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是誰發明的,清平樂:如果在宋朝賣包子,你的實力將輕鬆碾壓中國包子第一股
2023-04-01 17:23:25 2
文/古道胖馬——一口吃不成胖子,胖子是一口一口吃成的
前段時間,上交所主板成功被一家企業上了。這對上交所來說本屬家常便飯,不值一提,更不值得網友關注。
上市公司那麼多,哪有功夫個個說。
但是這家公司的上市卻引起了轟動,不是因為它的產品有多麼叼炸天,而是源自它的產品太平凡。
小包子,幹成了大生意。
媒體的評價是:
20年成就「中國包子第一股」,巴比締造了一個商業傳奇;20年保持初心,包子大王。
由於當前包子的現狀,2塊錢一個,也有4-5塊的,讓很多人有一種刻板印象,就是包子很便宜,早點兒而已,上不了臺面,算不得正餐。
當然,也有走高價路線的,這些都是被罵的,基本上還是低價。
有一次去北京,慕名去王府井狗不理吃包子,一籠包子大約6-7個,外加兩碗稀飯,一共120元,就這樣還被大家罵貴。
鼎泰豐一屜小籠5個包子,蟹黃售價88塊,松露的售價169塊。
貴麼?
如果是在宋朝,真心一點兒都不貴。
一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讓很多人有一種錯覺,諸葛亮發明了包子。
蘇東坡是被貶謫賦閒包子是誰發明的,才有那心思去發明個東坡肉。諸葛亮日理萬機,而且司馬懿說了,諸葛亮幹的多,吃的少。
吃都沒功夫,還有功夫研究吃的?
開玩笑!!!
因此,諸葛亮發明包子,只能說相傳,須知連《三國演義》都三分真七分假。
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包子出現在宋朝,「 包子」一詞開始出現,也叫包兒。
必須區分一下,在宋朝,包子饅頭都是有餡的,饅頭也是包子,只是形狀不同,完全沒有餡的叫蒸餅。
《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就是蒸餅,因為宋仁宗大號趙禎,避諱而改名炊餅的。
至於誰發明的,我今天晚上問問老天爺,明天告訴你。
然而,它一經問世就風靡宋朝,快速佔領了各個階層的胃。
在古代,沒有明星,皇帝是最好的代言人。
宋時有一本書,叫《燕翼詒謀錄》,裡面說大中祥符八年,宋仁宗趙禎誕生,宋真宗真高興,於是「宮中出包子以賜臣下」。
過生日吃什麼蛋糕啊,吃個包子才算圓滿!
不過,這包子乃是以金珠為餡,古往今來,堪稱第一名貴包,能看不能吃。
但是,宋真宗絕非葉公好龍,是真喜歡吃包子,特別是羊肉餡包子。
宋末周密寫的《武林舊事》記載了記載了一個叫柳鶴的包子哥,華麗麗轉身成了公務員,進皇宮做御廚,就是因為他把結凍的羊肉湯和肉餡料混合包,發明了鮮汁肉包,一下子GET到了宋真宗的G點。
皇帝給包子代言遠不止於此。
有一次,宋神宗視察國家最高學府太學,食堂菜譜上寫著「饅頭」(肉包子),就和師生們一起吃,非常開心,說:「以此養士,可無愧矣!」
請客,吃什麼野味山珍?
請客吃包子,是對客人最大的尊重和誠意。
《上庠錄》中云:「兩學公廚例於三八課試日設別饌,春秋炊餅,夏冷淘,冬饅頭。而饅頭尤有名,士人得之,往往轉送親識。」
包子不光能吃,還能當禮品送人。
太學饅頭一下子就出名了,千年之後的慶豐包子也是走的這個路線。
可惜太學饅頭的工藝已經失傳,只能通過嶽飛的孫子嶽珂留下的一首《饅頭》,咽一咽口水:
幾年太學飽諸儒,薄伎擾傳筍旋廚。
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杖白蓮膚。
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抓壺。
老去齒牙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饞奴。
大意是「太學饅頭」是將肉切成絲再拌進花椒麵、鹽等調料製成,再用發麵做皮的(類似於今天的饅頭狀),其顏色白晳、質地軟嫩、味道鮮美,即使是沒有牙齒的人,也能放開大嚼。
皇帝在前,臣子在後,個個都是吃包子的一把好手。
比如王安石,有兩大愛好,一個是讀書,一個是吃包子,尤其是羊肉包子。
他特別喜歡一邊看書一邊吃包子,甚至不用筷子,直接上手,吃多了也渾然不覺,簡直與庶人無異。
還有和王安石幹過一個崗位的蔡京,雖然是個大奸臣,壞得流水,和老王絕對不是一路人,但是就吃包子這件事,兩人是真正的英雄所好略同。
當然,蔡京最愛的是蟹黃包子。
據說有個員外想在京城買了個小老婆,一言就看中了一個曾在蔡京家包子廚房上過班的姑娘。
好工作,才能找好對象。
婚後,員外讓她做包子,沒想到小老婆說:「我不會啊!」
員外很生氣:「你說在蔡京家包子廚房幹過,怎麼不會做包子?簡歷造假啊!」
小老婆解釋:「奴家在包子廚房專門負責切蔥花。」
古道胖馬也賣過四年包子,迄今為止,只會擀皮。
皇帝和大臣們的加持,瞬間在大宋朝颳起了包子旋風。
二
