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一種鑑定茄科作物青枯病抗性的方法

2023-07-16 21:50:16 1

專利名稱:一種鑑定茄科作物青枯病抗性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植物對病害抗性的鑑定方法,特別涉及一種鑑定茄科作物青枯病抗性的方法。
背景技術:
中國是世界上馬鈴薯生產量最大的國家,全國常年種植面積達470多萬公頃,總產7000多萬噸,約佔世界的19%,亞洲的70%。但生產水平偏低,全國平均水平僅14噸/公頃,遠遠低於發達國家20-40噸/公頃的生產水平。影響馬鈴薯產量的因素很多,如品種、品種質量、生產投入、耕作制度等。其中,細菌和真菌病害是影響馬鈴薯產量的重要因素。多年來,國內外科學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於馬鈴薯品種的改良及其病蟲害防治,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馬鈴薯青枯病是由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是僅次於馬鈴薯晚疫病的一種細菌性病害,可侵害馬鈴薯、番茄等數百種植物。青枯病是一種維管束病害,典型症狀是葉片、分枝或植株出現急性萎蔫,枝葉未等發黃,青枝綠葉即萎蔫枯死。其致病機理主要是通過胞外多糖等大分子阻礙植物導管內水分的運輸,從而引起萎蔫症狀;一些胞外酶,如果膠酶類、纖維素酶類等在致病過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該病害可通過土壤、灌溉、植株、種薯等進行傳播,寄主範圍廣,並隨著氣候變化、土壤類型、地理位置和耕作方式的不同而變化,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嚴重時可使馬鈴薯減產80%,甚至絕產(He liyuan.Characterization of Pseudomonassolanacearum from China.Pl.Dis.,1987,671357-1362)。該病害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西南單雙季混作區、南方和中原二季作地區馬鈴薯生產為害很大,並且由於青枯病菌的寄主不斷增加,且防治技術有限,導致該病已成為目前危害許多栽培植物的最嚴重病害之一。
提高馬鈴薯抗性,培育抗病品種是防治馬鈴薯青枯病的重要方法,目前國內外研究已取得一定的進展。現已發現馬鈴薯二倍體野生種、原始栽培種、四倍體野生種及四倍體栽培種等很多材料具有對青枯病不同程度的抗性和耐性。屈冬玉等利用產生2n配子的材料進行4x-2x有性多倍化,篩選出了既能高頻率產生2n配子又具有青枯病抗性的二倍體種質,並利用2n配子將Solanum phureja的抗青枯病基因轉移到四倍體栽培種中,獲得了MS42.3×CD1045,AVRDC1287×ED1022,B927017×CD1045,W2×D-2-1等一批高抗青枯病的四倍體組合及後代材料(Qu Dongyu.Use of unreduced gametesof potato for TPS production through 4x-2x crosses〔dissertation〕.WageningenWageninge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1996.38-46);何禮遠等利用Mira與自國際馬鈴薯中心(CIP)引進材料中的377852.2和800928組配雜交組合,從中篩選出了895010和898006兩個抗病高產的優良品系;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也從中篩選出了800935、385233-3、388193-21等14份抗病材料。但如何評價、特別是先期評價所培育出的馬鈴薯品系(種)的抗病性強弱仍是進行馬鈴薯抗病育種的重要環節。
