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電影人生感悟(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
2023-07-14 06:57:48 2
美國電影《海上鋼琴師》是世界電影史上的殿堂級傑作,與另外兩部義大利題材的電影——《天堂電影院》《西西里傳說》一同被稱為不得不看的電影。1998年甫一上映就風靡全球,21年來,持續在各國推薦的電影榜單上居高不下,口碑也始終維持在高位。
儘管已經算是一部名副其實的老電影,《海上鋼琴師》的影迷卻不斷增加。在很多影迷心裡,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作。尤其是1900為何不下船,成了很多影迷心中永久的謎題。
今年11月,21年來,從未在中國大陸上映過的神作《海上鋼琴師》,以4K修復版的全新版本登陸。國人終於可以去電影院欣賞這部全新畫質、音質的傑出電影。
此前,已經在網站看過兩次《海上鋼琴師》,每次都看得心潮膨湃。
你知道不朽是什麼?就是每一次看都會有新的發現,有新的讓你動容的點。而且,它會觸動你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自己活在人世間的坐標點。
1900並不是一個純粹虛構的理想化人物,在現實世界一定能找到N個1900。 在你心中,1900堅持不下船或許是個永久的謎題。但在與他相似甚至重合的人那裡,他的行為就是合理的、清醒的、正確的。
看過《海上鋼琴師》的很多影迷,心裡對電影的第一個謎題就是:1900有原型嗎?
電影《海上鋼琴師》改編自義大利小說家阿利桑德羅•巴裡科的小說《20世紀》,1900是這篇小說中的人物。
阿利桑德羅•巴裡科生於1958年,義大利都靈人,1991年出版首部小說《憤怒的城堡》,1993年推出第二部小說《海洋,海》。他最著名的小說應該就是這部《20世紀》。他的小說風格清新,亦真亦幻,頗受年輕人歡迎。
阿利桑德羅•巴裡科自己將《20世紀》改編為名叫《海上鋼琴師》劇作,導演朱塞佩•託納託雷看中了他的這部神作,將其改編為電影,使1900聞名全球。
中國大陸曾經在2005年出版過這部劇作,除了《海上鋼琴師》,還包括他最重要的三部小說《蠶絲》《不要流血》《憤怒的城堡》。這些作品都具有音樂般的特質,它們只重視表達,而不是去解釋這個世界。
這其實是《海上鋼琴師》的基礎。阿利桑德羅•巴裡科只是寫了1900這個人,他沒有想描述1900存在的意義。而導演朱塞佩•託納拖雷也沒有要解釋1900存在的意義,他也只是用影像講述了1900的人生。
阿利桑德羅•巴裡科在劇作《海上鋼琴師》裡這樣描述1900:
「1900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你對他說『有一次,我去了巴黎』,他會問你是否看了這個或是那個花園,有沒有在某個地方吃了飯,他全都知道,他會告訴你:『在那裡,我最喜歡的是在納福橋上等待落日的沉浮。當駁船經過時,可以從上面駐足觀望,揮手致意。』
——1900,你去過巴黎嗎?
——沒有。
——那……
——其實,去過。
——去過什麼?
