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原來有這麼多習俗(這些過節習俗要牢記)
2023-04-13 16:28:01 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
端,義「始」,如開端;午,諧音「五」。端午即農曆五月的第一個「五」,即五月初五。「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
吃粽子
據說食粽子的傳統源於汨羅江邊的漁夫,將米丟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龍,希望它們不要傷害屈原。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盛行不衰,它是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粽子是由粽葉包裹糯米製成,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可以補中益氣,補肺氣,養胃津。端午節又叫粽子節,在炎熱的夏天吃一個粽子,有清熱解暑、益氣生津、養血安神的功效。
賽龍舟
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樂山五通橋每年都會舉行龍舟賽,小夥伴有沒有去看過呢?
佩香囊
香囊的由來歷史悠久,早在周朝已有佩戴香囊的習俗,屈原《離騷》有寫道「扈江籬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其中江籬、芷、秋蘭皆為香草。在端午節佩戴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將艾草、菖蒲、榕、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是端午的習俗。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艾草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吃鹹鴨蛋
俗話說「要吃鹹蛋粽,才把寒意送」。因為端午節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動植物生命活動進入旺盛階段,再加上氣候潮溼,病蟲細菌活躍,容易引發眾多疾病。古時,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瘟瘡蔓延,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端午節吃鹹鴨蛋,可以祛毒,利於保持身體健康。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更迭,各地的人們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過節習俗,但是家人團聚,共度佳節的內涵卻都相同,即將到來的三天端午小長假,不妨暫時停下奔波的步伐,和家人一起共度美好的假期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