目前進行馬鈴薯抗青枯病種質資源的鑑定方法主要分為室內鑑定和田間鑑定。室內鑑定可為田間鑑定提供參考,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可人工控制生長環境條件,進行工廠化作業和管理,保持條件的一致性,不易受外界因素幹擾;可對育種研究初期獲得的雜交後代,或無性系的試管苗等進行早期大量鑑定和篩選;也可對育成的優良材料在標準化條件下,採用多個菌系(小種或致病型)和不同菌量接種,進行抗病性鑑定和評價。目前進行馬鈴薯抗青枯病鑑定所採用的接種方法主要有灌根法(傷根灌注法、不傷根灌注法)和莖部毛細管菌液滴注法(即莖部刺傷微吸管滴注接種法),另外還有水培法等(李乃堅,黃愛興,袁四清,王得元.茄科作物抗青枯病水培法鑑定研究II.液體培養青枯菌的致病力.廣東農業科學,2000年第3期,38-40)。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研究表明接種方法對抗性有顯著的影響,如傷根接種跟不傷根接種相比,對於抗性主要表現為抗侵入的植株,傷根法則難以真實反映材料的自然抗性(Perera K D A,Hartman G L,Poulos J M.Introduction procedures and theevaluation of peppers for resistance to P.solanacearum.Bacterial Wilt.TheAustrali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1992,193-198.);而對於誘導產生抗性的植株二者則沒有明顯差別。此外灌根法周期長、操作繁瑣、費時費力,同時傷根灌注也存在因傷根程度不同帶來的人為誤差。莖部毛細管菌液滴注法同樣也存在因作物莖杆粗細不同導致接種時傷害程度不同的問題,且操作不便。水培法則需要專用設備和一定濃度的營養液進行作物與菌液的共培養,成本較高,但該方法卻能保持所鑑定植株的生理年齡的基本一致性。鑑於上述方法的不足,迫切需要一種更為經濟有效、快速簡便的茄科作物(特別是馬鈴薯)抗病鑑定新方法,以更好的進行抗病種質資源評價及進行快速準確的篩選和鑑定。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方便實用的鑑定茄科作物對青枯病菌抗性的方法。
本發明所提供的鑑定茄科作物對青枯病菌抗性的方法,是將生理年齡一致的植株的莖或/和枝接種於青枯病菌菌液中,在可控條件下培養,定期觀察其發病情況並調查相關指標,作出抗性評價。
在上述鑑定方法中,青枯菌菌液濃度的選擇是較寬的,如可以是1×102、1×103、1×104、1×105、1×106、1×107、1×108cfu/mL等,可根據待測植株品種及實際需要進行選擇。如當待測植株為馬鈴薯時,菌液濃度優選為1×106cfu/mL;當待測植株為番茄時,菌液濃度優選為1×104cfu/mL。
可控培養條件為待測植株品種或品系對青枯菌的最適發病條件。如鑑定馬鈴薯對青枯病菌小種3號P041的抗性時,可控培養條件優選為在26-28℃可控溫室內,空氣相對溼度大於70%下培養;當鑑定番茄對青枯病菌小種1號TM60的抗性時,可控培養條件優選為在28-32℃可控溫室內,空氣相對溼度大於70%下培養。
所述植株可為任一易於水培的馬鈴薯,番茄,茄子,菸草等茄科作物,優選為馬鈴薯。所述植株可為大田生長的植株,組培幼苗或小氣候環境下的植株(開放環境下的盆栽植株和溫室內盆栽植株)。
所述莖或/和枝可來自於同一個植株,還可來自於遺傳背景相同的不同植株,莖為主莖,枝為側枝、主枝或次生枝。
將莖或/和枝接種於菌液中的方法為從生長正常、旺盛、整齊、無病蟲害的待測植株上切取莖、枝,首先存放於自來水或無菌水(優選)中保溼,待取完全部所需的莖、枝後,同時插入青枯菌菌液中浸泡培養。
可按下述方法對青枯菌進行培養並對菌液的濃度進行調整挑取致病力強的單菌落畫線,於28℃斜面培養24~48小時後,轉接至培養平板中,在相同溫度下繼續培養12~24小時,待長至菌臺後,用無菌蒸餾水將其洗下,通過測定菌液OD600的吸光值,用無菌水調整菌液的濃度,如1×102、1×103、1×104、1×105、1×106、1×107、1×108cfu/mL等。
培養過程中定期觀察植株的發病情況,逐個材料或逐株(枝)詳細記載發病期和嚴重度,以發病高峰期且最能反映抗(感)病性差異的調查記載數據為依據作出抗病性評價。
可參照下述方法對植株的青枯病抗病性進行評價1)供試材料接種後,從第二天開始持續觀察發病情況,以發病高峰期且最能反應抗、感病差異的調查記載數據,參照傳統方法(孫惠生.馬鈴薯育種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238.),將植株的發病嚴重度分為以下5級1級無症狀,健康;2級1-2個葉片萎蔫;
3級3-4個葉片萎蔫;4級全部葉片萎蔫;5級莖枝死亡。
根據抗病級別對植株材料作出抗病性評價,這也是利用該方法進行植株抗病鑑定的主要依據。
2)測定接種後第10天浸泡有植株莖枝的青枯菌菌液的OD600吸光值,然後根據該值對植株的青枯病抗病性進行初步判斷,OD600吸光值的高低與植株的抗病呈負相關,吸光值越高植株越感病。
