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片材處理裝置、圖像形成裝置、片材的摺痕按壓方法與流程

2023-05-26 22:20:36

本發明是對從複印機、印表機等圖像形成裝置依次搬出併集聚成束的片材進行摺疊的裝置,更詳細地說,涉及進行對被折彎的片材束的摺疊環進行按壓以防止摺疊片材在排出後打開的處理的片材處理裝置、具備其的圖像形成裝置以及摺疊片材的摺痕按壓法。
背景技術:
:一般來說,廣泛公知對從圖像形成裝置搬出的片材按份對齊並進行訂書釘裝訂或者折合成冊子狀的處理裝置。這些處理裝置中有利用訂書釘或者粘接劑在片材的中間進行騎馬訂而折合成冊子狀的裝置。在這樣的裝置中,對2、3張至30張左右的片材束進行對摺折彎處理,但在排出後,進行了該折彎處理而成的摺疊環部分會打開,摺疊片材束的集聚量變少。因此,已知有如下的處理:相對於暫時進行了折彎處理的對摺疊片材的摺疊環部分,再次從片材束的環正反面按壓片材束。在本申請人所申請的日本特開2016-11191號公報(對應美國公開2015/0375958a1公報)中,公開了如下的裝置:沿著對摺片材的摺疊環一邊從該摺疊環的上下方向利用分階段地變窄的成對的壓輥進行夾持按壓一邊移動。由此,不像以往那樣僅利用壓輥對片材的摺痕進行按壓,而是通過分階段地按壓的壓輥施加朝向內側的摺痕,在片材的摺痕上產生朝向內側的摺痕而使被摺疊的摺疊片材不易打開,從而實現集聚量的提高。但是經過本發明者的確認可知上述日本特開2016-11191號公報(對應美國公開2015/0375958a1公報)的裝置還有改善的餘地。即,確實通過彼此相向的間隔不同的多列壓輥而向內側施加了摺疊痕紋(日文:折り筋),從而比以往的結構相比變得不易打開,但是若摺疊張數增加,則雖然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產生摺疊痕紋,但在端部附近不怎麼產生摺疊痕紋而無法牢固地摺疊。對此進行闡明,這是因為摺疊片材的摺疊環的寬度方向中央的片材的韌勁(日文:コシ)強、隨著趨向端部而變弱而產生的。另外,也可知特別是與多個間隔不同的壓輥的進入側相比,在搬出側較難產生摺疊痕紋。這推測是因為在進入側在行進方向上還繼續存在片材,在搬出側片材的接續少,摺疊片材的韌勁弱。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是為了上述進一步的改善而完成的,第1課題在於對摺疊片材的摺疊環的寬度方向整個區域進行按壓,並且對寬度方向的端部進行多次按壓,從而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端部也可切實地摺疊。另外,第2課題在於為了切實地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端部而根據需要執行對寬度方向的端部多次按壓的動作。為了解決上述第1課題,在此的公開中,採用以下的結構。一種片材處理裝置,該片材處理裝置具備:一對按壓構件,其對摺疊片材的摺疊環進行按壓;以及支承單元,其在所述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上移動,並且以所述按壓構件相互的間隔在移動方向上分階段地變窄的方式支承多列按壓構件,所述支承單元進行所述摺疊環的片材寬度整個區域移動和片材端局部區域的往復運動來利用按壓構件對摺疊環進行按壓。另外,為了解決上述第2課題,在另一公開中,也採用了以下的結構。一種片材處理裝置,該片材處理裝置具備:一對按壓構件,其對摺疊片材的摺疊環進行按壓;以及支承單元,其在所述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上移動,並且以所述按壓構件相互的間隔在移動方向上分階段地變窄的方式支承多列按壓構件,所述控制部使上述支承單元選擇性地進行通過按壓構件對所述摺疊環的片材寬度整個區域進行按壓的整個區域移動和除了該整個區域移動之外在片材端部區域進行往復運動來對摺疊環的寬度端部進行按壓的端部區域按壓移動。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將圖像形成裝置和內置本發明的摺疊單元的片材處理裝置組合的整體結構的說明圖。圖2是內置有本發明的摺疊單元的片材處理裝置的整體說明圖。圖3是片材處理裝置中的摺疊輥的摺疊處理的說明圖。圖4是從束排出口側觀察對壓輥進行支承的支承單元的移動機構的立體圖。圖5是作為箭頭d的摺疊輥側觀察圖4中的摺疊單元的摺疊單元的立體圖。圖6是從摺疊輥側觀察的對在圖4的摺疊單元內移動的壓輥單元進行支承的支承單元的立體圖。圖7是從摺疊輥側觀察的拆下圖6的支承單元的前上基板的狀態的主視圖。圖8是圖7的壓輥以及導向板附近的放大圖。圖9是用於說明被圖6、圖7所示的支承單元支承的壓輥單元和安裝於其上的導向板的圖,圖9(a)是導向板被定位於第2上壓輥單元的立體圖。圖9(b)是該立體圖的剖視說明圖。