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抗日殲滅多少日本人(孫氏三兄弟典押150畝水田)
2023-07-13 17:09:42
九一八事變後,面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中國各族人民展開了頑強的鬥爭,期間湧現出無數的抗日英雄,孫銘久、孫銘武、孫銘宸三兄弟就是其中的三位。
九一八事變中的日軍
下面就來講講孫氏三兄弟的抗日故事。
三兄弟典押家產同抗日1925年(民國十四年),軍閥勢力四方割據導致民不聊生,時任河北警備司令部上校參謀長兼地方保甲團團總的孫銘武不滿現實辭去官職,在瀋陽開了一家小旅館,就此退隱軍界。
1931年9月18日,身在瀋陽的孫銘武和張顯銘親眼目睹了日軍「燒殺搶掠」的惡行,內心保家衛國的烈火再次熊熊燃起,二人約定各歸原籍組織隊伍抗日。
這正是:懷有一顆愛國心,外敵入侵遂扛槍。
張顯銘的組織成果:
張顯銘曾在日本留學,人脈較廣。
通過他的聯絡,張東郊和當地治安分隊長蓋光安同意一起抗日。
蓋光安寫信與時任興京第九大隊二十八步兵中隊長李棟材,幾經聯絡,李棟材同意一同保家衛國。
孫銘武的組織成果:
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孫銘武拜訪了他的拜把子兄弟黃顯聲將軍,要求黃顯聲率領部隊抵抗日軍侵略。
黃顯聲照片
由於接到蔣介石的不抵抗密令,因此黃顯聲這樣回應孫銘武:
我是一名軍人,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但我黃顯聲是要抗日的,你們可以組織民眾,成立義勇軍抗日。
事實證明黃顯聲將軍沒有食言,在日後的抗日戰場上,他的表現的確令人欽佩,這裡不做贅述。
孫銘武滿心想著民族興亡,哪裡肯坐以待斃,於是他與弟弟孫銘久、孫銘宸商議後,決定組織武裝力量抗擊日軍的侵略。
孫氏三兄弟典押了自家150畝水田和15間房子,用換來的資金購置了100支槍械和10000多發子彈,並鼓舞村民和親友一起舉起抗日大旗。
1931年10月19日,清源興京大蘇哥城隍廟前,孫氏三兄弟和張顯銘、李棟材等400多人高呼「將日本帝國主義趕出東北」的口號,聲音驚天動地。伴隨著雄壯的吶喊聲,血盟救國軍正式成立。
孫銘武任總司令,李棟材任總指揮,張顯銘任總參議,孫銘宸和孫銘久到各地置辦軍需物資。
血盟救國軍正式舉起了抗日大旗,孫氏三兄弟也就此踏上了抗日徵程,那麼兄弟三人最終結局如何呢?
孫銘久賣國賊于芷山時任省防一旅司令,得知血盟救國軍奮起抗日的消息後,派漢奸陳雲久找到孫銘武,表示只要孫銘武放棄抗日,願意給縣長、旅長的職位作為交換條件。
漢奸于芷山照片
孫銘武嚴詞拒絕,並大罵了陳雲久一通,然後將其轟走。
于芷山計劃失敗後惱羞成怒,下令清源、通化、柳河、金川、新宜等五縣的偽軍聯合圍攻救國軍,救國軍英勇奮戰,多次擊退偽軍,士氣大振。
1932年1月初,已擁有一千多人的血盟救國軍在柳河縣打牛溝進行整頓。
于芷山得到消息後,派參謀長呂衡督帶領偽軍和炮中隊等包圍了救國軍駐地。
偽軍借著猛烈的炮火向救國軍展開了猛烈的進攻,救國軍英勇抵抗,再次擊退了偽軍。
激戰中,孫銘久胯骨被打斷,無法跟隨隊伍轉移,被安置在群眾家裡養傷。
1932年5月,孫銘久因傷病惡化無法醫治而犧牲。
孫銘武孫銘武像
打牛溝一仗的失利使得于芷山覺得強攻不是辦法,於是他開始採用卑鄙的手段。
1932年1月15日,于芷山命令其次子於宗謙去救國軍駐地談判。
於宗謙傳達于芷山旨意:
