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反應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7 06:32:21

本實用新型涉及化工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高效反應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物料生產領域中,通常需要採用反應裝置,如,需要採用釜式反應裝置作為物料發生化學反應時所承載的容器,其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橡膠、農藥、染料、醫藥和食品等行業。
通常的,為了加快物料的混合反應過程,需要對物料進行攪拌操作,達到提高物料混合均勻度以及提高物料相互接觸程度的效果。因此,傳統的反應裝置內往往安裝有攪拌裝置,攪拌裝置一般包括依次連接的動力驅動組件、攪拌軸和攪拌槳,攪拌槳伸入至物料中,通過動力驅動組件對攪拌軸提供動力,進而帶動攪拌槳對物料進行攪拌。
然而,傳統的反應裝置依然存在攪拌效果較差的問題,此外,對於某些粘性較大的物料,如,樹脂類的物料,還會發生物料粘結在攪拌槳上的問題。
並且,傳統的反應裝置的釜體內部的物料容易濺射至抽氣管體內,導致鼓氣混合組件被物料堵塞的問題發生。
技術實現要素:
基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混合效果較好、能夠減少粘性物料粘附在攪拌槳上,以及能夠減少釜體內部的物料濺射至抽氣管體內的問題發生,進而可以減少鼓氣混合組件被物料堵塞的問題發生的高效反應裝置。
一種高效反應裝置,包括:
釜體,所述釜體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上封頭及下封頭;
攪拌組件,所述攪拌組件包括安裝架、攪拌電機、攪拌軸及攪拌槳,所述安裝架固定安裝在所述上封頭上,所述攪拌軸的第一端與所述攪拌電機的旋轉 軸連接,所述攪拌軸的第二端伸入至所述釜體內部,所述攪拌軸的第二端與所述攪拌槳連接,所述攪拌電機用於帶動所述攪拌槳轉動;
鼓氣混合組件,所述鼓氣混合組件包括抽氣管體、鼓氣泵體、送氣管體、固定架及鼓氣板體,所述抽氣管體的第一端與所述上封頭連通,所述抽氣管體的第二端與所述鼓氣泵體的進氣端連通,所述送氣管體的第一端與所述鼓氣泵體的出氣端連通,所述固定架安裝在所述下封頭的內側壁上,所述鼓氣板體與所述固定架相固定,且所述鼓氣板體容置於所述釜體內,所述鼓氣板體具有弧形結構,其內中空設置,所述鼓氣板體內設置有鼓氣腔體,所述送氣管體的第二端與所述鼓氣板體連接,並且所述送氣管體的第二端與所述鼓氣腔體連通,所述鼓氣板體上朝向所述攪拌槳的側壁開設有若干鼓氣孔,若干所述鼓氣孔均與所述鼓氣腔體連通,且所述鼓氣孔的延伸方向與所述釜體的中心軸線之間形成銳角;及
物料阻隔組件,所述物料阻隔組件位於所述釜體內部,所述物料阻隔組件包括連接管體及阻隔管體,所述連接管體的第一端與抽氣管體的第一端螺接,所述連接管體的第二端與所述阻隔管體的第一端螺接,所述阻隔管體的第二端朝向所述攪拌軸設置,所述阻隔管體的延伸方向與所述釜體的中心軸線形成夾角,且所述阻隔管體朝向所述攪拌槳的方向逐漸傾斜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連接管體具有圓形管狀結構,所述連接管體的第一端的外側壁開設有第一外螺紋,所述連接管體的第二端的外側壁開設有第二外螺紋,所述抽氣管體的第一端的內側壁開設有第一內螺紋,所述阻隔管體的第一端的內側壁開設有第二內螺紋,所述第一內螺紋與所述第一外螺紋螺接,所述第二內螺紋與所述第二外螺紋螺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連接管位於其第一端的管徑大小等於位於其第二端的管徑大小。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阻隔管體的內側壁設置有若干凸起。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若干所述凸起呈環形陣列分布於所述阻隔管體的內側壁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凸起的端部具有半圓球形結構。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阻隔管體的第一端與所述連接管體的第二端的螺接位置處設置有密封膠層。
