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香菱最悽慘?她是曹雪芹最愛的人物!《紅樓夢》女子中的贏家
2023-04-02 03:53:13 2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題記
不同的人讀《紅樓夢》,會讀出不同的味道。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心境下讀《紅樓夢》,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起初讀到不起眼的香菱,也認為她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角色,是一個很悲催很不幸的女子。如果問我《紅樓夢》裡的女子誰最悽慘,我一定毫不猶豫地說:香菱!
再讀這個不起眼的香菱,我驚奇地發現,香菱不僅是《紅樓夢》裡一個貫穿始終、前後呼應的重要人物,而且是曹雪芹最鍾愛的人物,在《紅樓夢》所有女子中,香菱堪稱最大的贏家。
————————————①——————————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的雙重使用,曹雪芹濃墨重彩地刻畫著香菱這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理想人物形象
香菱是《紅樓夢》中第一個出場的女子,她一出場就引人入勝懸念百出。出身姑蘇城的名門望族---鄉宦之家的小姐,父母年過半百才得她一個粉妝玉啄般的女兒,愛如掌上明珠。父親甄士隱無心仕途,每日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 母親封氏,情性賢淑,深明禮義,一家人過著神仙一樣的快樂日子。無奈癩僧詩讖成真:「慣養嬌生笑你痴,菱花空對雪澌澌。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5歲時,香菱在元宵節被家僕帶去看燈時丟失,甄家和她的命運就此改變……
第一個出現的人,總是給人印象最深的人,曹雪芹對香菱首因效應的應用,讓人一開始就對她產生好奇和懸念,總想一探到底。
首因效應:即「先入為主」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重要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讀一本書,就好比和一個人交往,對香菱首因效應這種先入為主的渲染,曹公旨在讓人對她產生最鮮明、最牢固的印象。
香菱也是《紅樓夢》中最後一個退場的女子,她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被薛蟠扶正做了夫人,為薛蟠生下一個像她小時候一樣粉妝玉啄般的女兒,死後被得道成仙的父親甄士隱,超度到沒有疾苦的仙境——太虛幻境中,過著神仙的唯美日子。
這種近因效應的應用,這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大起大落,這個苦盡甘來的美好結局,大快人心,且令人難以忘懷。
近因效應:即最後印象效應。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的現象,甚至會忘了中間部分。簡單地說,就是最後的印象最深刻。
最後的印象確實最深刻,在《紅樓夢》曲折迂迴的龐大故事體系中,人們漸漸淡忘了香菱之前所經歷的種種磨難,只留最後結局的美好,給人一種釋然的感覺。
而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的雙重使用,更是讓人們只記住了香菱出場時的美好和最後結局的美好,符合人們大團圓的審美藝術和心理。可見香菱是誰的,曹雪芹對香菱的喜愛有多濃了。
曹公對香菱的喜愛遠不止這些,還將她列為太虛幻境中金陵十二釵副冊之首,為她進行英蓮、香菱、秋菱三次改名,說她「根並荷花一莖香」,集美麗嫋娜,嬌憨無邪,溫柔賢淑,好學上進為一身。為她精心設計了到大觀園和林黛玉學詩並順利進入海棠詩社的章節,讓她後來成為詩書浸染,連靈魂都有香氣的女子。
連脂硯齋都對曹公塑造的香菱,有著極高的評價:
「細想香菱之為人也,根基不讓迎探,容貌不讓鳳秦,端雅不讓紈釵,風流不讓湘黛,賢惠不讓襲平,所惜者幼年罹禍,命運乖蹇,致為側室。且曾讀書,不能與林湘輩並馳於海棠之杜耳。然此一人豈可不入園哉。」
《紅樓夢》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它極盡渲染層層悲哀的同時,放射著強烈的詩和理想的光輝。
而香菱,就是曹公在她身上所傾注的詩意棲息和人性理想的光輝。
——————————②——————————
出汙泥而不染,連靈魂都有香氣的女子,讓大家都爭相喜愛和憐惜
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都會經過挫折和磨難的歷練,只不過有人在歷練中變成魔鬼,而有人始終是天使。
香菱,就是那個歷經磨難,依然純真未泯、嬌憨可愛的天使。
香菱原名英蓮,她5歲在元宵佳節丟失後,家人千方百計尋找而不得,原來是被拐賣人口的拐子拐走。在拐子手裡,是她黑暗人生的開始,被逼認拐子為親爹,過了7年受盡折磨,稍不如意就會被毒打的悲慘生活。
但英蓮就像那朵出汙泥而不染的蓮花,到12歲拐子賣她時,沒有沾染半點黑暗生活的汙濁之氣,反而生的嫋娜嬌巧,純真可愛,惹人憐惜。
金陵公子馮淵喜歡她,準備買了她,並和她永結連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富公子薛蟠喜歡她,不惜打死馮淵將她搶了去,薛蟠的母親薛姨媽認可她,擺酒席正式為薛蟠納了她做妾。薛蟠的親妹妹薛寶釵喜歡她,給她改名香菱,將她帶入大觀園,和那些絕色而又才華出眾的女子們住在一起,林黛玉喜歡她,盡心盡力教她學詩,並讓她順利進入海棠詩社,成為連靈魂都有香氣的女子。
蓮的質地高潔,貴若襯飾淨瓶水的柳枝,或如如來親炙的座席,一旦脫離蓮座,委落紅塵,處於汙泥,甚而成為野草閒花群落中的一株菱花。
苦難無法預知,它如海潮,一波退去,你以為已經風平浪靜,一波又來,讓你重又跌入黑暗的深淵。
香菱的命運亦如此,看似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卻又遁入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地。
在大觀園裡整日以笑容示人,受到大家喜愛的香菱,做夢都不會想到,自從薛蟠娶了同是皇商的夏家女子夏金桂為妻後,她的災難又如輪迴般開始了。
她受盡因妒生恨的夏金桂百般折磨和陷害,並且不讓她叫香菱這個名字,理由就是:「菱角花開,誰見香來?若是菱角香了,正經那些香花放在哪裡?可是不通之極!」,硬是將香菱的名字改為秋菱。她無中生有的百般陷害,讓薛蟠因此也對香菱心生怨恨香菱是誰的,拳腳相加,香菱受盡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
害人終必害己,夏金桂想毒死香菱,卻陰差陽錯地毒死了自己,真是報應。香菱從此苦盡甘來,被扶正成了薛蟠的夫人,還生下一個粉妝玉琢般的可愛女兒。死後被得道父親引渡到遠離塵囂,沒有苦難的太虛幻境中,完全脫離了苦海。
生活猶如潘多拉的盒子,你不知道盒子裡裝的是幸福還是磨難,只能一個又一個的打開。有的人打開幾個,看見都是磨難後,就不願意再打開了,最終與美好失之交臂。而有些人卻始終心存美好,打開了一個又一個,哪怕都是磨難,也堅持開到生命盡頭的最後一個。
說不定下一個盒子就是幸福呢?