圖10示出表示壓輥單元和導向板的定位的其他實施例,圖10(a)是導向板被定位於第1上壓輥單元的支承圖。圖10(b)是該立體圖的剖視說明圖。圖11是圖4至圖10所示的支承壓輥的支承單元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的主視圖。圖12是圖4至圖10所示的支承單元移動到寬度方向中間的狀態的主視圖。圖13是圖4至圖10所示的支承單元的寬度方向的結束狀態的主視圖。圖14是根據圖11至圖13進行階段摺疊而形成有多個折線的片材摺疊冊子的說明圖,圖14(a)是表示通過第1上壓輥和第1下壓輥進行了按壓的狀態的圖。圖14(b)是表示通過第2上壓輥和第2下壓輥進行了按壓的狀態的圖。圖14(c)是表示通過最後的第3上壓輥和第3下壓輥進行了按壓的的狀態的圖。圖15是表示圖14中由壓輥進行了按壓的冊子的圖,圖15(a)示出了圖11至圖13的由支承單元按壓的摺疊片材束且示出了寬度方向端部的摺疊較松的狀態。圖15(b)是支承單元的進入側的片材寬度方向端部的摺疊狀態的說明圖,圖15(c)是支承單元的搬出側的片材寬度方向端部的摺疊時狀態的說明圖。圖16是用於調查圖15的片材端部的摺疊不充分的原因的說明圖。圖17是說明圖11至圖14的支承單元的移動狀態的圖,圖17(a)表示支承單元每在寬度方向上移動一次後排出片材束的動作,圖17(b)是支承單元進入後在搬出側往復之後排出片材束的到圖15為止的存在改善的餘地的支承單元的動作狀態的說明圖。圖18表示本發明的支承單元的動作,圖18(a)表示在支承單元搬出側端部對片材環的一部分往復地按壓的狀態,圖18(b)是表示支承單元在搬出側端部對片材環的一部往復地按壓之後返回到進入側的狀態的說明圖。圖19是表示本發明的支承單元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圖,圖19(a)是表示支承單元分別在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的進入側端部和搬出側的端部進行了往復運動之後排出片材束的狀態的圖,圖19(b)是表示支承單元分別在片材的寬度方向的進入側端部和搬出側的端部進行了往復運動之後、支承單元返回到進入側後排出片材束的狀態的圖。圖20是表示通過支承單元的片材環的寬度方向端部的往復運動使摺痕變得更明確的摺疊片材的圖,圖20(a)表示由支承單元按壓的摺疊片材束,示出了寬度方向端部的摺疊與圖15(a)相比更加牢固的冊子的狀態。圖20(b)是對支承單元的進入側的片材寬度方向端部往復地按壓的摺疊狀態的冊子說明圖,圖20(c)是對支承單元的搬出側的片材寬度方向端部往復地按壓的狀態的冊子說明圖。圖21是為了對圖20的冊子進行後處理(日文:仕上げる)而用於說明圖18及圖19所示的支承單元的移動狀態的圖。圖22是根據摺疊片材的摺疊張數進行支承單元的寬度方向整個區域移動和端部往復運動的流程圖。圖23是包括本發明的片材處理裝置的控制結構說明圖。a圖像形成裝置b片材處理裝置x裝訂位置y摺疊位置bs摺疊片材束bl摺疊環bl1摺疊環前端(摺痕)pa片材束移動方向ub支承單元移動(初始按壓)方向35堆積部40騎馬訂訂書機45摺疊輥49束排出輥50摺疊單元53右側板54左側板55連結角鋼56支承單元57上導軌58下導軌60上滑塊61下滑塊62階段摺疊基板63右帶輪64左帶輪65移動帶66傳動齒輪67馬達輸出齒輪68馬達齒輪單元69單元驅動馬達70壓輥(按壓構件)71第1上壓輥72第1下壓輥73第2上壓輥74第2下壓輥75第3上壓輥76第3下壓輥77壓輥軸78a第1上壓輥軸78b第1下壓輥軸79a第2上壓輥軸79b第2下壓輥軸80a第3上壓輥軸80b第3下壓輥軸81壓輥單元82a第1上壓輥單元82b第1下壓輥單元83a第2上壓輥單元83b第2下壓輥單元84a第3上壓輥單元84b第3下壓輥單元85壓輥框架86a第1上壓輥框架86b第1下壓輥框架87a第2上壓輥框架87b第2下壓輥框架88a第3上壓輥框架88b第3下壓輥框架90壓輥支承臂91a第1上壓輥支承臂91af臂鉤91b第1下壓輥支承臂92a第2上壓輥支承臂92af臂鉤92b第2下壓輥支承臂93a第3上壓輥支承臂93b第3下壓輥支承臂94支承臂長孔95先行單元側板96後行單元側板97先行側板開口98後行側板開口100第1折線100ht原始位置位置(hp)側端部100et末端位置(ep)側端部101第2折線101ht原始位置位置(hp)側端部101et末端位置(ep)側端部102最後折線103端部摺痕115片材處理裝置控制部124摺疊片材階段摺疊控制部(控制部)140壓輥託架141a第1上壓輥託架141b第1下壓輥託架142a第2上壓輥託架142b第2下壓輥託架143a第3上壓輥託架143b第3下壓輥託架144託架長孔145a框架切口部右145b框架切口部左146壓輥按壓彈簧147a第1上壓輥按壓彈簧147b第1下壓輥按壓彈簧148a第2上壓輥按壓彈簧148b第2下壓輥按壓彈簧149a第3上壓輥按壓彈簧149b第3下壓輥按壓彈簧157輥託架軸158e形環160壓輥彈簧支座161a第1上壓