3)觀察浸泡部位的瘤狀乳突數量,抗性越強,所形成的瘤狀乳突數量越多。
浸泡菌液的OD600吸光值大小及浸泡部位所形成的瘤狀乳突數量的多少均作為參考依據,可對植株抗病性作出初步評價。在實際操作中,可綜合上述三種方法對植株的抗病性作出綜合評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茄科作物對青枯病抗性鑑定的新方法,取名為「莖枝菌液浸泡法」。該方法是在綜合傳統作物抗病鑑定方法,並結合作物無土栽培的水培法的基礎上,發明的一種茄科作物對青枯病抗性鑑定新方法。該方法較傳統的灌根法、莖部毛細管菌液滴注法等具有以下優點①簡單易行只需將生理年齡一致的不同植株的莖、枝或同一植株的主莖和側枝剪下浸泡在含有一定濃度的菌液中即可,不需將所有植株進行傷根浸染,保證了實驗試材生理年齡的一致性,也增加了鑑定的準確性。②可操作性更強,更加經濟可通過去掉植株頂芽使其產生大量側枝的方法獲得足夠數量的莖、枝,無需培養大量植株,降低了工作量,同時也保證了所取莖枝生理年齡的一致性;同一個容器內可浸泡多個植株的莖枝,節省了空間,有利於控制發病條件,更加便於管理,也有利於對大量不同的材料進行鑑定;可通過改變浸泡菌液的濃度人為控制發病的速度,節省時間,降低能耗。③鑑定結果的一致性更強、重複性更高由於對每一個莖、枝在菌液浸泡前均經過同樣的鋒利刀片的垂直切割,所受到的傷害基本一致,避免了傷根灌注法因傷根程度不同和毛細管滴注法對不同粗細的植株莖所造成的傷害程度不同的弊端及由此引起的植株抗感表現的差異,同時浸泡所用菌液均勻一致,減少其他條件的幹擾,保證了鑑定結果的一致性和可重複性;並且同一植株的多個莖枝可同時進行鑑定,增加了單株鑑定的準確性,這對於無性繁殖的作物具有重要意義。④適用對象更廣大田生長的植株,組培幼苗,小氣候環境下的植株(開放環境下的盆栽植株和溫室內盆栽植株),植株的主枝和次生枝等,同時對所要鑑定的群體大小沒有嚴格的限制,只要每個基因型的植株莖枝能夠滿足5個以上即可。⑤適用範圍更寬能夠進行水培的植物均可使用該方法進行(快速)抗病性鑑定。⑥可人為控制發病時間的早晚增加所使用菌液的濃度,可進行植株抗病性的快速鑑定;降低浸泡菌液的濃度,則可推遲發病時間,按照傳統的調查方法進行調查後,確定植株的抗病級別。⑦鑑定後的植株可直接利用由於用於鑑定的是植株的莖枝,所剩餘的植株沒有接觸病菌,因此可直接進行利用,而用灌根法和毛細管法鑑定後的植株因直接接觸了菌液則不能直接利用,因此,莖枝菌液浸泡法對於珍貴稀有的植株材料的鑑定、保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義。本發明不僅適用於茄科作物對青枯病的抗性鑑定和篩選,還將在茄科作物的細菌性病害的抗性篩選和鑑定,種質資源評價,特別是病菌誘導產生抗性的抗(感)病植株的快速鑑定及其幼苗的先期快速篩選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圖1為莖、枝菌液浸泡法流程示意2A-圖2C為不同抗病性的馬鈴薯植株莖、枝經青枯菌菌液浸泡後形成的瘤狀突起圖3為不同接種方法接種馬鈴薯的結果對比圖4接種於不同菌液濃度下的抗病番茄393浸泡培養10天後的生根表現圖5為抗病番茄在不同接菌濃度下浸泡培養14天後的抗病表現圖6抗病性不同的番茄接菌後14天的抗病表現具體實施方式
下述實施例中所用方法如無特別說明均為常規方法。
實施例1、馬鈴薯對青枯病菌小種3號(P041)的抗性鑑定供試青枯病菌株青枯病菌小種3號P041,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植保室提供。
供試植物材料馬鈴薯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馬鈴薯組,其遺傳背景參見文獻(Qu Dongyu.Use of unreduced gametes of potato for TPSproduction through 4x-2x crosses(dissertation).WageningenWageningenAgricultural University,1996.38-46),抗病對照植株(MS42.3)源自國際馬鈴薯中心(CIP)。
參照圖1進行馬鈴薯對青枯病菌小種3號(P041)的抗性鑑定,具體方法如下一、青枯病菌的培養及菌液濃度的調整挑取致病力強的青枯病菌單菌落進行畫線培養,待長至菌臺後,用無菌蒸餾水將其洗下,分光光度計測定其OD600的光吸收值,並調整菌液濃度分別為1×105、1×106、1×107、1×108cfu/mL備用。
