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恐龍化石獵人的大漠探險

2023-03-31 14:21:56 6

製作:中國科普

作品:恐龍X秦子川布里斯托大學|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生產者: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世界上離人類文明最遙遠的地方也是離過去最近的地方。

-記錄恐龍化石從戈壁沙漠到博物館的奇妙旅程。

當你凝視博物館裡的恐龍骨骼時,你肯定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些龐然大物的遺骸是如何被發現、收集和研究的,直到它們最終在這裡展出?

每年夏天,當學生們開始享受一個快樂的暑假時,化石獵人們最忙的時候剛剛到來。作為一名恐龍化石獵人,在過去的五年裡,我幾乎每年七月都要去中國西北部實地考察。在此期間,我學到了專業知識,結交了重要的朋友,並有了寶貴的發現。

在沙漠和戈壁之間馳騁的恐龍探險是什麼樣子的?稍後我會詳細說明。

1.初步準備:在發現恐龍之前,你需要準備什麼?

野外旅行並不是一路向西的簡單和容易的自動駕駛旅行。事實上,從籌備工作開始,每次視察都會伴隨著挑戰和困難。

作為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古生物學需要在去野外之前調查地質背景,包括搜索和閱讀規劃區域內的相關地質資料和古生物學文獻。一般來說,每年夏季的實地考察都是在前一年計劃的,相關數據的收集和檢查將很早就分發給不同的團隊成員。

背景調查是現場調查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不同時代地層、不同沉積巖類型和不同開挖環境對野外調查工具和材料的要求不同。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野外常用的地質錘實際上分為兩種不同的規格。一個是尖的(像錐子),另一個是平的(像鏟子)。尖頭更適合在相對鬆散和脆弱的巖石或土壤中挖掘,非常適合在砂巖和粉砂巖等露頭上工作。然而,如果野外調查的目標化石產於頁巖中,尖錘幾乎是負的,但平頭錘更有效。

圖1。尖銳的地質錘是戈壁灘鬆散脆弱砂巖表面的「人工產物」。

除了專業信息,還有「非專業」信息。這些信息不是業餘的,包括對當地路線規劃、交通狀況和海關的調查。當然,也有必要為長途旅行提前預訂溫暖的住宿,並查看可能經過的美味餐廳。如果位置太遠,還應該準備帳篷等露營裝備。乾糧和水也是必需品。

有了這些數據,現場團隊成員可以為現場調查和挖掘過程做好「心理準備」。所謂準備是野外準備的重要要求之一。

因此,根據不同的現場環境和現場計劃,負責現場後勤的團隊成員將在出發前一個月內準備好必要的材料。本文介紹的最複雜的野外挖掘之一是在戈壁沙漠或高海拔荒地的長期營地。

環境越惡劣,提前準備的材料就越多。無人區的野外活動不僅要保證野外工作者的基本生活需要——食物、水和帳篷,還要保證基本的科學研究活動能夠進行。因此,各種發電設備和通訊設備也是標準的。

這些生活資料的分配也大致分為兩種想法。就像中國西北的野外活動一樣,雖然沒有人的土地位於偏遠地區,但一天的車程內仍有村莊和城鎮。在這種情況下,越野車輛是外地的主要車隊,由皮卡車協助。儘管在無人地帶紮營,常規(例如一周)補給車輛仍然會來來去去尋找補給。

圖2。2016年新疆五彩灣野外營綜述。

豐田陸地巡洋艦是該領域的好夥伴,負責每天將團隊成員運送到檢查現場。圖片左下方的小貨車雖然醜陋,卻肩負著為這個野外營地搭建「生命線」以運送貨物的重任。張)

另一個模式更是「硬核」,如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在蒙古的戈壁沙漠探險。由於蒙古幅員遼闊,人口稀少,只有首都烏蘭巴託能夠供應。因此,檢查小組經常租用一輛或幾輛重型卡車作為「車隊運輸工具」,在持續一兩個月的實地檢查期間,運輸能夠照顧所有「生活」成員的所有材料。在某些情況下,大型卡車也可以作為一個臨時庇護所,以抵禦戈壁沙漠的風雨。

△圖3.2019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蒙古檢查補給車。一位作者在完成實地考察後的第一天回到了供應充足(和冰棍)的好時光。

2.戈壁營:我們和恐龍一起睡在中生代地層裡。

當北半球的夏天開始,野外季節到來時,團隊成員從世界的各個角落一路向西聚集,探險開始了。經過長途跋涉,科學研究小組來到了恐龍化石暴露的中生代地層的大部分地區。他們在現場紮營,並開始實地調查和挖掘活動。

然後問題出現了,我們為什麼要在現場紮營?它不會對化石產地造成損害嗎?