需求決定市場。
包子鋪興盛起來,而且還有了品牌意識。
《東京夢華錄》創作於宋欽宗靖康二年,主要描寫東京開封府城市風土人情,上至王公貴族,下至白領屌絲的生活。
其中酒店有72家是正店,也就是宋朝東京的五星級。其中一家叫王樓,包子就是它的主打產品,叫作山洞梅花包:
街東車家炭,張家酒店,次則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鋪、曹婆婆肉餅、李四分茶,街北薛家分茶。
現在的五星級酒店不是丟掉了包子,就是把它當作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輔助產品。
發展到南宋,首都臨安城所有的酒店都分成三類:茶飯酒店、包子酒店、花園酒店三種。
包子已經與茶飲、園林別墅並駕齊驅,三分酒店市場。
這就太厲害了。
可以說,宋朝是包子的巔峰時代。中國盜墓史研究學者倪方六,還專門寫了篇探索類文章叫《宋朝引領包子時代》。
剛剛提到,蔡京特別喜歡吃蟹黃包,這件事記載在南宋的一本書叫《獨醒雜誌》裡。
說是蔡京當宰相的時候,請下級吃飯,吃的就是蟹黃包,當時還叫蟹黃饅頭。
吃罷算帳,單蟹黃包就花了一千三百多貫。
那時候一貫的購買力相當於三百人民幣,蔡京請吃包子就花了三十多萬。
領導的工資一定要高很多,不然連請下級吃個包子都請不起。
當然,吃飯的有幾百人。就算折算成單人消費,按1000人算,一個人也吃了領導300塊的包子。
在宋朝,賣包子是一個好項目,《水滸傳》裡孫二娘的十字坡酒店,包子賣的就很好,客人一點就是二三十個:
只見那婦人笑容可掬道:「客官,打多少酒?」武松道:「不要問多少,只顧燙來。肉便切三五斤來。一發算錢還你。」那婦人道:「也有好大饅頭。」武松道:「也把三二十個來做點心。」
三
賣包子走向人生巔峰的當數柳鶴。
柳鶴主打包子是羊肉香蔥包,羊肉都是每天天不亮去屠夫那裡現殺的,保證日日鮮。
但是有缺陷。
羊肉包子吃起來發渴,如果上羊湯那就完美了。
柳鶴並沒有增加產品賣羊湯,重新投入成本太高,店面都要重新規劃設計,而是摸索出了把羊湯加入包子的做法,改名叫鮮汁肉包。
結果,排隊買他包子的人從宋朝的東京排到日本的東京,皇帝出行都沒人注意。
這個皇帝就是前面說的愛吃羊肉包的宋真宗。
宋真宗一看,啥情況,非法集會呢?再一看,賣包子的,好奇心起,也吃了兩個。
身為皇帝,第一次吃有湯汁的包子,激動不已,直接把柳鶴請到皇宮,封為御廚。
可以說,宋朝能夠引領包子時代,與諸如柳鶴這樣的包子哥潛心研究產品分不開的。
當代能夠吃到的包子種類,在宋朝都能吃到,肉類、蔬菜、鮮花……各種餡料都有。
但是宋朝能吃到的包子,當代已經吃不到了。
因為宋朝人發現,在當時的烹飪技術下,餡料已經玩不出什麼花樣了,於是又在包子皮上動心思。
誰說包子一定得用麵皮呢?
比方說茄子包。
有人說,茄子包我們現在輕鬆吃,一塊五一個。不過,人家宋人是挖空了茄子做皮,把肉餡放進去,封口後蒸熟。
《武林舊事》有一卷叫《蒸作從事》,收錄了一種包子叫大包子。這種包子不是個頭大,而是用菜葉做皮,吃的時候雙手裹著,有點兒像吃烤鴨。
還有一種包子叫豆腐皮包子,據說是用木耳、金針、香菇等食材精心調成餡料,以極薄的豆腐皮包好,再加麻油上籠蒸成。
《紅樓夢》裡賈寶玉還拿豆腐皮包子泡晴雯,因為這種包子是非常稀罕的吃食。
產品為王,古人誠不餘欺也!
四
《清平樂》匠心之作,基本還原了大宋輝煌的吃食。
從《清明上河圖》看包子是誰發明的,很多飯莊和酒家,餐飲業的發達毋庸置疑,背後則是經濟的繁榮和國泰民安。
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統計,當時杭州城內,僅市面上常見的菜式就多達三百三十五款,還不包括鮑、翅、熊掌之類。
小吃店裡和街頭巷尾挑擔叫賣的糕點、零食和甜品,則有七十多種。
易中天在《中華史》中說,各個階層都愛吃的是包子。
包子的風行,還源自一種心理,那就是平等。
自古人之間就是不平等的,財富、地位、住房、衣著、車馬等等都有森嚴的等級制度。但是,追求平等是人類內心最重要的嚮往之一,也是千百年來不少仁人志士畢生追求的目標。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不管你吃的什麼,放進了包子,那統一就叫包子了,是不是少了很多看別人吃的牛肉麵,自己是一碗清湯掛麵的尷尬?
包子正好滿足了這種心理,所以成為各個階層都愛吃的產品。
除非,你自己主動說,我的包子裡包的是菜,沒點兒肉。
騎摩託車為什麼戴頭盔?
網上有個段子說,原因是怕我開寶馬的同學看到。
頭盔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生命安全,也是心理安全。
包子正起著頭盔的作用,是一種虛假的平等。
今天,你吃的啥?
包子!
真巧,我也吃的包子,你看?麵皮和你的一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