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副中心十四五發展規劃(通州副中心規劃)
2023-04-13 08:02:33
副中心介紹
通州區,北京市轄區,城市副中心。位於北京市的東南部,京杭大運河北端,西臨朝陽區、大興區,北連順義區,東隔潮白河與河北省三河市、大廠、香河相連,南與天津武清區、河北廊坊市交界,面積906平方千米。
2020年6月,通州區下轄11個街道、10個鎮、 1個民族鄉,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80.8萬,常住人口167.5萬人,2019年通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59.2億元。
02 通州規劃關鍵詞關鍵詞:精品城市
主要體現在精心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精準服務
努力把副中心建設成為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
關鍵詞:以副輔主
帶動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向城市副中心疏解
有效改善中心城區尤其是核心區的城市環境,為治理北京大城市病創造條件
關鍵詞:一帶一軸多組團
關鍵詞:北京新兩翼的重要一翼
03 城市空間結構構建「一帶、一軸、多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
一帶:依託大運河構建城市水綠空間格局,形成一條藍綠交織的生態文明帶。
一軸:依託六環路建設功能融合活力地區,形成一條清新明亮的創新發展軸。
多組團:依託水網、綠網、路網,形成12個民生共享組團和36個美麗家園街區。
04 空間體系形成城市副中心-亦莊新城(通州部分)-鎮-新型農村社區的空間體系
發揮城市副中心和亦莊新城(通州部分)的帶動作用,承接中心城區產業梯度轉移,以城市副中心三大主導功能為引領,促進通州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
以亦莊新城(通州部分)科技創新功能引導科技服務、成果轉化等相關產業向周邊鄉鎮延伸,促進產業功能協調發展。
協調推進小城鎮和新市鎮建設:宋莊、張家灣、馬駒橋、潞城、臺湖、漷縣、西集。還有做好永樂店新市鎮的戰略預留。
05 主導功能聚焦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遊三大主導功能
建設市級行政中心,構建中心城區與城市副中心主副分明、運行高效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建設國際化現代商務區,引導京津冀區域性金融機構集聚,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城市副中心設立京津冀區域性總部或一級分支機構,推動京津冀區域基金管理機構、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總部集聚。
建設文化和旅遊新窗口。依託大運河文化帶、北京環球主題公園及度假區、宋莊、臺湖等特色地區,大力發展文化創意、主題旅遊、原創藝術、演藝娛樂等產業,積極發展體育產業,引進頂尖職業賽事和俱樂部。
06 建立城市整體高度秩序建立舒緩有序、格局清晰、通透舒朗的城市高度秩序。劃定三類建築高度分區。
基準建築高度原則控制在36米,基準高度管控區佔城市副中心總面積達70%以上。
劃定新老建築高度協調區。
劃定高層建築管控區。科學引導高層建築布局,嚴格控制超高層建築數量和分布,除高層建築管控區外,原則上不建高樓大廈。注重新建高層建築與大運河、燃燈塔等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景觀的協調融合。
在運河商務區、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地區,沿大運河兩側合理布置高層建築。結合一帶一軸、設施服務環、景觀大道等重要廊道預留通暢開闊的景觀視廊,集中展示城市副中心標誌性建築形象。高層建築管控區佔城市副中心總面積的比例控制在3%以內,原則上新建超高層建築高度不超過200米,形成錯落有致的城市天際線。
07 優化空間結構嚴格控制用地規模,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
至2035年城市副中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10平方公裡左右,其中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裡左右。
按照「先減後增、以減定增、多減少增、增減掛鈎」的實施機制,城鄉建設用地實施的平均拆佔比約1:1.
通州區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275平方公裡,平均拆佔比約1:0.8.