事實上,隨著公路運輸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現在大多數地質領域已經成為「公路地質學」。這也包括許多在野外發掘的古生物化石,尤其是無脊椎動物化石。一般來說,他們住在化石遺址附近的城市或村莊和城鎮,並開車進行移動挖掘和調查,而不是在野外露營。畢竟,野外露營費用昂貴,不方便生活,而且有很高的風險因素。

然而,恐龍化石的發掘有其獨特的需求,使得野外露營成為主流。首先,許多重要的中生代化石遺址離城市很遠。通勤時間長會大大影響工作效率。

其次,許多恐龍體型巨大,化石當然非常重。一般來說,一天的工作時間根本不足以完成中型或中型以上恐龍化石的包裝裝載工作。如果我們足夠幸運地發現相對完整的大型恐龍標本,整個挖掘可能會持續幾年。因此,通過直接生活在化石現場,團隊成員可以節省更多的挖掘工作時間,確保工作的連續性並保護化石本身。

δ圖4。就飲食而言,我們的國內團隊在這方面非常優秀。我們的後勤「班長」是一名退休的邊防警衛,他曾在炊事班受訓。因此,拉麵,餃子和烤肉串是保證在野外用餐。

在我們參加的戈壁野外考察隊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都配備了專門從事營地後勤和生命支持的專業人員。

例如,搭建帳篷的小事情包括選址的各種門道。儘管戈壁沙漠白天乾燥炎熱,但夏季夜晚經常會下大雨。由於地表幾乎沒有植被,低洼地可以在短時間內積聚大量的水。如果你沒有在水流的地方或低洼地區紮營的經驗,你可能會在第二天醒來,發現自己被睡袋衝到了乾涸的河裡(作者不想透露他們是怎麼知道的)。

圖5。戈壁沙漠+一夜暴雨=無盡的泥濘

3.尋找化石:如何?向下看這條路

在與世隔絕的戈壁沙漠中呆了一段時間後,團隊成員將根據之前收集的地質和古生物學數據對目標區域進行「地毯式」搜索。許多中生代地層的出現幾乎與水平面平齊,這意味著尋找化石的地層就在腳下。

所謂的尋找化石的過程看起來就像一群人在荒野中向不同的方向踱步,每個人都低著頭。有時他會俯身用放大鏡觀察,有時他會站在一個相對較高的位置從遠處看。但是更多的時候,他把眼睛牢牢地盯在腳下的路上,不讓一點化石碎片從他的眼皮底下逃脫。

圖6。五人一組「拉網飽和」化石調查

戈壁沙漠上的土墩看起來不高,但實際上很難爬上去。沒有植物根的固定,風化的土壤形成一個外殼,看起來很硬,但實際上非常鬆散和脆弱。這個貝殼的底部可能是堅硬的砂巖或柔軟的沙子。對新來的人來說,每向上一步都可能導致摔倒。

圖7。只有真正熟練的野外「專家」才能熟練地爬到山頂,俯視整個盆地。照片:張博士,照片:臧海龍

化石發現後,最基本的要求是用隨身攜帶的全球定位系統儀器記錄坐標,並在野外筆記本中詳細記錄化石生產狀況、圍巖信息等內容。在此基礎上,經驗豐富的團隊成員將使用附近的各種物體來構建醒目的標誌。戈壁沙漠地形複雜,溝壑眾多。即使有全球定位系統的坐標,幾十米的誤差也會讓人頭暈目眩。因此,用石頭、礦泉水瓶或石膏塊做標記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有效的定位「土法」的方法。

4.收集化石:給恐龍貼石膏的經歷是什麼?