二、用本發明的方法進行抗性鑑定採用「莖枝菌液浸泡法」進行接種,具體方法為取生長正常、旺盛、整齊、無病蟲害的塊莖繁殖的不同基因型(見表1)的馬鈴薯植株,待其長至7-8片展葉時,去除主莖頂芽,促使側芽繼續生長至5-6片展葉時,用手術刀片切取帶有4-5片展葉的主莖或側枝,首先存放於自來水中保溼,待取完全部所需的主莖或側枝後,同時插入盛有不同濃度(1×105、1×106、1×107、1×108cfu/mL)的青枯病菌小種3號菌液(該菌液為菌的水溶液,水為無菌水。)的容器內進行浸泡,做好詳細標記,並於浸泡後第3、5、7、10、14天調查發病情況,同時測定第10天浸泡菌液的OD600光密度值。同時,採用灌根法和毛細管菌液滴注法進行接菌作為對照,所使用的菌液濃度為1×108cfu/mL,灌根法所使用的器具、土壤等均進行相應的消毒滅菌處理,其菌液接種量為30mL,毛細管菌液滴注法接種量為30μL。接種後的馬鈴薯植株培養在26-28℃可控溫室內,空氣相對溼度為70%以上,灌根法的土壤溼度約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
採用本發明的方法接菌後植株的發病情況如表1所示,以菌液濃度為1×106cfu/mL為例,接菌後第3天,感病植株的莖枝開始出現萎蔫,第4天萎蔫程度明顯加重,個別高感植株的莖枝已大部分萎蔫,第5天高感植株的莖枝已全部萎蔫,高抗植株的莖枝也出現萎蔫症狀,第7天抗病植株的莖枝萎蔫程度明顯加重,高抗植株的莖枝萎蔫程度基本不變;第10天高抗植株莖枝萎蔫症狀減輕,有的已基本恢復健康,而感病植株的莖枝則腐爛死亡;第14天高抗植株的莖枝已恢復健康,個別的已開始生根。抗感植株莖、枝的發病程度與浸泡菌液的濃度和浸泡時間呈高度相關,浸泡時間越長、菌液濃度越高,發病越快,這對於研究者要求植株儘早發病,確定準確的取材時期至關重要,但試驗中不同濃度的浸泡菌液浸泡植株莖枝所得的抗、感結果一致,因此該方法對於種質資源的抗病篩選、資源評價和抗病鍛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在試驗中還發現抗病植株主枝浸泡菌液後,在其受菌液浸泡部位形成了一些瘤狀乳突結構,抗性級別越高的植株莖、枝所形成的瘤狀乳突結構越多,如圖2A-圖2C所示,且浸泡菌液變得澄清;而在感病植株的莖枝上未發現有瘤狀乳突結構的形成,且其浸泡菌液的末端發生褐變,浸泡菌液變得混濁。測定菌液OD600光密度值,結果表明隨著植株感病程度的增加,浸泡其莖、枝的菌液OD600吸光值也逐步升高,這可能是由於抗病植株所產生的瘤狀乳突或莖枝本身能夠釋放一種抑菌物質所致,Yuan等(Yuan F H,He L Y.An anti-Ralstonia solanacearum protein form and its immunogoldlocalization in vivo.Bacterial wilt Disease.Germany Springer Press.1998,209~217.)從馬鈴薯近緣栽培種Solanum phureja的雜交後代中分離純化了抗青枯病菌蛋白AP1,該AP1蛋白對5種源自馬鈴薯和其它作物的青枯菌系及源自馬鈴薯的2種真菌病原均具有較好的抑菌活性,同時該基因的原核表達產物具有與源自馬鈴薯的AP1蛋白同樣的抑菌活性(馮潔,何禮遠,袁鳳華.馬鈴薯32kD抗菌蛋白的cDNA分子克隆研究.農業生物技術學報,1999,7(1)37-40.;Feng J,Yuan F,Gao Y,LiangC,Xu J,Zhang C,He L.A novel antimicrobial protein isolated from potato(Solanum tuberosum)shares homology with an acid phosphatase.Biochem J.2003,376(2)481-487),並且轉AP1蛋白編碼基因的馬鈴薯和菸草植株對青枯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梁成罡,何禮遠.抗菌蛋白AP1編碼基因對馬鈴薯的轉化及其介導的青枯病抗性研究.植物保護學報,2002,29(1)51~56.)。因此根據植株莖枝經菌液浸泡後所形成的瘤狀乳突結構的有無、多少及浸泡菌液OD600光密度值的大小可以對相應植株的抗病性進行初步判定。
表1 不同接菌濃度下3次鑑定馬鈴薯莖枝的綜合發病情況(部分結果)

