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紅嬋單人跳水奧運選拔賽(市運會我的運動家)
2023-04-13 04:11:55 1
從年初一到年初三,是張家菱難得的新年假期。9歲的她,有4年的人生是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度過。在上海市第十七屆運動會跳水少兒D組比賽中,她獲得了1米板和5米臺的兩枚銅牌,站上領獎臺也是對她辛勤付出的小小總結和褒獎。
愛跳水不怕吃苦
5歲那年張家菱還在讀幼兒園中班時,黃浦區少體校教練來挑選運動苗子,聰明機靈、膽子大的她就深得教練喜愛。跳水和遊泳教練都看中了張家菱,父親張子穎抱著讓女兒鍛鍊身體的想法,選了跳水,「讓她練練體育蠻好,練跳水還能增強女孩子的柔韌性,倒也沒想到要去拿什麼成績和名次。」
張家菱(右)
跳水訓練包括陸上和水上兩部分,陸上主要是核心力量和技巧性的訓練;水上則先學會遊泳,再練習跳水動作。陸上訓練在黃浦區少體校,水上訓練在東方體育中心,每周訓練6次,每次4小時,接送張家菱訓練,成了父母輪流的日常工作。
在大人看來枯燥且艱苦的訓練,張家菱卻甘之若飴。問她怕不怕跳水,她只是笑嘻嘻地說:「跟隊友一起跳,人家不怕,我也不怕。」
從1米臺開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張家菱還沒來得及害怕,就已經往水裡跳了。3米、5米、7米,甚至10米臺也嘗試過。張子穎回憶,「10米臺她跳過一次,那一次看她跳我特別緊張,落水過程的幾秒裡,我心跳都加速了。」
所有跳水訓練都從「插蠟燭」開始,學習直直地入水,這樣才能避免受傷。否則「吃大餅」,胸口或背部拍到水面都是一片紅。一些小傷小痛,張家菱從來不叫苦。
上個月練習跳板,因為身體離板太近,張家菱兩條大腿的後側被跳板刮到,頓時紅了一大片,還劃出了好幾道血印子。小姑娘當時也沒跟教練說,正好媽媽有事沒來接,她自己坐地鐵回家,到了家才說有點痛。父母一看女兒的情況,也是心疼不已。
記者問:「女兒練體育這麼苦,你們有想過讓她放棄嗎?」張子穎回答得很堅決,「這還是看每個人的興趣和忍耐度,她對跳水的熱情非常高,偶爾稍微有些小傷沒有大問題。她自己喜歡最重要,不然我不需要說什麼,她自己就放棄了。」
別的同學回家做功課、吃晚飯,可以早早地把一天的計劃完成。張家菱訓練要到晚上6點半,回到家吃晚飯,再做功課,上床睡覺常常就晚上10點了。兼顧讀書和訓練,讓張家菱常有疲勞之感,但一想到跟跳水小夥伴們的歡樂時光,她的精神頭就上來了。
遭遇成長的煩惱
電視裡有跳水比賽轉播,張家菱都會端坐著目不轉睛。「你跳水的偶像是誰?」「楊健!」女孩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不是全網最火的全紅嬋,竟是一名男運動員。「因為他是強度王,雖然年齡大了又有傷,但他的難度是世界第一,我特別佩服他。」
對跳水有的只是單純的熱愛,未來發展還前途未卜。發育是跳水女運動員的一道坎,張家菱已經比同齡孩子高出一個頭。教練跟張子穎說,如果女孩身高超過1.60米,原則上就不適合練跳水了,或者可以考慮轉項花樣遊泳。
張家菱的一路成長,得到好幾位教練的培養,讓她從運動小白成長為跳臺上的勇敢女孩。現在帶教她的吳修忍教練曾是吳敏霞的搭檔,在基層帶出了黃浦區的跳水「夢之隊」。吳教練的專業和敬業,跳水隊的融洽氛圍,都是讓張家菱戀戀不捨的原因。
張家菱心裡是不願意轉項的,父母也給她做了思想工作,很多成功的運動員都有轉項的經歷,花樣遊泳世界冠軍黃雪辰也是從遊泳轉項的。4天跳水、2天花樣遊泳,張家菱開始為可能的轉項做準備。
聽說花樣遊泳運動員的身高要求是1.70米以上,而且最好腿要長,這又讓張家菱心裡打起鼓,「萬一我以後長到1.65米呢?那我還是想繼續跳水。」
過了年,張子穎打算帶女兒去測骨齡,看女兒究竟能長多高。「她現在還小,到四五年級就要有個明確的選擇方向了。我還是蠻希望她能從事體育這條路,她自己也比較執著,不一定要出什麼成績,也是一技之長。」
欄目主編:陳華 題圖來源:受訪者 提供
來源:作者:秦東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