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閥的製作方法
2023-07-21 07:02:3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閥門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壓力閥。
背景技術:
壓力閥亦稱流量控制閥、流量控制器、流量平衡閥,是一種直觀簡便的流量調節控制裝置,用來控制流體的方向、壓力、流量的裝置是使配管和設備內的液體、氣體、粉末流動或停止並能控制其流量的裝置。
現有公開號為CN203322401U的中國專利,通過採用閥芯伸入閥座內的方式提高兩者之間的密封,閥芯具有軸向盲孔和徑向通孔的特殊結構,達到很好的密封性能,當有水流至閥芯時,由於徑向通孔此時處於密封的狀態,水會推動閥芯在閥座上相對滑動,當徑向通孔脫離閥座的接觸,此時水經徑向通孔流向出水管。
但是,閥芯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在閥座的內側壁上滑動,對於小型閥芯來說,閥芯貼合閥體的連接方式,使閥芯在與閥座之間的接觸面積過大,會增大閥芯與閥座之間的摩擦力,小型壓力閥的密封彈簧的彈力較小,且小型壓力閥的水壓很低,造成閥芯與閥座之間的摩擦力大於密封彈簧的彈力或水壓時,閥芯很難在閥體內沿其軸向滑動。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減小閥芯與閥體之間摩擦力的壓力閥。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壓力閥,包括閥體、設置在閥體內用於供水流通的閥腔、設置在閥腔內的閥芯,所述閥腔的內側壁設置有出水槽,所述閥芯沿其軸向設置有盲孔,所述閥芯貫穿設置有與盲孔相通的通孔,所述閥腔內設置有通過彈性作用以使閥芯位於閥腔內的壓力彈性件,所述閥芯與閥腔內側壁之間周向設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閥芯位於通孔處設置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內設置有與閥腔內側壁抵接以用於密封通孔的第二密封圈。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閥體具有供水流動的閥腔,閥腔內設置有閥芯,閥芯與閥腔之間周向設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用於防止水從閥芯與閥腔的內側壁之間的間隙處流入出水槽,閥芯用於使閥腔連通或斷開,在閥芯上設置有盲孔,盲孔沿閥芯的軸向設置,在閥芯上貫穿設置有通孔,通孔與盲孔相通, 閥芯上設置有第二密封槽,第二密封槽位於通孔處,在第二密封槽內設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與閥腔內側壁相抵以使通孔密封,通過採用上述設置,將閥芯的外側壁與閥腔的內側壁整體接觸,轉化為閥芯通過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與閥腔的內側壁相抵,由於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與閥腔的接觸面積很小,所以極大減小與閥腔的接觸面積,減小閥芯相對閥腔運動時的摩擦力,達到減小閥腔與閥體之間摩擦力的效果,當一定壓力的水流經閥芯時,閥芯能夠準確沿閥腔向壓縮彈性件方向滑動,按壓壓縮彈性件,準確控制壓縮彈性件的彈性變形量,進而達到準確控制水通過閥芯的流量的效果。
優選地,所述第二密封槽沿通孔軸向延伸,所述第二密封圈與第二密封槽內側壁貼合,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間連接有板簧,所述板簧垂直與盲孔設置,所述板簧彎曲時能夠拉動第二密封圈脫離閥腔。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二密封圈與第二密封槽的內側壁貼合,第二密封槽向盲孔方向延伸,第二密封槽可在第二密封槽的軸向滑動,使第二密封槽能夠脫離閥腔,在相對的兩個第二密封圈之間設置有板簧,板簧垂直與盲孔軸向設置,具有一定壓力的水流向閥芯時,閥芯沿閥腔向水流方向滑動,水進入盲孔內時會衝擊板簧的中部,使板簧的中部向水流的方向彎曲,板簧的兩端會拉動第二密封圈脫離閥腔,減小閥芯向水流方向滑動對閥腔的摩擦面積,由於摩擦面積的大小與摩擦力成正比,減小閥芯相對閥腔運動時的摩擦力,達到減小閥腔與閥體之間摩擦力的效果。
優選地,所述第二密封圈與板簧通過粘結連接。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板簧通過膠水粘結連接第二密封圈,能夠保證第二密封圈的彈性,從而達到將第二密封圈很好的固定效果。