1健康 21-2個葉片萎蔫 33-4個葉片萎蔫 4全部葉片萎蔫 5莖枝死亡a莖枝恢復健康,但有少數老葉死亡b莖枝恢復健康,但有部分老葉死亡三、莖枝菌液浸泡法與灌根法、毛細管菌液滴注法鑑定結果的比較多年實踐證明,灌根法及毛細管菌液滴注法對於馬鈴薯抗病性的篩選和評價是有效的,但這些方法所需時間較長,特別是灌根法需要3周時間,無疑會加大資源評價的成本,從三種方法的比較中發現莖枝菌液浸泡法同灌根法及毛細管菌液滴注法的評價結果是一致的,如圖3所示(圖中A-D為莖枝菌液浸泡法接種;E-H為莖部毛細管菌液滴注法接種;I-L為傷根灌注法接種;豎排為相應基因型不同接種方法的抗病表現)。同時試驗中還發現莖枝菌液浸泡法接種後,植株莖枝抗病表現的變異範圍小於傷根灌注法和毛細管滴注法(表2),這可能是由於莖枝菌液浸泡接種法接種時莖枝所受傷害基本一致,避免了傷根灌注法傷根程度不同和毛細管滴注法對不同粗細的植株莖枝所造成的傷害程度不同等引起的植株抗感表現的差異所致。採用莖枝菌液浸泡法時,不同的浸泡菌液濃度之間存在莖枝發病早晚的差異,菌液濃度與發病早晚存在高度相關,菌液濃度越高,莖枝發病越早。這對於要求待評價植株快速發病,研究植株抗病基因表達及植病互作具有重要意義。對於馬鈴薯而言,浸泡菌液的濃度以1×106cfu/mL為宜,以第4或第5天調查結果為標準進行評價。若提高浸泡菌液的濃度,則適當提前調查時間。
表2 三種接種方法接菌後馬鈴薯(莖枝)的發病情況(部分結果)

實施例2、番茄對青枯病菌小種1號TM60的抗性篩選與鑑定供試青枯病菌株青枯病菌小種1號TM60,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植保室提供。
供試植物材料番茄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番茄組提供。
參照圖1進行番茄對青枯病菌小種1號TM60的抗性鑑定,具體方法如下一、青枯病菌的培養及菌液濃度的調整挑取致病力強的青枯病菌單菌落進行畫線培養,待長至菌臺後,用無菌水將其洗下,用分光光度計測定其OD600的吸光值,調整菌液濃度分別為1×102、1×103、1×104、1×105、1×106、1×107、1×108cfu/mL,備用。
二、用本發明的方法進行抗性鑑定採用「莖枝菌液浸泡法」進行接種,具體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同時採用灌根法接菌作為對照,所使用的菌液濃度為1×108cfu/mL,灌根法所使用的器具、土壤等均進行相應的消毒滅菌處理,其菌液接種量為30mL。接種後的番茄植株培養在28-32℃可控溫室內,空氣相對溼度為70%以上,灌根法的土壤溼度約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
採用本發明的方法接菌後番茄植株的發病情況如表3所示,以菌液濃度為1×104cfu/mL為例,接菌後第3天,高感植株的莖枝萎蔫程度已達3級,抗病植株的莖枝則剛開始有症狀;第5天時,高感植株的莖枝已經全部萎蔫,抗病植株的莖枝萎蔫程度加重;第7天時抗病植株的莖枝的萎蔫症狀有所緩解,而感病植株的莖枝已部分死亡。第10天時高抗植株的莖枝已經開始恢復健康,仍然存活的感病植株莖枝的萎蔫症狀也有所緩解;到第14天時,高抗植株的莖枝已恢復健康,仍然存活的感病植株的莖枝也基本恢復正常。其中,抗病番茄品種393莖、枝浸泡於1×103、1×104、1×105cfu/mL菌液後10天抗病表現如圖4所示,抗病番茄品種393莖、枝浸泡於0、1×105、1×106、1×107、1×108cfu/mL菌液後14天抗病表現如圖5所示,抗病性不同番茄植株莖、枝浸泡於1×105cfu/mL菌液後14天抗病表現如圖6所示(D3、D14、D5為感病植株,393、395、419為抗病植株),表明當植株受病菌浸染後,感病植株因不含有抗病因子,無法抵禦病菌的浸染而發病,甚至死亡;而抗病植株由於含有抗病因子,病菌的浸染刺激,激活了其體內抗病基因的表達,抗病基因的表達產物對病菌在植株體內的存活和擴散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二者經過一段時間的互作,雖然高抗植株最初也表現出感病,但最終仍能恢復健康,這與前人的分析是一致的(Vasse J et al.Microscopic studies of intercellular infection and protoxylem invasion oftomato rests by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MPMI.1995,8241-251.)。如果接菌濃度太高,抗病基因的表達不足以抑制病菌在植株體內的存活和擴散,抗病植株仍然會像感病植株那樣感病後無法恢復而最終死亡。
表3 不同菌液濃度、不同基因型番茄莖枝的發病程度(部分結果)


