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盒體扣合裝置及複合板材生產線的製作方法
2024-04-14 08:52:05
1.本技術涉及自動化生產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上盒體扣合裝置及複合板材生產線。
背景技術:
2.晶片、醫藥、食品以及電子設備等行業的生產,需要無塵、無菌的環境,所以需要建設無塵車間、無菌室等生產環境。其中,潔淨板、保溫板這類由兩側金屬板材中間夾著芯材的複合板材,便是建造無塵車間、無菌室等必要板材。
3.現有技術中,複合板材的生產包括將上盒體扣合在承裝有芯材和框架的下盒體上這一工序,由於上盒體由具有一定面積的金屬薄板形成,導致上盒體的強度不高,無法單人進行扣蓋的操作,因為單人操作一定面積的上盒體不僅拿取不方便,且還會在拿取得過程中造成上盒體發生較大變形,導致無法扣蓋,所以當前都是至少兩個工人配合著拿取上盒體進行扣蓋,耗費大量人力,效率低下。
4.所以為了提升生產效率,技術人員想到使用傳輸線來傳輸上盒體、下盒體等的部件,並想利用現有的翻轉扣合兩個部件的設備進行上盒體的扣合工作,然而現有的翻轉扣合的設備是通過直接翻轉扣合的方式進行上盒體和下盒體的扣合工作,無法在傳輸線運動的狀態下進行上盒體於下盒體的扣合工作,即需要將傳輸線停止使下盒體處於靜止狀態下進行扣合工作,進而導致生產效率還是相對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5.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上盒體扣合裝置及複合板材生產線,以使複合板材的上盒體能夠自動的扣合在下盒體上,實現自動化連續生產。
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實施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7.本技術第一方面提供一種上盒體扣合裝置,包括:
8.支撐部,所述支撐部設置有第一驅動部;
9.移動部,所述移動部與所述支撐部的頂部滑動連接,所述移動部與所述第一驅動部連接,所述第一驅動部能夠驅動所述移動部沿第一方向往復移動;
10.升降部,所述升降部設置在所述移動部的頂部;
11.吸持部,所述吸持部的第一端與所述升降部轉動連接,且轉動軸線與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吸持部能夠在所述升降部的驅動下升降,所述吸持部的第二端為吸持抓,所述吸持抓向遠離所述吸持部的第一端方向延伸;
12.第二驅動部,所述第二驅動部設置於所述升降部,所述第二驅動部與所述吸持部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驅動部能夠驅動所述吸持部相對所述升降部轉動,使所述吸持抓從所述升降部的一側翻轉至另一側。
13.在本技術第一方面的一些變更實施方式中,所述支撐部包括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
14.所述第二支座設置有第三驅動部,所述第二支座與所述第一支座的頂部滑動連接,所述第三驅動部的驅動端與所述第一支座驅動連接,所述第三驅動部能夠驅動所述第二支座相對所述第一支座沿第二方向往復移動;
15.其中,所述第二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支座的頂部與所述移動部滑動連接。
16.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座的頂部沿第二方向設置有齒條,所述第三驅動部的驅動端設置有齒輪,所述齒輪與所述齒條嚙合。
17.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驅動部設置在所述支撐部的頂部,所述第一驅動部包括第一電機和絲槓,所述第一電機與所述絲槓連接,所述絲槓沿所述第一方向設置;
18.所述移動部設置有絲槓螺母,所述絲槓螺母與所述絲槓連接。
19.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移動部為框體結構,所述框體結構的相對兩側邊的底部與所述支撐部的頂部滑動連接,所述第一驅動部位於所述框體結構的中部框體空間中,所述絲槓螺母位於所述框體結構的中部框體空間中。
20.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升降部包括安裝座、升降體以及第四驅動部;
21.所述安裝座固設在所述移動部的頂部,所述安裝座設置豎直的滑動空間,所述安裝座的頂部具有連通所述滑動空間的開口,所述升降體通過所述開口伸入所述滑動空間中並與所述安裝座滑動連接,所述第四驅動部設置在所述移動部的頂部並與所述升降體連接;
