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管地帶的九龍城寨,真的是人間煉獄嗎?
2023-04-02 01:23:38 3
香港九龍城寨是上世紀末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這裡魚龍混雜,有難民,有黑幫,有警察。水電都是偷著用的,但是卻維持著一定的秩序。在1984年的中英合約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整理九龍城寨,之後香港政府決定拆除九龍城寨。時至今日,九龍城寨依舊在影視劇中會出現。亂的一塌糊塗,三不管地帶的九龍城寨真的是人間地獄嗎?來和51區小編看看吧!
黑幫、搶劫、走私、販毒、妓女……所有你能想像的罪惡都曾經集中在九龍城寨,但這裡亦有道義和秩序。
九龍寨於清朝變成空城
九龍城寨的歷史,其實比一般人想像的要久,早在宋朝時,朝廷就已經在這裡設立「官富場」,專門負責海鹽的採集與曬制,南宋末年,宋端宗趙昰和宋懷宗趙昺被元朝軍隊追趕,逃到香港,據說還曾在「官富場」內的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後來,這裡先後被改為「官富巡司」和「官富巡檢司」,康熙年間又將這裡改為「九龍訊」,修建了烽火臺,嘉慶年間又設置了炮臺,成為了海防陣地。
在近代香港,九龍城寨幾乎成了一個魔幻的建築空間,把魚龍混雜的港島生活都吸卷了進去,橫街窄巷,狹窄迂迴,內部終日難見陽光,白晝如同黑夜。
可惜,清廷的海防終究沒有抵擋住洋人的堅船利炮,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隨著一紙合約,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
為了防止洋人進一步北侵,同時也為了監視洋人,清政府於1847年將「九龍訊」改為「九龍寨」,在這裡修起了防禦工事,並把原來駐守大鵬灣的軍隊調來此處駐守。
但國家在政治上的軟弱,讓這些軍隊形同虛設,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籤訂後,九龍半島與新界成為殖民地,不過在清朝外交官員的努力下,九龍寨仍歸清朝駐軍管轄,誰知道英國人在第二年5月入侵寨城,將城內的清朝官員趕走,九龍寨變成了一座空城。
抗日戰爭結束後成為難民所
民國建立後,九龍寨一度是香港人「感受舊中國」的旅遊點,但由於這裡法律上還是中國領土,因此無人管理,迅速成為各色逃犯以及走私販的聚集地,寨內藏汙納垢,環境開始變得惡劣起來。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佔領香港,為了擴建啟德機場,拆毀了城寨的城牆,這讓城寨的封閉性被打破。抗日戰爭勝利後,大量無家可歸的人和露營者湧入了九龍城寨。
1947年,香港政府打算驅逐城寨內的非法居住者,對這裡進行整頓後納入管理範圍,不料卻引起了廣州和城內居住者的暴亂,他們縱火燒毀了英國在廣東的領事館,此後為了避免事態擴大,香港政府放棄了驅逐行動。
從此之後,九龍城寨成為了中國政府有權卻不能管理,英國政府和香港殖民政府想要管理卻無權進入的「三不管」地帶。
1949年,大批難民從華南地區湧入香港,他們無家可歸,只能進入九龍城寨居住,九龍城寨原來的城牆地基兩邊,迅速修建起一棟又一棟的高樓大廈,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這些大廈在修建時都沒有樓間距,基本上是牆壁貼著牆壁。
當外圍都修滿大廈之後,就向內部擴張,最後只在中心部分留下一小片「天窗」。香港人茹國烈曾這樣形容九龍城寨:「350棟大廈擠在一起,從高處望,像在月餅中間挖了一個窟窿。」
擁擠的大廈,讓九龍城寨內部猶如迷宮一樣複雜。大廈之間高低錯落,走上天台後有通道連接,但有時又是無頭路。
由於亂搭濫建嚴重,這裡的建築物經常被改變外貌,密集的建築完全遮擋住了陽光,不靠路邊的房間,甚至一天24小時都需要照明。
但由於九龍城寨不受香港政府管理,因此香港政府對這裡不供電,所有的電源都由住戶偷接路燈電纜而來。
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一年又一年,除了大廈的數量,九龍城寨的人口也在不斷增加,讓這裡逐漸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上世紀70年代時,九龍城寨有2.5萬人居住,到了上世紀80年代,人口達到了5萬人,這5萬人就生活在面積不過0.02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人均居住面積僅有約0.5平米,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社區。
三合會出現
由於沒有政府管理,在上世紀40年代末,九龍城寨附近的治安每況愈下,成為了犯罪的溫床,許多劫匪光天化日之下在大街上搶劫,然後逃入城寨,香港警察無法追擊。