上述高效反應裝置通過設置釜體、攪拌組件和鼓氣混合組件,並且在攪拌組件和鼓氣混合組件的協同作用下,能夠達到較好的物料混合效果,此外,通過鼓氣混合組件對攪拌槳的氣流衝擊,能夠減少粘性物料粘附在攪拌槳的情況發生。並且,利用阻隔管體對濺射的物料進行阻隔或阻擋,能夠減少釜體內部的物料濺射至抽氣管體內的問題發生,進而可以減少鼓氣混合組件被物料堵塞的問題發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高效反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在A處的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高效反應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高效反應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高效反應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高效反應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高效反應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高效反應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於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並不限於本文所描述的實施方式。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理解的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於」或「設置於」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 的,並不表示是唯一的實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例如,一種高效反應裝置,包括:釜體,所述釜體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上封頭及下封頭;攪拌組件,所述攪拌組件包括安裝架、攪拌電機、攪拌軸及攪拌槳,所述安裝架固定安裝在所述上封頭上,所述攪拌軸的第一端與所述攪拌電機的旋轉軸連接,所述攪拌軸的第二端伸入至所述釜體內部,所述攪拌軸的第二端與所述攪拌槳連接,所述攪拌電機用於帶動所述攪拌槳轉動;鼓氣混合組件,所述鼓氣混合組件包括抽氣管體、鼓氣泵體、送氣管體、固定架及鼓氣板體,所述抽氣管體的第一端與所述上封頭連通,所述抽氣管體的第二端與所述鼓氣泵體的進氣端連通,所述送氣管體的第一端與所述鼓氣泵體的出氣端連通,所述固定架安裝在所述下封頭的內側壁上,所述鼓氣板體與所述固定架相固定,且所述鼓氣板體容置於所述釜體內,所述鼓氣板體具有弧形結構,其內中空設置,所述鼓氣板體內設置有鼓氣腔體,所述送氣管體的第二端與所述鼓氣板體連接,並且所述送氣管體的第二端與所述鼓氣腔體連通,所述鼓氣板體上朝向所述攪拌槳的側壁開設有若干鼓氣孔,若干所述鼓氣孔均與所述鼓氣腔體連通,且所述鼓氣孔的延伸方向與所述釜體的中心軸線之間形成銳角;及物料阻隔組件,所述物料阻隔組件位於所述釜體內部,所述物料阻隔組件包括連接管體及阻隔管體,所述連接管體的第一端與抽氣管體的第一端螺接,所述連接管體的第二端與所述阻隔管體的第一端螺接,所述阻隔管體的第二端朝向所述攪拌軸設置,所述阻隔管體的延伸方向與所述釜體的中心軸線形成夾角,且所述阻隔管體朝向所述攪拌槳的方向逐漸傾斜設置。
為了進一步對上述高效反應裝置進行解釋說明,例如,又一實施方式的高效反應裝置如下:
請參閱圖1,高效反應裝置10包括釜體100、攪拌組件200及鼓氣混合組 件300,攪拌組件200及鼓氣混合組件300均設置於釜體100上。