優選地,所述第二密封圈內嵌設置有與第二密封圈同軸心的環狀加強筋。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在第二密封圈內設置有環狀加強筋,環狀加強筋與第二密封圈同軸設置,環狀加強筋能夠增大第二密封圈的強度,避免第二密封圈抵接在閥腔內側壁的過程中,第二密封圈除了板簧的部位脫離閥腔,有效避免第二密封圈與閥腔之間產生間隙,達到閥芯很好的密封效果。
優選地,所述閥芯的外側壁周向設置有用於防止第一密封圈脫離閥芯的第一密封槽。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在閥芯上周向設置有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用於固定第一密封圈在閥芯軸向的位置,當閥芯沿閥腔軸向移動時,第一密封槽帶動第一密封圈一起隨閥芯移動,防止第一密封圈脫離閥芯,避免水從閥芯與閥腔之間的間隙進入出水槽,使通過閥芯的水量不可控制,進而達到能夠控制水經閥芯流量的效果。
優選地,所述閥芯的外側壁周向均勻設置有球面凹槽,所述球面凹槽內設置有滾珠,所述閥芯通過滾珠與閥座相抵。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由於第一密封圈是由彈性材料製成,當閥芯在閥腔的徑向受力不均時,閥芯容易向閥腔的一側偏斜,第一密封圈的一側受到擠壓,造成第一密封圈受擠壓處快速磨損,在閥芯的外側壁上設置有球面凹槽,在球面凹槽內設置有滾珠,滾珠沿閥芯的外側壁周向均勻設置,閥芯通過滾珠與閥芯相抵,當閥芯在受力不均時,閥芯上的滾珠與閥腔相抵,有效避免閥芯偏斜,造成擠壓第一密封圈的情況,從而避免第一密封圈的損壞,有效提高第一密封圈的使用壽命。
優選地,所述出水槽的內側壁靠近通孔處設置有圓錐面,所述圓錐面的直徑沿水流方向逐漸變大。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一定壓強的水流至閥芯,閥芯位於盲孔的一端被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密封,當水壓推動閥芯的作用力大於壓力彈性件的彈力時,閥芯向壓力彈性件方向滑動,直至通孔進入出水槽,第二密封圈脫離閥腔,閥芯內的水射向出水槽的底壁,高速的水撞擊到出水槽的底壁,然後被出水槽的底壁回彈至通孔處,對從通孔流出的水具有很大的阻力作用,影響從通孔流出的水量,在出水槽的內側壁上設置有圓錐面,圓錐面的直徑沿水流的方向逐漸變大,從通孔內射出的水會撞擊到圓錐面,傾斜的圓錐面對水進行導向,使水沿閥腔的軸向繼續流動,避免水撞擊到圓錐面後回彈到通孔處,造成從通孔流出水的水量影響,使水均勻的從通孔流出,從而達到閥芯對水流量準確控制的效果。
優選地,所述閥芯靠近壓力彈性件的一側設置有用於定位閥芯在閥腔軸向位置的凸塊,所述凸塊沿閥芯貫穿設置有若干供水通過的分水孔。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在閥芯上一般設置有凸塊,凸塊能夠限制壓力彈性件將閥芯沿閥腔的軸向推動的距離,從通孔內流出的水向壓力彈性件方向運動,但是凸塊會阻礙水的流動,在凸塊上貫穿設置有分水孔,水均勻流過分流孔,水經分水孔流向閥腔,達到很好的引導水的流向效果。
優選地,所述分水孔均沿閥芯軸向平行設置。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分水孔具體的沿閥芯的軸向設置,經圓錐面導向的水直徑進入分流孔,使水進入閥腔,達到很好的引導水的流向效果。
優選地,所述分水孔靠近壓力彈性件的一端均向壓力彈性件軸心處傾斜設置。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分水孔傾斜設置,分水孔的一端位於圓錐面處,另一端位於壓力彈性件的軸心處,分水孔對水具有很好的引流效果,另一方面,經分水孔導向的水不會直接衝擊到壓力彈性件上,避免造成對壓力彈性件的彈力影響,避免使壓力彈性件拉動或推動閥芯在閥腔內滑動,造成通道的開啟或關閉,避免使水不能穩定的經過閥芯,從而達到很好的穩定水流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達到減小閥腔與閥體之間摩擦力的效果;
2、達到準確控制水通過閥芯的流量的效果;
3、達到提高第一密封圈的使用壽命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一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部分的放大圖;
圖3為實施例二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B部分的放大圖。
圖中:1、閥體;11、閥腔;12、進水管;13、出水槽;131、圓錐面;14、排水孔;141、階梯孔;142、壓力彈性件;2、閥芯;21、凸塊;211、分水孔;22、盲孔;23、通孔;231、第二密封槽;232、第二密封圈;2321、環狀加強筋;24、第一密封槽;241、第一密封圈;25、球面凹槽;251、滾珠;3、板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