壓縮生產空間規模,提高產業用地利用效率。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城鄉產業用地佔城鄉建設用地比重由現狀24%下降到15%-17%,通州區城鄉產業用地佔城鄉建設用地比重由現狀33%下降到20%左右。
大幅提高生態空間的規模與質量,強化生態底線管控。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生態空間面積達到總面積的40%,通州區生態空間面積達到總面積的60%以上。
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地下空間建築規模控制在2000萬-2500萬平方米以內。
實行多層次戰略留白。城市副中心預留約9平方公裡戰略留白地區,佔城鄉建設用地比重約9%。拓展區預留約30平方公裡的戰略留白指標,佔城鄉建設用地比重約16%。
08 建設森林城市建設藍綠交織的森林城市
全面增加城市副中心綠色空間總量,構建結構清晰、布局均衡、連續貫通的綠色空間系統,提升綠色空間的便捷性、共享性和舒適性,讓居民享受自然,抬眼見綠蔭、側耳聞鳥鳴。
到2035年通州區森林覆蓋率由現狀28%提高到40%,塑造水韻林海、綠野田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地區。
在通州區形成「兩帶、兩楔」的綠色空間結構,在城市副中心西側與朝陽區之間有條件地區規劃預留寬度不小於500米的生態綠帶,東側與廊坊北三縣地區之間共建平均寬度不小於3公裡的生態綠帶,南側與北側劃定寬度約7公裡的生態廊道控制區,共同形成城市副中心外圍的環狀綠色生態綠帶。
構建城市級、社區級兩級綠色空間體系。在城市副中心內形成「一帶、一軸、兩環、一心」的綠色空間格局,全面增加城市副中心綠色空間總量,至2035年城市副中心綠色空間約41平方公裡。人均綠地面積達到30平方米,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100%。
至2035年城市副中心建成綠道約280公裡,水岸及道路林木綠化率達到80%以上。
09 建設人文城市建設文化傳承的人文城市
保護並利用好以大運河為核心、多類型文化並存的歷史文化資源,構築全面覆蓋、亙古及今的歷史文化傳承體系,高質量保護利用文物,保護展示文物本體,控制文物周邊環境。
構建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
構建一河三城、一道多點的整體保護格局。到2035年歷史文化保護重點管控區佔城市副中心總面積的比例達到8%以上。
一河指貫穿城市副中心南北的大運河;
三城指路縣故城(西漢)、通州古城(北齊)和張家灣古鎮(明嘉靖);
一道指東西向燕山南麓大道,包括秦馳道、清御道等。
多點包括歷史建築、工業遺產、地下文物埋藏區、傳統村落等各類歷史文化資源。
加強一河三城整體保護
重點加強通惠河通州段、北運河的保護與傳承,提升歷史水系的景觀品質與文化內涵,進一步擦亮大運河金名片。
保護好永通橋、通運橋、虹橋、東門橋、廣利橋、張家灣石橋等歷史橋閘。
推動歷史水系恢復,科學再現明清通惠河、玉帶河、北運河故道、石壩碼頭、上碼頭、下碼頭、土壩碼頭、中碼頭、裡二泗碼頭等,全面展示完整的大運河歷史水網和古碼頭群。
分類實施三座古城保護
整體提升通州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認知,恢復歷史水系、營造主題景觀、著重勾勒由通州古城牆、古城門和護城河等構成的船形歷史城廓。
整體保護十八個半截胡同空間肌理與歷史風貌,同步改善人居環境品質。
完整保護三廟一塔歷史景觀,重點強化燃燈塔景觀的標誌性,加強周邊空間管控,嚴格保護天際線,營造良好的觀塔視廊,再現「一支塔影認通州」的歷史畫卷。
建設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加強張家灣古鎮的保護和利用。
一道多點全面保護
開展對秦馳道、清御道的考古調查,挖掘歷史價值,提取文化要素,強化沿線景觀設計,充分展現兩條古道的歷史文化內涵,全面闡釋通州之通。
加強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傳承紅色革命文化,完整保護平津戰役指揮部舊址、通州兵營舊址、通州起義指揮部等紅色紀念地。
10 構建城市整體風貌格局強化城市景觀風貌分級管控,差異化落實建築風貌、城市色彩、第五立面等管控要求。劃定重點地區為一級、二級管控區,進行精細化設計和管控,其他地區作為三級管控區,進行全域覆蓋的底線管控。
一級管控區包含五河交匯處、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地區、行政辦公區、城市綠心等重點功能區,按照修建性詳細規划進行精細化管控。
二級管控區包含一帶一軸、設施服務環兩側城市界面和組團中心,按照規劃設計導則的所有相關內容進行全面管控。
三級管控區包含家園中心和其他地區,符合各項底線管控要求。
11 風貌分區劃定六個風貌分區。
依據各組團區位條件和主導功能,建設濱河風貌區、行政辦公風貌區、歷史文化風貌區、環球主題公園風貌區、文化創意風貌區、宜居生活風貌區,展現內涵豐富的城市風貌特色。
12 城市特色水城共融、藍綠交織、文化傳承的城市特色。
優化濱水空間功能,將濱水空間劃分為生活遊憩、商務休閒、旅遊觀賞、自然郊野、歷史文化五種類型。
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率先在城市綠心實現具有一定規模和效益的森林生境,依託長安街東延長線以及廣渠路、觀音堂路等景觀大道種植高大喬木,實現森林入城。
