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最經典的10首詩安靜而美好(大詩人王維的十首)
2023-07-29 17:46:29 3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白雲」是一個象徵性很強的文化符號。首先,「白雲」的「白」,代表一顆純潔的心;其次,「白雲」的「雲」,從流飄蕩,代表了自由自在。所以,「白雲」代表的是歸隱,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裡,對「歸隱」持讚賞態度呢?因為「歸隱」代表的是,當自身價值觀無法實現時,選擇的不是同流合汙,而是獨善其身。這種價值觀,有「竹林七賢」,更有「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所以,歷代文人都以他們為偶像,大詩人王維也不例外。
1. 《欹湖》王維的送別詩,很多都寫得很有特色,比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再如,「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而這首《欹湖》也有很特色:
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
前兩句,「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是寫詩人吹簫送別的情形;後兩句,「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是站在友人的角度,寫他離別的感覺。
一句,「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包含的意味深長,既有朋友會看詩人這邊,已經看不到了,只能看到青山白雲,表達了朋友心中的惆悵,其實,也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惆悵。而詩人選擇「青山卷白雲」來代表自己,其實,更多著眼在「白雲」,表達了詩人一顆歸隱的心。
2. 《送別·下馬飲君酒》《送別·下馬飲君酒》,這首詩是送朋友歸隱,也特別有意思,關鍵的是,朋友歸隱南山,也是詩人特別希望歸隱的地方。全詩寫到: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朋友仕途不得意,又不想同流合汙,當然是相歸隱了,而「南山陲」,也是有著豐富的意味,比如,王維在《終南別業》中就寫到,「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所以,終南山是歸隱之地的象徵。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白雲代表了「歸隱」,「白雲無盡時」,代表了詩人對朋友歸隱的無限嚮往之情!
3. 《答裴迪輞口遇雨憶終南山之作》在回答朋友對終南山的問題時,王維最終選擇了「白雲」來代表終南山,不為別的,只為他一顆歸隱的心。他在《答裴迪輞口遇雨憶終南山之作》中寫到:
淼淼寒流廣,蒼蒼秋雨晦。
君問終南山,心知白雲外。
君問終南山,心知白雲外
「淼淼寒流廣,蒼蒼秋雨晦」,「寒流廣」和「秋雨晦」代表了詩人現在的心情,那是一種隱晦的畫面,跟後面一句,「心知白雲外」的明麗形成鮮明對比。
「君問終南山,心知白雲外」,白雲代表的是自由自在,而終南山在白雲之外,那是仙境,是歸隱之地。有很多可以代表終南山的景色,但詩人獨獨選取了「白雲」,可見詩人歸隱之心的迫切。
4. 《留別丘為》這首《留別丘為》,將王維一顆嚮往歸隱之心,一顆在仕途掙扎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
歸鞍白雲外,繚繞出前山。
今日又明日,自知心不閒。
親勞簪組送,欲趁鶯花還。
一步一回首,遲遲向近關。
歸鞍白雲外,繚繞出前山
「歸鞍白雲外,繚繞出前山」,因為知道自己最終的歸隱之地是白雲之外,所以,自己迴環繚繞,不肯出前山。出了前山,就是「今日又明日」,日復一日,再也沒有一顆清閒的心。
「一步一回首,遲遲向近關」,一步一回首,離「白雲」,離「歸隱」,越來越遠,但自己又心不甘,所以「遲遲向近關」。
一句,「一步一回首,遲遲向近關」,表達了詩人一顆掙扎的心!
5. 《送張道士歸山》這首《送張道士歸山》相對另類一些,這裡的「白雲」,象徵的仙境,是修仙成功的標誌。表達了王維對修仙還是比較嚮往的,但更多的是對張道士的祝福:
先生何處去,王屋訪茅君。
別婦留丹訣,驅雞入白雲。
人間若剩住,天上復離群。
當作遼城鶴,仙歌使爾聞。
驅雞入白雲
「別婦留丹訣,驅雞入白雲」,這句當然是化用了這句「雞犬升天」的典故,「驅雞入白雲」,代表了詩人殷切的希望張道士能夠修仙成功!
