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圓明園電影觀後感四篇

2023-07-29 07:00:53 2

  圓明園是一個聚集了許許多多風景名勝精華的一個大公園,在世界歷史上稱的上為萬園之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圓明園電影觀後感四篇,歡迎閱讀!

  圓明園電影觀後感1

  圓明園,一個東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一個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藝術的結晶,就這樣在我的眼前由小慢慢發展壯大,達到頂峰,然後極速的毀滅,《圓明園》電影觀後感。強留在腦海的是這座曠世皇家園林帶來的震撼和褪不去的濃煙滾滾。

  誰也不會想到曾經那座小小的牡丹園會成為日後震驚世界的的圓明園,讓國人魂牽夢縈,為失之而痛心不已。圓明園歷時一個半世紀之久,規模之大,建築之多,寶物之豐是世界上其他皇家園林加起來都無法與之相比的。聯軍中的一位牧師看到圓明園情不自禁的說:"這是《一千零一夜》中才能出現的幻境",由此我們可以想像圓明園的曠世之美。她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東方的,西方的,大清帝國的縮影,甚至神話中的仙境都能在其中看到。她集東方所有想像力、建築智慧、政治思想,園林藝術和龐大的財富於一體。雨果曾經這樣形容過她:"一個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匯集於圓明園。只要想像出一種無法描繪的建築、,一種如同月宮似的仙境,那就是圓明園。假定有一座集人類想像之大成的燦爛寶窟,以宮殿廟宇的形象,那就是圓明園。如果不能親自目睹圓明園,人們就在夢中看到她…"。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十二生肖噴水池,觀後感《《圓明園》電影觀後感》。之前屬於我國的珍寶,現在卻要國人花費巨資買回。當我得知我們以高價從外國買回銅牛頭、銅猴頭和銅虎頭的時候,我不知道我是該欣慰,該羞愧還是該憤怒。

  當大清還在以兩千年前的模式運轉,當乾隆下令廢棄西方的提水機械,當大清還在自詡為天朝上國,不屑與西方蠻夷互通有無,當西方列強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工業革命,殖民地擴張時,這個制度僵化,政治x敗,閉關鎖國,科技落後的大清帝國註定要為自己的保守和自大付出慘重的代價,這樣悲劇性的歷史是無法避免的!馬嘎爾尼爵士說的很準確:大清帝國就像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她之所以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於是不願看到的情景出現了,在英法聯軍的相對先進的炮火攻擊下,我們幾乎沒有能力反擊,看到英法聯軍不費吹灰之力以極少的傷亡人數像入無人之境一樣攻破大清的第一道以及最後一道防線時,我的心在滴血,看到我們的戰士勇往直前,用生命護衛自己的國家我很感動,看到英法強盜搶去和毀壞圓明園中的物品時,我很痛心,一個歷時一個多世紀空前絕後的東方博物館就這樣毀於一旦。看到他們毀壞圓明園,我多麼想衝過去去阻攔他們,我突然想到餘秋雨和餘秋雨筆下的敦煌石窟。

  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有一個場景,當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時,他們發現了一個倉庫,裡面是馬嘎爾尼爵士贈於大清皇帝的禮物,其中不乏西方先進的武器,他們不明白大清為什麼從未設法改變他們落後的武器裝備,我不想知道答案,我只知道那是圓明園毀滅的原因。

  重溫這一段歷史,是每個國人的驕傲和也是每個國人的傷痛。圓明園,這座曠世的皇家園林,昔日的奢華不再,如今只剩下斷壁殘垣,她時刻警示我們要牢記歷史的教訓,激勵我們科學發展自己,不再重蹈歷史覆轍。

  我們要銘記,在中國,曾經有一個世界奇蹟,她的名字叫圓明園。

  圓明園電影觀後感2

  通過近現代史課,我有機會觀看《圓明園》的紀錄片,以前的我也對圓明園的歷史有一些了解,但是觀看時內心還是五味陳雜,多的是對那段屈辱歷史不甘,也有對如今國家崛起的自豪。真是應驗了那句史達林的那句話「落後就要挨打」。

  《圓明園》為我們再現了一段真實可感且震撼人心的歷史,讓我穿越了歷史,親眼見證了大清帝國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過程,我為大清的興盛而自豪驕傲,又一起為其逐漸衰亡悲哀感嘆。

  圓明園曾是一座珍寶館,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館、藝術館。裡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鐘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