三、莖、枝菌液浸泡法與灌根法鑑定結果的的比較莖、枝菌液浸泡法同灌根法對於番茄的評價結果是一致的;採用莖枝菌液浸泡法時,不同的浸泡菌液濃度之間也存在莖枝發病早晚的差異,菌液濃度與發病早晚同樣存在高度相關,菌液濃度越高,莖枝發病越早。對於番茄而言,浸泡菌液的濃度以1×104cfu/mL為宜,以第5-7天調查結果為標準進行評價,若要獲得高抗植株,則可適當提高菌液濃度(如1×105cfu/mL),根據接菌後14天植株的莖枝是否可以恢復正常進行篩選。
權利要求
1.一種鑑定茄科作物對青枯病抗性的方法,是將生理年齡一致的植株的莖或/和枝接種於青枯菌菌液中,在可控條件下培養,定期觀察其發病情況並調查相關指標,作出抗性評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青枯菌菌液的濃度為1×102-1×108cfu/mL。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植株為馬鈴薯時,菌液濃度為1×106cfu/mL;植株為番茄時,菌液濃度為1×104cfu/mL。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可控培養條件為待測植株品種或品系對青枯菌的最適發病條件。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鑑定馬鈴薯對青枯病菌小種3號P041的抗性時,可控培養條件為在26-28℃可控溫室內,空氣相對溼度大於70%下培養;鑑定番茄對青枯病菌小種1號TM60抗性時,可控培養條件為在28-32℃可控溫室內,空氣相對溼度大於70%下培養。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性鑑定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植株品種為馬鈴薯,番茄,茄子,菸草;所述植株為大田生長的植株,組培幼苗或小氣候環境下的植株。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性鑑定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莖或/和枝來自於同一個植株或來自於遺傳背景相同的不同植株。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性鑑定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莖為主莖,枝為側枝、主枝或次生枝。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性鑑定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將莖或/和枝接種於菌液中的方法為從生長正常、旺盛、整齊、無病蟲害的待測植株上切取莖或/和枝,首先存放於水中保溼,待取完全部所需的莖或/和枝後,同時插入青枯菌菌液中浸泡培養。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性鑑定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抗性評價是採用傳統方法,測定培養液OD600吸光值,和/或浸泡部位的瘤狀乳突數量的方法進行的。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鑑定茄科作物對青枯病抗性的方法。該抗性鑑定方法是將生理年齡一致的植株的莖或/和枝接種於青枯菌菌液中,在可控條件下培養,定期觀察其發病情況並調查相關指標,作出抗性評價。所述植株為任一適於水培的茄科作物,如馬鈴薯,番茄,茄子,菸草等。莖或/和枝可來自於同一個植株,還可來自於遺傳背景相同的不同植株,莖為主莖,枝為側枝、主枝或次生枝。本發明不僅適用於茄科作物對青枯病的抗性鑑定和篩選,還將在茄科作物的細菌性病害的抗性篩選和鑑定,種質資源評價,特別是病菌誘導產生抗性的抗(感)病植株的快速鑑定及其幼苗的先期快速篩選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文檔編號A01G7/00GK1709030SQ200510087140
公開日2005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27日 優先權日2005年7月27日
發明者屈冬玉, 李廣存, 金黎平, 馮蘭香, 謝開雲, 龐萬福, 卞春松, 段紹光 申請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