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打鼓弘揚戲曲文化(戲劇知識打鼓佬)
2023-04-15 14:58:05 1
#戲劇#
一、戲曲樂隊的指揮
西洋樂隊有指揮,就是演出時拿小捧子揮來揮去的那個人。戲曲的伴奏樂隊(行內叫場面)沒有指揮,但是,「鼓板」演奏者在樂隊中起到指揮作用。
「鼓板」是單皮鼓和檀板的合稱,演奏者也叫鼓手、打鼓佬、鼓佬兒、司鼓,舊時主要稱作「打鼓佬」,現在比較正規的叫法稱「司鼓」。
在演出中,演出場次的變換,演員上下場、尺寸快慢、唱念節奏、身段亮相,演出氣氛渲染、情緒烘託等等,凡是臺上的事,全由打鼓佬控制,行內稱作「戲中之膽」。
所以,「打鼓佬」就是伴奏樂隊的兼職指揮。
西洋樂隊,規模宏大,沒有指揮不足完美演出
二、打鼓佬的地位
打鼓佬的地位十分重要。從前,伶界有句老話兒,說:劊子手殺人不償命,醫生看死人不償命,鼓佬兒「打死人」不償命。還有「一臺鑼鼓半臺戲」的說法,就是說,一齣戲的成敗好壞,一半要取決於鼓佬兒手裡的鼓楗子。
當然,打鼓佬的活兒也最累。
樂隊其他人都有空閒的時候,只要場上沒人唱,他們就坐那兒歇著,甚至站起來走動走動。唯獨打鼓佬,從開戲至散戲,只要一入座便不能離開。平時戲班子排戲,打鼓佬不到場也開始不了。一齣戲演完,如果下出戲要換打鼓佬的話,必須等下一位打鼓佬落座接手了以後,前一位才可離席。
打鼓佬所坐位置十分尊崇,稱為「九龍口」,其他人絕不能坐。戲諺曰:「九龍口,不準坐,服裝穿破不穿錯」。除了出於對打鼓佬尊重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打鼓佬坐的位置比較高,能夠縱觀全臺,便於他指揮樂隊與演出相配合。
因為打鼓佬所坐位置特殊,臺上演員誰出了差錯,他瞧得最清楚。因此,要是出了問題,在後臺判定是非的時候,鼓佬兒第一個發言,也最具權威。過去,戲班後臺有句話叫「九龍口言公」,又叫「說公話」。「九龍口」即指鼓佬兒,故謂之「九龍口言公」。
戲曲伴奏樂隊的次席是「琴師」,演奏胡琴。當然,各個劇種的首席樂器師會有所不同,地位相當於西洋樂隊中的第一小提琴手。對臺上演劇者而言,打鼓佬與琴師須臾不能離,格外要緊,稱作「上手活」。相對的,武場的大鑼小鑼,文場的月琴弦子叫「下手活」。緣於此,凡是傍角兒的打鼓佬和琴師,在劇界也都是有頭臉兒的人物。
打鼓佬,又稱作鼓師,司鼓,是戲曲樂隊的靈魂人物
三、鑼鼓好學戲難打
行內有句話叫「鑼鼓好學戲難打」。
單皮鼓看似結構簡單,聲音單調,其實裡面的玩意兒極其深奧。武戲要打得帥、脆、有氣魄;文戲要打得活、穩、瀟灑;能做到文武兼有才算高明鼓佬兒。
京劇的鑼鼓經有幾百上千種,學會十來種,只能算有了基本功,要想吃「場面飯」還得會打戲,就是會給演出伴奏。
一個打鼓佬少說也得有一百出戲爛熟於胸才敢登臺。再進一層,打鼓佬要對每出戲的全部劇情,每位演員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以及習慣都必須清楚。
上面所說的這幾項都具備了,還得從「下手活」做起,先打幾年小鑼,再打幾年大鑼,最後升為打鼓佬。
京劇老照片:名角周信芳的《定軍山》
你的分享、收藏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歡迎評論!
關注我們!共享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