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權利所左右的中國書畫藝術審美時代將宣告結束!
2023-04-02 00:54:02 2
書畫藝術的審美當然是審藝術作品本身之美,審藝術作品的文化含量和創作者自身融入作品的精神含量。以書畫作品藝術水準的高低和文化含量的多少作為審美情趣和價值的取向,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縱觀歷史,藝術水平之高低才是決定藝術家名氣大小的核心因素,在歷史上留得下去的藝術作品,是要經過時間的洗禮,經過歷史的檢驗,只有一代又一代對該藝術作品的認可和推崇,這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真正的藝術精品絕不是藝術家本人說了算,也不是幾個媒體大肆吹捧說了算,更不是你戴了幾頂官帽子,獲了幾個大獎,拉了幾個名流捧場,搞了幾次展覽,虛弄了幾十次高價拍賣,便自我標榜為精品那麼簡單。社會廣泛的認可和時間的洗禮,歷史的遴選才會沉積出真正的精品。我以為藝術家本人在世時多半是看不見的,儘管我們有的藝術家很自戀,認為自己是五百年來第一人,認為自己是大家巨匠……
何出此言?因為中國幾千年來官本位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人們骨子裡崇敬的是官,儒家思想的「修、齊、治、平」最終的實質是以為官,為好官作為人生成功的標識。藝術家帶上官帽,權利來了,就可以為我所用,名氣自然變大了;利用手中掌握的話語權、審評權、宣傳權、以及老百姓媚官的心態讓自己快速成名。作為老百姓,他們並不能把官位和藝術水平徹底的分清,多數人認為當了官便自然有了水平,沒水平怎會當官呢?美協主席,畫院院長當然就代表了書畫的最高水平,價位便飆升,在這一觀念的作用下,藝術家對官位自然更加迷戀了,於是乎權利的含金量便進入藝術家作品的價格體系之中,並且佔的比重越來越大。
細細想來這些皆滑稽可笑,這種現象可能是中國藝術作品的價值和價格體系的專利。在歐美等西方的國家是絕對找不到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藝術官員,也沒有什麼官方的藝術組織來領導藝術家,他們的藝術家是獨立的藝術家。這種把權利的大小拿入藝術作品價格的評判體系,只會給藝術的本身帶來災難。藝術家重名我以為沒有什麼不妥,關鍵是以什麼方法去獲取這個名,以自己作品的文化含量和水平去揚名?以自己的品德、學識、修養、胸懷去揚名?以展覽、宣傳、炒作去揚名?以官位權利的大小去爭名?等等等等…這些都是獲取名聲的手段,然而在這些手段中我以為還是應該以學問而名,以品德而名。不要以權利,獵奇,炒作去獲名。
近年來,我欣喜的看到我們的70後、80後、90後他們有鮮明的個性和較為獨立的審美觀,他們在購買和欣賞藝術作品時更多的是會在乎自己心裡的感受,他們用自己的審美觀去評判藝術作品的優劣,他們對藝術家的官銜不那麼迷信甚至有些反感,他們所喜好的作品是能觸動自己情感的作品,這是一個好現象。隨著他們這一代人個性和審美情趣的獨立、必將引導我們更多的藝術家創作出符合他們審美需求的藝術作品,他們的情趣才是藝術品審美取向的方向標。或許這些作品在某些階段會很通俗,但沒有通俗就不可能有雅致,大浪淘沙,精品定會在大眾審美中產生。中國書畫傳統的審美情趣已紮根群眾。標新立異、獵奇乖張、庸俗媚外、以醜為美的當代所謂流行的審美觀定會進入歷史的垃圾箱。我相信未來幾十年中國藝術審美的取向絕不是幾個藝術家和那些藝術家官員就能左右的!藝術家必須用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優秀作品說話,而不是用權利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