「當作遼城鶴,仙歌使爾聞」,「遼城鶴」即「遼東鶴」的典故,指的是遼東丁令威學道成仙后,化作白鶴回到家鄉去。當然是進一步祝福張道士能夠得道成仙,當你得道成仙,化鶴歸故鄉,一定會功成名就。
6. 《留別錢起》說起來,這首《留別錢起》,是王維中年日常生活的寫照,他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並且收縮自若:
卑棲卻得性,每與白雲歸。
徇祿仍懷橘,看山免採薇。
暮禽先去馬,新月待開扉。
霄漢時回首,知音青瑣闈。
卑棲卻得性,每與白雲歸
「卑棲卻得性,每與白雲歸」,說自己住的地方很簡陋,卻能性情得到解放;每天自由自在,就像白雲一樣。「徇祿仍懷橘,看山免採薇」,我雖然享受著俸祿,卻心懷高志,不與人同流合汙;我雖然在山裡隱居,但仍然在官場,沒有歸隱。
「霄漢時回首,知音青瑣闈」,「霄漢」,當然與白雲一致,指的是自己歸隱的地方,而「青瑣闈」,則指的是皇宮、朝廷。意思是,自己雖然已經隱居,但在朝廷仍然有知音,能夠在朝上有所作為。
7. 《早入滎陽界》《早入滎陽界》是詩人路過滎陽的感受,滎陽就像一個世外桃源,是一個適合詩人歸隱的地方。全詩為:
泛舟入滎澤,茲邑乃雄藩。
河曲閭閻隘,川中煙火繁。
因人見風俗,入境聞方言。
秋野田疇盛,朝光市井喧。
漁商波上客,雞犬岸旁村。
前路白雲外,孤帆安可論。
前路白雲外,孤帆安可論
「因人見風俗,入境聞方言」,進入滎陽,可以看到這裡的風土人情,與別處不同;一入境,就聽到這裡的方言,也是與眾不同;就像武陵人進入桃花源一樣。「漁商波上客,雞犬岸旁村」,水面上,都是來往的漁夫和商人,河岸兩旁,都是雞犬相聞的村莊。
「前路白雲外,孤帆安可論」,前面就是在白雲外,是一個可以歸隱的地方,所以,就算自己一個人前往,也是可以的。
8. 《終南山》前面有幾首詩,都提到過終南山,但都是使用了借代的手法,沒有正面描寫終南山,而這首《終南山》,則是王維對理想歸隱之地的正面描述: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這首詩寫得比較早,那個時候,王維雖然嚮往隱居,但只是嚮往而已,他真正的內心是出仕,因此,才會有「太乙近天都」,終南山真是一個隱居的好地方,好在哪裡?因為它離京城很近,我既可以暫時在這隱居,又可以在機會的情況下,快速出仕。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無論是「白雲」,還是「青靄」,那都是自由的象徵,象徵著王維那顆嚮往自由自在的心!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樵夫」,其實跟漁夫是一樣的,都是隱士的象徵,明代詩人楊慎寫到,「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這裡的「漁樵」,都是歸隱的象徵。
9. 《問寇校書雙溪》王維比較有意思,但凡有朋友要歸隱,他都是十分羨慕的,這首《問寇校書雙溪》表達的思想也不例外:
君家少室西,為復少室東,
別來幾日今春風。
新買雙溪定何似,餘生欲寄白雲中。
新買雙溪定何似,餘生欲寄白雲中
「君家少室西,為復少室東」,你想把家安在少室山西面,還是少室山東面?其實,少室山的西面也好,東面也好,都是隱居的好地方。
「新買雙溪定何似,餘生欲寄白雲中」,聽說你又買了雙溪那裡,想幹什麼呢?難道是餘生想歸隱到那裡了!
一句,「餘生欲寄白雲中」,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極度嚮往。
10. 《歸輞川作》輞川就是王維中年以後,半官半隱的地方。那麼,輞川在王維眼裡,是個什麼樣子呢?他在《歸輞川作》中寫到:
谷口疏鍾動,漁樵稍欲稀。
悠然遠山暮,獨向白雲歸。
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易飛。
東皋春草色,惆悵掩柴扉。
悠然遠山暮,獨向白雲歸
「谷口疏鍾動,漁樵稍欲稀」,「疏鍾」,靠近山寺,是一個歸隱的好地方。「漁樵」,周圍都是隱逸之人。
「悠然遠山暮」,讓人想起陶淵明的那句,「悠然見南山」;「獨向白雲歸」,表達了詩人歸隱的堅定信念,即使是「獨向」,也要歸隱。
但詩人的歸隱不是真正的歸隱,而是半官半隱,所以詩人說,「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易飛」,自己就像菱蔓楊花一樣渺小菲薄,說到底, 自己雖然半隱,但還有半官,其實也要庸庸碌碌地在為衣食而奔忙。
所以,詩人最後是「惆悵掩柴扉」,惆悵自己只做了一個半隱,無法做到真正歸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