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厭學怎麼教育孩子(一對學霸父母的自省)
2023-04-12 20:21:31
1
印度電影《最初的夢想》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
拉加夫是個「自雞」娃,從小是學霸,不用父母督促,每天學18個小時那種。
這樣的小孩,給自己定了一個非常高的目標:
考上印度理工學院(在印度有個說法,一流學生去印度理工,二流學生去美國留學)。
可是偏偏,他落榜了。挫敗之下,他選擇了墜樓自殺。
幸運的是,這個孩子第一時間被送到醫院,保住了性命;不幸的是,一直昏迷不醒。
墜樓之前,這個孩子說過一句話:「我要怎麼面對我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是個失敗者!」
拉加夫的自殺,跟他父母有什麼關係?
是他們逼得太緊,給兒子太多壓力?
還是期望過高,不允許兒子失利?
都不是。
相反,這對父母從小到大就沒逼過拉加夫學習,這次高考失利,連句難聽話都沒說。
一個勸兒子想開點兒,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
另一個壓根不關心成績,只想把兒子的情緒安撫好。
這就更奇怪了。
有如此開明的父母,怎麼孩子會因為一次考試失利,絕望到自殺呢?
2
卡倫·霍尼在《我們的內心衝突》裡講過:
「所有絕望的本質,都是對無法成為自己而絕望。」
如果我們從拉加夫自己的視角看他,可能也就理解他的行為了。
這個孩子的內心有著兩個讓他絕望的現實。
① 「我不努力,怎麼對得起優秀的父母!」
拉加夫的爸爸叫帕塔克,媽媽叫瑪雅,兩個人都是印度理工畢業的高材生。
尤其是帕塔克,當年高考成績在全國排名第384位,是個學神,從沒擔心過考試問題。
於是,他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能考進的大學,兒子更沒問題。
只有拉加夫自己知道,他沒繼承父親的高智商。
父親輕鬆獲得的好成績,他要花數倍的時間複習,才能拿到相近的分數。
每聽爸爸說一次「這不難,不用擔心」,他的焦慮和自卑就多一分。
高考後,拉加夫的焦慮更是達到頂點,每隔一會兒就給朋友打電話,問那些重複了好多遍的問題:
今年高考比較難,還是去年?
我數學考得最好,還是所有人都很好?
我物理成績最差,還是大家都跟我一樣差?
很明顯,這孩子都快把自己逼「瘋」了。
但誰也沒想到,帕塔克無意間的「鼓勵」舉動,直接把兒子推向了絕路。
他在放榜前,拿出一瓶酒跟兒子說:「等你成績出來了,我們一起慶祝,幹掉這瓶酒。」
兒子無助地說:「爸爸,你這樣我壓力好大。」
帕塔克補了一句:「你離家後,我只剩下跟你的回憶了。」
言下之意,兒子一定能考上,他已做好兒子離家的準備。
孩子最是敏銳,他能準確感覺父母真正的態度。
至此,拉加夫明白:自己的父母都是學霸,身為他們的孩子,絕不能是失敗者;
自己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考上印度理工。
② 「比我差的都行,我卻不行!」
孤注一擲的人生是可怕的,當這條路被堵住,拉加夫就陷入到「自己是廢物」的情緒中:「我盡力了,我放棄一切,每天讀書18個小時,還是沒考上。」
而當他得知,班裡成績最差的學渣都考上了大學時,這種情緒讓他覺得沒臉面對所有人:「我這輩子註定是個失敗者,一切都沒救了。」
拉加夫做不了真正的自己,渾渾噩噩想要達到父母的期望,證明自己的價值,也失敗了。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在哪兒,就不會對活著充滿渴望,死就成了擺脫痛苦的選擇。
3
帕塔克和瑪雅面對兒子的自殺,一開始是不接受的。
尤其是帕塔克,他不敢相信,也不能理解——
自己從未給過拉加夫壓力,平時像兄弟一樣相處,要什麼給什麼,時不時還鼓勵幾句,孩子到底有什麼承受不住的呢?