鼓勵城市幹道設置中央分隔帶種植高大喬木,有條件的隔離帶、人行道種植兩排喬木,形成連續的林蔭路系統,街區道路100%林蔭化。
構建完整、藍綠交織的綠道網絡。依託河道綠廊、交通綠廊,建設綠蔭密集、連續貫通的幹線綠道,有效串聯城市公園和社區公園。至2035年城市副中心建成綠道約280公裡,水岸及道路林木綠化率達到80%以上。
13 道路、交通、公共服務構建以人為本的綜合交通體系
建立城市幹道、街區道路兩級路網體系,實現路網密、節點通、快慢有序。
城市幹道重點保障交通功能,紅線寬度40-60米,加強南北向交通聯繫,形成「十一橫九縱」布局結構。
街區道路重點滿足生活出行,紅線寬度15-35米,街區道路比重達到70%以上。
至2035年城市副中心道路網密度達到8公裡每平方公裡以上。
建設智能交通系統。構建實時感知、監測、預警、決策、管理和控制的智能交通體系框架。
發揮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門戶作用。實現城市副中心1小時到雄安新區,15分鐘直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5分鐘直達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加強中心城區與城市副中心之間的交通聯繫,形成以軌道交通為主、地面公交為輔的公交體系,建設兩條地鐵快線、三條地鐵普線、一條市郊鐵路,在廣渠路和朝陽路開行大容量快速公交。
有序推進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地區的互聯互通,形成以軌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為主導的交通體系。
提高城市副中心對東部各區的交通輻射能力。加強南北向交通聯繫,建設城際鐵路聯絡線,M21線和M22線。完善對外道路系統,設置快速公交走廊,實現副中心與密雲、懷柔、平谷、順義、亦莊、大興主要產業功能節點的快速連接。
14 教育、醫療、養老增加學前教育資源,完善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副中心各組團引入優質學校,引領形成教育集團品牌,推動通州區基礎教育水平整體提升。
重點補充小學、託幼短板。至2035年城市副中心基礎教育設施千人用地面積達到2992平方米,通州區達到3068-3336平方米。依託人民大學新校區等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為城市副中心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等方面提供支撐。
建立覆蓋城鄉、服務均等的醫療服務體系,至2035年城市副中心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達到7.7張,通州區達到7.25張。
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至2035年城市副中心及通州千人養老機構床位達到9.5張。
15 人均公共設施至2035年城市副中心及通州區人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築面積達到0.45平方米。
至2035年城市副中心及通州區人均公共體育用地面積達到0.7平方米,拓展區每個鄉鎮至少擁有1處全民健身中心。
16構建複合完善、優質便捷的生活性服務業體系。促進快遞等基本便民商業服務。
17 消防、街區、河湖綠地基礎設施副中心規劃至2035年副中心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30萬人以內,就業人口規模控制在70-75萬人,人口密度控制在0.9萬人每平方公裡以內。
到2035年通州區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00-205萬人以內,就業人口規模控制在115萬-120萬人。
至2035年承接中心城區40-50萬常住人口疏解。
201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此後,市級層面統籌,各區委、區政府作為主體組織編制各區規劃,而東西城與通州則由北京市組織直接編制。
這個待遇顯示出「一核」(東、西城)與「一副」通州整體規劃的層級高度。副中心的基礎設施投資將超過萬億級,未來交通、人口、教育、醫療、環境等都將有一個質與量的飛躍,其發展趨向是北京新的經濟中心區。
參考文獻
1、首都之窗
2、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官網
3、北京市規劃局官網
4、北京市規劃國土官方網站
5、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官方網站
6、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官方網站
7、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官方網站
8、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官網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