諸君均系有為之士,作無謂之犧牲,敝司令甚為惋惜,不如與我合作,待有機可乘,再硬起事亦不為晚。
孫銘武嚴詞相對,並向於宗謙提出:
雙方劃分地域,互不幹擾,保存抗日力量。
於宗謙回去請示于芷山。
幾天後,于芷山再次派於宗謙邀請孫銘武等救國軍首領去三源浦談判,這一次於宗謙帶著由張顯銘相識老友聯合籤署的,以示誠意。
于芷山是賣國求榮的大漢奸,他奸詐陰險,所謂的談判其實就是一場「鴻門宴」。
孫銘武等人知道于芷山沒安好心,但是孫銘武想在于芷山投日之前,爭取將于芷山化為抗日力量。
於是,1932年1月19日,孫銘武同張顯銘帶領20名救國軍軍官及護兵百人來到吉林省柳河縣三源浦與于芷山談判。
于芷山設宴接待,不僅未露面,還強行讓救國軍將士留宿。
孫銘武知道此行難逃一死,寫下遺書:
父生年四十有四,時值國家變亂,餘本國家軍人,必須與國同難,故奮然抗日,號召民眾救國,但不幸中途慘遭挫折。 父今為國而死,吾子必繼父志,為國努力……。 父雖死九泉已暝目矣。再關於父之體骨,倘能回籍,暫不入土,必俟國土收復,民眾免遭災難,……再為安葬,是餘所囑」。
孫銘武將遺書交於舊部劉錫九轉給家人。
遺書裡的字字句句都體現著孫銘武前赴後繼的抗日決心,他的大義凜然令人敬仰。
當晚半夜時分,風雪交加,于芷山派重兵包圍了救國軍談判人員駐地,將孫銘武等20人繳械綁縛後,帶到了三源浦西門外,進行槍殺。
臨刑前,孫銘武大罵于芷山是賣國賊,背信棄義的民族敗類。
孫銘武和20名談判代表全部壯烈犧牲,只有張顯銘中彈昏死後被群眾救走。
張銘宸孫銘宸照片
三源浦談判時,孫銘宸正在四處奔走聯絡各地義軍聯合抗日,因此倖免遇難。
兩個哥哥全部犧牲,孫銘宸悲痛萬分。為報國讎家恨,他率救國軍500餘部參加了李春潤率領的遼寧民眾自衛軍第六路軍。
李春潤知人善用,遂委任孫銘宸為第六旅長。
1932年5月,孫銘宸率第六旅先後七次攻打清原,襲擊鬥虎屯車站,焚毀鐵路橋梁。通過數次的戰鬥,孫銘宸收編了偽軍民團等大量人員,繳獲了大批槍枝彈藥。
日偽軍嚇得惶恐不安,龜縮在城內以保安全。
日軍受到孫銘宸部隊的沉重打擊,決定調集重兵以求消滅這支抗日勁旅。
1932年10月9日,日軍高波兵團向東邊道展開猛烈進攻,由於總司令唐聚五率部北撤,李春潤部率部拼死抗戰得以突出重圍。
而孫銘宸部處於孤立無援之下,率部浴血奮戰了三天三夜,才突圍出去。
後來,李春潤和孫銘宸先後到達北平,在張學良將軍的支持下,他們組建了東北義勇軍第三軍團,李春潤任總司令,孫銘宸任軍團總參議兼第四梯隊少將司令官。
1933年2月8日,在外召集抗日武裝力量的孫銘宸接到命令,要求他以前方督導官的身份返回抗日前線。
他從北平出發,喬裝成勞工從天津乘船,準備到大連登陸後再去抗日前線。
不成想,當船快要到大連港時,日軍水警突然出現,孫銘宸及同船的義勇軍旅長齊洪治等20人被逮捕,後被關進監牢。
面對日軍的嚴刑拷打,孫銘宸誓死不屈,嘴裡痛罵日軍侵華犯下的滔天罪行,最終被日軍殺害。
如今,孫銘武和孫銘宸兄弟二人長眠在清源滿族自治縣南口前鎮三家村南三家村的一處山坡上(孫銘久遺體不詳)。
孫銘武的墓碑後刻著他的遺言:
民族不可辱,國土必收復,回家殺身何所懼,願作抗日第一人!
孫銘宸墓碑後刻著他的遺言:
……祖國危難民奮起,決心不當亡國人。
孫氏三兄弟典押家產,毅然決然地踏上了保家衛國的徵程,最終全部壯烈犧牲。敬仰他們錚錚鐵骨和壯志豪情的同時,也惋惜孫銘武最終犧牲在漢奸于芷山的詭計之下。
三位烈士忠魂永垂不朽!
賣國賊于芷山遺臭萬年!
銘記國恥,揚我國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