輥彈簧支座161b第1下壓輥彈簧支座162a第2上壓輥彈簧支座162b第2下壓輥彈簧支座163a第3上壓輥彈簧支座163b第3下壓輥彈簧支座180單元調整螺釘181a第1上壓輥單元調整螺釘181b第1下壓輥單元調整螺釘182a第2上壓輥單元調整螺釘182b第2下壓輥單元調整螺釘183a第3上壓輥單元調整螺釘183b第3下壓輥單元調整螺釘185基板調整孔186b第1下框架調整孔187b第2下框架調整孔188b第3下框架調整孔201導向板201a第1上導向板201b第1下導向板202a第2上導向板202b第2下導向板203導向部203a第1上導向部203b第1下導向部204a第2上導向部204b第2下導向部205導向傾斜部205a第1上導向傾斜部205b第1下導向傾斜部206a第2上導向傾斜部206b第2下導向傾斜部207導向上遊部207a第1上導向上遊部207b第1下導向上遊部208a第2上導向上遊部208b第2下導向上遊部209導向下遊部209a第1上導向下遊部209b第1下導向下遊部210a第2上導向下遊部210b第2下導向下遊部211導向突出部211a第1上導向突出部(凸部)213導向卡定部213a第1上導向卡定部300框架上遊側面302上遊側切口部304第1上導向板下遊側面306下遊側突出部(凸部)bw片材束寬度ubt1支承單元端部移動ubt2支承單元端部移動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根據圖示的實施方式詳細說明本發明。圖1所示的圖像形成系統由圖像形成裝置a和片材處理裝置b構成,在片材處理裝置b裝入有摺疊單元50。[圖像形成裝置的結構]圖1所示的圖像形成裝置a從供紙部1將片材向圖像形成部2輸送,在由圖像形成部2對片材進行了印刷後,從主體排出口3將片材搬出。供紙部1將多個尺寸的片材收納於供紙盒1a、1b,並將指定的片材一張一張地分離,向圖像形成部2進給。圖像形成部2例如配置有靜電鼓4、在靜電鼓4的周圍配置的列印頭(雷射發光器)5、顯影器6、轉印充電器7以及定影器8,在靜電鼓4上通過雷射發光器5形成靜電潛像,在該靜電潛像上通過顯影器6附著墨粉,通過轉印充電器7向片材上轉印圖像,並通過定影器8進行加熱定影。這樣形成了圖像的片材被從主體排出口3依次搬出。圖示9是循環路徑,是如下的雙面印刷的路徑:從定著器8將在表面側進行了印刷的片材經由主體轉向路徑10進行了正反翻轉之後,再次向圖像形成部2進給,對片材的反面側進行印刷。這樣進行了雙面印刷的片材在主體轉向路徑10進行了正反翻轉之後,被從主體排出口3搬出。圖示11是圖像讀取裝置,通過掃描單元13對放置在稿臺12上的原稿片材進行掃描,並經反射鏡、聚光透鏡由光電轉換元件14進行電讀取。該圖像數據在由圖像處理部進行了例如數字處理之後,傳送到數據儲存部17,並向上述雷射發光器5發送圖像信號。另外,圖示15是原稿輸送裝置,是將收容於原稿堆積器16的原稿片材向稿臺12進給的送紙裝置。在上述結構的圖像形成裝置a中設置有控制部(控制器),從控制面板18設定圖像形成條件,例如指定片材尺寸、指定彩色/黑白印刷、指定列印份數、指定單面/雙面印刷、指定放大/縮小印刷等列印輸出條件。另一方面,在圖像形成裝置a中構成為,由上述掃描單元13讀取的圖像數據或者從外部的網絡傳送的圖像數據被存儲在數據儲存部17,從該數據儲存部將圖像數據向緩衝存儲器傳送,並從該緩衝存儲器19依次向雷射發光器5移送數據信號。[片材處理裝置的結構]與上述的圖像形成裝置a連結的片材處理裝置b如圖2所示在殼體20具備上述第1排紙託盤21和第2排紙託盤22,並設置有具有與主體排出口3相連的搬入口23的片材搬入路徑p1。在搬入輥24的下遊側配置有對片材的搬入進行檢測的搬入傳感器sen。該片材搬入路徑p1在殼體20中由大致水平方向的直線路徑構成。而且,配置有從該片材運入路徑p1分支並將片材向反轉方向移送的第1轉向搬送路sp1和第2轉向搬送路sp2。而且,第1轉向搬送路sp1在路徑下遊側從片材搬入路徑p1分支,第2轉向搬送路sp2在路徑上遊側從片材搬入路徑p1分支,兩個搬送路相互隔開距離地配置。在這樣的路徑結構中,在片材搬入路徑p1配置有搬入輥24和排紙輥25。排紙輥25能夠進行正反轉。另外,在片材搬入路徑p1配置有向第2轉向搬送路sp2引導片材的路徑切換片(未圖示),其與螺線管等工作機構連結。另外,在片材搬入路徑p1中,對來自搬入口23的片材例如一張一張地進行穿孔處理的單張穿孔單元28配置在搬入輥24和搬入傳感器sen1的下遊側。[第1轉向搬送路sp1的結構]如圖2所示,第1轉向搬送路sp1如以下方式構成。在片材搬入路徑p1的出口端設置有排紙輥25,並設置有對該排紙輥25的片材進行裝載支承的處理託盤29。在該處理託盤29的上方,正反轉輥30配置為在與託盤上的片材接觸的位置和與託盤上的片材分離的待命位置之間升降自如。該正反轉輥30被連結並控制成,在片材進入處理託盤29上時沿該圖順時針方向旋轉,在片材後端從排紙輥25排出並進入到託盤上之後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因此,在處理託盤29上構成了第1轉向搬送路sp1。