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之戰關羽有多少兵力(不是麋芳和傅士仁投降)
2023-04-19 05:16:07 2
天堂若有陸樹銘,人間再無關雲長。近期,央視94版《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扮演者陸樹銘先生不幸去世,引起大家緬懷的時候,也再次引起很多人的思考。怎麼會這樣?剛還在北伐襄樊中擒于禁、斬龐德,牛氣沖天,威震華夏的關二爺,怎麼轉瞬之間,就慘遭東吳擒殺,最後竟還死無葬身之地,到底是怎麼了?
很多人說,這不禿子頭上的蝨子嗎?二爺在前線披甲苦戰,眼看襄陽和樊城就要到手了,可孫權卻在此時背叛同盟,背後捅刀,又疊加豬隊友麋芳和傅士仁的神補刀,呂蒙白衣渡江一過來,他們居然連稍微的抵抗都沒有,就直接開城投降,本就面臨糧草捉襟見肘,這下子連大後方也沒了,行軍士兵的家眷還全被落在孫吳手裡,屋漏偏逢連夜雨,遇上的呂蒙還擅長工心計。前有狼,後有虎,駐守上庸的劉封和孟達二人見死不救,任誰也無可奈何吧。
這些都是事實,可卻無法解釋關二爺喪命的真正原因。勝敗乃兵家常事,即使戰敗,主將如關二爺這般遭到擒殺,悽悽慘慘戚戚的,哪怕是在三國這樣烽火連天的歲月中,也是極為罕見的。不是兵法有雲說,三十六計,走位上策嗎?打敗了或無法取勝,可以逃走啊。
君不見,赤壁之戰曹操折戟沉沙,可主帥曹操還是從華容道逃走了吧,儘管這一幕在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中是那般狼狽不堪,「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孫十萬多次親自披靡上陣,主攻合肥,每次都是鎩羽而歸,讓張遼威震逍遙津,可他本人沒又被抓吧?至於劉備,《三國志》中諸如「先主敗績」的記載更是遍地開花,可每次劉備自己都能逃之夭夭,還有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失街亭,可他本人還是逃回來了,曹休南伐東吳兵敗石亭,可曹休本人沒遭擒殺吧?
關二爺為何就不能逃或是撤回益州?因為和項羽一樣,無顏見江東父老嗎?絕對不是!問題的關鍵是,是不是一定要撤?如果撤,那什麼時候撤?向哪裡撤?如何周密部署和安排?也許有人會有疑慮,都什麼時候了,還考慮撤不撤?這恰恰是不了解關羽所面臨處境的問題。先說第一個問題,撤還是不撤?
二爺的北伐可以說是佔盡天時地利。襄陽和樊城兩座城池分布在漢水的兩岸。219年春夏之際,趁著漢水暴漲,二爺發揮自己的水軍優勢,溯漢江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完成對襄陽和樊城的分割包圍,大水漫浸,而城中守軍少且糧草不濟,曹魏第一大將曹仁更是心驚膽裂,希望寄托在援軍上,可緊接著,五子良將于禁的三萬援軍竟又瞬間遭遇關羽「水淹七軍」而全軍覆沒,此時,在關羽的兵威之下,中原大地震動,曹操都一度想「遷都避禍」,這時候撤?不可能吧,後來曹操接受司馬懿和蔣濟的計策,兩手準備,一邊繼續派遣徐晃增援襄樊前線,一邊秘密推動孫吳背後偷襲。
孫吳讓曹操保密,可曹操卻接受納董昭意見,故意洩漏信中內容。令徐晃用箭將孫權密信內容,分別射入樊城及關羽營中。被圍的魏軍得信後,士氣倍增,防守更堅。那麼關羽呢?這個撤不撤?往哪裡撤?撤回益州?要是此時就下定決定撤回益州,肯定行,走漢水水路,過孟達的上庸到達漢中即可,可如果此時就撤,除非腦子抽水,否則定會為天下笑,劉備等人也絕饒不了他,這時基本沒撤的益州的可能。那此時撤回江陵呢?當然也是可以的,問題是,前面都是大勝,何況荊州也並未失守,襄陽和樊城卻唾手可得,中原門戶即將洞開,不世功勳即將建立。突然就這麼撤圍回防江陵?