請參閱圖1,釜體100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上封頭110及下封頭120,釜體100用於容置加入的物料,並給物料混合攪拌和發生反應提供場合。例如,上封頭110與下封頭120連接後形成釜體100。又如,所述釜體為一體成型結構。又如,在所述釜體的安裝於外部支架的過程中,所述上封頭位於外部支架的上部,所述下封頭位於外部支架的下部。
請參閱圖1,攪拌組件200包括安裝架210、攪拌電機220、攪拌軸230及攪拌槳240,安裝架210固定安裝在釜體100的上封頭110上,攪拌軸230的第一端與攪拌電機220的旋轉軸連接,攪拌軸230的第二端伸入至釜體100內部,如,攪拌軸230的第二端伸入至釜體100的下封頭120內部,攪拌軸230的第二端與攪拌槳240連接,如,攪拌槳240位於釜體100的下封頭120內部,攪拌電機220用於帶動攪拌軸230轉動,進而帶動與攪拌軸230固定的攪拌槳240轉動。當需要對釜體100內的物料進行攪拌混合操作時,控制攪拌電機220帶動攪拌軸230轉動,進而帶動攪拌槳240轉動,利用攪拌槳240的擾流作用,可以起到較好的攪拌混合作用,進而可以對釜體100內的物料進行攪拌混合操作。
請一併參閱圖1及圖2,鼓氣混合組件300包括抽氣管體310、鼓氣泵體320、送氣管體330、固定架340及鼓氣板體350,抽氣管體310、鼓氣泵體320、送氣管體330及鼓氣板體350依次連接,固定架340分別與鼓氣板體350及釜體100的內側壁連接。
請參閱圖2,抽氣管體310的第一端與釜體100的上封頭110連通,抽氣管體310的第二端與鼓氣泵體320的進氣端連通,送氣管體330的第一端與鼓氣泵體320的出氣端連通,鼓氣泵體320通過抽氣管體310將釜體100的上封頭110內的空氣抽入,並進一步地鼓入至送氣管體330內。
請參閱圖2,固定架340安裝在釜體100的下封頭120的內側壁上,鼓氣板體350與固定架340相固定,且鼓氣板體350容置於釜體100的下封頭120內部。鼓氣板體350具有弧形結構,鼓氣板體350的內部中空設置,鼓氣板體350內設置有鼓氣腔體351。送氣管體330的第二端與鼓氣板體350連接,並且送氣 管體330的第二端與鼓氣腔體321連通。鼓氣板體350上朝向攪拌槳240的側壁開設有若干鼓氣孔352,若干鼓氣孔352均與鼓氣腔體351連通,且鼓氣孔352的延伸方向與釜體100的中心軸線之間形成銳角。
需要說明的是,當攪拌組件200對釜體100內的物料進行攪拌操作時,此時,開啟鼓氣泵體320,通過鼓氣泵體320和抽氣管體310將釜體100的上封頭110的空氣抽出,並再次通過鼓氣泵體320將從釜體100的上封頭抽出的空氣鼓入至送氣管體330內,並進一步鼓入至鼓氣板體350的鼓氣腔體321內部,最後,再由與鼓氣腔體321連通的若干鼓氣孔352將氣流鼓入至位於釜體100的下封頭120內的物料中,如此,結合攪拌組件200對物料的攪拌操作,再通過鼓氣混合組件300對攪拌中的物料鼓入釜體100內的空氣,能夠進一步提高擾流效果,且在鼓氣的過程中,能夠加強各物料之間的接觸程度,用於進一步提高物料的混合效果,用於提高反應效率。
此外,由於鼓氣孔352朝向攪拌240設置,且鼓氣孔352的延伸方向與釜體100的中心軸線之間形成銳角,這樣,鼓氣孔352能夠向旋轉中的攪拌槳240噴出高壓氣體,用於衝走粘附在攪拌槳240的粘性物料,或衝走有粘附趨勢的粘性物料,如衝走粘附在攪拌槳240上的樹脂類的物料,進而能夠減少粘性物料粘附在攪拌槳240的情況發生。
上述高效反應裝置10通過設置釜體100、攪拌組件200和鼓氣混合組件300,並且在攪拌組件200和鼓氣混合組件300的協同作用下,能夠達到較好的物料混合效果,此外,通過鼓氣混合組件300對攪拌槳240的氣流衝擊,能夠減少粘性物料粘附在攪拌槳240的情況發生。
為了減少所述釜體內部的物料濺射至所述抽氣管體內的問題發生,進而可以減少所述鼓氣混合組件被物料堵塞的問題發生,例如,請參閱圖3,所述高效反應裝置還包括物料阻隔組件400,物料阻隔組件400位於所述釜體內部,所述物料阻隔組件400包括阻隔管體410及連接管體420,所述連接管體420的第一端與抽氣管體310的第一端螺接,所述連接管體420的第二端與所述阻隔管體410的第一端螺接,所述阻隔管體的第二端朝向所述攪拌軸設置,所述阻隔管體的延伸方向與所述釜體的中心軸線形成夾角,且所述阻隔管體朝向所述攪拌槳 的方向逐漸傾斜設置。所述連接管體具有圓形管狀結構,所述連接管體的第一端的外側壁開設有第一外螺紋,所述連接管體的第二端的外側壁開設有第二外螺紋,所述抽氣管體的第一端的內側壁開設有第一內螺紋,所述阻隔管體的第一端的內側壁開設有第二內螺紋,所述第一內螺紋與所述第一外螺紋螺接,所述第二內螺紋與所述第二外螺紋螺接;又如,所述連接管位於其第一端的管徑大小等於位於其第二端的管徑大小;又如,所述阻隔管體的內側壁設置有若干凸起;又如,若干所述凸起呈環形陣列分布於所述阻隔管體的內側壁上;又如,所述凸起的端部具有半圓球形結構;又如,所述阻隔管體的第一端與所述連接管體的第二端的螺接位置處設置有密封膠層,這樣,利用所述阻隔管體對濺射的物料進行阻隔或阻擋,能夠減少所述釜體內部的物料濺射至所述抽氣管體內的問題發生,進而可以減少所述鼓氣混合組件被物料堵塞的問題發生。