在該處理託盤29的排紙方向後端部,配置有端面裝訂訂書釘裝置33。該訂書釘裝置33對集聚在處理託盤29上的片材束的後端緣的1處或多處進行訂書釘裝訂。進行了裝訂處理的片材束向第1排紙託盤21排出。[第2轉向搬送路的結構]對從上述片材搬入路徑p1分支的第2轉向搬送路sp2的結構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該第2轉向搬送路sp2是如下的搬送路:在片材被排紙輥25夾持的狀態下從正轉起進行反轉來對轉向搬送來的片材進行引導。如圖2所示,該搬送路在殼體20中沿大致鉛垂方向配置,在路逕入口配置有搬送輥36,在路徑出口配置有出口搬送輥37。另外,在第2轉向搬送路sp2的下遊側設置有堆積部35,該堆積部35構成對從該搬送路輸送的片材按份對齊並暫時集聚。圖示的堆積部35由移送片材的搬送導向件構成。在該堆積部35配置有騎馬訂訂書機40和摺疊輥45。以下依次對這些結構進行說明。[堆積部的結構]堆積部35由對片材的搬送進行導向的導向構件形成,並構成為將片材裝載收納在該導向件上。圖示的堆積部35與第2轉向搬送路sp2相連,在殼體20的中央部沿大致鉛垂方向配置。由此使裝置構成得小型緊湊。該堆積部35形成為在內部收納最大尺寸片材的長形狀,尤其是圖示的結構構成為以向配置後述的騎馬訂訂書機40和摺疊輥45(45a、45b)的一側突出的方式彎曲或折彎的形狀。在上述堆積部35的搬送方向後端側連接設置有與上述的第2轉向搬送路sp2的出口端疊置的轉向進入路35a。這是為了通過使從第2轉向搬送路sp2的出口搬送輥37輸送的搬入(後續)片材的前端與支承於該堆積部35的裝載完(先行)的片材的後端疊置來確保集聚的片材的頁順序。另外,在堆積部35中,作為對片材的搬入方向前端進行限制的止動機構的前端限制構件(以下,稱為止動件38)配置在導向件下遊側,該止動件38以能夠沿著堆積部35移動的方式支承於導軌等,構成為通過未圖示的移位機構而移動到將片材向堆積部35搬入的位置、在集聚方向的中間進行裝訂的位置以及通過摺疊輥45進行摺疊的位置。另外,在堆積部35的搬送方向中間設置有對片材進行整合的整合構件39,其在每次搬入片材時按壓側緣來進行整合。[騎馬訂訂書機的說明]接著,位於該堆積部35的上方的騎馬訂訂書機40由將訂書針釘入片材束的驅動單元41以及將釘入的訂書針的腳部相互向相向的方向折彎的打彎單元42構成,各個單元配置在隔著堆積部35相向的位置,通常在片材長度的2分之1的圖示x的裝訂位置對片材進行裝訂。此外,該騎馬訂訂書機40除了使用金屬的針來作為裝訂片材束的訂書針之外,也可以通過紙制的紙制針、不使用針的壓接、在片材上設置切口來進行裝訂。[摺疊輥的說明]下面,對摺疊輥45的結構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在上述的騎馬訂訂書機40的下遊側配置的摺疊位置y,具備將片材束折合的摺疊輥45以及向該摺疊輥45的夾持位置插入片材束的折刀46。參照圖3,摺疊輥45由相互壓接的上壓接輥45a和下壓接輥45b構成,該上壓接輥45a和下壓接輥45b形成得比大致最大片材的寬度稍長。該摺疊輥45由未圖示的壓縮彈簧向相互壓接的方向施力。上述一對摺疊輥45由橡膠輥等摩擦係數比較大的材料形成。在上述的摺疊輥45的壓接位置,以能夠進退的方式配置有朝向該位置進入的折刀46。在通過騎馬訂訂書機40將片材束進行了騎馬訂之後,該折刀46以將該裝訂位置推入摺疊輥45的方式移動,摺疊輥45與該動作連動地壓接旋轉,從而將騎馬訂片材折彎而使其對摺。在這中途,折刀46返回到原來的位置,以便下一個片材束的搬入。折刀46的移動位置在圖2中表示為摺疊位置y,該位置與片材成束地由裝訂針進行了裝訂的位置x一致。在此,根據圖3,說明被堆積或者被堆積並進行了騎馬訂裝訂的片材束的摺疊處理步驟。片材被止動件38卡定而成為束,該止動件38上升,從而通過騎馬訂訂書機40對片材的片材的搬送方向中間的位置進行裝訂處理。在裝訂處理後,使此次被裝訂了的片材束下降,並停止止動件38以使片材裝訂位置為摺疊位置。該狀態在圖3(a)中示出。該位置停止成與摺疊輥45的上壓接輥45a和下壓接輥45b的壓接位置一致。之後,通過未圖示的驅動馬達使上壓接輥45a和下壓接輥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轉,折刀46以向壓接位置推入的方式移動。該狀態在圖3(b)中示出。然後,如圖3(c)所示,接著使上壓接輥45a和下壓接輥45b在相同的方向上繼續旋轉,折刀46在壓接位置近前暫時停止。這次折刀46向原來的返回方向移動而退避。之後,當使上壓接輥45a和下壓接輥45b進一步在相同的方向上繼續旋轉時,如圖3(d)所示,摺疊片材束bs畫出一定的環bl地被摺疊處理。該片材束形成作為由折刀46頂出的摺痕的摺疊環前端bl1、以該摺疊環前端bl1為中心向上方鼓出的上方環bl2、以該摺疊環前端bl1為中心向下方鼓出的下方環bl3、按壓片材以保持環的環基端部bl4,在該狀態下暫時停止。