戈壁野外露營探險通常需要一個月。探險中發現的恐龍化石並不是一個接一個被發現的。這是因為大多數恐龍化石體積很大,遠遠沒有被一兩個化石發現者挖掘出來。另一方面,很難在野外採集恐龍化石,很難快速完成。

在探索恐龍化石時,國內外的考察隊將採用一種叫做「Pilock」的技術方法對化石進行保護性挖掘。

「Pilock」不是指工具、材料或成品,而是一個完整的現場操作過程。以下是科學研究小組如何在野外玩「皮洛克」的簡介。

圖8。蒙古戈壁沙漠上新發現的原角龍遺骸

確定挖掘範圍:當大多數恐龍化石被發現時,它們就像上面的圖片一樣,沒有完整清晰的骨骼輪廓,只有一些骨頭碎片暴露在表面。當野外小組決定挖掘恐龍化石時,第一步是對化石在D 空範圍內的延伸做出基本判斷。換句話說,從化石的埋藏條件可以推斷出大致的挖掘區域。

判斷化石的大致範圍需要豐富的野外經驗。在現場調查小組中,判斷通常由有多年現場經驗的老隊員做出。畢竟,化石非常珍貴。如果範圍劃分不當,隨後的挖掘肯定會破壞珍貴的化石。

圖9。其中一位作者正在化石周圍挖一條溝。

開始挖掘:根據對化石延伸範圍的粗略判斷,下一步是在這個範圍周圍挖一條連續的溝渠。一旦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新的化石,戰壕就會向外擴張。後來,從壕溝底部一直挖到中央,化石包裹的巖體被拉成蘑菇狀,頂部大,底部小,這樣接下來就可以蓋石膏了。

圖10。圖片中的白色物體用「pilock」包裝。

石膏化石:接下來,蘑菇狀的土堆將被石膏和麻布等保護材料包裹。然而,在此之前,一些斷裂的化石需要事先用萬能膠水加固,以防止它們在壓力下斷裂。接下來,整個化石被石膏繃帶或亞麻布帶包裹起來作為保護。經過長時間的風乾後,它被標記並在野外登記以完成挖掘。之後,化石將被送到實驗室,石膏覆蓋層將被打開,以便進一步修復和研究。

圖11。一平方米的「pilock」需要八個成熟的勞動力運輸。資料來源:廖

許多恐龍化石體積巨大,經過這種「包裝」後,皮爾洛克的重量不可低估。一般來說,如果一隻兩三米長的恐龍被完全填滿,石膏和水的消耗量將接近半噸。皮爾洛克的後續運輸成為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七八個年輕強壯的工人也許能舉起一個大的樁,而一個更大的樁需要滑輪、槓桿和其他「傳統智慧」來運送到車上。

5.戈壁風景和人

中國的西北部和蒙古的西南部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地方。在這片遠離城市燈光汙染的淨土上,每一張隨意的照片都是一幅令人驚嘆的風景。

圖12。在野外,世界上所有的光只是篝火和燦爛的銀河。

圖13。你永遠不知道有一點綠色的路會延伸到哪裡。

圖14。有時,草地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變得茂密,綠色和濃密,與它後面的連續沙丘完全分開。

圖15。有時候,沙子會吞噬所有的綠色,甚至吞噬道路。

圖16。晚霞,就像輕輕觸摸打電話回家的人。

圖17。然而,雨後的每晚,彩虹都不會出現在鏡子裡。

圖18。在整理好野生植物後,站在山頂上。

圖19。希望今天能看到滿月。

圖片版權聲明:本文圖片主要來源于于,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士生。其餘照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恐龍X團隊的臧海龍、張、廖等人拍攝。

張文只代表代表的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會的立場。

同类文章
 1999年被貶下凡的神仙現在如何了, 被貶下凡的神仙都有誰?

1999年被貶下凡的神仙現在如何了, 被貶下凡的神仙都有誰?

什麼樣的神仙會被貶下凡?神仙世界和我們的制度差不多,頂多是因為法術,多了一點生活上的方便。那些不服從管理,犯了事情的,或者塵緣未了,需要再歷劫難的,或者下界需要一個代表性人才的。此時,天庭就會安排神仙下凡。有的是奉命解救世人,有的則是純粹的磨練。一般來說,他們都具有特殊的才能,可以在某一個行業成為佼
 揭秘1998年長江走蛟化龍,渾身黝黑髮亮,頭上有紅色的角!

揭秘1998年長江走蛟化龍,渾身黝黑髮亮,頭上有紅色的角!

