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膽小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膽小內向多半與父母這些行為有關)
2023-04-11 22:09:29 1
「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內向、膽小?」
前幾天,到博沃思諮詢的一位寶媽抱怨起自家娃內向膽小的性格,讓她感到很是頭疼!
哎呀我們家孩子膽子太小了怎麼辦啊?
是啊,看見陌生人一句話不敢說!
整天像個小跟屁蟲一樣,去哪都跟著!
在遊樂園人家都爬上爬下打成一片,他不敢說話就一個人玩海洋球,怪心疼的……
這也是我們博沃思的老師接待家長諮詢時,最常聽到的「吐槽」。
不排除有些寶寶天不怕地不怕,但更多的是害羞、靦腆、膽小的寶寶們。
孩子以後「闖不出去」可咋辦?
01那孩子究竟是內向還是膽小?
內向和膽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千萬不能混淆。
膽小,一般是指對某事某物感到害怕,畏縮,不敢向前。
演變躊躇來的人生、沒自信、過於規矩、不敢嘗試;
遇事兒就哭、一害怕就躲,大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內心的不安與恐懼,這也是大部分兒童心理問題的根源。
內向,可以稱為內傾人格。
他們一般慢熱、好靜、善於自省、做事謹慎、深思熟慮,
除了親密的朋友之外,對一般人緘默冷淡,不喜歡刺激;
喜歡有秩序的生活方式,從性格的定義來看,內向外向各有優勢,無需刻意改變。
而且不只是身體、大腦,一個人的性格脾氣也和先天基因有關。
有些孩子天生慢性子、說話聲音小,有些則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這都和基因有一定關聯。
父母們要了解孩子先天的個性,不要著急給孩子貼標籤,默認孩子就是膽小或內向。
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觀察孩子的情況,再進行「對症下藥」。
02內向的孩子有問題嗎?
首先要說明,內向和外向,只是不同的性格特徵。
全世界的家長們似乎都有這個誤區:內向性格的人,以後容易吃虧。
他們總是固執地認為,外向的人更加「吃得開」,善於交際。
交朋友、融入集體更快,這的確是外向人群的優勢,但不代表內向的人就會因此吃虧。
歷史上著名的人物,比如愛因斯坦、魯迅、卓別林這些各領域的大師,在私下裡都是非常內向的人。
甚至我們敬愛的鄧小平總理,根據其親人回憶也是一個沉默寡言、性格內向的人。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內向,作為家長你要做的不是改變他,而是接納、保護、認可他的與眾不同。
03膽小的孩子在怕什麼?
畏首畏尾、膽小怕事無論從哪個角度上來說,都不是褒義詞。
要想鍛鍊孩子的膽量,首先搞明白一點:孩子究竟在怕什麼!
1、想像中的鬼怪
也許你會說,那些都是孩子想像出來的,又不是真的存在。
但對孩子來說,那些出現在腦海中的畫面,跟真實的世界是一樣的,而那種害怕的情緒,更是一種真實的恐懼,這種恐懼往往來源於對未知的想像。
我小時候也常常會有這種體驗,在黑暗的環境裡,會想像著床底下有鬼怪,於是就會把家裡閃爍的按鈕當作怪物。
而長大後,自然而然就知道黑暗中沒有吃人的怪獸,那個閃爍的怪物只是一個會發光的小按鈕而已,也就不那麼怕了。
2、再次經歷糟糕的體驗
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帶女兒外出遊泳,女兒第一次滑水上滑梯,在入水的時候不小心嗆到了。
於是,之後無論再怎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女兒都拒絕再滑那個滑梯了。
其實,女兒怕的是再次被水嗆到,再次經歷那種糟糕的體驗。
3、父母怕的東西
現在的孩子無論是獨生還是二孩,都是家長們的掌中寶,總是害怕孩子受傷、受挫折。但我們的害怕,會「傳染」給孩子。
比如:
不要玩泥巴,剛買的新衣服又弄髒了!
千萬不要靠近狗狗,要是被咬了就完了!
不行,蹺蹺板太危險了,你不能一個人玩!
在你看來,你是保護了孩子的安全。
但也摧毀了孩子的探索精神。
原來,孩子的膽小和害怕不是父母的遺傳;
更多的是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時的恐懼體驗,一種來自「爸媽怕」的心理暗示。
孩子潛意識裡會認為泥巴、狗狗都是危險的東西,以後所有的東西他都不敢嘗試,不敢碰了。
4、家庭出現問題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做過一次調查,其中有一條「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得到最多的回答就是「最怕爸爸媽媽吵架」。
父母總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什麼,做什麼,孩子可能無所謂。
其實,孩子是最敏感的,家庭中出現任何風吹草動,孩子都會第一時間感覺到。
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就會保持一種焦慮的狀態,久而久之,就會把這種焦慮轉化為一種恐懼。
我們必須要知道,父母吵架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巨大的。
所以家長要理解:孩子膽小是伴隨著生長發育同步而來的正常現象,說明孩子正在長大。
面對孩子的膽小,家長要有耐心,不能隨意責怪孩子,更不能隨意貼標籤。
04那怎麼樣,才能培養出自信勇敢的小孩?
