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大名府是現在哪裡(水滸傳裡頻繁出現的大城市)
2023-07-13 23:23:46 3
《水滸》的第六十三回是:宋江兵打北京城,關勝議取梁山泊。宋江為了營救盧俊義、石秀,率軍攻打北京城。宋江攻打的北京是現在的北京城嗎?現在的北京城在北宋時叫燕京,屬於遼國,是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相比較歷史上其他王朝,北宋先天不足,因為缺失了燕雲十六州,以至於有些學者認為北宋這個大一統王朝名不副實。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是以幽州(今北京)和雲州(今山西大同)為中心的十六個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北宋自從宋太宗北伐失敗,高粱河身中兩箭,驢車逃竄之後,就斷絕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希望,他的兒子宋真宗更是在澶淵被遼軍嚇破了膽,從此以後北宋朝廷只能捏著鼻子和遼國稱兄道弟,承認燕雲十六州是遼國地盤。
後來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崛起,邀請北宋夾擊遼國,約定一起滅遼國之後,平分遼國國土。這個盟約本來有很多大臣反對,主要理由有二,第一,宋朝和遼國在澶淵之盟後已經是兄弟之邦,兩國和平多年,第二,他們對北宋軍隊孱弱的戰鬥力也是心知肚明。奈何「收回燕雲十六州」就是北宋歷代皇帝的理想,是最大的政治正確,當時的道君皇帝宋徽宗夢想收回燕雲十六州,立下不世之功,完成祖宗們的夢想,於是同意和金國籤訂「海上之盟」,夾攻遼國。宋軍的戰鬥力不出意外地拉胯,童貫率領的十萬大軍被遼國大將耶律大石打得大敗,狼狽逃回宋朝境內,但新興的金國戰力驚人,不久遼國還是被金國滅掉,1123年,按照「海上之盟」的約定,北宋拿到了燕京(北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等地方,但諷刺的是,因為北宋在這些地方橫徵暴斂,因此還爆發了農民起義。僅僅兩年後,看穿北宋虛弱本質的金國人南下,重新佔據了這些地方。
也就是說北京城屬於北宋只有短短兩年的時間(1123-1125年),是在《水滸》故事發生之後(方臘滅亡於1121年),因此宋江打下的北京城和現在的北京不是一回事,兩者相距四百多公裡。北宋建立之後,設置有四京,分別是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河北大名縣),大名府被稱作北京是在1042年,比現在的北京得名早了360多年。將大名府定為陪都的原因是作為首都開封的屏障,是邊防重鎮,平時屯駐重兵,以抵禦遼國騎兵入侵,《水滸》裡大名府由當朝宰相蔡京的女婿梁中書鎮守,手下有大刀聞達、天王李成、急先鋒索超、青面獸楊志等名將,可見朝廷重視程度。
《水滸》裡的大名府不僅守御嚴密,而且城市非常繁華,盛極一時,書裡有贊詩:「城高地險,塹闊濠深」、「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這些其實並不誇張,因為當時的大名府確實是四方商賈雲集,城中人口眾多,繁華而富裕。大名府城池周長48裡,深溝高壘,遼國人看到固若金湯的大名府城之後,便放棄了南下的打算。大名府作為陪都,政治地位很高,因此城中還建有行宮,皇帝會不時前來巡視。
遺憾的是公元1401年(明建文三年),一場洪水徹底摧毀了大名府,整座城池都被掩埋在淤泥之下,巧合的是僅僅兩年之後,朱棣「靖難」成功,將自己原先的封地北平改名為北京,準備遷都到此。後來明朝重建了大名府,但規模小得多,也就是現在河北大名縣的前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