為了減少所述釜體內部的物料濺射至所述抽氣管體內的問題發生,進而可以減少所述鼓氣混合組件被物料堵塞的問題發生,例如,請參閱圖4,所述高效反應裝置還包括物料過濾組件500,所述物料過濾組件500包括框體510及過濾網520,所述框體具有兩端開口的中空結構,所述框體的第一端開口與所述上封頭的內側壁連接,並且所述框體510的第一端開口與所述抽氣管體310的第一端連通,所述過濾網罩設於所述框體的第二端的開口位置處。抽氣管體的第一端設置有若干卡扣,所述框體的第一端的開口邊緣位置處設置有若干扣位,每一所述卡扣一一對應與一所述扣位扣合;又如,所述卡扣設置有嵌置部,所述扣位設置有嵌置孔,所述嵌置部嵌置於所述嵌置孔內;又如,所述過濾網包括過濾網本體及固定環體,所述過濾網本體的邊緣與所述固定環體的內側壁連接,所述固定環體的外側壁與所述框體的第二端開口邊緣位置處連接;又如,所述框體的內側壁設置有若干加強筋;又如,所述加強筋由所述框體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框體的第二端;又如,所述加強筋具有螺旋形結構,這樣,利用所述過濾網的過濾或者阻隔作用,能夠減少所述釜體內部的物料濺射至所述抽氣管體內的問題發生,進而可以減少所述鼓氣混合組件被物料堵塞的問題發生。
為了更好地收集進入至所述鼓氣混合組件內的物料,以減輕物料堵塞問題,例如,請參閱圖5,所述高效反應裝置還包括物料回收組件600,所述物料回收 組件600包括回收管體610及盛放罐體620,所述送氣管體330上開設有漏液口331,所述回收管體610的第一端與所述漏液口331連通,所述盛放罐體為具有一端開口的中空結構,其內形成盛放腔體,所述回收管體的第二端與所述盛放罐體的開口位置處連接,且所述回收管體的第二端與所述盛放腔體連通。所述回收管體具有圓形管狀結構;又如,所述回收管體的內側壁開設有引流斜面,所述引流斜面向靠近所述回收管體的中心軸線傾斜設置;又如,所述引流斜面上開設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由所述回收管體的第一端向所述回收管體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設置;又如,所述盛放罐體遠離所述回收管體的端部開設有出液口;又如,所述物料回收組件還包括接液管體,所述接液管體與所述出液口連通;又如,所述接液管體位置處設置有閥門,這樣,通過回收管體610及盛放罐體620,能夠更好地收集進入至所述鼓氣混合組件內的物料,如進入至所述送氣管體內部的物料,以減輕物料堵塞問題。
為了進一步提高攪拌混合效果,以及減少粘性物料粘附在所述攪拌槳上的問題發生,例如,請參閱圖6,所述高效反應裝置還包括輔助攪拌組件700,所述輔助攪拌組件700包括安裝條710及破流楔720,所述安裝條710具有安裝面711及貼合面712,所述安裝面711與所述攪拌槳240的外側壁連接,所述貼合面712與所述破流楔720的底部連接,所述破流楔720具有兩個弧形曲面結構的破流曲面721,所述破流曲面721由所述破流楔720的底部向所述破流楔的尖部方向延伸設置,兩個所述破流曲面以所述破流楔的中心軸線呈軸對稱分布。所述破流曲面具有弧形曲面結構;又如,所述破流曲面開設有破流槽,所述破流槽由所述破流楔的底部向所述破流楔的尖部方向延伸設置;又如,所述破流槽具有三角形結構的橫截面;又如,所述安裝面設置有若干安裝凸條,所述攪拌槳的外側壁開設有若干安裝凹槽,每一所述安裝凸條一一對應嵌置於一所述安裝凹槽內部;又如,所述安裝凸條具有矩形結構的橫截面;又如,所述安裝面上設置至少三條所述安裝凸條,這樣,利用破流楔720的破流曲面721能夠更好地迎合所述鼓氣孔鼓出的高壓氣流,如,起到對高壓氣流起到引導作用,如此,能夠進一步提高攪拌混合效果,以及減少粘性物料粘附在所述攪拌槳上的問題發生。
