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度國家嗎?
2023-04-01 18:26:40 1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之間採用的是「禪讓」的方法「選賢與能」,推舉天下的共主。如堯,在他快要退位之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達的舜。
禹的父親名叫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領袖。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有著豐厚的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搶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打開了激烈的鬥爭,都失利了。後來,大禹又持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打開治水的工作。大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拋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便是根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削減洪水泛濫的災禍。
大禹是來自華夏夏族部落聯盟的領袖,他在成為天下的「共主」之後,組建戎行,南徵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樹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大禹退位時因為其兒子啟也是非常賢明能幹,就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替代。
一種新制度的樹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進程;一個新政權的發生,也面對缺乏控制經驗的問題。樹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前進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動不了控制者剋扣、掠取和貪圖享樂的賦性,控制集團內部環繞權和利的搶奪成為不可避免。因而,夏啟身後,呈現了五子爭權鬥爭。太康即位後,政事不修,沉湎於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領袖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氣,乘寒浞內部紊亂之時,出動戎行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氣,奪回了政權,才康復了夏王朝的控制。這便是夏代歷史上呈現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情。
夏代末年,夏桀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即位後不思變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臺,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妺喜飲酒作樂,置大眾的困苦於不顧,大眾指著太陽詛咒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變節,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地步。商湯看到伐桀的機遇已經老練,乃以「天命」為召喚,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帶領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戎行打敗夏桀的戎行,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壯的國家閱歷了四百餘年歷史,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呈現了「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因為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記載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可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殷本紀》中記載的商代世系一樣清晰,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明,因而《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大都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明遺存有了進一步知道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明探索的研究課題,期望用考古手法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明遺存,從而康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根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區域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區域: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流區域。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情,大多同這兩個區域有關。1959年開端「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明探索的前奏。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展開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明探索的方針逐漸縮小。現在,大都學者認為: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明」(包括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區域的「龍山文明」是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對象,並對夏文明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現在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明還沒有形成共識。可是無論是豫西區域的「龍山文明」還是「二里頭文明」,均已積累了適當豐厚的資料,它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發明了很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