一種壓力閥,參照圖1,其包括圓柱形的閥體1,閥體1內具有供水流動的閥腔11,閥腔11內依次設置有進水管12、閥芯2、出水槽13、壓力彈性件142、排水孔14。
參照圖1和圖2,閥芯2為圓柱形結構,閥芯2沿其軸向設置有盲孔22,盲孔22與閥芯2同軸心,閥芯2貫穿設置有通孔23,通孔23與盲孔22相通,在閥芯2的圓周側壁上周向設置有第一密封槽24,第一密封槽24的截面為矩形,第一密封槽24位於通孔23的左側,第一密封槽24內設置有第一密封圈241,第一密封圈241的材質優選橡膠,第一密封圈241的截面為矩形結構,第一密封圈241密封閥芯2與閥腔11內側壁之間的間隙,在閥芯2的外側壁上設置有球面凹槽25,球面凹槽25在閥芯2的圓周側壁上沿其周向均勻設置,在球面凹槽25內設置有滾珠251,閥芯2通過滾珠251與閥腔11相抵。
參照圖1和圖2,在閥芯2上設置有環狀的第二密封槽231,第二密封槽231與通孔23同軸心設置,第二密封槽231位於通孔23靠近閥腔11的埠處,第二密封槽231與通孔23共同形成階梯孔141的形狀,在第二密封槽231的內側壁設置有第二密封圈232,第二密封圈232的材質優選橡膠,第二密封圈232為矩形結構,第二密封圈232內設置有環狀加強筋2321,環狀加強筋2321採用彈性金屬材料製成,第二密封圈232的外側壁與第二密封圈232的內側壁相抵,第二密封槽231的深度高於第二密封圈232的高度,第二密封圈232可沿通孔23的軸向運動,在兩個第二密封圈232之間連接有矩形的板簧3,板簧3沿垂直於盲孔22的軸向設置,板簧3的中部凸起並靠近盲孔22的底壁,板簧3的端部通過黏膠與第二密封圈232粘結,實現第二密封圈232的固定。
參照圖1和圖2,在閥芯2的右側設置有凸塊21,凸塊21為與閥芯2同軸心的圓柱形結構,凸塊21的直徑大於閥芯2的直徑,出水槽13的內側壁上設置有圓錐面131,圓錐面131從左至右的直徑逐漸變大,凸塊21與圓錐面131相對的側壁也設置成圓錐型斜面,凸塊21的圓錐形斜面與圓錐面131吻合,當凸塊21的圓錐形斜面與圓錐面131相抵時,能夠起到對閥芯2的限位,防止閥芯2過度的被壓力彈性件142推向左側,壓力彈性件142設置在排水孔14內,壓力彈性件142優選壓縮彈簧,排水孔14內設置有階梯孔141,壓力彈性件142一端與階梯孔141的底壁相抵,另一端與凸塊21相抵,凸塊21的邊緣貫穿設置有均勻分布的若干分水孔211,分水孔211平行於閥芯2的軸向設置。
工作過程:參照圖1和圖2,當閥腔11內具有一定壓強的水流動時,水首先會流至進水管12,水繼續向右流動,水的壓強推動閥芯2向右移動,閥芯2向右運動的過程中擠壓壓縮彈簧;當水流入盲孔22內,盲孔22內的水首先會衝擊板簧3向盲孔22的底壁方向彎曲,彎曲的板簧3兩端的距離變小,板簧3拉動其兩端的第二密封圈232,使第二密封圈232向盲孔22方向移動,第二密封圈232脫離閥腔11,從而減小閥芯2在向右滑動的過程中與閥腔11的摩擦,當閥芯2的通孔23滑動至出水槽13時,通孔23的埠脫離閥腔11的堵塞,通孔23內的水會射擊到圓錐面131上,圓錐面131對水進行導向,經過圓錐面131的水會沿凸塊21的軸線方向流動,水進入分水孔211向排水孔14內流動,水向右依次進入排水孔14和階梯孔141,並繼續向右流向閥腔11。
參照圖1和圖2,當閥腔11內水的壓強不足時,閥腔11內的水壓小於壓縮彈簧的彈力,壓縮彈簧向左推動閥芯2,直至凸塊21的圓錐形斜面與出水槽13的圓錐面131相抵,此時,由於板簧3沒有水的衝擊,板簧3恢復彈性變形,板簧3的兩端伸長,板簧3推動第二密封圈232在第二密封槽231的側壁上滑動,直至與閥腔11相抵,將通孔23完全密封,水不能經過閥芯2繼續向右流動,實現閥芯2將閥腔11關閉。
實施例二:
一種壓力閥,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如下:
參照圖3和圖4,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於本實施例中的分水孔211的設置方向不同,本實施例的分水孔211貫穿凸塊21並傾斜設置,分水孔211一端靠近圓錐面131處,另一端靠近壓縮彈簧的軸心,避免分水孔211射出的水衝擊壓縮彈簧,避免影響壓縮彈簧的彈力。
工作過程:參照圖3和圖4,當水經分水孔211流向出水槽13內時,由於實施例一中的水總是會衝刷壓縮彈簧,會造成壓縮彈簧的彈力的變化,壓縮彈簧對閥芯2的推動產生誤差,閥芯2不能準確控制水的流量,所以本實施例將分水孔211傾斜設置,從圓錐面131導入分水孔211的水會撞擊到傾斜分水孔211的側壁,水的流速降低,水經分水孔211流向出水槽13,使水流向壓縮彈簧的軸心位置,從而極大減小水對壓縮彈簧的衝擊力,減小壓縮彈簧受到水的衝擊力,從而減小水的衝擊對壓縮彈簧產生的變形,使壓縮彈簧能夠準確平衡水的壓力,實現閥芯2對經過閥芯2的水量的精確控制。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例,凡屬於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