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敖包的由來,敖包的起源歷史
2023-07-17 02:51:18 6
蒙古族的敖包是以石塊堆積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形狀多為圓錐形,高低不等。敖包是蒙古族祭祀的主要載體,由於天地神沒有偶像,蒙古人民以堆敖包為象徵,成為民族崇拜物。那麼,接下來就到蒙古族文化具體了解其由來吧。
敖包起源: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習俗淵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內容十分豐富。蒙古民族的薩滿教崇拜藍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確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靈,就是「長生天」,蒙古人賦予它以極大的神力。《元史》卷72有關於祭天習俗的記載:「元興朔漠,代有拜天之禮。衣冠尚質,祭器尚純,帝後親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遠,報本反始,出於自然,而非強為之也。」
在古代蒙古人的觀念裡,天和地是渾然一體的,認為天賦予人以生命,地賦予人以形體,因此,他們尊稱天為慈悲仁愛的父親,尊稱大地為「樂善的母親」。他們還崇拜山嶽,崇拜河流,認為這一切都是由神靈掌管著。
蒙古人因為把一切萬物都看作神靈來崇拜,從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這部分的神靈,這種聖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個別的兩類。這個別的聖地就是所說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單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種神靈,是個綜合概念。
這種聖地是各氏族在自己的領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會。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這片天地這方山水的意義,因而是祖籍的一種表徵。蒙古語中姓氏一詞,就是由敖包一詞演繹來的。
內蒙烏審旗的哈德亨、艾古爾斤、赫賴德、察哈爾等以氏族為單位供奉的敖包,就是烏審旗的十三個氏族的名義供奉的,因此敖包是氏族的標誌,是旗徽的變形。
關於敖包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古時候,茫茫草原,遼闊無邊,天地相連,方向不好辨別,道路難以確認,邊界容易模糊,於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壘石成堆,當作標誌。
敖包原是指在遊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遊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
敖包所祭,最初是自然的神靈,爾後又包括祖先的神靈。總之敖包成為神靈所棲之場所。敖包成為某一氏族,某一蘇木、某一區域的保護神。方觀承《從軍雜記》云:;峰嶺高處,積亂石成冢,名鄂博,謂神所棲;紀昀《烏魯木齊雜記》云:鄂博者,累碎石為蕞以祀神,所以它是人們頂禮膜拜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