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區有哪些創新(打造有深度的風景)
2023-07-14 07:42:13 1
旅遊景區有哪些創新?編者按宜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現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1項、國家級19項、省級52項、市級109項、縣級365項,國家級項目數量位列全省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17人、省級110人、市級543人、縣級1901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範基地省級2個、市級28個近年來,宜昌各地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通過「非遺 文化」「非遺 旅遊」「非遺 體育」的形式,讓非遺文化從書本上走出來,從牆壁上走下來,融入廣大群眾的經濟生活之中,使古老傳統的非遺文化真正「活」了起來,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旅遊景區有哪些創新?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旅遊景區有哪些創新
編者按
宜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現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1項、國家級19項、省級52項、市級109項、縣級365項,國家級項目數量位列全省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17人、省級110人、市級543人、縣級1901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範基地省級2個、市級28個。近年來,宜昌各地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通過「非遺 文化」「非遺 旅遊」「非遺 體育」的形式,讓非遺文化從書本上走出來,從牆壁上走下來,融入廣大群眾的經濟生活之中,使古老傳統的非遺文化真正「活」了起來。
今起,本報聯手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推出《讓非遺活起來》《非遺打卡地》專欄,挖掘我市各地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等方面的做法,展現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非遺工作者的風採,展示我市非遺進景區、非遺扶貧等服務宜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宣傳《宜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推廣武陵山(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長陽五峰片區創建成果等,為我市非遺「活」起來「火」起來營造更為濃厚的氛圍。
青山綠水間,悠揚的五句子山歌響徹雲霄;柏木帆船上,高亢的船工號子聲在峽江迴蕩;那蜿蜒的茶鹽古道喲,行一程歌一曲,南曲、滿堂音、竹編等古老的技藝無不煥發著新的生機。近年來,三峽人家風景區深挖非遺內涵,做好「旅遊 非遺」這篇文章,在讓眾多非遺項目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的同時,也賦予了旅遊更為蓬勃的生命力。
串珠成鏈,美美與共
讓非遺項目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
「郎在高山打傘來,姐在屋裡繡花鞋……」一走上巴王寨茶鹽古道,高亢嘹亮的「三音歌」便響了起來。
演唱者王英菊是興山民歌傳承人,其演繹的興山民歌(三音歌)令人不辨音高、不易歌唱,因曲調構成中有一個特定三度音程(介於大、小三度音程之間),被噱稱為「鋼琴縫裡的音」。2006年5月,三音歌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繼續前行,「三音歌」尚餘音繞梁,「長陽南曲」又驚豔了時光。「梧桐葉落金風送,丹桂飄香海棠紅……」三弦、二胡、揚琴、中胡等絲弦樂器,加之演唱者王貴柱略帶磁性的嗓音,把「悲秋」的氛圍烘託得淋漓盡致,也讓「長陽南曲」這朵「鬱香的山花」在人來人往中魅力飛揚。
在夷陵版畫館,第六代傳承人萬宗成正在專心致志地雕刻著一株橘子樹,其身後牆上掛滿的作品,無不展示著這一非遺項目的魅力。
一套皮影、一方白布,燈光亮起,伴隨著「咚咚鏘鏘」熱鬧的背景音樂,一個個小人兒的影子投射在白布中央,帶有濃濃鄉音的唱詞隨之而起……5月11日,在皮影館內,魯家班負責人魯邦文正帶領兩名徒弟表演皮影戲。
夷陵楠管、三棒鼓、女書……行走巴王寨,遊客會發現還有許多非遺項目點綴其中。
來到龍進溪,浩蕩長江邊,「峽江號子」傳承人楊春善領銜演繹著峽江船工們逆流而上的生命吶喊;青山綠水間,「薅草鑼鼓」傳承人王新華、興山民歌傳承人萬應珍聲聲對歌,展示著峽江地區特有的田歌習俗。
秀美的山川之中,一個個非遺項目猶如一顆顆珍珠,串聯其中,讓其更加熠熠生輝。
建好平臺,匯聚力量
讓非遺項目在傳承創新中活起來
如今,景區展示有9個非遺代表性項目,聘請了 5名省級、5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及數十名在本地頗有名氣的手工藝人。
三峽人家藝術團團長林猛認為,景區要為非遺傳承人提供穩定的生活保障及無微不至的關懷關愛,讓他們能在此安居樂業。為了充分調動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2019年11月5日,三峽人家非遺及手工藝人工作小組成立,省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分別擔任組長、副組長等職務。此後,三峽人家又組織召開了兩次專題會議,研究部署非遺傳承工作。
同時,還要不斷充實人才隊伍,培養後備人才。「我們要求所有的非遺傳承人、手工藝人都要帶徒弟,每帶一個徒弟經公司考核合格獎勵300至500元,我們也鼓勵藝術團年輕人主動學習非遺項目,考核合格後也有相應的獎勵。」林猛介紹。
今年25歲的魯佳俊,師從魯邦文。「以前我覺得皮影戲沒什麼意思,看又看不懂,聽又聽不懂。在家人的反覆堅持下,我才開始學。四年過去了,我越來越感受到皮影戲的魅力。」如今,魯佳俊已經熟練掌握了演繹皮影戲的各種技能,一把好嗓子更是讓眾人稱讚。
有了接班人,還需不斷地改進、嘗試,讓非遺項目活起來。「在長陽南曲這個項目上,我們曾經嘗試在保持南曲本身特色外,加入了四名青年聲樂演員,讓她們相對年輕化的聲音與南曲藝人低沉的嗓音相碰撞產生火花。」林猛說。
去年以來,三峽人家又開始了新一輪針對非遺項目的提檔升級工作。「搭建好平臺,匯集起大家共同的力量,才能讓非遺真正活下來,活起來,傳下去。」林猛認為。
深挖富礦,適度創新
讓非遺項目為景區提檔升級賦能
為何願意花大力氣打造「旅遊 非遺」?三峽人家風景區負責人李虹說,景區除自身獨特的山水風光及做好旅遊服務外,最獨特的魅力就是文化內涵,而要延伸文化內涵,必須依託地方特色文化,這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則是非遺文化。
早在2005年,三峽人家便開始引入非遺項目。經過多年打造,景區非遺魅力已逐漸展現。李虹說:「通過文字介紹、器具實物布景、傳承人現場展示等方式,同時在非遺歌舞類、技藝類項目中增加遊客參與性及互動性,景區的人氣逐年增加。」
更讓人備受鼓舞的是,2011年,三峽人家獲國家5A級旅遊景區授牌,這也正是其自然山水與地域文化巧妙結合使然。
景區在「旅遊 非遺」蝶變的同時,也為周邊村民就業及鄉村發展貢獻著力量。陳國義是夷陵區三鬥坪鎮石牌村村民,8年前,因眼睛受傷、妻子患癌等原因導致家庭貧困,後經村委會推薦來到景區,成為景區專司木工手藝的匠人,在這裡工作,陳國義相當滿意,因為不僅收入得到保障,還能就近照顧家庭。據統計,景區僅非遺項目就帶動當地50餘人就業。
「今後,我們還將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保護、傳承好非遺文化這個『富礦』,並以創新手段給非遺注入時代元素,使非遺與旅遊更好地結合,為景區不斷提檔升級賦能。」李虹表示。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陳曦 通訊員 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