臺灣、澳門、東南亞等地的通緝犯,在走投無路之下也會進入九龍城寨,尋求一個棲身之所。在這種情況下,九龍城寨迅速成為黑幫勢力橫行的地方,尤其是三合會,是當時城寨內部勢力最大的黑幫。
黑幫控制九龍城寨後,在城寨內修建了大批色情場所、賭場、鴉片煙館、狗肉食堂,讓城寨內部一片烏煙瘴氣,成為販毒、賣淫、賭博、買賣人口、洗黑錢等犯罪行為的溫床。
在當時的城寨內部,吸食鴉片煙乃至海洛因,然後當街招妓,是非常普遍的行為,城寨內部經常會發現有人赤條條地陳屍在地,僅僅在下身包著幾張報紙,女屍則通常上胸和下身都包著報紙,屍體上的衣服和值錢的東西早就被人取走,連鑲嵌的金牙都被敲掉,這些人,要麼是死於吸毒,要麼是被凍死,還有的是死於幫派火併……
九龍城寨的黑幫和各種民間組織一起,在這裡構建了穩定的地下秩序,這條彼時香港的后街,內部環境惡劣,到處老鼠過街,蟲蟻亂爬,但人類卻和這些生命力頑強的生物同吃同睡,一起艱難地生存著。
當時的城寨內部公共服務缺乏,沒有郵局,沒有供電、環衛系統,最麻煩的是沒有隔水系統,所有的建築一年365天到處漏水,但儘管如此,城寨內部真正的飲用水源只有8條水管和一口水井,而且全為黑幫控制,用來為黑幫的各種地下工廠供水,一般的城寨居民要想用水,必須要向黑幫繳納買水錢,才能獲準在幾個分支水龍頭取水。
由於九龍城寨的黑幫勢力過於龐大,1957年,香港政府特別成立了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俗稱「O記」),派出了不少警察進入九龍城寨的幫派臥底,但這樣的行動收效甚微,黑幫的勢力依舊日漸龐大,且逐漸賄賂警察,警匪勾結。
1973~1974年間,為了剷除九龍城寨的黑幫勢力,肅清城寨內部的不法分子,香港警務處派遣了一支3000多名警察的隊伍強行進入城寨,連剛成立不久的特別任務連(俗稱「飛虎隊」)亦參與其中,這次行動雖然抓捕了不少幫派成員,但傷亡慘重,而且黑幫勢力並未被徹底根除,反而在後來「絕地重生」,繼續控制九龍城寨。
當時,九龍城寨除了黑幫,還有居民自發組織起來的治安隊、街坊福利事業促進委員會、巡邏隊、九龍城寨人民代表大會(自治組織,實際與大陸並無聯繫)等組織,這些組織和幫派勢力、宗教團體、志願組織等一起維護城寨秩序,承擔著原本應該由政府承擔的公共事務,如福利會就曾掏錢清理城寨內的汙水、垃圾,義工組織曾給街道架設路燈。
許多人都認為九龍城寨內除了黑幫成員,就只有癮君子、毒販、妓女、無證遊醫……在九龍城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是一個噩夢。
但實際上,九龍城寨除了社會最底層的人員和職業,還有著全香港最廉價的房子,最便宜的飲食,不用交各種稅金,而且城寨內部的小型工廠多,能讓家貧如洗的人在這裡生存,在某些方面,城寨不僅能夠自給自足,甚至還能產生「正能量」。
九龍城寨被徹底拆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量無證的醫生遭到香港政府驅除,這些醫生就把診所開到了九龍城寨,給一些社團及貧民看病,他們往往收費廉價,造福了無數窮苦病患。
據統計,上世紀70年代到城寨看病的患者有數十萬,這不但說明了九龍城寨在那個醫療貧乏的年代所起的重要作用,也說明了人們對九龍城寨那些無證遊醫的信任,當時香港人對城寨印象最深刻的標誌,大概就是沿街掛著的各種牙醫診所的招牌。
九龍城寨被拆毀後,有多少掙扎、背叛、殺戮、救贖的故事隨著歷史的煙塵消散,無從追尋,人們只能從那些以此為背景創作的影視、動漫、遊戲作品中,觸摸一二。
實際上,並不是所有住在九龍城寨的人都是壞人,很多人也只是為生活所迫。
許多來自內地或東南亞的移民,初到香港時便寄身在九龍城寨,那些生活出現暫時困境的人,也可以進入九龍城寨,靠這裡的廉價生活成本渡過難關,然後東山再起。
整個城寨被分為東、西兩區,東區是黑色地帶,黑幫和通緝犯等聚集在此活動,西區則是善良百姓居住的地方,但對於居住在城寨內部的人來說,兩區實際上區別不大。
在上世紀80年代,九龍城寨達到巔峰後,也迅速迎來了衰落。1984年,中英兩國籤訂《中英聯合聲明》,處理香港問題,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整頓九龍城寨。
為此,香港政府決定拆毀城寨,遷徙居民,這件事曾遭到城寨內很多人的反對,一直拖延到1993年,城寨才徹底被清拆,取而代之的是香港政府在原城寨的遺址上,按清代江南園林的風格修建的九龍城寨公園。
在城寨內部居民的回憶中,城寨內雖然三教九流、龍蛇混雜,但街坊鄰裡之間卻關係融洽,互幫互助,如果是從同一個地方來的老鄉,那更是共度時艱。
在九龍城寨,並不是依靠法律和道德來管束人,而依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情義和信任成了無形之中的法則。
九龍城寨的這種社會狀態,以及它曾經的罪惡和混亂,成了後來無數人所痴迷的題材,被拿來拍成各種影視作品,香港電影類型中的警匪片即脫胎於此,如成龍的《重案組》、麥當雄的《省港旗兵》、杜琪峯的《龍城歲月》、錢小豪的《城寨出來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