22.其中,所述吸持部的第一端與所述升降體的頂部轉動連接,所述第四驅動部能夠驅動所述升降體帶著所述吸持部沿豎直方向往復運動。
23.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升降部的數量為三個,三個所述升降部沿第一方向均勻間隔的設置在所述移動部的頂部;
24.其中,所述第四驅動部設置在三個所述升降部位於中間的所述升降部附近,所述第四驅動部的驅動端設置有沿第一方向設置的驅動軸,且所述驅動軸上設置有三個驅動齒輪,三個驅動齒輪分別與三個所述升降體上設置的驅動齒條嚙合,所述第四驅動部同時驅動三個所述升降體同步升降。
25.在一些實施例中,三個所述升降部的三個所述安裝座通過多條連接杆連接。
26.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吸持部的第一端為轉軸,所述吸持部的第二端為平行且間隔設置的多個所述吸持抓,每個所述吸持抓的一側設置有多個吸持件;
27.其中,所述吸持抓位於所述升降部的兩側時,所述吸持件的吸持端分別沿豎直方向朝向下方或者朝向上方。
28.本技術第二方面提供一種複合板材生產線,包括:
29.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
30.至少一個上盒體扣合裝置;
31.所述上盒體扣合裝置,包括:
32.支撐部,所述支撐部設置有第一驅動部;
33.移動部,所述移動部與所述支撐部的頂部滑動連接,所述移動部與所述第一驅動部連接,所述第一驅動部能夠驅動所述移動部沿第一方向往復移動;
34.升降部,所述升降部設置在所述移動部的頂部;
35.吸持部,所述吸持部的第一端與所述升降部轉動連接,且轉動軸線與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吸持部能夠在所述升降部的驅動下升降,所述吸持部的第二端為吸持抓,所述吸持抓向遠離所述吸持部的第一端方向延伸;
36.第二驅動部,所述第二驅動部設置於所述升降部,所述第二驅動部與所述吸持部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驅動部能夠驅動所述吸持部相對所述升降部轉動,使所述吸持抓從所述升降部的一側翻轉至另一側;
37.上盒體傳輸線;
38.其中,所述上盒體傳輸線與所述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並行且間隔的設置,所述上盒體扣合裝置位於所述上盒體傳輸線和所述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之間,所述上盒體扣合裝置的吸持抓能夠運動至第一位置,使所述吸持抓處於所述上盒體傳輸線的傳輸平面的下方,所述上盒體扣合裝置的所述吸持抓能夠運動至第二位置,使所述吸持抓位於所述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上方。
39.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的複合板材生產方法中,將所述上盒體扣蓋在所述下盒體上後,對所述上盒體施加預設壓力,使所述上盒體緊扣在所述下盒體上。
40.相較於現有技術,本技術提供的上盒體扣合裝置,其能夠設置在上盒體傳輸線與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之間的位置,工作時能夠通過升降部和吸持部的配合,可以在驅動吸持部上升的過程中通過吸持抓吸取上盒體傳輸線上的上盒體,並且隨著吸持部上升至高點後,第二驅動部可以驅動吸持部翻轉,使吸持抓帶著上盒體位於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的上方,之後移動部在第一驅動部的驅動下,可以帶著升降部和吸持部移動,即可以實現上盒體對待扣合的承裝有芯材和框架的下盒體的跟蹤,實現上盒體與下盒體的同速移動和上下位置的對位,最後升降部可以驅動吸持部帶著上盒體準確的扣蓋在下盒體上。可見,本技術提供的上盒體扣合裝置可以在連續傳輸下盒體的同時,實現上盒體的扣合工作,無需產線的停止,可以大幅的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可以進一步的促進複合板材的自動化生產。
附圖說明
41.通過參考附圖閱讀下文的詳細描述,本技術示例性實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將變得易於理解。在附圖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技術的若干實施方式,相同或對應的標號表示相同或對應的部分,其中:
42.圖1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種上盒體扣合裝置的第一視角結構示意圖;