  但是在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英法聯軍侵入我國北京,闖入圓明園,而慈禧太后帶著皇帝逃出了京城。英法聯軍瘋狂地搶奪、毀壞、火燒園中寶藏文物、古建築,這幫侵略軍在中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滔天大罪。那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最悲哀最黑暗的歷史時期,是我們中國人應該永遠銘記的一段屈辱的歷史。

  從幼時懵懂那天起,重複在我耳畔的,便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的道德邏輯,而正視如釘在板上的歷史,更多的卻是與長年所習教義不甚一致的悲劇。為了到哪都說不清白的x品走x,竟明火執仗地打上人家,天下邪惡之最,可居第一;把圖財害命的強盜拒之國門之外,應是最天經地義的正當之舉,可結果總是邪惡

  者揣著佔地索款的條約凱旋,正義者屈辱地舔憮著流血的創傷。這與正義何其相悖,可是道德邏輯依舊沒有顯示靈光。

  影片中有一個鏡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帝在暢園春見到了自己孫子弘曆,弘曆伴著飄落下來的紅色花瓣舞劍,那場景之美麗用任何華麗的辭藻都不能將其形容。但我又不禁將此時的美景與大火過後圓明園內大片的廢墟重合到一起,惋惜之情湧上心頭。

  中華民族,是個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一直以來,我都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雖然,在近代,我們的祖國忍受了太多的蹂躪、承受了太多的折磨,我們的國民被列強所歧視、侮辱,但,我依然深愛著他們。這種愛,包含著輝煌、包含著屈辱;包含著惜弱、包含著圖強。這種愛,沒有什麼原因,卻有千萬個理由。這種愛,已經深深的植根於我的心中。這種愛,給了我無形的強大動力,使我們每個有良知、有責任的華夏兒女,為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為了洗卻積壓於胸的憤怒,為了我們的子孫不再有我們的尷尬,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都應努力的奉獻。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沒有一個繁榮的民族,作為個人,不論怎樣,都逃不掉先輩的遭遇。

  那段屈辱的歷史使我們不得不進行反思,是什麼造成了大清帝國如此輕易地從興盛轉瞬間步入衰亡?是英法聯軍的慘絕人性?不,那只是我們欺騙自己的藉口,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爛的本質才是大型帝國走向衰亡的真正的原因。長期的閉關鎖國,不與外界交流,只一味的認為自己的萬裡河山是不能被其他人毀滅的,卻沒有發現這個偌大的帝國早已停下了前進的腳步,而西方國家已經後來居上,危機早就到來了。

  歷史不需惋惜,只需要銘記,我們需要做的是從這段歷史中吸取教訓。過去已成歷史,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憧憬未來。一個國家的繁榮與昌盛,需要我們對國情的深入了解,要求我們掌握各個領域中先進的科學技術,並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友好交流。歷史不會重演,我們將牢記中華民族一個世紀的屈辱和苦難,在我們手中,繁榮強大的中國不再是夢想,在我們腳下,中華大地將重現輝煌。我們將勇敢而又自信地向世界宣告:中華民族的屈辱和苦難已永遠過去!

  歷史的車輪伴著禮炮的嗚響把中國載入了新的紀元。我們不再只有原始的火藥,騰飛的火箭將中國人飛天的夢想載上了環宇;我們不再只有古老的長城,橫截大江,「高峽出平湖」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我們也不再只有貧窮落後,已告別溫飽,實現小康……於是,在我思維的軌跡上,在我浩瀚的腦海裡,始終深深地銘刻著一條信念: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960萬,該有多大多大;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五千年,該有多長多長……

  圓明園電影觀後感3

  「在這個地球的某一處,存在著一個世界奇蹟,它的名字叫做圓明園。」

  ——雨果

  我去過圓明園。雖然已是五月,但極目所及,卻儘是荒涼。野草叢生,新鮮的、極具生命力的、從廢墟縫隙裡迎風擺蕩。可是在康熙至鹹豐年間,她卻是中國園林建築史上,最繁華榮耀的一筆。而後,那繁華與榮耀卻化作煙雲,消失在北京西郊的土地上。