——巴黎。
你可以認為他是瘋了,但並不是那麼簡單。當有人能準確地向你描繪出伯明罕街夏雨初停後的氣息時,你就無法武斷地說他瘋了,只是因他從未去過伯明罕街。在別人眼裡,在別人的話語中,他,的確呼吸過那裡的空氣。用他自己的方式,但很真實。也許,這世界,他從來就沒有看過。但這世界卻在這艘船上度過了27年,而他也正好在這艘船上待27年。他一直窺視著世界。世界偷走了他的靈魂。」
所以,1900是否有原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讓我們體驗到了另外一種人生。
《海上鋼琴師》中的那條船被譯為維珍尼亞號或維吉尼亞號。在電影裡,是1900度過了一生的一條船。
有影迷好奇,這艘船有原型嗎?有人猜測,它應該是按照盧西塔尼亞號的造型建造的,但故事和人都是虛構的。
盧西坦尼亞號建於1907年,長239.8米,寬26.9米,載客2165人,隸屬於英國卡納德航運公司(CunardLine),是一艘英國豪華客船,1915年5月7日在愛爾蘭外海被德國潛艇U-20擊沉,共造成1198人死亡。由於傷亡者中包括大量美國人,盧西塔尼亞號的沉沒同齊默曼電報事件一道成為美國參加一戰的導火索。該船與其姐妹艦茅利塔尼亞號(RMSMauritania)和安古塔尼亞號(RMSAquitania)因裝備了當時革命性的新式渦輪動力而得以保持25節的航速。另外,還裝備了無線電,電梯和其他的現代設備。和別的船相比,盧西塔尼亞號有超過50%的更多乘客搭載量。
而對電影中最後的爆破處理,有人分析說,德國的不萊梅號這樣處理過。
《海上鋼琴師》中最動人的片斷之一,是在他的鋼琴演奏巔峰時期,曾經挑戰過一個當時世界知名的黑人鋼琴家,兩人之間激烈的挑戰氣氛讓人驚心動魄。因為太熱愛這部電影,連帶1900挑戰的這位鋼琴家是否有原型,也成為影迷關注的焦點。
有人說,這位黑人鋼琴家的原型應該是傑利·羅爾·莫頓(Jelly Roll Morton,1890年10月20日-1941年7月10日),是美國爵士樂作曲家、鋼琴家。原名費迪南德·約瑟夫·萊蒙特(FerdinandJoseph Lemott)。出生於紐奧良,是爵士樂歷史上最早的巨人之一。由於他喜歡誇大自己對於爵士樂的貢獻,常產生負面效果。他甚至曾誇口說自己在1902年時發明了爵士樂,謊言給樂迷留下了極壞的印象,這也是他長期為人所不齒的重要原因。
傑利·羅爾·莫頓一生跌宕起伏。他做過賭徒,做過賭注式撞球手,做過雜耍歌舞團的喜劇演員,甚至做過男伎。直到成為鋼琴師,他的人生才變得輝煌起來。但他是個愛撒謊的人,這使他人緣不佳,很快事業就低到低谷。最終窮困潦倒,不到50歲便離世。
很多喜歡《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的人,都無法理解1900在維珍尼亞號面臨被炸的命運時,為何拒絕下船?還有,當他面對人生當中唯一一次愛情,並且所有人都鼓勵他應該勇敢去追求真愛的時候,為何又去而復返?他那麼熱愛鋼琴,當有機會讓更多人,尤其是陸地上的人聽到他的琴聲時,為何不願嘗試?
他究竟在害怕什麼?他為何寧願在船上的窗子裡望著陸地上的一切,而不願下船去追求新生?
事實上,阿利桑德羅·巴裡科在小說《20世紀》中設定1900這個人物時,就把他設定為一個註定要一生活在海上的人。他的家就是船,船就是家,船是他的精神家園,是他的精神領地,他一刻也無法遠離。他寧願葬身大海,寧願被炸得粉身碎錄,也不願失去自己的領地。
與1900相同的人物是卡爾維諾所寫的小說《樹上的男爵》中的男爵,他寧願住在樹上,也不願意接觸陸地。
這位男爵與1900一樣,有著異於常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他們似乎活在人間,精神上卻生活在異境。他們誓死要捍衛的始終是自己的精神家園。
事實上,在阿利桑德羅·巴裡科的小說與劇作中,1900都未曾有過紅顏知己或暗戀的女孩兒。他一門心思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況且,就算1900從未下船接觸過陸地,維珍尼亞號也足以讓他見到來來往往的各色旅客,讀到各種各樣的書籍,領略到世上最美的風景,踏遍每一寸他想要去到的角落。
1900為何要下船?他喜歡去三等艙演奏,是因為那裡的人們激發了他全部的創作熱情,他願意為他們創作新的曲子,願意看他們在自己的演奏下跳舞、狂歡,他們給予了他的演奏最好的回應。
只有在陸地上生活過的人才會為1900感到遺憾。他從未離開維珍尼亞號,陸地的生活對他而言不僅是未知的,甚至可能代表著恐懼。在他的生命中,音樂最重要。他已經擁有了摯愛,為何要去擁有其它?
當1900與船同歸於盡之前的某一瞬間,或許曾經有過恐懼。但與音樂同在的決心徵服了他的恐懼,所以他才會坦然地說:「別以為我不幸福,我不會再那樣了。」
他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只不過,絕大多數人不能理解而已。
最後,要向這部《海上鋼琴師》致以最高敬禮,它真是一部神作。太贊了,喜歡1900!
花雕暮雪作品,純屬原創首發,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