為了減少物料在攪拌混合操作時的渦旋現象,並且進一步提高擾流效果,用於提高攪拌混合效果,例如,請參閱圖7,所述高效反應裝置還包括折流組件800,折流組件800包括若干折流杆體810,所述折流杆體810的第一端與所述釜體100的所述下封頭120的內側壁連接,所述折流杆體810的第二端與所述鼓氣板體350遠離所述鼓氣孔的側面連接,且相鄰兩個所述折流杆體之間設置有間隔;又如,所述折流杆體具有空心結構;又如,所述折流杆體具有正多邊形結構的橫截面;又如,所述折流杆體具有正六邊形結構的橫截面;又如,所述折流杆體的側壁上開設有若干通孔;又如,若干所述通孔以所述折流杆體的中心軸線呈放射狀分布;又如,所述上封頭上開設有與所述釜體內部連通的維護孔,這樣,利用若干所述折流杆體810對攪拌過程中的物料進行阻擋,如,對在離心力作用下的物料進行阻擋,能夠減少物料在攪拌混合操作時的渦旋現象,並且進一步提高擾流效果,用於提高攪拌混合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所述釜體內部進行攪拌混合操作的各物料進行化合反應時,且大多數的化合反應都是放熱反應,反應的速率和產品生成的產率也需要依賴反應時放出的熱量,用於提高反應速率和產率。此外,在攪拌過程中,所述攪拌組件會對物料做功,即物料在相互混合攪動的過程中,表現為向外界放出熱量,尤其是粘稠性較強的物料,其放熱現象更明顯,因此,基於上述情況,針對一些依賴較高溫度的化合反應,如依賴於反應自身放熱和攪拌產熱的化合反應,且不需要額外加熱裝置對其進行加熱的反應來說,尤其需要確保所述釜體的保溫性能。進一步的,為了針對一些酸性物料,需要確保所述釜體的內側壁,即直接與酸性物料接觸的所述釜體的內側壁具備較高的耐酸蝕性能,用於延生所述釜體的使用壽命和反應的正常進行。更進一步,所述釜體的外側壁由於經常與腐蝕性物料接觸,如,氣態或液態等形態的腐蝕性物料接觸,因此需要具備較好的耐腐蝕性能,用於更好地保護所述釜體。
為了提高所述釜體的耐酸蝕性能、保溫性能和耐腐蝕性能,例如,請參閱圖8,所述釜體,如,所述釜體的側壁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耐酸蝕層130、保溫層140、支撐層150、配重層160和保護層170,所述耐酸蝕層位於所述釜體的內側壁,並且所述耐酸蝕層直接與物料,如,酸性物料接觸,所述保護層位於 所述釜體的外側壁,即所述保護層直接裸露在外部。
例如,一實施方式的所述耐酸蝕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鐵75份~88份、鈦30份~34份、鉻20份~25份、銻2.5~3.4份、銅份2.3~3.4份、鋅1.5份~2.7份、鋁0.9~1.4份、碳0.15份~0.27份、矽0.25份~0.46份、硼0.12份~0.18份、鈷0.04份~0.09份、磷0.001份~0.03份、硫0.001份~0.03份、鍶0.02份~0.03份、鉍0.03份~0.04份、鈧0.01份~0.02份和釓0.001份~0.002份。
採用鐵75份~88份、鈦30份~34份和鉻20份~25份作為耐酸蝕層的基礎基礎元素,從而能夠使所述耐酸蝕層具備一定的耐酸蝕性能,此外,通過再加入銻2.5~3.4份、銅2.3份~3.4份、鋅1.5份~2.7份、鋁0.9~1.4份、鈷0.04份~0.09份、鍶0.02份~0.03份、鉍0.03份~0.04份、鈧0.01份~0.02份和釓0.001份~0.002份進行復配,還能夠進一步優化所述耐酸蝕層的各項性能,尤其是能夠進一步優化所述耐酸蝕層的耐酸蝕性能,從而能夠更好地抵抗物料的酸蝕,用於進一步提高所述釜體的使用壽命和確保反應的正常進行。
又如,又一實施方式的所述耐酸蝕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鐵75份~80份、鈦33份~34份、鉻24份~25份、銻2.7~3.4份、銅2.7份~3.4份、鋅1.8份~2.5份、鋁1.1~1.4份、碳0.18份~0.27份、矽0.27份~0.46份、硼0.13份~0.18份、鈷0.04份~0.09份、磷0.001份~0.03份、硫0.001份~0.03份、鍶0.02份~0.03份、鉍0.03份~0.04份、鈧0.01份~0.02份和釓0.001份~0.002份。