43.圖2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種上盒體扣合裝置的第二視角結構示意圖;
44.圖3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種上盒體扣合裝置的支撐部的第一視角結構示意圖;
45.圖4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種上盒體扣合裝置的支撐部的第二視角結構示意圖;
46.圖5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種上盒體扣合裝置的移動部、升降部以及吸持部連接的第一視角結構示意圖;
47.圖6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種上盒體扣合裝置的移動部、升降部以及吸持部連接的第二視角結構示意圖;
48.圖7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種複合板材生產線的結構示意圖,此時上盒體扣合裝置的吸持抓處於吸取上盒體的工位;
49.圖8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種複合板材生產線的結構示意圖,此時上盒體扣合裝置的
吸持抓處於扣合上盒體和下盒體的工位。
50.各附圖中的標號分別為:
51.上盒體扣合裝置s1、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上盒體傳輸線s3、第一方向f1、第二方向f2;
52.支撐部1、第一支座11、齒條111、第二支座12、第三驅動部13;
53.第一驅動部2、第一電機21、絲槓22;
54.移動部3、絲槓螺母31;
55.升降部4、安裝座41、升降體42、驅動齒條421、第四驅動部43、驅動軸431、滑動空間44、連接杆45;
56.吸持部5、轉軸51、吸持抓52、吸持件521;
57.第二驅動部6。
具體實施方式
58.下面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雖然附圖中顯示了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然而應當理解,可以以各種形式實現本公開而不應被這裡闡述的實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這些實施方式是為了能夠更透徹地理解本公開,並且能夠將本公開的範圍完整的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
59.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於本技術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於限制本技術;本技術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及上述附圖說明中的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它們的任何變形,意圖在於覆蓋不排他的包含。
60.在本技術實施例的描述中,技術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於區別不同對象,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特定順序或主次關係。在本技術實施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61.在本文中提及「實施例」意味著,結合實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術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在說明書中的各個位置出現該短語並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實施例,也不是與其它實施例互斥的獨立的或備選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顯式地和隱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可以與其它實施例相結合。
62.在本技術實施例的描述中,術語「和/或」僅僅是一種描述關聯對象的關聯關係,表示可以存在三種關係,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存在a,同時存在a和b,存在b這三種情況。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後關聯對象是一種「或」的關係。