另外,因摺痕而產生環是因為片材束自身在摺痕位置作用有欲向外側打開的力。因此,摺疊片材束bs的張數越多,欲打開而展開的力越強,若保持該狀態不變地排出,則片材束會打開,因此本申請的裝置進行如下所述的利用壓輥70依次對環部分分階段地進行按壓而折入的階段摺疊。[摺疊單元的說明]自此開始說明用於防止進行了上述摺疊處理的摺疊片材束bs打開的作為本發明的片材處理裝置的一部分的摺疊單元50。圖4是從排出側觀察該單元的立體圖。圖5是從圖4的箭頭d所示的摺疊輥45側觀察的立體圖。另外,參照作為從摺疊輥45側觀察的立體圖的圖6和作為主視圖的圖7,說明在該摺疊單元50內在摺疊片材寬度方向上沿著摺疊環移動的支承單元56。之後,利用圖8至圖10,說明位於壓輥70之間的導向板201以及壓輥70的關係,根據圖11至圖14,對階段摺疊的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回到圖2,摺疊單元50配置成橫穿摺疊輥45的下遊側的摺疊片材搬送通路bp。更詳細而言,該摺疊單元50通過作為間隔不同的壓輥的壓輥70,對由摺疊輥45將摺疊片材束bs折彎成摺疊狀態的片材束進行按壓來進行摺疊處理。該摺疊單元50與在片材寬度方向上具有摺痕且具有一定的環的摺疊片材束bs的摺痕相對。另外,在圖2的摺疊單元50的前後分別配置有束搬入檢測傳感器(sen3)129和束排出傳感器(sen4)131,該束搬入檢測傳感器(sen3)129對由摺疊輥45折入並搬送的摺疊片材的背部及側面(日文:小口)進行檢測,該束排出傳感器(sen4)131對從束排出輥49的排出進行檢測。此外,圖2的摺疊單元50設置在摺疊輥45與作為向機外排出的排出構件的束排出輥49之間,但只要橫穿摺疊片材搬送通路bp即可,也能夠裝配在束排出輥49的下遊側。如圖4所示,該摺疊單元50由配置於裝置的一方的右側板53、與其相向的左側板54、以及在其上方將它們連結的連結角鋼55構成了整個裝置的框架。在該右側板53與左側板54之間配置有支承單元56,該支承單元56是對在該側板之間往復移動的多列壓輥70進行支承並移動的單元。該支承單元56在側板之間的往復移動是沿著在右側板53與左側板54之間位於上方的上導軌57和下導軌58滑動而進行的。即,被支承為能夠以如下方式移動:安裝於支承單元56的上方的上滑塊60在上導軌57滑動,安裝於支承單元56的下方的下滑塊61在下導軌58滑動。另外,在上述支承單元56的上方,移動帶65張設在該裝置的右側板53與左側板54之間。如圖4所示,右帶輪63位於右側板53側、左帶輪64位於左側板54側來卷繞移動帶65。而且,該移動帶65的一端由帶固定部65b固定於支承單元56的上端。因此,當使移動帶65移動而使帶固定部65b從裝置近前(左側)向裡側(右側)移動時,支承單元56也沿著上導軌57及下導軌58從圖4的裝置近前(左側)向裡側(右側)移動。當使移動帶65沿反方向移動時,帶固定部65b也沿反方向移動,支承單元56也沿反方向移動。此外,對於該機構,在隨後說明的多列壓輥70在從寬變窄方向上移動而對摺疊環分階段地按壓的方向上,設之後將要移動的一側為下遊側,設移動過的一側為上遊側。換言之,圖4的從左向右為移動方向(箭頭ub方向),設右側為下遊側,設左側為上遊側。另外,在卷繞移動帶65的左帶輪64上,能夠正反轉的單元驅動馬達69安裝在設置於左側板54的馬達齒輪單元68。該單元驅動馬達69的旋轉驅動從馬達輸出齒輪67經由設置於馬達齒輪單元68的傳動齒輪66與移動帶65的左帶輪64連結。因此,通過單元驅動馬達69的驅動旋轉方向的選擇,支承單元56也能夠選擇性地移動,以便從裝置近前側(左側)向裡側(右側)按壓摺疊環,反之從裡側(右側)向近前側(左側)返回。此外,如圖5所示,在支承單元56的左側板54側(在圖5中為右側)的上方端部附近,設置有表示位於靠左側板54的位置的原始位置(hp)位置這一情況的單元標記107。當由原位傳感器108檢測出該單元標記107時,支承單元56位於原始位置(hp)。從該位置沿圖5的空白箭頭ub進行單元移動而對摺疊環分階段地進行按壓。而且,當支承單元56從該原始位置(hp)向箭頭ub方向移動時,利用內置於單元驅動馬達69的未圖示的脈衝發生器來判別該位置,判別其位於靠近右側板53的折返位置。在該折返位置,使單元驅動馬達69反向旋轉,此次控制成使支承單元56朝向原始位置(hp)移動。因此,支承單元56成為通過移動帶65等進行移動的單元移動構件。[支承單元的結構]下面,對圖示左右移動的支承單元56的結構進行說明。圖5是從摺疊輥45側觀察的圖,支承單元56由構成該單元的背面側的單元基板62a(圖4)、上下分割的前上基板62b和前下基板62c、其側方由先行單元側板95和後行單元側板96、其上下由單元頂板59a和單元底板59b包圍。如圖6所示,在先行單元側板95上設置有開口得比較大的先行側板開口97,在後行單元側板上設置有設定得比先行側板開口97窄的後行側板開口98。這些開口是為了供支承單元56夾著片材的摺痕地移動而設置的,從先行側板開口97側開始摺疊環bl的按壓。