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春秋時期魯班發明的這個物件,「出現」在密雲?
2023-04-01 23:27:34 1
今年72歲的李文濤,是密雲區十裡堡鎮靳各寨村一位地地道道的農人,而他卻還有著市區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玩具工藝大師等不同身份,是一位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
李文濤花了兩年時刻,在宅院裡打造了一座徹底選用榫卯結構的木製六角亭。
走進李文濤的工作室兼展廳,撲面而來的是木材散發出的天然香氣,各種各樣的魯班枕(他自己習氣叫瞎掰凳)擺滿了展櫃。穿過展廳便是工作間,高高的屋頂下,錛鑿斧鋸綴滿整面牆,大巨細小的機械設備應有盡有,其間不少仍是他自己規劃製造的專用工具。
這對鑿子用了幾十年,上面的純皮鑿箍仍是李文濤自己編的。從學木匠開始,很多工具都是自己製造。
李文濤口中的瞎掰凳,傳說是春秋時期木匠的祖師魯班創造的,最初是為了在遊戲中開發孩子的智力,同時也作為考查徒弟成績的手段,因而又名魯班枕。據說過去學木匠的人必須會做魯班枕才能班師,但是這門手工後來就慢慢失傳了。
魯班枕由一整塊木板製造而成,各部分環環相扣不能分隔,翻開時互為支撐,合起來仍是一整塊木板。
李文濤使用魯班鎖原理擴大製成的椅子,能拆能合,4個方向可以各坐一名兒童,已經被一家幼兒園看中。
「一塊木板破三瓣,又有腿來又有面,掰開四腳坐板凳,攏為枕頭睡夢甜。」15歲那年,李文濤第一次在姥姥家見到了這種用一塊木板製成的老物件,一下就被它那環環相扣又互為支撐的奇特結構吸引住了。其時已經沒有人會做了,身為瓦匠的父親也幫不上忙,李文濤下定決心自己著手複製瞎掰凳。沒有鑿子,他把家中壞了的鐵勺把兒砸扁、削平;沒有刀子,就用半截鋸條自己打磨。終於在1966年,李文濤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個瞎掰凳。從那以後,李文濤拜了村裡的老木匠為師,正式成為手工人。
幾十年過去了,其間的酸甜苦辣外人知之甚少,只有那雙積勞成疾卻依然蒼勁有力的手,訴說著一位手工人的付出。直到2007年,在李文濤度過了兜裡只剩下10元錢的最艱難時刻後,他的魯班枕製造技藝被評為北京市級非遺項目,年過花甲的農人李文濤,從頭把製造魯班枕當作職業。十幾年來,魯班枕在李文濤手中開發出了玩具、椅子、茶桌、琴架等諸多形態和用處,不但走遍了國內巨細展會,還成為國際交流的禮物。
閒暇時,沏上一壺茶,李文濤一邊編撰書稿一邊和老伴兒聊天。
李文濤現在仍在不斷嘗試研發新的著作,他準備把自己的手工編撰出版,期望留下的不僅僅是一門手工,更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李文濤最近在為製造「木牛流馬」傷腦筋。他拆了一輛舊摩託車的齒輪,但裝上去作用並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