  影片製作技巧與構思角度

  看完《圓明園》,想起自己站在園子裡,試圖努力想像當年盛景卻因面對滿眼荒蕪而無法將她在心中復原時的無力感。面對那些湖水、斷橋、殘垣、荒草,還有吆喝叫賣所謂的「紀念品」、「工藝品」的商販,我是真的想像不出它往日的榮耀與輝煌。正如面對一個風燭殘年的老婦人,在她飽經滄桑的皺紋裡,無從想像她年輕時「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風採一樣。而現在,這部紀錄片電影,藉助先進的製作技術,卻使我對圓明園的修建、擴建、概貌、價值等有了十分形象的認識。

  《圓明園》大規模地使用了電腦仿真動畫技術,將一個瑰麗輝煌的圓明園重新帶到觀眾面前。另外,影片採用了大量實景拍攝和電腦動畫合成的鏡頭,真實地再現了大清帝王家族隱秘的生活,使人有一種零距離接觸人物的感覺。《圓明園》全片採用了當前最先進的數字中間片技術,創造了一個如夢如幻的影像世界。它既不同於故事片,也不同於傳統的紀錄片,是一部獨樹一幟的史詩電影。

  將製作技巧層面的特點擱置不談,導演構思影片的心智和技巧卻也都是值得稱頌的。以西方傳教士的眼見與思緒為線索,使得整個影片保持了一種冷靜而客觀的世界觀和視角。一直以來,說起圓明園,我們都會以一種受害者的姿態表達對列強的憤慨,但是直白的情感表達沒有客觀的說明更具說服力和震撼力。

  導演對於我們中華民族遭遇的恥辱和列強燒毀圓明園的舉止,沒有旗幟鮮明地表述的立場和憤慨;而是用超過三分之二的篇幅講述它的美麗,用三分之一的篇幅來講述它的毀滅。這樣含蓄而深刻的痛苦,反而更讓人百味俱生。畢竟,不告訴我們這個農耕文明頂峰是怎樣的輝煌,又怎能讓人有這種切膚之痛。

  雍正唯一的精神家園

  眾所周知,雍正皇帝的繼位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巨大的震動。這位前半生爭奪皇權、後半生強化皇權的皇帝,在影片中卻顯得十分嚮往文人自由、淡泊的生活。

  雍正執政後,就開始隊圓明園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影片中揣測,這是他對康雍乾三位帝王在牡丹園唯一一次會面的懷念。在雍正園居期間,它也成為清帝國的政治中心。雍正三年(1725),雍正開始在圓明園居住。從此,每年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園內度過,直至去世。園內到處都留下了雍正的足跡,西峰秀色、澹泊寧靜、萬方安和、蓬島瑤臺等景點是他最喜歡居住之處。

  雍正時期的圓明園山水地形逐漸形成,追求和諧與恬淡的建築風格;而雍正本人,也經常在圓明園中,將自己打扮成文人的摸樣,下棋、打骨牌、讀書、休息,表現了雍正作為一個權力中心、掌管天下、平定內憂外患、又無比勤奮的帝王,那渴望自由與閒適,疲於鬥爭的一面。

  另外,雍正對於住在圓明園中的皇子們的教育也十分重視。皇子們天沒亮就要在最具名望的老師的教育下,學習滿文、蒙文、漢文,以及諸多帝王教育課程。可惜的是,由於雍正本人對科學技術的重視程度不夠,皇子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缺乏對科學技術的全面真實的認識,直接導致了乾隆以及隨後的皇帝們,在科技問題上觀念極度落後。這也使得「天朝上國」在近代被動而落後。

  圓明園究竟是怎樣毀滅的

  閉關鎖國的清朝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對科技的輕視,使得完成了工業革命之後的英法聯軍,不費吹灰之力地撬開了圓明園的大門。這座皇家園林,無論從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等各方面都堪稱「世界奇蹟」。

  英法都是文化、藝術氛圍及其濃厚的國家。大戲劇家莎士比亞令英國人引以為傲,英國人常常被稱作紳士;法國是浪漫之都,是許多音樂家、美術家心中的天堂。他們怎麼可以「滿心歡喜」地將人類世界的遺產付之一炬?

