一個有情懷的製片人。我以前在大學教美學和文藝理論。任何藝術作品都有它獨特的精氣神,都需要有點形而上的東西,所以我們公司在創作選題時,對過於娛樂化、媚俗的題材不會選。我們公司第一部電影選擇青春題材,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向青春致敬的因素。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從市場和情懷能夠有機結合的角度來考慮。比如,全國有近2億學子用了相關教材,前幾年又出現了《李雷和韓梅梅》的歌曲和話劇。逐漸成長起來的80後一代人都在追憶自己的青春,都在尋找自己的情懷。
這部電影的編劇有一句話很震撼:「我們的青春是有憾的,但是青春無悔」,我覺得這句話可以極大地概括幾代人的情感,所以我們選擇了這個題材作為天音公司向院線電影出發的首選。從目前各方面反映的情況看,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李雷和韓梅梅觀後感【篇三】
兩天的高考剛剛結束,年輕的學子充滿了放鬆感,而經歷過高考的人們依然沉浸在回憶中。
與考試有關的記憶,既有改變命運的人生故事,也有浸染無數青春的情感故事。
於是,這部電影也就很適時的在高考結束第一天上映,為的是喚起「80後」們的集體記憶。
「李雷和韓梅梅」,這兩個名字一出現,就讓人想起當年英語教材上面的這對好朋友。那時候學生會開玩笑想像他們的故事,沒想到多年後,他們通過漫畫、舞臺劇、影視劇等各種形式延續出了新的故事。
李雷和韓梅梅相遇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1991年至2003年)。他們有著純然的友誼,他們之間並沒有發生過真正的愛情,雖然之後,他們曾不止一次地重逢在漫畫裡和話劇舞臺上,雖然每一次他們都會像初識時一樣,輕輕地問候對方——
「Howareyou?」
「Fine,thankyou,andyou?」
2007年,有一群女大學生組成了一支「LiLei&HanMeimei’s」樂隊,她們稱這個名字是「對於中學英語的懷念」;同年,網上出現一個標題為「LiLei,HanMeimei,和JimGreen的愛情故事」的帖子。從那時起,李雷和韓梅梅的話題急速升溫,而且影響力開始擴展到整個網絡。隨著「李雷和韓梅梅」話題的持續發酵,2008年,有媒體把「HL現象」提升到社會學高度,並將之定義為「集體記憶」(collectivememory)。
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英語配套教材《派斯英語》延續了原本只屬於上個世紀的回憶,再次將逐漸被人們淡忘的李雷和韓梅梅呈現在紙頁之間,只是,這一回,韓梅梅和她的同代人「80後」一樣,已經為人母。新版小學英語教材裡,韓梅梅結婚了,老公不是李雷,而昔日李雷如今則是一名教師,婚姻狀況不詳。當韓梅梅在廚房中忙前忙後地照顧她和韓剛的兩個孩子HanKeke(可可)和HanXixi(惜惜)用餐的畫面映入這些已經為人父母的「80後」眼帘,她和李雷那段「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故事便也隨之重現在「80後」的想像裡。
李雷和韓梅梅既是成長於80年代的兩個人,但同時也是為80年代人所共享的記憶,這類似於一種精神的詞彙,然而,一旦精神詞彙發生作用,我們就會時常被循環論證所包圍:通過個體心理去理解集體心理,反之亦然。人們不斷回憶李雷、韓梅梅,回憶MissGao,甚至還去回憶那隻總立在書頁一角的鸚鵡Polly,是因為人們不願忘記參與其中的昨天的自己