香菱,就是那個心存美好的人,幸運的是,不管生活多麼的不堪,她依然擁有熱愛生活的美好模樣,這樣的人,也終必得到美好。
——————————③——————————
香菱能成為《紅樓夢》女子中最大的贏家,究其原因,就是道家的思想精髓在她生活中的極致應用和充分體現
《紅樓夢》大觀園中的一個個女子,雖集美貌和才華於一身,但在曲折複雜的生活大染缸中,都改變了原本那純潔無暇的初心。不是變得像黛玉、妙玉、晴雯等人一樣的冷僻高傲,就是變得像寶釵、襲人等人一樣的世故練達。唯有香菱,雖歷經磨難,依然嬌憨天真、純潔溫和、得人憐愛,始終如一的保持著一個女人最奢侈的東西——本真。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解釋「本真」現象:在群體傳播中的群體壓力和趨同心理下,能夠保持自身的優勢基因,體現個性,維護自我,拒絕異化,拒絕權威,顛覆傳統,勇於承擔責任,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經歷過很多事情之後,依然可以擁有一顆真誠柔軟的心,擁有一雙清澈明亮的眼睛,保留著對美麗事物的感懷,對美好情感的嚮往。
人之初,性本善。在萬紫千紅眼花繚亂的大觀園中,能夠保持本真的香菱,猶如一朵與眾不同的純潔蓮花。她成為最終贏家的命運,無疑是作者在渾濁世界給自己的一絲絲安慰,也是給讀者的一絲絲安慰。
香菱為什麼會成為《紅樓夢》女子中最大的贏家?分析她一生的經歷,發現是她的生活中體現了道家的順應自然和以柔克剛的思想精髓。
「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是道家最重要的思想精髓,即第一原則。意思是做事的方法要順應自然客觀存在的規律。無論是對事、對人、對己,都要順其自然,泰然處之,不要過於刻意的去改變事物、改變別人、改變自己。
不容置疑,香菱的一生,就是道家「順其自然」思想精髓的最好體現。
如果說5歲以前的美好生活她記不得了,那她被拐子打怕了的悲慘生活、在大觀園裡被大家憐愛的詩意生活、薛蟠家裡被夏金桂百般折磨陷害的屈辱生活,她該刻骨銘心地記得。
無論悲慘也好、美好也好、還是屈辱也好,香菱都一一接受,安然處之,不強求,不怨天尤人,笑意盈盈地接受著,生活著,活成最獨特最本真的自己。
豐子愷在《自然》裡也說:「只要是順其自然的天性而動,都是美的姿態的所有者,都可以禮讚。」
歷經磨難,幾經沉浮,依然初心不該,香菱這種順其自然的天性之美,該是可以禮讚的了吧。
「為而不爭,以柔克剛」是道家的又一個思想精髓,即第二原則。意思是為自己想要的而努力,不爭而勝,以柔克剛,像柔弱的水一樣,在無聲無息的不爭中,滲透一切,戰勝一切。
可以看出,香菱的一生,也體現了「為而不爭,以柔克剛」的道家思想精髓。
她想要學詩,並努力爭取機會,先是求薛寶釵教她,被拒絕後,也不強求。轉而又求林黛玉教她,拜林黛玉為師後,就認真學習,並學有所成,寫出了像模像樣的詩句,成功進入海棠詩社。
她想要美好的愛情,但從沒有想過要和夏金桂爭,而是認認真真地做最好自己,就連夏金桂多方設計誣陷她,也沒有改變自己最初的美好品質,最終被成功扶正,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這就是為而不爭,以柔克剛的最好體現。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歷經磨難的香菱,卻在浮浮沉沉的人生歷練中,在爾虞我詐的俗塵濁世中,秉持最本真的情懷,最終活成曹雪芹筆下最愛的人物,《紅樓夢》女子中的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