又如,又一實施方式的所述耐酸蝕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鐵77份、鈦33份、鉻25份、銻3.4份、銅2.7份、鋅1.9份、鋁1.3份、碳0.27份、矽0.46份、硼0.18份、鈷0.04份、磷0.03份、硫0.001份、鍶0.03份、鉍0.04份、鈧0.01份和0.002份。
例如,一實施方式的所述保溫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石膏粉15份~22份、白棉8~20份、巖棉8份~15份,玻璃纖維7份~9份、脲醛樹脂10份~20份、聚丙烯醯胺3.5份~4.5份,玄武巖纖維1份~3份,橡膠泡棉3~5份、氫氧化鎂1份~2份、氨丙基三乙氧基矽烷1份~2份、氧化鋁1份~2份、3,5-二叔丁基-4-羥基苯甲酸甲酯1份~2份、丙綸纖維3~4份、聚硫橡膠1份~2份和十二烷基硫酸鈉0.2~0.8份。
採用如上質量份的各組分可以使所述保溫層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當所述釜體內部的物料發生放熱反應時,並將熱量傳遞至所述耐酸蝕層後,基於所述保溫層具有良好的隔熱和保溫性能,可以限制熱量進一步透過所述釜體,進而避免熱量直接傳遞至外界環境中,確保了所述釜體內部的物料在合適的溫度下進行反應,用於提高反應速率和產品的產率。
又如,又一實施方式的所述保溫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石膏粉17份~21份、白棉17~20份、巖棉10份~15份,玻璃纖維7份~9份、脲醛樹脂10份~20份、聚丙烯醯胺3.5份~4.5份,玄武巖纖維1份~2.5份,橡膠泡棉3.5~5份、氫氧化鎂1.5份~2份、氨丙基三乙氧基矽烷1.5份~2份、氧化鋁1份~2份、3,5-二叔丁基-4-羥基苯甲酸甲酯1份~1.4份、丙綸纖維3.3~4份、聚硫橡膠1份~2份和十二烷基硫酸鈉0.2~0.5份。
又如,又一實施方式的所述保溫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石膏粉19份、白棉17~20份、巖棉15份,玻璃纖維9份、脲醛樹脂20份、聚丙烯醯胺3.8份,玄武巖纖維2.1份,橡膠泡棉4.6份、氫氧化鎂1.7份、氨丙基三乙氧基矽烷2份、氧化鋁1.8份、3,5-二叔丁基-4-羥基苯甲酸甲酯1.4份、丙綸纖維4份、聚硫橡膠1.9份和十二烷基硫酸鈉0.4份。
例如,一實施方式的所述支撐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鐵95份~98份、錳0.4份~0.95份、鉬0.1份~0.5份、鈦0.01份~0.05份、鋁0.02份~0.1份、碳0.06份~0.25份、矽0.1份~0.3份、磷0.05份~0.1份、硼0.001份~0.01份、鉿0.05份~0.5份、鈧0.05份~0.3份、鉻0.05份~0.3份、鎳0.01份~0.05份、鈰0.01份~0.05份、釷0.01份~0.05份和鋯0.01份~0.05份。
可以理解,為了使所述釜體具備較好的保溫性能,需要引入所述保溫層,而所述保溫層的機械強度較差,為了加強所述釜體整體結構的機械強度,需要引入所述支撐層,使其與所述保溫層直接接觸,用於提高所述釜體整體結構的機械強度,以達到安全生產的目的。基於上述情況,這就必須要求所述支撐層具備較高的機械強度和抗形變性能,通過採用如上質量份的各組份,尤其是所述支撐層含有鉿0.05份~0.5份、鈧0.05份~0.3份、鉻0.05份~0.3份、鎳0.01份~0.05份、鈰0.01份~0.05份、釷0.01份~0.05份和鋯0.01份~0.05份,可以改 善傳統鐵合金的機械強度,使其機械強度和抗形變性能更加優良,能夠滿足要求。
又如,又一實施方式的所述支撐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鐵97份~98份、錳0.55份~0.95份、鉬0.35份~0.5份、鈦0.01份~0.05份、鋁0.02份~0.1份、碳0.17份~0.25份、矽0.1份~0.25份、磷0.05份~0.1份、硼0.008份~0.01份、鉿0.1份~0.5份、鈧0.1份~0.3份、鉻0.1份~0.3份、鎳0.02份~0.05份、鈰0.02份~0.05份、釷0.02份~0.05份和鋯0.02份~0.05份。