  或許正如片中旁白所言,對物品的損壞欲是人類的天性。一旦有這樣的機會,就會爆發出內心的野心。平時作戰紀律最嚴明的軍隊在這樣的時刻也會變得毫無次序性。「既然不能擁有它,那就摧毀它,作為勝利的證據」。由於歐洲沒有一座宮殿能與圓明園媲美,也許正是出於這種可怕的心理,那個讓中華民族銘記千古的額爾金爵士才下令將圓明園付之一炬。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早已「遍體鱗傷」的圓明園又遭一劫,被毀更甚。

  然而,其實圓明園當年被英法聯軍燒後還是保持了大部分原貌的,因為石頭砌的房子,火再怎麼燒也燒不毀的。只是這100年內持續的破壞,才使得如今的圓明園面目全非。

  有資料顯示,1917年以後,就一些農民,就進入了圓明園,山形水系就開始遭到了破壞。建國以後進入圓明園的農民就越來越多,破壞也越來越嚴重。據1980年圓明園管理處的統計,圓明園裡邊有7個生產隊,農業人口2000多人,勞動力700多個,裡邊的住戶有270多家,形成了近20個大小的居住點。這農民進了圓明園以後,他們為了要種水稻,要挖山填湖,因為水深了水稻是不能種出來的,所以是挖山填湖,為了建房屋要挖山取土,為了養豬羊,它們養在圈裡,要把它的肥料弄出來,要起這個糞,起了以後又要用土來墊,他要挖山墊圈。所以幾十年當中,他們是每天挖山不止,圓明園的山形水系主要是近幾十年破壞的,所以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破壞,圓明園終於成為了一片廢墟。有的專家就把圓明園的這個遭劫的這個經過,分別地稱為「火劫」,「木劫」,「石劫」和「土劫」。

  因此,若要保持如圓明園此類的物質文化遺產,必須要得到政策上的支持。老北京城在五六十年代也遭到拆毀,建築學家梁思成為之痛心不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需要民眾,更需要政策與法律上的堅定支持。然而現在更多的城市為謀求所謂的發展,竭澤而漁,毀壞優秀歷史遺產。這是對文明不可饒恕的褻瀆。

  科技發展與士兵生命

  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來復槍、連發槍;而中國軍隊用的仍然是腰刀和冷兵器。毫無疑問,歐洲人長驅直入,順利得出乎了他們自己的意料。歐洲人說,「進攻很順利,只有我們殺中國人,而中國人卻傷不了我們。最後,我們一共只犧牲了5位站士。」我們中國人這種自殺式的對敵方式令歐洲的主帥都目瞪口呆。如果我們的士兵擁有更好的武器,在戰爭時也不會落敗到這等田地。

  這令我想到了想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的軍隊以「小米加步槍」戰勝了日本。外國士兵打仗要命,而中國人打仗是不要命的。也許這是我們「捐軀赴國難」的愛國精神的重要體現,但這也是我們對生命與人權不夠重視的一種表現。如果能夠擁有先進的技術,在戰爭中,就不會有那麼多無辜的士兵死去;甚至,就不會有這樣受人欺凌的戰爭。

  接近影片尾聲的時候從旁白道出,歐洲人馬格爾尼曾送給乾隆先進的炮彈和x支,但大清帝國卻從來沒有想過改良自己落後的武器。聽到這樣的話,觀影的心情便跟先前不一樣了。走過2000多年帝制,在乾隆時期又達到鼎盛。晚清時期的天朝,的確夜郎自大、腐朽落後,之後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更是喪權辱國。歷史以沉痛的教訓證明,科學進步才是硬道理。

  最後的沉思:什麼是真正的強大

  我們已經習慣了用批判的眼光來回望我們的近代史,不厭其煩的闡釋閉關鎖國、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可是仔細想想,這樣的邏輯是不是有點可笑,或者說可怕呢?落後就會有被人欺負的危險,但是不代表落後就應該被挨打。「落後就要挨打」的邏輯便是「強大就可以欺負弱小」。這其實是一種扭曲的價值觀。

  不管清朝後期如何x敗和沒落,x片戰爭都是我們這個民族不可能抹去的恥辱和不公正待遇。那些人是我們的祖先,那些土是我們祖先的土,那些土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是我們祖先的神聖不可侵犯的財產。我們不能逃避我們的這個民族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演化、發展過來的。如果拋棄意識形態,社會結構不談,這個民族經歷的榮耀和屈辱都是連貫的,都是我們自身的。

  一個人20歲發達,30歲被人打,40歲翻身都是他的記憶,都是他的快樂和悲痛,而不因為40歲後他信佛了,硬生生把40歲前和40歲後瓜分開來。這是自欺欺人。只有正確的價值觀才會讓人懂得進取而有禮,奮發而謙遜。也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真的和平,歷史才不會重演。