63.複合板材由位於兩側的金屬板中部夾持芯材形成,被廣泛使用,作為代表的是潔淨板,其被廣泛應用於電子、製藥、食品、生物、航天航空、精密儀器製造及科研等對室內環境要求苛刻的潔淨工程領域。
64.其中,潔淨板的生產一直處於半手工或純手工狀態,尤其是潔淨板的上盒體與下盒體的扣蓋工序。具體地,潔淨板是先使用設備加工好金屬板使其呈盒狀(即所謂上盒體和下盒體),以及加工好框架使其符合放入金屬板的盒中的尺寸要求,之後進行手動組裝。
65.手動組裝工作包括:工作人員先將下盒體抬放在指定的工位上,然後將框架放入下盒體中;之後拿取芯材原料塊或板(例如巖棉塊、玻鎂板、鋁蜂窩板、硫氧鎂板、矽巖板、石
膏板中的兩種或多種等),將芯材組拼在框架中,形成單層芯材或多層芯材,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之後,需要至少兩名工作人員配合的拿起上盒體(因為上盒體為較大面積的金屬板體結構,如不多人配合進行拿起扣蓋工作,單人操作會造成上盒體變形,且至少兩人配合著拿起還需要非常有默契和小心,否則也會造成上盒體的變形,導致無法扣合),並扣蓋在容置有框架和芯材的下盒體上,之後送入成型機器,進行壓力成型,使上下盒體穩固的連接在一起,並將框架和芯材穩固的包裹在中間。
66.如上可知,在手動的生產中,至少兩人的配合著進行上盒體的扣蓋工作不僅耗費人力,且工作效率也非常低下,更加無法做到連續的自動化生產。
67.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發明人發現有必要進行複合板材的自動化生產,包括將金屬板製成上下盒體後沿生產線自動傳輸、芯材(單層或至少兩層的複合芯材)的自動化成型並放入產線自動傳輸、框架自動放入生產線進行傳輸、以及將上下盒體、芯材和框架在生產線上自動組裝成型。但是自動化的生產也遇到一些問題,其中如果使用現有的翻轉扣合兩個部件的設備進行上盒體的扣合工作,則需要在生產傳輸線停機的情況下進行翻轉扣合,進而導致生產效率還是相對較低。
68.本技術便是為了解決現有的翻轉扣合兩個部件時,需要生產傳輸線停機,而造成的生產效率低的問題。具體地解決方案如下:
69.實施例一
70.如圖1和圖2所示,本技術實施例一提供一種上盒體扣合裝置s1,包括:
71.支撐部1、移動部3、升降部4、吸持部5、第一驅動部2、第二驅動部6;
72.所述支撐部1設置有所述第一驅動部2;所述移動部3與所述支撐部1的頂部滑動連接,所述移動部3與所述第一驅動部2連接,所述第一驅動部2能夠驅動所述移動部3沿第一方向f1往復移動;所述升降部4設置在所述移動部3的頂部;
73.所述吸持部5的第一端與所述升降部4轉動連接,且轉動軸線與所述第一方向f1平行,所述吸持部5能夠在所述升降部4的驅動下升降,所述吸持部5的第二端為吸持抓52,所述吸持抓52向遠離所述吸持部5的第一端方向延伸;
74.所述第二驅動部6設置於所述升降部4,所述第二驅動部6與所述吸持部5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驅動部6能夠驅動所述吸持部5相對所述升降部4轉動,使所述吸持抓52從所述升降部4的一側翻轉至另一側。
75.具體地,為了便於理解上盒體扣合裝置s1的結構以及運動的方向,需要解釋的是:第一方向f1為水平的方向,該方向與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的傳輸方向平行,第二方向f2也為水平方向,且第二方向f2與第一方向f1垂直。
76.支撐部1可以是塊狀的底座、桁架形式的支座、框架形式的支座等,只要能夠實現與支撐面(例如地面)固定並支撐移動部3和升降部4等結構即可。支撐部1可以在側面或底面(與支撐面接觸的面)設置用於固定的結構,例如設置錨定孔或焊接固定塊等。支撐部1上設置的第一驅動部2可以是通過安裝座41固定安裝在支撐部1上,也可以通過螺栓連接或者焊接的方式直接安裝在支撐部1上;第一驅動部2可以是驅動器與傳動結構的結合,也可以僅是驅動器,例如第一驅動部2的可以是電機與絲槓22的結合,或第一驅動部2可以是驅動缸(電缸、氣缸或者液壓缸均可),及第一驅動部2隻要能夠驅動移動部3在支撐部1上往復直線移動即可。
77.移動部3可以是塊狀、桁架形式或者框架形式,本技術優選為框架形式,移動部3與支撐部1之間的滑動連接可以是通過滑槽與滑軌的滑動連接方式實現,且優選滑軌截面為燕尾型或者t字型,滑槽為對應的配合形狀,以便可以在滑動連接的同時,限制移動部3脫離支撐部1;滑槽和滑軌可以分別的對應設置在移動部3的底部和支撐部1的頂部,至於滑槽和滑軌是誰設置在移動部3上誰設置在支撐部1上則可以不做限定。需要注意的是,設置在支撐部1頂部的滑槽或滑軌需要保證水平的設置,設置在移動部3底部的滑軌或滑槽也需要水平的設置,以保證二者滑動連接之後,移動部3相對支撐部1的沿第一方向f1的運動是水平的。
