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故事經典古代民間故事賞析,神話故事大全
2023-04-01 10:15:30 5
1、盤古開天
《盤古開天》是中國古代神話的開篇之作,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個混沌的宇宙之中睡了一萬八千年,醒來後發現周圍一片烏漆嘛黑,他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了,一片黑暗的東西漸漸分散開了,緩緩上升的東西變成了天,慢慢下降的東西變成了地,他怕天地會重合,就頂天踏地一萬八千年把天地繼續分開,又不知過了多少年,天地成形了,盤古卻倒下了。
2、女媧造人
有了天地之後,自然是人的出現,國外有亞當和夏娃,而我們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造人的則是女媧,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並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她慈祥地創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3、共工怒觸不周山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中國古代四大神話故事之一,這個神話傳說又名共工觸山,共工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計劃,顓頊不支持,顓頊與共工之間發生了大戰,共工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他決心撞斷不周山,以示決心,這一神話傳說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鬥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
4、女媧補天
神話故事100篇中的《女媧補天》非常有名,和女媧造人的故事一樣,都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相傳遠古時代,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災難。女媧不忍生靈受災,於是煉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通陰陽除逆氣,萬靈始得以安居。女媧摶土造人,並化生萬物,使天地不再沉寂,是古老相傳的大母神。
5、后羿射日
《后羿射日》是最有名的中國民間神話故事之一,相傳遠古的時候,大地出現了嚴重的旱災,炎熱烤焦了森林,烘乾了大地,曬乾了禾苗草木。原來帝俊與羲和生了10個孩子都是太陽,他們住在東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樹叫扶桑。10個太陽睡在枝條的底下,輪流跑出來在天空執勤,照耀大地,但有時他們一齊出來給人類帶來了災難。為了拯救人類,羿張弓搭箭,向那9個太陽射去,最後天上只留下一個太陽,人民因此將后羿譽為英雄。
6、嫦娥奔月
古代神話故事中很多都是連貫的,比如比后羿射日還要有名的《嫦娥奔月》,傳說嫦娥是個美麗善良的女子,經常接濟生活貧苦的鄉親,一天崑崙山上的西王母送給后羿一丸仙藥,據說人吃了這種藥,不但能長生不老,還可以升天成仙,可是后羿不願意離開嫦娥,就讓她將仙藥藏在百寶匣裡。然而嫦娥被逄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不死之藥後飛到了月宮,鄉親們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裡擺上嫦娥平日愛吃的食品,遙遠地為她祝福。
7、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小編最喜歡的民間神話故事,出自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相傳在黃帝王朝時代,夸父族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於是開始逐日,和太陽賽跑,在口渴喝乾了黃河、渭水之後,在奔於大澤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軀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先民戰勝乾旱的願望,在中國的許多古書中,都記載了夸父逐日的相關傳說,中國有的地方還將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紀念夸父。
8、黃帝戰蚩尤
《黃帝戰蚩尤》也是個家喻戶曉的中國神話故事,起初黃帝並不想挑起戰爭,打算以德服人說服蚩尤歸順自己,誰知蚩尤根本不吃這一套,無奈黃帝只得出兵徵討蚩尤,兩人在涿鹿的原野上展開大戰,蚩尤施放出濃霧,濃霧整整三天不消散,黃帝軍隊的士兵都迷失了方向,黃帝就命令他的大臣風后摹仿北鬥星的性能製造出指南車,用來判明方向,終於活捉了蚩尤。
9、刑天斷首
神話故事《刑天斷首》出自《山海經·海外西經》,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卻被黃帝剷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鬥,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斬去頭顱,而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繼續戰鬥。
10、神農嘗百草
《神農嘗百草》是一則著名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相傳神農氏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他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因為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並建藥王廟四時祭祀。
