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第十九世嫡宗傳人陳小星:傳承太極拳定要摒棄的兩大誤區
2023-04-05 14:09:42 1
「年輕人對於太極拳的認識誤區可能有兩個,一個是時間誤區,認為要等老了再去練太極拳;另一個是觀念錯誤,認為太極拳是老年人的專利。這些觀念都是不對的,一項體育運動如果沒有年輕人參加,就很難普及。」——— 陳小星多數人初識太極始於金庸的武俠小說,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對太極的仰慕多是拜英雄情結所賜,並認為太極是適合老年人或病弱人士的運動,其實不然。近日,陳氏太極拳第十九世嫡宗傳人陳小星來到中山坤元太極拳館親授太極。耳濡目染走上太極之路年過六旬的陳小星打起太極拳來瀟灑飄逸而又力道十足,在他眼中太極拳是文化和武術的結合,作為武術太極拳快慢結合、剛柔並濟;作為鍛鍊方式,太極拳有著平和狀態下其他項目所難以相比的優勢,柔和、緩慢且連貫。打記事起陳小星便跟著長輩們學習太極,「那時年紀小,對太極沒有太多的認識,只是在閒餘時間跟著大人們比劃」。陳小星回憶道,那時河南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氛圍十分濃厚,「忙時耕田、閒時造拳」蔚然成風,農閒時小小的村落裡分散著多個造拳聚集地,吃罷飯一群人在村頭巷尾開始切磋、交流或是現場教學,不少太極愛好者每天遊走於多個造拳聚集地,場面十分熱鬧。作為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第十九世嫡宗傳人、陳家溝太極拳學校校長,陳小星坦言自己的太極之路並非像武俠小說中的英雄人物那般,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和傳奇色彩,和陳家溝其他同齡人一樣,自幼隨父習練家傳太極拳,或是隨著大人比劃、練習;少年時期,在哥哥陳小旺的引導下,陳小星這才開始對陳家溝陳氏太極拳有了深入了解,也開始慢慢喜歡上太極拳,隨著年齡漸長,陳小星開始意識到,「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東西,可千萬不要在我們這代荒廢掉」,此時「讓陳氏太極拳走出陳家溝」的念頭開始在心底萌芽。書信為媒推廣陳氏太極拳天下太極,出自陳家溝,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四百年代代傳承,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陳家溝陳氏太極拳?這一難題困擾陳小星多年,直到1981年出現了轉機。當年一名外國記者千裡迢迢來到陳家溝採訪,卻連一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在露天擺上一張桌子開始採訪工作,這幅場景讓隨行的溫縣體育部門的領導們頗感尷尬。當即決心要在陳家溝開設一所太極拳培訓學校,並圈了10畝地用作建校,次年20間課室建成,並開始面向全國招生,計劃每年定期開設4期培訓班,每期培訓時長一個月,陳小星擔任校長一職,這一年正是他而立之年。學校建成了,如何將招生信息發布出去?「當年不比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可以通過很多途徑傳播信息,經費也不夠打廣告」,無奈之下陳小星想到一個「很土很笨」的辦法,寫信給全國各地的體育部門尋求幫助,然而收效頗微,當年開設了兩期培訓班,每期招生僅二三十人。不過陳小星依然敏銳地嗅到陳家溝太極會大有可為,當年《少林寺》上映,造就了不少人的武術情結,前來陳家溝學習太極拳的人,基本上都是奔著「練就一身好武藝」的目標。1983年陳小星除了給全國各地的體育部門寫信外,還開始向《武林雜誌》投稿,向讀者介紹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當年暑期前來陳家溝學習太極拳的人數就已接近百人。隨著全國太極拳愛好者湧向陳家溝,新的問題也開始浮現。當時交通閉塞,不少外地的太極拳愛好者看到招生信息之後,輾轉各地、換乘各種交通工具趕到陳家溝之後,這才發現早已錯過當期的培訓班,不少人聽聞下期的培訓班還要等候近一個月便紛紛打道回府,這也打擊了不少太極拳愛好者的積極性。為此學校決定從1984年開始招收「插班生」,意味著外地愛好者可以隨到隨學。