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神姑的傳說
2023-04-02 01:57:38 1
坐落於山東省淄博市張店東北約十公裡的鐵山,古稱商山或西山。海拔254.6米,面積10平方公裡。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商山在淄川縣西北七十裡,有鐵礦,古今鑄焉。山前有盤龍嶺,後有鐵牛峰,左有金山祠,右有蓮洞,絕頂有爐神祠,旁有聖水泉。」清嘉慶年間(1796—1820)改稱「鐵山」。1937年抗日武裝起義時稱「黑鐵山」。鐵山,在歷史上曾長期被作為劃分州、府、縣的界標,為臨淄、新城(桓臺)、長山、益都四縣所共領。
爐神姑的故事起源於元朝大德年間(1297—1307),在鐵山一帶流傳廣泛而久遠。但是,對於爐神姑的姓氏名字卻說法不一,張店一帶稱其為李娥,淄川、鐵山一帶稱其為丁氏,也有人說她的姥娘家就在鐵山的大寨村。
張店地區的傳說是:很早以前,在鐵山北麓臥著一頭碩大的鐵牛,它白天睡覺休息,夜晚則爬將起來偷吃附近的莊稼,每夜蠶食若干畝,百姓苦不堪言。便聯名上書官府,請求為民除害。
官府貼出告示,廣招技藝高超的冶工,限七七四十九天,將鐵牛熔化,否則問罪斬首。冶工們日日夜夜在鐵牛旁燒火、加炭、鼓風,爐火一尺多高,考得周圍的東西都快要焦了,可是鐵牛卻毫髮未損。第一個期限過去了,鐵牛未被融化,冶工們全被斬首。很快,第二個期限又到了,鐵牛依然未化爐神是誰,問斬的命運即將降臨到第二批冶工們的頭上。這天清晨,一個叫李娥的姑娘,為父親送飯來到冶煉工地上。她盛上一碗飯,端到父親面前。父親擺擺手讓她把飯放到一邊爐神是誰,仍然蹲在那裡呆呆的低頭不語。李娥再看看別的工匠,也都像父親一樣愁眉不展。她便問:「爹爹,怎麼了,大家都不高興?」爹爹說:「期限已到,鐵牛未化。今日正當午時就是我和眾工匠們的被斬之期。」
李娥聽後,悲痛萬分,禁不住沛然淚下。她站在爐旁,淚珠滴進爐裡,鐵牛的眼睛立刻被花掉了。她既驚又喜,急忙試著摘下一隻耳環丟到爐中,鐵牛的一個耳朵化掉了。李娥暗想:我要是跳進爐裡,鐵牛不就全化了嗎?這樣,既能救父親和工匠們的命,也能化鐵牛為鄉親們除了這一禍害。。。。。。想到這裡,她一縱身跳進了熊熊的爐火之中。鐵牛立刻癱倒融化,李娥也化作一陣青煙飄然升空而去。
父親猛然發現女兒跳入爐中,急待起身去救,已經晚了。慌亂中,踢到了女兒用瓦罐送來的菇楂湯(即麵疙瘩),菇楂湯撒了一地。這便是今天鐵山一帶的亁菇石(學名姜結石)。李娥的父親望著化鐵爐中飄飄升起的青煙,焦急地呼喚著女兒的名字。這時,只聽到女兒在空中叫了兩聲:「爹——,爹——!」就再也沒有聲音了。頓時,天空烏雲驟起,雷聲大作,電光閃閃。隨之又由陰轉晴了。百姓們無不詫異,都說這是李娥為救父命,為百姓除害的至孝至善之行感動了上天。為了褒揚李娥的孝行和拯救一方百姓的恩典,鄉親們為她修祠塑像,把她奉為神靈,名之曰「爐神姑」,並且定時祭奠膜拜。每年的清明節、重陽節、爐神姑的生日(農曆六月十九日)百姓們都燒香祭拜,世代相沿至今。
李娥的母親去世以後,人們以她培養出了這樣一個好女兒而感其大恩大德,尊稱她為「奶奶」,她的墳墓稱作「奶奶墳」。(地址在今淄博鐵山東約一華裡鐵冶村西爐神姑陵園內)每年的清明節、重陽節,農曆六月十九日,人們也像祭奠她的女兒李娥一樣,從四面八方來此設供、焚香、以祭奠這位偉大的母親。
據史籍記載,最早的爐神姑廟為元朝大德年間(1297—1307)的爐神廟,位置在鐵山東北麓。此後,在冶裡村西今爐神姑陵園以南建有爐神姑廟一座廟,立碑曰「商山寶障」;再後,爐神姑廟遷建於鐵山南三華裡的孟家海莊(即孟家村)。孟家莊爐神姑廟,現有古碑自清乾隆十九年至民國十一年碑刻九方。乾隆十九年(1754年)碑略述爐神姑故事,道光十七年記新建鐘樓一座,民國十一年有《重修爐神廟碑記》。公元一九九三年,由民間捐資在孟家莊舊址重建爐神姑廟,廟門懸「格天佑民」匾額。2012年坐落於鐵冶村西的爐神姑陵園在張店區、中埠鎮兩級政府的支持下新建爐神姑大殿和奶奶殿各一座。為爐神姑孝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增加了新的助力。
關於鐵牛,實有其物。原在金嶺鐵礦二礦體地表,是一塊高約5.米,長約19米,佔地約120平方米的巨大磁鐵礦體。站在鐵山主峰俯視,仿佛像一頭癱倒的牛,相傳這是爐神姑當年跳爐熔化留下的遺蹟。該礦體曾被德國人和日本人盜採過。但都是在他們剛剛盜採一小部分的時候,就垮臺完蛋了。1953年金嶺鐵礦正式開採二礦體時,人們心目中神聖的鐵牛以其碩大的身軀——優質的鐵礦石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貢獻。
註:可參見拙作《爐神姑傳說的形成探源》和《鐵山的銅牛和鐵牛》。(作者 於有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