78.升降部4是用於驅動吸持部5升降的結構,可以是任何能夠實現升降功能的結構,例如可以是通過電機驅動的齒輪齒條配合的升降結構,也可以是通過氣缸或者液壓缸等直線驅動器件驅動的升降結構。升降部4可以是可拆卸的設置在移動部3的頂部,也可以是非可拆卸的設置在移動部3的頂部,其中優選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安裝在移動部3的頂部。
79.吸持部5第一端可以是轉軸51第二端可以是連接在轉軸51上的吸持抓52,例如可以是平行且間隔設置的多個吸持抓52,每個吸持抓52的一側設置有多個吸持件521(可以是吸盤),其中,吸持抓52位於升降部4的兩側時,吸持件521的吸持端分別沿豎直方向朝向下方或者朝向上方,即吸盤的吸持端朝上或朝下,吸持部5通過轉軸51與升降部4的頂部轉動連接,轉動連接的位置可以是通過軸承和轉軸51配合的方式來實現。吸持抓52需要具有吸盤或者電磁鐵等吸持工具,以便能夠將上盒體吸起來。第二驅動部6可以是帶有減速機的驅動電機,也可以是減速機與驅動電機的結合,第二驅動部6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非固定連接在升降部4上,例如可以是通過支架固定在升降部4上,也可以通過螺栓緊固或者焊接連接的方式直接與升降部4連接,其中優選為可拆卸的螺栓連接方式,然後第二驅動部6的驅動端與吸持部5的轉軸51連接,以實現驅動吸持部5的第二端的吸持抓52翻轉。
80.本技術的上盒體扣合裝置s1的工作方式以及原理為:
81.參考圖7-圖8,在使用上盒體扣合裝置s1前,需要將上盒體扣合裝置s1設置在上盒體傳輸線s3與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之間,使第一方向f1與上盒體傳輸線s3和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的傳輸方向相同;
82.具體工作時,第二驅動部6先驅動吸持部5將吸持抓52翻轉至上盒體傳輸線s3一側,並通過升降部4的驅動使吸持抓52處於上盒體傳輸線s3的傳輸面的下方(此時要求上盒體傳輸線s3為滾筒傳輸,吸持抓52可以位於兩個相鄰滾筒之間,並處於滾筒形成的傳輸面的下方);之後,當上盒體傳輸線s3上的上盒體運動至吸持抓52的位置,則通過升降部4控制吸持部5整體提升,並在吸持部5上升的過程中,通過吸持抓52將上盒體吸持,並繼續上升,直至上升至預設的高度(或升降部4可以升降的最頂部);之後,第二驅動部6驅動吸持部5翻轉,使吸持部5的吸持抓52帶著上盒體位於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上方,且是上盒體正對著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上表面,並且可以通過升降部4驅動吸持部5的吸持抓52向下運動至合適位置;之後,在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上預先設定的檢測點處(具體點可以在生產線調試的時候選取),實時的檢測帶有框架和芯材的下盒體,當檢測到下盒體時,第一驅動部2驅動移動部3帶著升降部4和吸持部5同步向下盒體的傳輸方向移動,並在將移動的速度設定為上盒體與下盒體正對且二者速度相同時,保持二者同速移動,且可以保持二者同速運動一定距離;之後,保持與下盒體同速運動的情況下,通過升降部4驅動吸持部5帶著上盒體向
下盒體扣合,以完成扣合工作;最後,復位至初始狀態,以進行下一個上盒體和下盒體的扣合工作,如此往復實現自動生產。
83.綜上,相較於現有技術,本技術提供的上盒體扣合裝置s1可以在連續傳輸下盒體的同時,實現上盒體的扣合工作,無需產線的停止,可以大幅的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可以進一步的促進複合板材的自動化生產。
84.如圖1-圖4所示,在具體實施中,其中所述支撐部1包括第一支座11和第二支座12;所述第二支座12設置有第三驅動部13,所述第二支座12與所述第一支座11的頂部滑動連接,所述第三驅動部13的驅動端與所述第一支座11驅動連接,所述第三驅動部13能夠驅動所述第二支座12相對所述第一支座11沿第二方向f2往復移動;其中,所述第二方向f2與所述第一方向f1垂直,所述第二支座12的頂部與所述移動部3滑動連接。
85.具體地,第二方向f2與第一方向f1同在水平的平面內,且二者垂直,例如以安裝支撐部1的地面為平面的平面內,第二方向f2與第一方向f1為水平垂直的兩個反向。
86.其中,通過將支撐部1設置為第一支座11和第二支座12滑動連接的結構,則當上盒體扣合裝置s1設置在間距較大的上盒體傳輸線s3和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之間時,可以通過第三驅動部13驅動並帶著第二支座12相對第一支座11滑動,使第二支座12帶著移動部3、升降部4以及吸持部5沿第二方向f2往復移動,使吸持部5可以靠近和遠離上盒體傳輸線s3,以及使吸持部5靠近和遠離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再配合上述的上盒體扣合裝置s1的上盒體扣合工作方式,可以實現上盒體與下盒體的扣合工作。