請記住這位爸爸的困惑,這應該是最困擾父母的問題之一了。
如果解不開,也就觸及不到孩子真正的想法,更解不開孩子心中的死結。
看著徘徊在生死線上的兒子,帕塔克想要做點什麼。
可他反覆回憶也記不起自己有什麼做得不對的地方,反倒是兒子,一直用閉關學習的理由,拒絕跟他交流:
「爸,我有模擬考。」
「我不能看電影。」
「考完試,我再跟你去度假。」
「我要跟同學一起讀書。」
「我沒空跟你聊天。」
直到醫生告訴帕塔克,拉加夫沒有求生欲望,完全不想活下去。
他才想起兒子好友曾跟他說:「拉加夫很難過,他說大家會叫他失敗者。」
這句話就是讓兒子活不下去的關鍵。
雖然帕塔克不知道能不能救兒子,但他願意去嘗試。
他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跟兒子承認,自己大學期間,是個人人都能諷刺一句的失敗者;
第二件,找來當時跟他組成「失敗者聯盟」的朋友,一起跟兒子講失敗的故事;
第三件,告訴兒子,即便當時他們做了最大的努力,想要成為勝利者,最後還是功虧一簣了。
第四件,當兒子問他:「你們這麼努力還輸了,很想死吧?」他堅定地搖頭:「不會,你的成績不會決定你是不是失敗者,重要的是你全力以赴努力過。」
兒子呢,在他做第一件事的時候,慢慢恢復了意識;
第二件的時候,願意主動跟爸爸交流;第三件的時候,燃起了求生的信念;第四件的時候,兒子坦然接受手術,迎接生命的不確定性。
曾經,拉加夫把成績當做生命意義本身,總是活在焦慮和緊張中;但現在,從爸爸的經歷中,他找到了克服恐懼的道路。
爸爸的「示弱」,絲毫沒有損害到自己在兒子心中的「強大」。
反而讓兒子感受到了他的真誠,解開「不能失敗」的束縛,迸發出耀眼的內在力量。
4
看到這,估計有人會說,這是電影情節,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
前不久,某節目請了從教14年的,二本大學老師黃燈,許知遠跟她探討了二本及以下學生的現狀。
1992年,出身湖南農村的黃燈考入了嶽陽大學。
據她說,那時候的大學生,甭管上的哪所大學,生活有多難,都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期待;整天關心國家大事,覺得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跟自己有關;男生也沒什麼錢,但遇到喜歡的女生,都特別敢去追求。
黃燈老師說,這十幾年來,她作為老師最大的感受是:
單一化的教育,對孩子的傷害特別大。
他們走進大學就像空心人一樣,帶著塑料和電子產品的味道,情緒敏感,自我價值感缺失;在競爭焦慮的氛圍下,很難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在哪裡。
許知遠也問過黃燈老師,這些孩子該怎麼辦呢?
她說,其實真的還是要找到自己。
5
我知道有的父母會說,現在社會就是這樣,處處是競爭,勝者為王,我們也沒辦法。
只是父母們沒有意識到,勝並非是單一的競爭意識,而是有足夠強悍的競爭能力。
這份能力,不是跟同齡人比較得來的,是靠足夠的內在力量,被關注的內在感受以及對輸贏的正確認知得來的。
作家尹建莉說過:當下乃至未來,人們比拼的不是「競爭意識」;而是來自更高層面上的價值判斷、創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等。
這正是俗話所說的打鐵還需自身硬。
面對一個弱小而又有無限潛力的孩子,與其著力培養其「競爭意識」,不如專心培養他的良好品格。
每一種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對世界、面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好品格本身就是競爭力。
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
一個人內在力量強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來才有可能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在人生事務中獲得主動權——
這才是培養競爭力的正常順序和邏輯。
設想一個孩子如果體質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慾,開朗友善,自信平和,那麼即使他從未聽說過「競爭」這回事,在未來的人生中,有什麼樣的競爭會打敗他呢?
放下競爭意識,才是拿起競爭能力。
我們全神貫注地關注著勝敗輸贏,但我們都忘記了怎樣過好人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生活本身。
比起被卷進無節制的競爭中讓心理失衡,充盈的內在和自信的心態才是立足未來的保障。
統籌 | 朱榮玉
審核 | 楊曉謎
責編 | 黃髮強、賈元格
來源 | 尹建莉父母學堂(作者:晴川)。(聲明:「河南省教育廳」微信公眾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