又如,又一實施方式的所述支撐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鐵97份、錳0.75份、鉬0.5份、鈦0.05份、鋁0.02份、碳0.17份、矽0.25份、磷0.1份、硼0.008份、鉿0.5份、鈧0.2份、鉻0.2份、鎳0.05份、鈰0.05份、釷0.05份和0.05份。
例如,一實施方式的所述配重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鎢85份~95份、鎳30份~60份、鐵15份~40份、鉻1.5份~10份、鉛1.5份~10份、銅1份~6份和鉬0.5份~5份。
可以理解,在生產反應過程中,需要對所述釜體內的物料進行強度較高的攪拌操作,而由於厚度較大且質量較輕的所述保溫層的存在,為了避免所述釜體的整體結構的質量過輕,進而減少外力衝擊對所述釜體的影響,即可以減少所述釜體發生震蕩或位移問題。採用如上質量份的各組分可以使所述配重層具備優良的配重性能,能夠有效地增加所述釜體整體結構的重量,使其與傳統的釜體的重量相同或適配,從而可以提高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性能。
又如,又一實施方式的所述配重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鎢90份~95份、鎳30份~45份、鐵27份~40份、鉻1.5份~2.3份、鉛1.5份~3.3份、銅1份~5.5份和鉬0.5份~4.9份。
又如,又一實施方式的所述配重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鎢92份、鎳38份、鐵29份、鉻2.1份、鉛2.1份、銅3.5份和鉬3.8份。
例如,一實施方式的所述保護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鐵65份~80份、鋰16~18份、鎳18份~25份、鉬3.5份~4份、鉻2份~5份、鈷1份~5份、釩1份~5份、錳1份~2份、銥0.8份~2.5份、鈮0.5份~2.5份、鈧0.3份~2.5份、 鍶0.2份~2.5份、銫0.2份~2.5份、鎢0.2份~2.5份和鈦0.2份~2.5份。
可以理解,所述釜體的外側壁由於經常與腐蝕性物料接觸,如,氣態或液態等形態的腐蝕性物料接觸,因此需要具備較好的耐腐蝕性能,用於更好地保護所述釜體。通過如上質量份的各組分,可以使所述保護層具備良好的防腐蝕性能,進而更好地保護所述釜體,用於延長所述釜體的使用壽命。
又如,又一實施方式的所述保護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鐵65份~70份、鋰16份~16.5份、鎳18~21份、鉬3.5份~3.9份、鉻2份~4.4份、鈷1份~3.9份、釩1份~4.5份、錳1份~1.7份、銥0.8份~2.3份、鈮0.5份~2.2份、鈧0.3份~2.3份、鍶0.2份~2.3份、銫0.2份~2.4份、鎢0.2份~2.1份和鈦0.2份~1.9份。
又如,又一實施方式的所述保護層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鐵65份、鋰16.5份、鎳21份、鉬3.5份、鉻3.5份、鈷2.8份、釩3.7份、錳1.5份、銥2.3份、鈮2.2份、鈧2.3份、鍶2.3份、銫2.4份、鎢0.2份和鈦0.2份。
為了進一步優化所述釜體,如,所述釜體的側壁的結構,例如,所述耐酸蝕層、所述保溫層、所述支撐層、所述配重層和所述保護層的厚度比為(1~1.5):(15~20):(5~5.5):(8~9.8):(0.5~1.2);又如,所述配重層和所述保護層的厚度比為1:15:5:9.5:1.1。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還包括上述各實施例中的技術特徵相互結合所能夠形成的,且能夠實施的高效反應裝置。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徵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徵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徵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範圍。
以上所述實施方式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