87.如圖3和圖4所示,進一步地,第一支座11可以是塊狀的底座、桁架式支座、框架式支座,且優選為框架式支座,例如矩形的框架式支座,以方便設置驅動部、傳輸線材等零件。與第一支座11類似,第二支座12可以為塊狀的底座、桁架式支座、框架式支座,第二支座12優選的為框架式支座,例如矩形的框架支座,以方便設置驅動部、傳輸線材等零件。第一支座11的頂部可以設置滑軌或滑槽,且滑軌或滑槽是沿第二方向f2水平設置的,對應的第二支座12的底部可以設置滑槽滑軌,這樣二者通過滑槽和滑軌的配合,實現滑動連接;其中,為了使二者不僅可以滑動連接,還能夠避免滑脫,優選滑軌截面為燕尾型或者t字型,滑槽為對應的配合形狀。
88.具體地,第三驅動部13的驅動連接結構可以如下:
89.在第一支座11的頂部或頂部相鄰的側壁沿第二方向f2設置齒條111,第三驅動部13可以為電機驅動,第三驅動部13可以通過支架例如電機支架與第二支座12連接,或者第三驅動部13可以是通過螺栓緊固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二支座12上,第三驅動部13的驅動端設置齒輪,齒輪與齒條111嚙合,這樣在第三驅動部13驅動第一支座11時,可以帶著第二支座12相對第一支座11沿第二方向f2滑動。
90.如圖1-圖4所示,在具體實施中,其中所述第一驅動部2設置在所述支撐部1的頂部,所述第一驅動部2包括第一電機21和絲槓22,所述第一電機21與所述絲槓22連接,所述絲槓22沿所述第一方向f1設置;所述移動部3設置有絲槓螺母31,所述絲槓螺母31與所述絲槓22連接。所述移動部3為框體結構,所述框體結構的相對兩側邊的底部與所述支撐部1的頂部滑動連接,所述第一驅動部2位於所述框體結構的中部框體空間中,所述絲槓螺母31位於所述框體結構的中部框體空間中。
91.具體地,第二支座12上優選為矩形框架形式,其矩形框架沿第一方向f1的兩側邊
框(第一邊框和第二邊框)的底部設置滑軌或滑槽並與第一支座11滑動連接;第三驅動部13的驅動電機設置在矩形框架中,並靠近第一邊框側,且第三驅動部13的高度不高於第二支座12頂表面的高度;第二邊框與第二支座12沿第二方向f2的兩側邊框之間設置支撐座,且支撐座高於第二支座12的頂表面,第一驅動部2的第一電機21安裝在支撐座內,且第一電機21也高於第二支座12的頂表面,絲槓22通過軸承與支撐座轉動連接,並且絲槓22的一端與第一電機21連接,絲槓22高出第二支座12的頂表面,此時第一電機21和絲槓22均位於框體結構的移動部3的框內,且絲槓22與移動部3的框體中設置的絲槓螺母31連接,以實現絲槓22驅動,且為了保證驅動的穩定性,移動部3的絲槓螺母31一側還設置螺套管,使絲槓22穿過絲槓螺母31之後繼續與螺套管連接。
92.其中,通過第一電機21驅動絲槓22的轉動,可以驅動絲槓螺母31帶著移動部3沿第一方向f1往復運動,且可以實現精密、穩定的移動,保證移動部3可以帶著吸持部5以及上盒體可以平穩移動,且可以精準的移動合適距離。
93.如圖1、圖2、圖5和圖6所示,在具體實施中,所述升降部4包括安裝座41、升降體42以及第四驅動部43;所述安裝座41固設在所述移動部3的頂部,所述安裝座41設置豎直的滑動空間44,所述安裝座41的頂部具有連通所述滑動空間44的開口,所述升降體42通過所述開口伸入所述滑動空間44中並與所述安裝座41滑動連接,所述第四驅動部43設置在所述移動部3的頂部並與所述升降體42連接;其中,所述吸持部5的第一端與所述升降體42的頂部轉動連接,所述第四驅動部43能夠驅動所述升降體42帶著所述吸持部5沿豎直方向往復運動。
94.具體地,安裝座41可以與移動部3的頂部通過螺栓連接,以便後續的拆卸維修,安裝座41可以為一齒輪箱,其內部設置有轉動連接的驅動齒輪,並於靠近驅動齒輪的齒邊緣的位置設置豎直貫穿底部和頂部的開口,進而形成滑動空間44;升降體42可以為長條的塊體,並於側壁設置驅動齒條421,升降體42伸入滑動空間44驅動齒條421與驅動齒輪嚙合;第四驅動部43為第二電機,第二電機安裝在移動部3的頂部,並於安裝座41內的驅動齒輪連接,進而通過驅動齒輪與升降體42連接,以驅動升降體42沿豎直方向往復運動,以通過升降體42帶著與其轉動連接的吸持部5上升或下降。
95.需要注意的是,本技術中的所有電機均可以是電機和減速機的集成體,也可以是連接有減速機,此種技術為技術人員所掌握,且安裝方式也為技術人員所掌握,故不再贅述。