根據圖6和圖8,對該支承單元56的內部進行說明,為了進行說明而省略了前上基板62b。首先,從先行單元側板95側朝向後行單元側板96設置有多列壓輥(對該壓輥進行統稱,用附圖標記70表示)對,在本實施例中壓輥對由3列構成。這些壓輥70在其每列上成對的輥之間(摺疊環厚度方向)的間隔不同。即,第一列的輥配置有第1上壓輥71和第1下壓輥72,第1上壓輥71和第1下壓輥72配置在以片材摺痕位置為中央在大致相等的相向位置隔開規定間隔的位置。這些壓輥70如後述那樣構成為壓輥單元81,該壓輥單元對壓輥70進行支承。圖示的結構中,作為第1上壓輥71的軸的第1上壓輥軸78a安裝在對其進行支承的第1上壓輥支承臂91a,該第1上壓輥支承臂91a由模製構件構成,安裝於利用金屬板折彎加工成中空的第1上壓輥框架86a而單元化。並且,在上述第1上壓輥71與第1上壓輥框架86a的頂板之間配置有第1上壓輥按壓彈簧147a,該第1上壓輥按壓彈簧147a始終對該第1上壓輥71向按壓摺疊環的方向(圖8的下方向)施力。另外,在上述第1上壓輥支承臂91a設置有支承臂長孔94。因此,第1上壓輥軸78a能夠在該範圍內移動,在安裝於支承單元56時,該支承臂長孔94對第1上壓輥71的移動進行限制。另外,位於隔著摺疊片材的摺疊環bl相向的位置的第1下壓輥72也與上述相同,作為第1下壓輥72的軸的第1下壓輥軸78b安裝在對其進行支承的第1下壓輥支承臂91b。該第1下壓輥支承臂91b也由模製構件構成,安裝於利用金屬板折彎加工成中空的第1下壓輥框架86b而單元化。另外,同樣地,在上述第1下壓輥72與第1下壓輥框架86b的頂板之間配置有第1下壓輥按壓彈簧147b,該第1下壓輥按壓彈簧147b始終對該第1壓輥72向按壓摺疊環的方向(圖8的上方向)施力。並且,上述第1下壓輥支承臂91b設置有支承臂長孔94。因此,第1下壓輥軸78b能夠在該範圍內移動,在安裝於支承單元56時,該支承臂長孔94對第1下壓輥72向上方的移動進行限制。另外,對第2列的第2上壓輥73進行支承的第2上壓輥單元83a以及對第2下壓輥74進行支承的第2下壓輥單元83b、還有第3列的對第3上壓輥75進行支承的第3上壓輥單元84a以及對第3下壓輥76進行支承的第3下壓輥單元84b也與第1列相同地成為單元相互相向的結構。因此,各個壓輥70支承於壓輥支承臂90而與壓輥按壓彈簧146一同作為壓輥單元81預先組裝而單元化,該壓輥單元81向支承單元56的裝入能夠容易地進行。此外,根據圖9再次對該壓輥70的單元結構進行說明。[支承單元中的各壓輥的關係]下面,對支承單元中的各壓輥70的關係進行說明。如圖7清楚地示出的那樣,第1上壓輥71與第1下壓輥72的輥相互的間隔l1始終保持為恆定。本實施例中,該l1設定為大致14毫米。另外,圖8所示的第1上壓輥按壓彈簧147a以及第1下壓輥按壓彈簧147b設定為,在兩輥接觸的狀態下各施加大致4.0千克的載荷。另外,若圖7所示,第2上壓輥73與第2下壓輥74的輥相互的間隔l2也始終保持為恆定。在本實施例中,該l2設定為大致7毫米。另外,圖8所示的第2上壓輥按壓彈簧148a以及第2下壓輥按壓彈簧148b設定為,在兩輥接觸時,各施加大致4.0千克的載荷。如以上這樣,第1列的第1上壓輥71和第1下壓輥72如圖7所示分離規定各間隔l1(在本實施例中為大致14毫米),第2列的第2上壓輥73和第2下壓輥74同樣地分離規定間隔l2(在本實施例中為大致7毫米)分離。這是通過支承各壓輥70的壓輥支承臂90的支承臂長孔對其移動範圍進行限制並且設定了第1列、第2列的壓輥單元81向支承單元的安裝位置。因此,由此第1列、第2列的壓輥70被定位限制成相互之間不會超過規定地變得過窄。但是,本實施例中的作為最後一列的第3列的第3上壓輥75和第3下壓輥76如圖6至圖9所示,以能夠始終壓接的方式被彈性施力。這將第3列的壓輥單元81的位置限定成輥間隔l3=0。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圖8的第3上壓輥按壓彈簧149a以及第3下壓輥按壓彈簧149b也設定成在輥接觸位置各施加大致4.0千克的載荷。由此,一邊對摺疊片材束bs的摺疊環(環前端的摺痕bl1)在兩側施加超過4千克的載荷,一邊進行由壓輥70依次按壓摺疊環的階段摺疊。因此,各壓輥70在按壓片材的方向上施力。後面根據圖11至圖13對該階段摺疊的動作進行說明。[導向板的說明]在此,根據圖6至圖8對配置在各個壓輥70之間而對摺疊環進行引導的導向板201進行說明。如圖所示,在第1列的第1上壓輥71與第2列的第2上壓輥72之間配置有第1上導向板201a,在第2上壓輥72與第3列的第3上壓輥75之間配置有第2上導向板202a。另外,在與其隔著摺疊環相向的位置,在第1列的第1下壓輥72與第2列的第2下壓輥74之間配置有第1下導向板201b,在該第2下壓輥74與第3列的第3下壓輥76之間配置有第2下導向板202b。該各個導向板201的前端具有延伸到各壓輥70的周面的導向部203,基端部側安裝於壓輥單元81。