所以,「借尺事件」、「飛盤事件」不過都是與青春打馬而過的「符號」,它既可以是解讀之後的「尺子」、「飛盤」,也可以是如今電影裡面的「螢光筆」、「日記本」、「考卷」、「煙花」、「留聲機」……無論是漫畫家繪就的圖像,還是歌曲裡飄蕩的情緒,亦或是話劇中、電影中構築的離合,那都是符合整整一代人理解的諸般可能,它既能因為個體不同的想像而打通集體的記憶,也能因集體的記憶而感染每個不同個體的想像。多數情況下,記憶就如同是黏合劑,它可以把同質的、異質的人類的複雜因子結合在一起。記憶共同體便是這樣一個滋養濃厚關係和倫理秩序的棲息地。
而這些,也是如今電影版《李雷和韓梅梅》的創作出發點。在談到該片拍攝時,製片人陳永寧談到,「1990年代人教版英語教材有著2億學生的群眾基礎,可以說,幾乎每個青春年少都有過『情竇初開』的懵懂情懷,應該說,在保證『三觀』正確的前提下,有著較高的市場成功率。」
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市場現象則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影市場的受眾群體呈現出不斷下沉的趨勢,也即「80後」僅僅是當前中國電影受眾主體的一部分,而眼下最主要的目標受眾則已經偏向了「90後」甚至「00後」,與此相對應的,理應是屬於當前這代青年群體的審美趣味。其實,1990年代的李雷和韓梅梅整本書中都沒有說過幾句話,而到了21世紀初,長大成家的往昔「80後」們便已經隨著時代的推進將之進行了想像性織補,到了2009年,新版小學英語教材的編者也是曾經的「80後」一代,他們不僅默認了民間流傳的各種想像,還將這種想像進行了收編,而這種修繕本身就體現出一種審美流動性的特徵,當然也融入進了「80後」們在時代更迭中所飽含的多種生命體驗。然而今天,李雷和韓梅梅照理應該變得更加「時髦」和「摩登」,但是電影版的《李雷和韓梅梅》並沒有出現打群架、輟學等等「狗血劇」情節,電影依然存留著「點到為止」、「發乎情止乎禮」的傳統青春情懷,這正是電影版的可貴之處。
為了平衡「懷舊」和「寫實」,電影除了啟用「00後」演員張子楓作為韓梅梅的「女漢子」版演繹者,一改教材裡的刻板定型,還在電影裡做出各種「離經叛道」的事情來,不僅怒懟英語老師,還跟蹤暗戀男生、組織校園樂隊。當然,「小紙條」、「隨身聽」、「第八套廣播體操」以及穿插其間的《流星花園》主題曲也同樣兼顧了「80後」的懷舊情結,所以,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直擊三代人青春」的國民劇,對此,陳永寧表示,「電影並不是一味地懷舊,準確說來,『表現』大於『再現』,『趣味』大於『邏輯』。」
事實上,自《致青春》後,青春懷舊片已經迅速成為國產電影的主打類型之一,這當然是由於近年來青春題材電影的數量猛增和票房攀高等因素,然而,與此形成反差的則是,這其中鮮有經典的口碑之作。比如,《小時代》等青春題材的電影就明顯地遵循享樂主義和追逐眼前快感的娛樂原則,這類青春片往往是採取有計劃、有意識地逃避日常現實的媚俗。而今,「束縛——叛逆」、「怯懦——堅強」、「浮誇——樸實」等等二元對立的老套敘事橋段已經難再滿足多元需求的觀眾期待,而另一方面,對新一代青年群體文化情感訴求的概念化理解,對他們精神生態的模糊定位,也難以成就現實青春題材電影各方面的成熟。
不知是否出於巧合,電影《李雷和韓梅梅》選擇在高考結束後的第一天上映,當小夥伴們還來不及去憧憬未知的人生,便已經開始了對往昔生活的留戀和不舍。那些或許就在幾天前還被壓抑的小心動終於可以在這一刻得以釋放,多年以後,我們誰都不會忘記曾經講臺上的那次「英雄救美」,也不會忘記課間樓道上的擦肩而過和回眸,因為人生縱有萬種風情,但始終難以替代第一次的怦然心動,正如陽光下筆直如一的影。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