誠然,大部分家長都不願意自己家的孩子成為「膽小怕事的慫孩子」;
但是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內向膽小,而是家長們的一些行為,束縛了孩子們自由成長!
所以,要想培養自信勇敢的孩子,以下四件事,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哦~
1、懂得放手,不束縛孩子自由生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家庭中,對孩子溺愛的家長越來越多。
以至於家長几乎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導致孩子根本沒有成長的空間。
他第一次萌生探索大自然的念頭時,你以危險、不乾淨為理由勸阻了;
當他想獨立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你總怕打擊孩子自信心,然後幫他完成......
久而久之,孩子就一直得不到成長,依附在父母的羽翼和光環之下。
想起著名演員小陶虹曾在節目中說過,女兒玩積木的一個事。
女兒小的時候,她發現孩子不太敢玩積木,一開始,她以為積木尺寸不對,然後換了大號積木。
心裡想著,這下女兒應該能玩了吧,但孩子還是不願玩。
後來她才明白,是自己和徐崢都搭得太好了,讓女兒有一種挫敗感。
後面小陶虹特意搭歪,讓積木全倒了,那一刻,女兒眼睛裡閃爍出一種叫驚喜的亮光。
接連看到父母搭積木失敗後,女兒的積木都搭得特別好。
由此可見,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無所不能也不是個好事,適當示弱,才能激發孩子更大的挑戰欲。
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去嘗試、去試錯,讓他們積攢更大的能量,迎接更大的人生舞臺!
2、內向≠膽小,不要隨意給孩子定性
身邊總有這樣一群寶媽,會自動將孩子的內向歸結為膽小。
當孩子見到親戚或鄰居時,總刻意讓娃叫人,一旦不叫,就開始怒其不爭:
「你這娃膽子也太小了吧,叫個人還能吃了你咋地」。
殊不知你的每一次刻意,都會讓孩子的信心在無形中逐漸縮減。
久而久之,孩子在內心深處也會將自己定性為膽小的人。
兒子蛋蛋內向膽小,因為每次讓他自己去接觸一些人和事之時,他就會畏畏縮縮,非拉著我陪他。
看得多了,我心裡愈發煩躁,就會很強硬地教育蛋蛋「男孩子要勇敢一點」「膽小的孩子不受歡迎」......
有一次說得重了,蛋蛋委屈地哭了,衝我嚷嚷「我就是膽小,反正你一直說我膽子小沒出息~」
那一刻,我才明白是自己操之過急了,也意識到自己的言語傷害到孩子的內心了。
其實,孩子也有自己成長的節奏,我們一再加速,只會適得其反。
重點是內向不等於膽小,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讓他們慢慢來,我們只需要靜待花開!
3、父母保持心緒平和,不要動輒吼叫
知乎上有個話題,「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下面很多回答都讓人感同身受。
其中有個回答是說,被父母吼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會成為「自閉、脾氣暴躁、膽小怯懦」這樣的人格。
對此深以為然~
因為孩子的自信真的會在,家長的一次次吼叫中,消失殆盡,轉而以一副謹小慎微的模樣,變成大人眼中的乖孩子。
他們會一直在心中給自己定心裡預設:
我這麼笨,經常惹媽媽生氣,她一定不愛我了;
下次見人一定要打招呼,不然爸爸又要說我沒禮貌......
然而家長們,還要將孩子小心翼翼的模樣,歸結為內向、膽小,孩子們心中又是如何的委屈呢?
如果你想讓孩子們向陽而生,那麼就要給他們提供充足的土壤、養分和陽光,而不是讓他們一直生活在家長的吼叫聲中。
要知道,孩子是一粒種子,你給他們施什麼樣的肥料,他們也會隨之長出對應的枝幹和樹葉!
4、多鼓勵、信任孩子
一直覺得,唯有鼓勵和信任,才是養娃的終極進階武器。
因為被家長信任和鼓勵的孩子,才會更勇敢、更自信地面對生活中的任何風浪。
重要的一點,有了家長的鼓勵和信任,孩子們也會有足夠的底氣去追逐心中的夢想,成長更出色。
前不久網上出現一個話題「家長鼓勵式教育,到底有多重要」,說的就是楊迪父母的教育。
據楊迪透露,父母從來沒有阻礙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直在默默支持他。
正是父母的鼓勵式教育,讓他打從心底裡認為自己足夠優秀,往自己想要方向和道路前進。
並一步步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可見,父母的鼓勵與信任,對於孩子是極大的一種鼓舞與肯定,讓他們勇敢逐夢,綻放耀眼的光彩!
為人父母,最終極的任務不是培養自己想像中的孩子,而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陪伴的過程中,父母也需要不斷地學習、摸索和他們的相處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成為孩子們的成長助力。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不慌不忙、不驕不躁地陪著孩子慢慢成長!
讓孩子勇敢、自信、充滿朝氣地面對未來的一切!
圖片信息來源:網絡
聲明:文章轉載只為信息傳播,如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