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王冕後來能成為著名的畫家(石印始祖王冕擇石創新風)
2023-04-14 18:48:32 1
以易於施刀的石材作為刀法的載體,是印學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後人多以明朝文彭為鼻祖,謂其開創了一個以刀立派的新天地。從篆刻藝術發生發展的情況來說,這種看法不無道理,因為自文彭大規模使用石材治印後,石章才一舉被人接受,成為篆刻藝術揮刀衝切的最佳選擇。其實,早在文彭之前,諸暨王冕就早已嘗試過以花葯石治印,且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王冕生於元朝末年,比文彭早了一個多世紀。據明初劉績《霏雪》一書介紹:「初無人以花葯石刻印者,自山農始也。」山農即王晃,他取當時婦女作飾物用的花葯石篆刻,刀法雄深老辣,甚為時人稱賞,但因其僻居鄉野,少與外界交流,這靈感突現的火花,一閃即滅,其後,整整一百多年過去,才被文彭再次點燃。
王冕以石刻印,當是出於藝術家敏說的直覺,同時也與他深儀漢印之美有關,他必然有感於金玉等印材難以施刀,無法闡發秦漢古印中遺留的刀味殘痕,這才四處探尋,發現了爽脆易刻的花葯石。從王晃留存的印痕中可以看出,他在嘗試了新的印材後,並未固守於原先金玉類印的鑿砣法,而是依石材的稟性,對刀法進行了番新的探索。首先,他把自己印風的,總體基調定在秦漢之問,參照古印特徵,心摹手追,力求刻得平妥穩重。如「王冕私印」
(圖1),文字排疊緊密,對角呼應,基本符合漢印體勢。在用刀上,他並不是完全依據筆墨刻畫得畢恭畢敬,而是縱意放刀,不計工拙,力求刀法與線條的完美暢達。他刻筆畫,基本上一刀一線,即一刀完成線條後決不重複走刀。「王元章印」
(圖2),線條較細,與真正的漢鑄印還有著相當的距離。可以看出是由於執刀較正,刀鋒豎直後平衝淺進陷石不深形成的,由此得知他對刀法的理解依然是參照了古代勒碑之法,以中鋒陷進擠出刀道為上。這種刀法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較小的印面上施刻尚能渾厚精整,若印面放大,則線條相應變得細銳,就會略感纖弱。為了增加線條厚度,王晃不得不加大力量深刻,這樣形成的線條就隨之增粗,控制不好就會顯得確腫。「方外司馬」
(圖3),此印略大,「司」字數筆略嫌細銃,「方」「外」「馬」三字就不得不為之重刻,這樣才能如漢鑄印般充分地填滿印 面空間。此印線條雖粗而圓厚,但並不齊整,線條兩側剝蝕糜爛較為明顯,極為生動地透露出漢印樸拙蒼澤的意趣。對比吾丘衍由印工所刻平滑勻淨的線條,王冕所作無疑要技高一籌。
線條兩側自然生動的剝蝕糜爛之跡,與石章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同時,也與進刀角度的偏正息息相關。執刀偏側,易於刻面較粗的白文線條,所產生的刀痕一側光潔一側崩脫,有一種偏鋒的效果;執刀較正的,純以鋒刃沖切,線條兩側同時崩脫,中間刀道較深兩側較淺,有一種中鋒行筆之感。王晃無疑是理解這一點的,他用以創作的刀法是以筆法作為依據,崇尚中鋒正人,哪怕線條再粗,用刀也不偏不倚。這一點,從其另外幾方粗白文印中可以得見,如「會稽佳山水」
(圖4)宇體介乎隸篆之間,線條粗拙憨厚,有漢印遺風,又似是而非。線條兩側蒼拙精渾,當是在中鋒行刀的基礎上略作調整,以重複走刀來形成厚重之勢,更顯得安穩肅穆,高古出塵。
王冕對刀法的理解帶有一定的偏面性,過於強調中鋒行刀的重要性,這與其所處的時代相關,卻不知刀法是為線條服務的。執一概全往往會淪於平三單調,只有充分發揮刀角、刀刃、刀鋒乃至刀背的各種不同作用,才能取得更為豐富的刀味效果。當然,王晃用刀尚處於篆刻藝術的初創階段,我們不能以今天的創作觀念對古人的局限過於苛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