  如果那一天我們強大到可以把白宮、白金漢宮、凡爾賽宮毀了,但是我們沒有這麼做,那麼關於圓明園的記憶才有價值。

  圓明園電影觀後感4

  在年前,我看過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題目就是《火燒圓明園》,這部電影令我至今難忘??看完這一部令人驚心動魄的電影後。我的眼在流淚,我的心也跟著留下那苦澀的淚水。我的心靈被那一種恥辱齧噬著,被憤怒的火焰燃燒著。

  作為一個中國人,誰不想看看有許多美麗傳說、極精美的、舉世無雙的圓明園呢?那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緻的亭臺樓閣,那奇異的花草樹木,那價值連城的國寶??然而,這一切都不存在了,留下來的只是幾根殘缺不全的石柱孤零零地躺在那裡,他們好像在向人民訴說著當年的痛苦、恥辱和折磨。90多年前,嗜血成型的八國聯軍,無視中國人民的尊嚴,大量的佔領中國國土,大肆掠奪圓明園的文物和財寶,推倒圓明園的樓臺亭閣,毀壞圓明園的一花異草。為了掩飾其罪行,他們還放活燃燒了圓明園,大夥連續少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顫抖,人們在哭泣,舉世聞名的、融藝術和建築與一體的圓明園在此時此刻變成了一片廢墟??啊!這一切的一切——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奇恥大辱!這樣的恥辱在黑暗的舊中國,又何止一次呢!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屈不撓的民族,怎能忍受這樣的奇恥大辱呢!?

  我們的祖國這正在發展,祖國的未來藍天有待我們去描繪!我們一定要把過去的這一種恥辱——永記在心啊!

  今天,我在一本文叫世界文明古蹟的書上,看到了一片關於「火燒圓明園」的經過使我很受教育。

  掀開歷史的一頁,我了解倒圓明園內有彎彎的流水,高高低低的假山,湖如明鏡,山似疊翠。圓內的宮殿建築,美妙奇特,變化無窮。那無數名貴的奇花異木,數不盡的珠寶玉器,無論是建築的華美,還是五光十色的金珠玉物的珍奇,圓明園都可以堪稱是世界上的傑作。可是,在公元1860年6月,美法聯軍闖進圓明園,看見這麼多的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時,就像惡狼見到獵物似的,瘋狂搶奪起來,能拿走的儘量拿走,手裡拿不了的,就用搶來的綢緞和刺繡品做包袱,背走成包的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對拿不走的楠木器具,銅器瓷品等物品,則用槍託或棍棒砸碎。一連幾天,侵略者又讓騎兵團分頭倒圓明園各處同時放火,霎時間,圓明園各處濃煙滾滾,遮天蔽日。莊嚴華貴的宮殿和優美玲瓏的亭臺閣樓被火光煙霧吞沒,在烈焰中「劈啪劈啪」響了一陣後,一座座都倒塌下去,整個圓明園變成了一堆堆的焦土和殘磚破瓦,世界上最輝煌壯麗的建築群從此消失了。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到:我們的祖國有光榮的歷史,也有屈辱的過去,火燒圓明園便是祖國屈辱的一頁。

  為什麼帝國主義敢在我們的國土上肆意地踐踏蹂躪?為什麼我們祖國這樣軟弱?因為清zf的x敗無能。封建王朝使我們的祖國在許多方面都遠遠落後於資本主義國家,清zf對於外來的侵略者無力抵抗,又不敢抵抗,還是人民的反抗,給了侵略者有力的懲罰。

  看完之後,我非常氣憤。看看過去,想想現在,如今我們的祖國就像一條巨龍騰飛在世界東方,經濟建設飛速發展,名勝古蹟重放異彩,祖國的變化,吸引了無數外賓來我國旅遊觀光,那些高鼻子藍眼睛的外國人在我們面前點頭微笑。但他們就是再點頭,再微笑,我也永遠不會忘記侵略者給我們帶來的深重災難。

  我讀完這片文章後,我感受到了圓明園原來是這麼美麗,仿佛自己身臨其境。但是這麼美麗的一個萬園之園,竟然被幾個強盜給毀滅了。那些強盜就是英法聯軍,他們實在壞透了。把能搶的東西搶去,不能搶的還燒掉,毀滅罪證,我實在太痛恨他們了。

[圓明園電影觀後感四篇]相關文章: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