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書院
2023-03-30 03:48:39 3
宋真宗時,追念宋太祖應天順時,開創宋朝,1005年將其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改名應天府。
1008年,當地人曹誠「請以金三百萬建學於先生(楊愨)之廬」,在其舊址建築院舍150間,藏書1500卷,並願以學捨入官,並請令戚同文之孫戚舜賓主院,以曹誠為助教,經由應天府知府上報朝廷,受到宋真宗讚賞,翌年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 從此,這所書院得到官方承認,成為宋代較早的一所官學化書院。
時人稱:「州郡置學始於此」,天下學校「視此而興」。1043年,宋仁宗下旨將應天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之一。
後該書院經應天知府、文學家晏殊等人加以擴展。範仲淹曾受教於此,及後曾在書院任教,盛極一時,與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合稱中國四大書院。
應天府的辦學模式,令當地書院風氣大盛。李覯先在南城創辦了盱江書院,求學人數曾達1000多人;杜子野在宜黃興辦鹿岡書院,曾鞏在臨川辦起了興魯書院,並親自製訂校規並任教,還聘請歐陽修、王安石等名人教授生徒。
範仲淹主持應天府書院時,擇生只有品德和學業上的基本要求,沒有年齡、身份和地域的限制,生徒來源廣泛,院生可以隨意流動,不受地域、學派限制,均可以前來聽學。 學者來自不同學派,晏殊、孫復、胡瑗均曾在應天府書院講會,其各自不同的政治主張時而引起辯論,學術氣氛濃厚。
希望對你有幫助 麻煩好評,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