利用圖9對該安裝的構造加以說明,在通過支承單元56的移動(圖8圖中的沿箭頭ub方向的移動)使壓輥70移動時,該導向部203根據該壓輥70相向的間隔進行定位,由該壓輥70和導向板201的導向部203形成為漏鬥截面(以第3列輥為頂點的等腰三角形)形狀,從而防止摺疊環端部被捲入到各壓輥70之間。下面,尤其根據圖8,對壓輥70與形成於導向板201的前端側的導向部203的位置關係進行說明。如圖所示,導向板201上下各2組排列有4個,對這其中的配置在第1上壓輥71與第2上壓輥73之間的第1上導向板201a進行說明。該第1上導向板201a的前端突出,從而形成了從位於第1上壓輥71與第2上壓輥73之間的第1上導向突出部(凸部)211a側延伸而突出的第1上導向部203a。該第1上導向部203a具有從第1上壓輥71(下遊)側的第1上導向下遊部209a朝向第2上壓輥73(上遊)側向圖示下方傾斜的第1上導向傾斜部205a。該延伸和傾斜是為了防止摺疊環bl的端部被捲入到第1上壓輥71與第2上壓輥73之間或發生卡掛而設置的。第1上壓輥71、第2上壓輥73與第1上導向部的關係配置成如下的關係:在與相對於上述第1上導向傾斜部205a位於下遊側的第1上壓輥71的支承單元56移動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通過作為下遊側的第1上壓輥71的中心軸的第1上壓輥軸78a的垂線n上,在該下遊側的第1上壓輥71的周面上成大致直角的切線t與上述第1導向傾斜部205a交叉(t的箭頭抵接的關係)。此外,該情況下的切線t只要是在對摺疊環bl端部進行導向的範圍內即可。另外,上述第1上導向傾斜部205a與位於其上遊側的第2上壓輥73的關係分別配置成如下的關係:第1上導向上遊部207a與由直線m和垂線n包圍的第1上導向傾斜部205a的上遊側的第2上壓輥73的周面的範圍對應,該直線m是通過作為該第2上壓輥73的中心軸的第2上壓輥軸79a的沿著上述支承單元56的移動方向的直線,該垂線n與該直線m大致成直角(pt箭頭抵接的關係,實質上位於第2上壓輥73的圖8左下的1/4的周面的範圍的關係)。通過設為上述的關係,由此,該導向部203在支承單元56的移動方向上延伸而使前後的壓輥70周面露出,從而整體上呈漏鬥截面狀(以下遊側為底邊、以上遊側為頂點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狀)地對摺疊環進行引導,能夠比較平穩地進行分階段的折入。[導向板向壓輥單元的安裝]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導向板201的導向部與各壓輥70設定為上述的關係,因此需要進行相互的準確的定位。由此,具有如圖9所示的安裝結構。圖9(a)是導向板被定位於第2上壓輥單元的立體圖。圖9(b)是該立體圖的剖視說明圖。圖10是圖9的安裝結構的變形例。以下,進行說明。在此前面多少有所提及,先對第2上壓輥單元83a追加說明。如圖9(a)所示,第2上壓輥單元83a具有:能夠旋轉的第2上壓輥73,其按壓摺疊環bl;第2上壓輥框架87a(框架),在其內壁以能夠滑動的方式保持對該第2上壓輥73進行支承的第2上壓輥託架142a。在該第2上壓輥框架87a與上述第2上壓輥託架142a之間,如圖所示,對第2上壓輥73向片材按壓方向施力的第2上壓輥按壓彈簧148a(彈性彈簧)經由第2上壓輥彈簧支座162a左右安裝有2個。並且,在圖示的第2上壓輥框架87a的左右面上安裝有第2上壓輥支承臂92a,該第2上壓輥支承臂92a利用支承臂長孔94以能夠移動的方式支承上述的第2上壓輥73的第2上壓輥軸79a。該第2上壓輥支承臂92a的安裝是通過與其嵌合的臂鉤92af而卡定在設置於第2上壓輥框架87a的側部的開口。另一方面,固定於第2上壓輥託架的輥託架軸157也通過e形環158以能夠移動的方式安裝於第2上壓輥支承臂92a的支承臂長孔94。由此,單元化而構成第2上壓輥單元83a。由此,如圖9(a)所示,第2上壓輥支承臂92a由臂鉤92af卡定而單元化,因此能夠在該狀態下裝配到支承單元56而利用螺釘89容易地進行安裝。對於該結構,圖6至圖8的所有的壓輥單元81都相同。另外,第2上壓輥單元83a在其頂部安裝有第2上壓輥單元調整螺釘182a,以便能夠對支承單元56進行位置調整。以上,能夠將使第2上壓輥73、對其施力的第2上壓輥按壓彈簧148a等單元化的第2上壓輥單元83a安裝於支承單元56,因此裝配變得容易。另外,第2上壓輥單元83a設置有能夠相對於支承單元56上下進行調整的第2上壓輥單元調整螺釘182。由此能夠相對於摺疊環bl設定最適當的按壓位置。下面,對相對於上述的第2上壓輥單元83a位於支承單元56移動方向的下遊側的第1上導向板201a的安裝結構進行說明。如圖9(a)的立體圖所示,在第2上壓輥單元83a的第2上壓輥框架87a的上遊側的外壁,設置有將框架的一部分如圖所示切去而形成的框架切口部右145a和框架切口部左145b。相對於該切口,在第1上導向板201a的第2上壓輥單元83a側面(下遊側面/裡面)形成有第1上導向突出部(凸部)211a,該第1上導向突出部(凸部)211a在第1上導向部203a的上方的安裝部側朝向第2上壓輥單元83a突出。