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獻禮片《建黨偉業》觀後感
2023-07-29 20:21:02 3
《建黨偉業》全景式地講述辛亥革命、護國戰爭、五四運動等歷史事件,帶我們重溫了老一輩革命先烈們為了解救人民與水火之中,為了拯救危難中的國家和民族,歷盡千難萬險和不懈抗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觀《建黨偉業》有感1:
我們沒有經歷牛馬生活的封建奴隸制、沒有經歷血雨腥風的抗擊外侵的戰爭......作為年輕黨員,24日,我有幸參加了哈報機關黨委組織的《建黨偉業》觀影活動。一群懷抱著讓共和國新生夢想的志士們,在封建統治、軍閥混戰年代激昂奮進,在一次次鬥爭中,回味、品讀了中國共產黨建黨的坎坷與辛酸。
在建黨90年之際,《建黨偉業》作為一部內容相對客觀、情感表達豐富的紀實影片,無疑是一次獻禮。且不說我們從小就知道的,一貫正確的方針路線和光榮偉大,單從影片的相對客觀性方面,《建黨偉業》讓人在真實方面重新回顧了歷史。在中國複雜的歷史變革和現狀中,能夠從人性角度重新塑造被批判的歷史人物和政治敵人,基本擺脫非黑即白的固有模式,這是一次「導向」方面的進步,也體現了執政黨的大度與釋懷。這些細節在胡適與辜鴻銘的「思想派別」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建黨偉業》從宏觀上說,在兩個小時內囊括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籌備建黨三大段歷史;細節上,清帝退位,張勳復闢,宋教仁遇刺,袁世凱稱帝,蔡鍔討袁等又恰到好處地一一展現,給我的感覺:看《建黨偉業》等於補了一堂歷史課。總體來說,這部電影體現著充滿著民族情結,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很合時代的脈搏。一群進步的熱血青年,為了國家興亡、民族復興,擔負起匹夫之責,拋頭顱灑熱血,值得敬佩!
觀《建黨偉業》有感2:
在紛繁複雜、動蕩多變、思潮澎湃的近代社會中,是什麼力量讓我們選擇了共產主義信仰?
電影《建黨偉業》以龐大的明星陣容和對於史料的客觀再現,解答了這個問題,並使之成為主旋律電影中難得的翹楚之作。影片截取了一個時空斷面來講述中國共產黨成立是歷史的必然,採用更新穎、更親和的方法講述黨史。在一個亂象叢生的歷史舞臺上,作為「舶來品」的馬克思主義一枝獨秀,吸引了眾多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並最終成為他們拯救中華民族、改造中國社會強大的思想武器。揭示了建黨之路的艱難與曲折,也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的特殊和複雜。
《建黨偉業》是一部演員形神兼備,布局縝密,畫面氣象恢弘的史詩巨製,終結了中國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特型演員時代。史詩巨製與明星效應疊加出「明星+史詩」的主旋律影片。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喚醒觀眾重溫歷史的激情。雖然明星飾演歷史名人已成潮流,但演出真人真事其實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如果不能形似,至少要神似。劉燁塑造了一個更貼近年輕人的、意氣風發的學生毛澤東,是一個成長的毛澤東。陳坤把握了周恩來的人物特點,特別是那種堅定的眼神。周迅扮演的王會悟盡顯江南美女的秀氣,和作為一大會務這樣一個特殊身份者的大氣、深沉,她在青山綠水中俏立船頭的一幕為這樣一個大氣磅礴的史詩巨片塗上了一抹亮色。最後,特別想提到一個不知其名的女演員演繹的五四青年,一句「檢察廳接不下我的狀,我是替四萬萬五千萬中國人喊冤!」成為這部影片中最讓我難忘的一句經典臺詞。
觀《建黨偉業》有感3:
今年是建黨九十周年,而我們又是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所以觀看這部電影是很有必要的。從這部電影中你會明白什麼叫付出、什麼叫責任、什麼叫匹夫有責、什麼叫青春,你會發現「信仰」的力量有多麼強大,它可以強大到「無堅不摧」、「戰無不勝」。
影片主要以毛澤東、李大釗、周恩來、陳獨秀、蔡和森、向警予、張國燾等第一批中國中產黨黨員為中心,講述他們為國家赴湯蹈火的精彩故事。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正處於危難時刻: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妄圖滅我中華,瓜分我領土。有識之士紛紛行動,尋求救國之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這一革命的勝利果實卻被袁世凱竊取了。接踵而來的軍閥混戰,進一步加劇了人民的苦難。更加讓人無法忍受的是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中國,卻不能拿回自己的領土,而是被諸強權國家將德國在中國的「權利」轉讓給日本,絲毫不顧中國華夏兒女的要求。「弱國無外交」,顧維鈞在巴黎《凡爾賽條約》上拒籤時所說的那段話,那沉重的語調,讓我印象深刻。而這又為後來的進步青年成立中國共產黨埋下了伏筆,因為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只有使自己強大起來才不會唄列強「任意宰割」。
於是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它應允了歷史的要求,應允了民族的要求,也順應了時代的需要。它的誕生給中國帶來了希望,給華夏兒女帶來了光明與未來,為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自此以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了艱苦的鬥爭,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的願望。
但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建黨偉業》這部電影採用了多線敘事的方法。一條線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記,從辛亥革命講到五四運動;一條線是毛澤東的人生軌跡,從參加新軍到參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條線是中共成立前的歷史思潮,主要是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的事跡串聯。
電影中很多場景讓人印象深刻。1919年夏天爆發的「五四運動」轟轟烈烈,頗為壯觀。浩浩蕩蕩的學生遊行隊伍,那響徹天地的「還我青島」的吶喊聲震耳欲聾,以及女學生滴血喊冤的悲憤讓我記憶猶新;而當時的「南陳北李」——即身處南方的陳獨秀和北方的李大釗,可謂是風雲人物,在青年學生中間絕對是一呼百應,揮臂群起的英雄。兩位演員成功的演繹出了歷史英雄惺惺相惜的味道,特別是「瘋狂」的演講部分,令觀眾熱血沸騰。演講詞「我們今天的行動,是中國美好未來的先聲」聲嘶力竭,使人仿佛回到了那個激情四溢的年代……
電影展示出了一個青春、激情、奮鬥、獻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輕人身上,擔負著救亡圖存、改寫歷史的大任,正是那些年輕人,用他們的青春與熱血,描繪出了新生的中國,譜寫出了一曲瑰偉壯麗的文明之歌。我們今天的一切,都與他們當年的奮鬥和努力息息相關,他們與我們,昨天與今天,血肉相連。
看過電影,進一步加深了我對黨的認識和了解,我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向優秀黨員學習!