說到餃子,許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但蛇應該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傳說蛇在成蛟生活了500年,龍在龍的體內生活了1000年。一般來說,在餃子上行走時,伴隨著具有巨大破壞力的自然現象,如狂風、暴雨和洶湧的河流。當在餃子上行走時,餃子不會飛起來,而是會用大河跑到海裡。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強烈衝擊會引起巨大的波浪和
 打生樁是什麼意思?,殘忍的風俗習慣

打生樁是什麼意思?,殘忍的風俗習慣

在古時候,民間是有著很多恐懼殘忍的封建習俗存在,而今日我們要講到的打生樁便是其間一件。 那麼大家知道這個打生樁是什麼意思嗎?其實便是古代時期修建上的一種用「兒童來祭祀」的辦法,在古時候是真實存在過的,並且這種辦法聽說還是」修建開山祖師」魯班所發明創造出來的,下面我們就一同來具體了解一 下!」打生樁」
 何超瓊有孩子嗎,沒有孩子就離婚了

何超瓊有孩子嗎,沒有孩子就離婚了

何超瓊是澳門賭王何鴻燊與藍瓊瓔所生的女兒,在美國聖克萊大學畢業的何超瓊,具有超卓的市場管理才華,在三十多歲的時分,何超瓊現已接管了多個公司,並且成為了董事的何超瓊,也展現出超卓的投資眼光,所以何超瓊才會被譽為賭王何鴻燊的接班人,高品位高人氣的何超瓊,現已是超越了許多女明星的存在了,當年何超瓊與前夫許
 奇趣大物理

奇趣大物理

《奇趣大物理》是一本正文語種為簡體中文的書籍。開    本16開出版社未來出版社作    者湯姆·亞當斯/文 託馬斯·弗林薩姆/圖書    名奇趣大物理出版時間2012-6-1裝    幀精裝目錄1基本信息2編輯導讀3內容簡介4作者簡介5目錄摺疊編輯本段基本信息奇趣大物理奇趣大物理叢書名:奇趣大物理
 粉色沙灘在哪裡? 為什麼是粉色

粉色沙灘在哪裡? 為什麼是粉色

一說到夏天許多人的腦海裡便浮現出自己面朝大海吹著海風聞著海水的鹹味肌膚觸及海水時冰涼舒服的感覺,湛藍的大海和銀色的沙灘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可是你知道沙灘還有粉色的嗎?現在51區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粉色沙灘。粉色沙灘在哪裡粉色沙灘地處於巴哈馬群島上的哈勃島,它的長約三英裡,海水至清且沙子十分柔軟令人心曠
 奇聞趣事

奇聞趣事

奇聞趣事通常是指驚奇動聽的本身就有趣的或者人們感興趣的事情、有趣味的事,人們對奇怪的事或有趣的事物都有一種好奇心理。在報紙上、電視中等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見到各種各樣聞所未聞的有趣的或者人們感興趣的事情、有趣味的事情,習慣歸類為奇聞趣事。類型趣味的事拼音qí wén qù shì含義有趣味的事目錄1釋義
 世界奇聞怪事大全集

世界奇聞怪事大全集

《世界奇聞怪事大全集》是2011年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志晶。本書講述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事件。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時間2011年1月1日頁數255 頁開本大16開裝幀平裝ISBN9787546344973目錄1內容簡介2目錄摺疊編輯本段內容簡介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事
 程連蘇怎麼死的?徒手抓子彈是障眼法嗎?

程連蘇怎麼死的?徒手抓子彈是障眼法嗎?

美國魔術師程連蘇怎麼死的?是因為徒手抓子彈失誤嗎?子彈的威力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徒手抓子彈就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可就有這樣一位美國魔術師程連蘇將徒手抓子彈作為自己的拿手好戲,51區小編帶你一起揭秘歷史上程連蘇徒手抓子彈的奧秘。 程連蘇徒手抓子彈是障眼法?在程連蘇的魔術表演過程中,具有助手假裝成
 驚奇目擊者:探尋驚人的天外奇聞

驚奇目擊者:探尋驚人的天外奇聞

基本信息書名驚奇目擊者:探尋驚人的天外奇聞作者安洪民出版社雲南出版集團公司,晨光出版社出版時間2011年1月1日定價18.8 元開本16 開ISBN9787541436222目錄1內容簡介2圖書目錄摺疊編輯本段內容簡介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而對外太空的好奇更是可以追溯到人類最初的探尋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