江陵城依長江而建,且城牆高大堅固,當年曹操赤壁戰敗,他和周瑜等人,花了一年多時間才逼退曹仁而佔據江陵,更何況自己經營荊州這些年,一直都不斷在加固江陵的城防,還有公安與它互為犄角。易守難攻,那麼容易失守?只要自己擊敗徐晃,一切迎刃而解,怎麼會在此時撤?結果二爺有兩點沒料到,第一就是,自己竟然中了老朋友徐晃聲東擊西之計,吃了敗仗,但這沒什麼,這一敗並沒有改變戰場走向,自己依然佔據上風。可第二個消息,則讓關羽徹底懵了,這不是空穴來風,孫權那小子真動手了,大後方江陵和公安遭襲,險象環生,這回真要認真考慮撤退的問題了。
那麼,此時二爺依然面臨著,向哪裡撤的問題,據《三國志·趙儼傳》記載:「羽軍既退,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而孫權襲羽輜重,羽聞之,即走南還」。此時關羽軍的實力還是在的,特別是水軍。如果沿漢水北上到達漢中,雖難度增加不少,可成功的可能性也不低。可關二爺選擇了「即走南還」,態勢也很明顯,那就是火速回防江陵,如果成功,那麼這場戰爭他也不算輸,荊州能保住,機會還會有。這點信心他還是有的。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一手打造堅不可摧的江陵城防,竟直接被就這麼送給了孫吳。
可麋芳和傅士仁光速出降,二爺就一定得死嗎?未必,他們二人的投降,只是意味著蜀漢失去荊州已成定局,卻未必決定二爺就一定得死。只是眼下這番光景,他才必須認真考慮撤回益州的問題。問題已經變成了,走那條路?如何撤?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蜀漢規劃的縱跨荊益,劉備對這個問題,其實是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這兩塊地盤之間,有兩個連接樞紐,第一是走長江三峽的水路,核心就是宜都郡,第二是漢水河谷的水路,核心是東三郡。
早在劉備還沒有奪取益州的時候,就將宜都從南郡獨立出來,設立臨江郡,讓張飛擔任太守,為取蜀做準備,足見對此地的重視。後來張飛入蜀,此地交給法正的好友孟達鎮守,拿下漢中後,劉備即可派遣劉封和孟達分走兩路,劉封從漢中順流而下,孟達從宜都挺兵而上,奪取東三郡,可以說就是為將自己的兩個地盤緊密聯繫在一起,只要在拔除漢水上的襄陽和樊城,可以說就基本達到目的。
江陵失守了,荊州我不要了,我走水路徑三峽而上撤回益州不行嗎?可以的,可在大意失荊州中,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呂蒙的白衣渡江,卻獨獨忽視了陸遜的行動。陸遜不愧比肩諸葛武侯的一流戰略人才,他早早地就看到了宜都郡的戰略價值。可也知道,此地為民族混居區,劉備在此經營多時,更加固夷道城,根基還是有的,拿下並不容易。此時,令人大跌眼眶的一幕出現了,劉備任命的宜都郡太守樊友竟然棄城而逃,結果陸遜更進一步發揮銀彈外交的策略,恩威並用,招降了各城長官以及各部的酋長。並進攻劉備的將領詹晏等人和世居秭歸、擁兵自重的大姓,將其全部擊潰,使他們歸降,前後斬首、俘獲以及招降數以萬計。孫權任命陸遜有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為婁侯,率兵駐紮夷陵,守衛峽口。
樊友出逃,陸遜宜都郡,控制並堵住了長江三峽的峽口,可以說,關羽撤回益州的道路已經完全被堵死了,昔日威風凜凜的關二爺,已剩下死路一條。絕望之中,關二爺選擇了掉頭,希望再次遡漢水而上,到達孟達和劉封控制的東三郡到達漢中,並派人請求他們的援助,這也是後來很多人詬病關羽身亡,就是因為劉封和孟達見死不救,問題是這個時候,除將自己搭進去白白損失救得了嗎?
我們看到,後來關羽敗亡,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曾派遣馬良前往誘導五溪蠻助攻,馬良搖動一張嘴,五溪蠻的首領沙摩柯等人就起兵萬餘為劉備效力,後來劉備戰敗後,他們還奮戰到底為,犧牲在疆場之上。馬良的口才一絕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宜都郡諸多勢力心向劉備才是基礎,可惜身為宜都郡最高長官的,張飛和孟達的接任者—樊友,卻一槍未發就棄城而逃,以至於宜都郡群龍無首,讓陸遜各個擊破,到是可惜了詹晏等人。
是非成敗轉頭空,回顧這段歷史,可以說,關羽身亡,說劉封和孟達見死不救真倒是有些冤枉他們,樊友的棄城而逃才是直接的原因。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蕭玉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