觀《建黨偉業》有感4: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為此獻禮的《建黨偉業》這部電影已經公映數日。筆者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覺得一定要觀看這麼一部具有重大意義和歷史題材的電影,既可以去感受一下並不是經常去的電影院的氛圍,也可以藉此了解歷史知識。基於此,筆者特地在2011年6月18日晚去看一場《建黨偉業》的電影,並特地將觀看本部電影的一些直觀感受比較粗淺的記錄下來。
一、明星陣容強大。可能我們在之前的宣傳片和預告片中或多或少了解到本部電影的演員陣容十分強大,但看了以後給人的第一感覺,還是這部電影的號召力確實了得。在當今影壇的現役演員裡,可以說涵蓋了八九不離十了吧,主要指男演員,這部電影畢竟還是男性角色為主,當然了,也有較多的女演員出現,尤其是女大學生個個漂亮,楊開慧的演員也不錯,還有那個在五四運動裡出現的沒有名字的女大學生。曾經看過報導,很多演員都心甘情願在本篇裡出演,哪怕是就一個鏡頭一晃而過也行,甚至是純粹的打醬油也毫無怨言。筆者也不知道他們的片酬怎麼樣,或者是衝著什麼來的,個個演員都這麼看重本部電影。
二、中心思想模糊。《建黨偉業》這個題目毫無疑問是突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大事,筆者看後的第一感覺是電影裡的故事太多,中心思想比較模糊。當然了電影脈絡還是十分清晰,可能是這部電影本身涉及的內容太多太雜,跟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件大事緊密相聯的歷史事件太多了有關,如果交代不詳細,可能會適得其反。跟大多數電影不一樣的是,這部電影的故事太多,實際上很多電影從頭到尾就一個故事,你想讓它中心思想不突出也不行。從這個角度講,本篇的導演啊編劇啊,確實難度很大,用一部電影把這麼重大的歷史事件交代清楚,讓觀眾們滿意。
三、尊重歷史事實。跟很多歷史題材的電影一樣,怎麼樣還原歷史的真實面目,都是比較棘手的難題。《建黨偉業》真的是有獨到之處,我相信應該是不會有觀眾質疑電影的內容脫離歷史事實了。我們曾經看到的歷史題材方面的電影,尤其是歷史比較久遠一點,有的真的是胡編亂造的,跟原來的歷史估計沒什麼瓜葛了,除了借用一下題目以外。我覺得,這方面一定要把好關,給觀眾的感受和印象十分重要。歷史的東西,歪曲了,會害人的,影響孩子教育的。
四、前後交相輝映。今年的《建黨偉業》,為建黨90周年獻禮,2009年的《建國大業》,為建國60周年獻禮,接下來,我們怎麼期待,給電影迷留下巨大的遐想空間。我想,看看歷史時間表,答案不難得出,那就是20xx年,當建軍90周年的時候,我們可以拍一部異曲同工之妙的《建軍巨業》或《建軍宏業》,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獻禮!
五、黨的發展壯大。電影中反映,建黨的時候,全國才50來名黨員,全國代表大會才13人。90年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我們黨的光輝發展歷史。現在,我們全國的黨員大數大概有接近8000萬了,這是多麼輝煌的成績啊,真正的世界第一大黨,至少從黨員人數來看絕對是獨一無二的。事實雄辯地證明,我們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功偉績,帶領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照此發展,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六、電影帶來啟示。我們在電影中看到,很多共產黨人、革命志士為了國家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上刀山下火海,他們的精神鬥志永遠值得我們學習,並且要發揚光大。現在,我們黨內部分黨員貪汙受賄,革命意志衰退,工作熱情退化,嚴重影響黨的形象和戰鬥力。我們要從電影中學習老一輩共產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無私奉獻忘我工作愛國愛黨的高尚品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