96.進一步地,由於吸持部5在第一方向f1具有一定長度(以便可以吸起較大面積的上盒體),所以可以設置多個升降部4,並沿第一方向f1均勻間隔的設置在移動部3的頂部,並分別與吸持部5轉動連接。其中,優選的升降部4的數量可以為三個,三個升降部4中的兩個分別設置在移動部3的沿第一方向f1的兩端,第三個設置在移動部3的沿第一方向f1的中部,以實現均勻分布,並對吸持部5產生均勻的支撐力,另外,為了使三個升降部4能夠穩穩的設置在移動部3的頂部,不僅每個升降部4的安裝座41要與移動部3的頂部通過螺栓連接,三個升降部4的三個安裝座41還可以通過多條連接杆45連接。
97.其中,考慮到成本優選的將第四驅動部43設置為一個,並且可以使第四驅動部43的第二電機靠近任何一個升降部4的安裝座41設置(優選的第二電機設置在中間的升降部4附近),然後可以在第二電機的驅動端連接沿第一方向f1設置的驅動軸431,且驅動軸431上
設置有三個驅動齒輪(三個安裝座41中的驅動齒輪),三個驅動齒輪分別與三個升降體42上設置的驅動齒條421嚙合,這樣第二電機可以同時驅動三個升降體42同步升降,以帶著吸持部5沿豎直方向往復升降。
98.需要說明的是,本技術的多個驅動部的控制可以通過設置於上盒體扣合裝置s1中的控制器以及控制器中預設的程序來控制,也可以是將上盒體扣合裝置s1安裝在符合複合板材生產線中,通過複合板材生產線的控制中心進行控制。
99.實施例二
100.如圖7和圖8所示,本技術實施例二提供一種複合板材生產線,包括:
101.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
102.至少一個上盒體扣合裝置s1;
103.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上盒體扣合裝置s1,包括:
104.支撐部1、移動部3、升降部4、吸持部5、第一驅動部2、第二驅動部6;
105.所述支撐部1設置有所述第一驅動部2;所述移動部3與所述支撐部1的頂部滑動連接,所述移動部3與所述第一驅動部2連接,所述第一驅動部2能夠驅動所述移動部3沿第一方向f1往復移動;所述升降部4設置在所述移動部3的頂部;
106.所述吸持部5的第一端與所述升降部4轉動連接,且轉動軸線與所述第一方向f1平行,所述吸持部5能夠在所述升降部4的驅動下升降,所述吸持部5的第二端為吸持抓52,所述吸持抓52向遠離所述吸持部5的第一端方向延伸;
107.所述第二驅動部6設置於所述升降部4,所述第二驅動部6與所述吸持部5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驅動部6能夠驅動所述吸持部5相對所述升降部4轉動,使所述吸持抓52從所述升降部4的一側翻轉至另一側;
108.上盒體傳輸線s3;
109.其中,所述上盒體傳輸線s3與所述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並行且間隔的設置,所述上盒體扣合裝置s1位於所述上盒體傳輸線s3和所述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之間,所述上盒體扣合裝置s1的吸持抓52能夠運動至第一位置,使所述吸持抓處於所述上盒體傳輸線s3的傳輸平面的下方,所述上盒體扣合裝置s1的吸持抓52能夠運動至第二位置,使所述吸持抓52位於所述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上方。
110.具體地,本實施例中所用的上盒體扣合裝置s1可以參照上述實施例一所述,此處不再贅述。上盒體扣合裝置s1的數量可以根據複合板材生產線的生產節拍的設定而設定,例如可以是1-5個中的任意一個。至於上盒體和下盒體的扣合工作原理可以參考上述實施例一中的上盒體扣合裝置s1的工作原理。
111.相較於現有技術,本技術提供的合板材生產線,其使用了上盒體扣合裝置s1,上盒體扣合裝置s1能夠設置在上盒體傳輸線s3與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之間的位置,工作時能夠通過升降部4和吸持部5的配合,可以在驅動吸持部5上升的過程中通過吸持抓52吸取上盒體傳輸線s3上的上盒體,並且隨著吸持部5上升至高點後,第二驅動部6可以驅動吸持部5翻轉,使吸持抓52帶著上盒體位於複合板材生產傳輸線s2的上方,之後移動部3在第一驅動部2的驅動下,可以帶著升降部4和吸持部5移動,即可以實現上盒體對待扣合的承裝有芯材和框架的下盒體的跟蹤,實現上盒體與下盒體的同速移動和上下位置的對位,最後升降部4可以驅動吸持部5帶著上盒體準確的扣蓋在下盒體上。可見,本技術提供的合板材生產線因
上盒體扣合裝置s1的使用,可以在連續傳輸下盒體的同時,實現上盒體的扣合工作,無需產線的停止,可以大幅的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可以進一步的促進複合板材的自動化生產。
112.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技術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