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行星的碰撞導致地球的撞擊並不明顯?
2023-03-31 13:52:00 3
地球的早期都經歷了什麼?天文學家和科學家們只能通過今天的地球和同位素,還有宇宙的規律來推測。
最新研究表明,行星形成過程中的殘骸碰撞形成火星、月球和地球的遠古隕坑,圖中是月球表面的「阿波羅盆地」。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大約40億年前,地球、月球和太陽系其它陸地行星可能遭受行星巖石殘骸的轟擊,這一活躍時期被稱為「晚期重大撞擊事件」,長期認為該時期大量小行星處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但是目前最新研究表明,太陽系早期碰撞事件可能另有原因。
行星形成殘骸的巖石塊和灰塵可能是「罪魁禍首」,在火星和月球表面形成大量隕坑,以及形成地球表面的遠古疤痕。多數晚期重大撞擊事件可能是「舞蹈行星」的結果,釋放物質碰撞在月球和類地行星。
這項最新模擬表明,體積較大行星在遷移過程中會殘留宇宙物質,因此導致釋放大量物質降落至太陽系內部的年輕行星。美國西南研究院碰撞科學家威廉-波特克(William Bottke)指出,我們有證據顯示兩個較早期撞擊群體,以及兩次撞擊事件之間的差異時期,後者撞擊群體可能是小行星帶的「逃亡者」,前者撞擊群體則來自其它區域。
「晚期重大碰撞事件」發生在38-39億年前,被認為損毀地球和金星在內的類地行星表面,但是風化過程、地質構造以及火山活動可能消除了遠古地球上的碰撞疤痕。相比之下,火星和月球沒有這些進程,目前其表面仍清晰可見大量碰撞隕坑。
研究人員猜測,這種活躍性並非發生在一個短暫、強烈時期,而是源自兩個單獨地區和不同時期,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本月召開的第229屆美國天文協會會議上。
波特克的同事大衛-內斯沃尼(David Nesvorny)指出,較大行星形成的殘骸——星子,是造成晚期重大撞擊事件的主要原因。這些殘骸體積大於小行星帶天體,一旦碰撞很容易形成類似月球表面Imbrium和Orientale的大型隕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