11、伏羲畫卦
中國神話故事經典賞析中《伏羲畫卦》是必有的,在中國古代傳說時代的帝王世系中伏羲被奉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在閒暇之餘時常盤坐卦臺山巔苦思宇宙的奧秘,有一天太極神圖深切映入他的意識之中,他頓時目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竟是如此的簡單明了—唯陰陽而已,然後排列了八卦。
12、精衛填海
《精衛填海》也是小編非常喜歡的一個古代故事,相傳太陽神炎帝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的名字叫瑤姬,小女兒的名字叫女娃,有一天女娃駕船遊東海而溺,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鳥,棲息在發鳩山,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人們便將此鳥叫作精衛鳥,精衛銜草石由發鳩山飛往東海投入,誓言要填平東海。晉代陶淵明詩曰: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後人常用「精衛填海」這句成語,比喻既定永恆目標,更有堅韌不拔的精神為後盾。
13、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他從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錯誤的史實,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遊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14、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家喻戶曉的古代神話傳說故事,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15、八仙過海
古代民間故事中《八仙過海》非常有名,是在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神話傳說故事之一,相傳白雲仙長有回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後來,人們把這個典故用來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別能力而創造奇蹟的事。
16、梁山伯與祝英臺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好動活潑的女孩祝英臺與清秀斯文又富正義感的梁山伯在舊時的學堂一起上課,陷入戀情後兩人克服重重的阻礙,最終化成翩翩彩蝶,這個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悽美愛情所感染。
17、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篇流傳很廣的古代民間故事,故事中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也說明了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藉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徵服自然的願望。
18、董永遇仙
《董永遇仙》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古代民間故事《天仙配》,傳說董永賣身葬父,孝心感動天帝,天帝令七女下凡,配百日夫妻。董上工途中遇仙女,經槐蔭樹為媒結為夫婦,同至傅家傭工。傅令仙女織錦,仙女請來眾家姐妹,一夜織成十匹錦絹。一日,董回家祭,天帝因百日姻緣已滿,令七仙女歸位,仙女乃留紙扇、羅裙二寶而別,後董被封進寶狀元,回鄉祭祖,途中七仙女送子與董,董復娶傅員外之女,合家榮華團圓。
19、牛郎織女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牛郎織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故事,也是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20、仙女造橋
傳說上天九霄宮三元仙子每年中元節去承受人間的香火供奉,不巧這一年上元仙子在爐中鍊金丹未成不能離開,只好由中元和下元兩位仙子駕五彩祥雲飛下天界,來到渤海筆架山見這裡海秀山奇、人民淳樸,為回報百姓的祭奉盛情兩位仙子見海島與大陸交通不便,決定修一座海橋連接起來以造福人間,錦州筆架山景區至今有一座仙女造橋雕塑,描繪兩個仙女為信徒前往筆架山進香修建天橋的故事。
其他中國古代神話故事:
刑天舞幹戚、仙女造橋、鹽水女神與相王、天女散花、燧木取火、杜宇化鵑、巫山神女、炎黃之戰、鯉魚跳龍門、百鳥朝鳳、嫘祖養蠶、玄女賜書、鮫人的眼淚、黃帝植柏、青女武羅神、柳毅傳書、鯀竊息壤、堯定曆法、象罔得玄珠、銀山生女樹、魯班借龍宮、西聖王母、北溟鯤鵬、千年應龍、雷澤華胥、酒仙杜康、龍女拜觀音、月老牽紅線、天鵝仙子與蛤蟆神、石敢當闢邪、幹將莫邪、火正祝融、玄鳥生商、金睛無支祁、姜嫄生稷、顓頊分天澗地、帝嚳厚恩、虞舜孝行、麟狗盤瓠、涿鹿之戰、九黎蚩尤、彤魚石烹、塗山女嬌、皋陶造獄、鹿女降龍、岐伯修醫、共鼓鑿舟、嫫母磨鏡、伶倫造律、常先制鼓、白蛇傳、蠶神獻絲、孟姜女哭倒長城、鑽木取火、黑狗食月、洛神宓妃、穆王西遊、麻姑獻壽、丹朱化鳥、吳剛伐桂、智斬獨角龍、哪吒鬧海、大鬧天宮、西天取經、三打白骨精、劈山救母、百靈除龍、望帝啼鵑、相思樹、濟公、除夕傳說、十二生肖、鯉魚躍龍門、搖錢樹和聚寶盆、楊家七兄弟、五兄弟、天書、端午節傳說、日月潭傳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