如今為了讓太極拳愛好者能就近習練陳氏太極拳,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在全國乃至全球成立了分會,年過六旬的陳小星每年都會奔赴世界各地分會,親授陳家溝陳氏太極拳。近日陳小星來到中山,在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中山分會旗下的坤元太極拳館開設了高級研修班,吸引數十名來自佛山、江門、珠海、深圳周邊城市,甚至海南、雲南等地的太極拳愛好者專程來到中山學習。曾祖父授袁世凱之子太極陳小星回憶道,陳家溝的陳氏一族就是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在陳卜的帶領下從山西澤州郡移民到溫縣。陳卜為人忠厚,又精通陳家祖傳的一百單八勢通臂長拳,長途跋涉中,他扶危濟困,深得大家尊重,漸漸成了這支移民隊伍的首領。最初落腳的村莊在今天溫縣的北冷鄉,名字就叫陳卜村。因為地勢低洼、土地鹽鹼,後來搬到了今天陳家溝所在的青風嶺上。這青風嶺上原有一寺一村,寺叫常陽寺,村因寺名,叫常陽村。在舉族遷到常陽村後,附近土匪常來騷擾,仗著祖傳的武藝,陳卜率領本族子弟和村中少壯百餘人潛入青風嶺深處,搗毀了土匪的老窩,從此陳卜在附近的十裡八鄉有了名氣。隨著常陽村姓陳的越來越多,聲望越來越大,加之村裡有條深溝,這裡慢慢地就被叫做了陳家溝。明萬曆中期,陳卜的9世孫陳王廷採眾家之長,創編太極拳,傳到現在已經有400多年歷史,陳小星打小便聽父輩們講述祖輩們的故事,不少祖輩憑藉精湛的陳氏太極拳成為遠近聞名的鏢師,盜賊山匪但凡聽聞是陳氏押鏢,都不敢輕易下手。「14世還是15世祖輩曾押鏢經過山東萊州的一個小村落時,幫助當地百姓趕走惡霸,一時間當地百姓為之稱頌,甚至立下一塊碑來紀念此事」,不過誰也未曾想到,這塊碑讓袁世凱的兒子們與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結下不解之緣。數百年之後,袁世凱因公幹經過山東萊州,無意間看到這塊碑文,便派人專程去陳家溝請到陳小星的曾祖父———陳延熙,為他的兒子們親授陳氏太極拳,這一教便是六年之久。這一傳奇故事在陳氏家族口耳相傳,後來陳小星託人到山東萊州去尋找這塊碑,希望能坐實這一口耳相傳的傳奇故事,可惜沒能尋到。沒有年輕人參與難以普及在專訪中,陳小星數次強調了太極拳其實是傳統文化很好的表現,年輕人應該改變對太極拳一些不太正確的看法。陳小星表示,年輕人對於太極拳的認識誤區可能有兩個,一個是時間誤區,認為要等老了再去練太極拳;另一個是觀念錯誤,認為太極拳是老年人的專利。這些觀念都是不對的,一項體育運動如果沒有年輕人參加,就很難普及。 記者:不少人認為,太極拳是適合老年人或病弱人士的運動,如何看待這一觀點?陳小星:太極拳實際上是有慢、有快的,只是大家平時很少見到太極拳技擊性強的那一面而已。從練法上來說,有由慢到快、從柔到剛的過程。具體來說,太極拳有一路、二路之分,前者以柔為主,後者以剛為主。而這兩路又分別有老架、新架、小架的不同套路,其中新架增強了發力的連續性,技擊性就很強,而小架因為動作小巧玲瓏、不夠舒展,推廣很少了。太極拳老少皆宜,適應性比較廣,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可隨時隨地練習,是最適合都市人的運動方式。伏案工作一兩個小時後,擺個姿勢比畫幾分鐘,緊張的肌肉立刻得到放鬆。如果真正按照要求去打一個套路,即使是寒冬臘月也會大汗淋漓,所以太極不僅適合老年人,年輕人也同樣適合。 記者:在快節奏的時代,對於太極拳入門者有什麼好的建議?陳小星:太極拳是一種平和狀態下其他項目所難以相比的鍛鍊身體的方式,它是一個非常好的有氧運動,同時又非常柔和、緩慢和連貫。練太極的時候講究心無旁騖,我13歲一直到20歲都是閉著眼睛練拳的,起初是想讓自己看不見外界的東西,這樣也就沒有壓力了。到20歲時,周遭再繁雜也不會因此分心,即使睜開眼睛練拳也不要緊了。雖然練拳需要靜,但並不代表自然環境一定要安靜,外面再嘈雜,只要心靜便可。 陳小星人物簡介陳小星:1952年出生,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十八世太極妙手陳照旭三子,十七世太極之尊陳發科嫡孫,陳家溝陳氏太極拳第十九世嫡宗傳人。陳家溝太極拳學校執行校長,陳氏太極拳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