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局新發現的小行星(直徑1.8公裡的小行星)
2023-04-15 06:19:35 1
根據外媒報導,前些天,NASA發布了一個新的公告:一顆直徑在1.1公裡,或者是1.8公裡的巨型小行星,正在朝著地球飛來,預計在5月27日的時候,會抵達近地點。
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在網上發酵,引發人們的熱議,NASA認為,雖然從目前來看,這顆小行星會和地球擦身而過,但是,太空中仍然可能出現軌道變化的情況,所以,它對於地球仍然存在「潛在危險」。
這顆被NASA取名為「小行星7335」的小行星,它來自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我們都知道,在小行星帶裡,小行星的數量是數以百萬為單位來計算的,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小行星對地球都會構成威脅,只有那些運行軌跡有可能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才會被科學家們密切關注。
小行星7335就是其中之一。早在多年前,NASA的科學家就已經對它密切監視了,它也是NASA每年關注的29000多顆近地天體中的一顆。
從NASA給出的數據來看,在今年5月27日的時候,小行星7335和地球之間最近的距離,約為400萬公裡。這是什麼概念呢?大約是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的10倍,所以,雖然NASA將它形容成和地球「擦身而過」,然而事實上,我們仍然是安全的。
不過,也有可能會發生意外情況。這是因為太空中的環境非常複雜、多變,比方說,受到天體引力的影響,這些都有可能會讓小行星7335在朝著地球飛來的時候,臨時改變軌道,從而不斷靠近地球,甚至有可能會撞上來,這也是為何NASA說它具有「潛在危險」的主要原因,畢竟以人類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是無法在太空中將它消滅的。
此外,即使這一次小行星7335可以安全飛掠地球,它未來仍然有可能會對地球和人類造成威脅,根據NASA的模擬軌跡,大約在2055年6月23日,小行星7335還將再一次「捲土重來」,不過,目前的計算機模擬來看,2055年的時候,它會離地球更遠。
之所以科學家們如此關注這些「近地小行星」的一舉一動,是因為在地球演化史上,地球曾經因為小行星撞擊,多次引發大滅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離我們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
因此,人類意識到小行星的威脅後,也就不希望可以重蹈覆轍,畢竟我們作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物,我們和其它生物不同的地方是:在未來,我們有能力通過科技力量,將這些「太空炸彈」提前消滅。
那麼,為何太陽系中會有這麼多的小行星呢?說起來,這與太陽系的形成有關。研究發現,在太陽系誕生早期,太陽系內的天體數量非常多,於是,行星之間也就更加頻繁地發生撞擊,在這一過程中,也就導致絕大多數的行星解體,然後行星碎片成為了小行星。
目前,科學家們將和小行星7335一樣,對於地球有威脅的小行星,統稱為「阿波羅小行星」,它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靠近地球一次,簡單來說,就是阿波羅小行星會周期性穿越地球軌道,同時有可能會撞上地球。
現階段,已知未來可能會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大約有15000顆,這一數據也在不斷增長之中,因此,近年來,也有一些國家啟動了「小行星防禦」計劃,以防止未來人類文明真的會因為巨型小行星撞上地球而滅絕。
比方說,NASA在去年11月,就已經發射了一個試驗太空飛行器,預計在今年秋季的時候,會撞上一顆直徑在160米的小行星,從而改變它的飛行軌道,讓它變得不再對地球構成威脅,簡單來說,就是改變軌道後,這顆近地小行星大概率不會撞上地球了。
此外,我國也啟動了「小行星防禦計劃」,同樣希望利用科技手段,將這些對地球構成威脅的近地小行星,消滅於太空之中。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近地小行星對於人類都有威脅,根據數據來看,只有直徑在140米以上的近地小行星,才會對人類構成危害,而從目前已知的近地小行星數量來看,複合這一標準的近地小行星,僅為已知數量的30%左右。
所以,本身地球因為巨型小行星撞擊而發生大滅絕的概率,也是非常低的,預計每隔上億年才會發生一次,因此,我們在未來很長時間裡也是安全的,大家不用擔心。那麼,在大家看來,未來人類有可能因為小行星撞地球而滅絕嗎?歡迎說說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