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我心中的那條河(心中流淌著沙潁河)
2023-04-12 00:29:38
來源:河南日報網
□黃其傑
有人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條河。我的心底,也一直流淌著一條河流,她寬闊而清澈,平靜卻流急。水面,波光粼粼,鷗鷺翔集,有帆船從遠方駛來,又從眼前悠然遠去。岸邊,茂密的蘆葦一望無際,天光下,風過處,葦葉搖蕩沙沙響。大堤橫亙,一邊是我家,一邊是長河,大堤兩邊,莊稼茁壯,楊柳依依。少年時,廣播裡經常唱京劇《沙家浜》,每當唱到「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時,我就覺得,那個拿著手槍、身穿新四軍灰色軍裝的英雄郭建光一定來過我們村,他唱的就是我眼前的景象啊。
後來我知道,家門口的這條河叫潁河。潁河古稱潁水,相傳因紀念春秋鄭人潁考叔而得名。其主要支流為沙河,因此也被稱為沙河或沙潁河。潁河流長,幹流發源於嵩山,流經許昌、周口、阜陽等地,最後匯入淮河。
我家離城市很遠,離潁河很近。直到讀書離開家鄉,遠遠回望,才突然發現,我們的潁河是一條了不起的河流。她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名氣很大,自古就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有著重要地位。在李佩甫先生編劇的電視劇《潁河故事》裡,在我的鄉親孫方友先生的系列小說裡,兩位著名作家講述的就是我家門前這條河的故事。我知道,這條河早已從中原流向了世界,並從地理形態演變成人文形態,流進了文學殿堂。
我總是想,如果潁河是一部有著記錄功能的時間機器,那該儲存著多少個精彩的故事、多少個美麗的畫面啊!如果真有時間隧道,那麼,我一定從家門口的這片蘆葦蕩進入,再一次撲入她的懷抱,回到我的童年。那裡,留存著我太多的記憶和歡樂。
那時,河邊是割草的好去處。那裡草木茂盛,蘆葦搖曳,河坡中間有拉縴人踩出的一條羊腸小道,兩邊都是一人多高的各類植物。割草雖方便,但一個人是不敢去的,因為傳說河邊「不平靜」,經常有人墜河。所以,我們常常是一幫小夥伴結伴去割草。割滿一籃後,往往下河遊泳,經常是遊到對岸再遊回來。秋天,我們就在河岸邊烤紅薯,因為可以就地取材——那裡既有紅薯也有柴。天冷了,我們就去河邊剪蘆葦纓子,那是編草鞋的好材料。數九寒冬,河面封凍,我們就在河面滑冰,白茫茫的冰面上,一群少年在飛馳、嬉戲,有時雖摔得七倒八歪,卻笑得前仰後合……那快樂,城裡的孩子是體會不到的。
我喜歡站在河邊看,看上下來往的船。有搖櫓的小漁舟,有鼓蕩的帆船,也有咚咚作響的大機動船。那時經常有汽艇、機動船在河上來來往往搞運輸。我們村河邊有碼頭、有煤場,村人裝貨卸貨,晝夜人歡馬叫,一幅繁忙景象。
那時候,河水很清很乾淨,我們常常赤腳站在岸邊,捧起河水就喝,那種甘洌清甜,比當今各種名目的瓶裝水好喝多了。
河裡過魚,是上天給我們河邊居民的福利。鄉親們用「過」字來表達魚群首尾相接、洶湧而下的情景,真是太傳神了,沒有在河邊住過的人,對這種景象是難以想像的,感覺那河流是由魚而不是由水構成的,有時好像魚比水多,魚比浪高,鱗光閃閃,此起彼伏。過魚一般是在河水上漲的時候,上遊接連下雨,河水暴漲,泥沙俱下,河裡的魚因為泥沙而缺氧,聚集在水邊呼吸,就形成了過魚奇觀。有時用一個竹籃子就能抓幾十斤魚,自家吃不了,就給親戚送點,燒魚的清香會飄蕩很遠很遠。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離開家鄉來城市讀書、工作,每次回去,我第一件事就是要到河邊轉一轉,到河堤上走一走,在河畔聽水流拍岸,看河流上空日升日落,讓風吹亂頭髮,讓雨淋溼衣衫。那種感覺,是到家的酣暢,那種體驗,如母親的愛撫。
沒有想到,家鄉的這條母親河也遭遇了災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擴建,高層建築如雨後春筍不斷拔節,砂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於是,人們開始在河道裡撈砂子,鐵鍬、篩網,成群結隊,早出晚歸。這些水淋淋的砂子,被人們從河道裡起出,被汽車、拖拉機運到城市。後來,手工撈砂演變成機器抽砂,船越來越大,砂越來越少,河水渾濁,河岸陡峭,有的地方逐漸塌陷,原本草木茂盛的河岸逐漸變得荒蕪。而曾經清澈豐美的河流,也變得越來越瘦,越來越醜。
河水開始變髒,河流泛著白沫,喘著難聞的濁氣,她一次次地拒絕我走近她、親近她。家鄉人無奈地說,那是兩岸工廠排出的廢水汙染了河流,他們取走了清流,洩入了汙濁。一條清凌凌的母親河,變得醜陋不堪,變得拒人於千裡之外,讓多少遊子傷心落淚。潁河,我記憶中美麗的河,一點點離我遠去。
我盼望著,這條河再次清澈的時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家鄉父老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們停止了下河採砂。政府也加大了環境治理力度,關停了汙染水源的工廠。一度汙濁不堪的潁河慢慢變得清澈,又恢復了她美麗的容顏。
在老家生活的侄子經常在微信朋友圈曬圖,說從家門口的河中釣了多少多少魚,他邀請我帶著朋友回老家吃魚!
在一個蘆花放、稻穀香的季節,我終於又站在了潁河的身旁。大河無聲水流急,夕陽斜照下,波光粼粼,水鳥翻飛,風拂蘆葦,岸柳成行,清新水汽撲面而來。那一刻,我似乎又回到了我的少年時代,那個綠草如茵、碧水長流的年代。讓我感慨的是,如今的這個時代,已經不是昔日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而是一個豐衣足食、幸福安康的新時代,家鄉父老和全國人民一道,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路上與幸福為伴、與快樂結緣。侄子說,村裡有人投資擴建了碼頭,說不定我們村很快就劃歸周口港區了……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離開家鄉已經三四十年了,可每當這舒緩而深情的歌聲在耳畔響起,我的思緒就回到了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