另外,如圖9(b)的剖視說明圖清楚地示出的,在第1上導向板201a的第1上導向部203a的相反側的上端部,設置有與第2上壓輥單元83a的上端部嵌合的導向卡定部213a。該第1上導向突出部(凸部)211a與將上述的框架的一部分如圖所示切去而形成的框架切口部右145a和框架切口部左145b配合,並且導向卡定部213a與第2上壓輥單元83a的上端部嵌合,從而能夠在單元組裝時設定第2上壓輥73與該第1上導向板201a的位置關係。由此上導向板201a的第1上導向部203a與第2上壓輥73的位置關係能夠高精度地設定。此外,圖示的結構中,上導向板201a的安裝不是該凹凸關係,由而是由第2上壓輥單元83a和第1上壓輥單元82a夾持,從而特別是即使沒有安裝螺釘等也能夠容易地安裝。根據以上的結構,能夠高精度地進行第1上導向板201a的第1導向部203a與第2上壓輥73的位置對齊。對於這些結構,其他各導向板201和該導向板201的上遊側的壓輥單元81也同樣地構成。由此,利用凹凸部相互的嵌合,能夠容易且在保持位置精度的同時安裝防止在將摺疊環的壓輥70對成列配置時片材端部被捲入到其前後的壓輥70之間的導向板201。下面,根據圖10說明圖9的變形例。在圖9中,將第1上導向板201a安裝在位於其上遊側的第2上壓輥單元83a,而圖10的結構中,通過位於下遊側的第1上壓輥單元82a對該上導向板201a進行定位並安裝。此外,該變形例也在保持第1上壓輥71的第1上壓輥支承臂91a通過與第1上壓輥框架86a的側部切口卡合的臂鉤91af而單元化等點上與圖9的結構相同。在圖10所示的第1上壓輥單元82a的第1上壓輥框架86a設置有在框架上遊側面300呈長方形形狀地切出的上遊側切口部302。設置成設置於第1上壓輥單元82a的下遊側面的下遊側突出部(凸部)306與該上遊側切口部302嵌合。由此能夠高精度地設定上導向板201a的第1上導向部203a與第1上壓輥71的位置關係。[支承單元的動作說明]接下來,根據圖11至圖13對摺疊單元50內的支承單元56對摺疊片材束bs的搬入、分階段的按壓動作進行說明。該圖11至圖13為從束排出口側觀察的支承單元56,為了便於說明而省略了該支承單元56的單元基板62a。圖11示出了支承單元56位於原始位置(hp)以備摺疊片材束bs的搬入而待命的狀態。圖12示出了支承單元56移動到摺疊片材束bs的寬度方向中間並利用3列輥在摺疊環bl的片材束寬度bw上進行分階段的摺疊的狀態。圖13示出了利用3列輥進行的分階段的階段摺疊完成且支承單元56位於作為折返位置的末端位置(ep)的狀態。以下,對各狀態進行說明。首先,在圖11中,具有3列壓輥的支承單元56的單元標記107被安裝於右側板53的原位傳感器108檢測出,支承單元56位於原始位置(hp)。在該位置,在設定了後述的「階段摺疊模式」的情況下,等待由摺疊輥45進行折彎處理並在摺疊片材搬送通路bp上搬送來的摺疊片材束bs的搬入。另外,位於該原始位置(hp)的支承單元56從移動方向起相互的間隔依次變窄,最後一列設置了壓接的壓輥70。如已說明的那樣,在本實施例中第1列的第1上壓輥71和第1下壓輥72具有大致14毫米的間隔地配置。另外,第2列的第2上壓輥73和第2下壓輥74具有大致7毫米的間隔。並且,第3列的第3上壓輥75和第3下壓輥76在區域r1相互壓接。並且,這些輥相互的分離及壓接的中心配置成與作為摺疊片材束bs的中心的摺疊片材的摺疊環前端(摺痕)bl1大致一致。若該摺疊片材束bs的摺疊環達到規定的大小(在本實施例中環的上下方向為例如22毫米),則使摺疊輥45停止並使支承單元56在單元驅動馬達69的驅動下向圖11右側移動。若該移動開始,則第一列的第1上壓輥71和第1下壓輥72越過摺疊片材束的圖示左側(一方)的端部(片材端部),一邊在比摺疊片材前端環bl1稍微靠上方的位置施加摺痕一邊向右側移動。如之前所述,本實施例中的環的大小為大致22毫米左右,第1上壓輥71與第1下壓輥72的間隔設為大致14毫米左右,因此,上下疊置將近大致4毫米,這將賦予圖14(a)所示的第1折線100。另外,由於第1上壓輥71與第1下壓輥72的間隔是張開的,因此這些輥不怎麼損壞摺疊片材束bs端部就越過摺疊片材束bs端部。另外,包括第1上壓輥71和第1下壓輥72在內的壓輥70在與片材搬送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被軸支承,並在該軸上被支承為旋轉自如。通過該旋轉,也使摺疊片材束端部的越過變得容易。並且,在第1上壓輥71、第2上壓輥73、第3上壓輥75的移動方向之間配置有第1上導向板201a、第2上導向板202a。另一方面,在隔著摺疊環bl與它們相向的第1下壓輥72、第2下壓輥74、第3下壓輥76的移動方向之間配置有第1下導向板201b、第2下導向板202b。由此,摺疊片材束bs的摺疊環bl不會進入到輥間而平穩地向上遊側的壓輥70之間引導。若支承單元56繼續移動,則被按壓在第1上壓輥71與第1下壓輥72的間隔的環,進一步在第2上壓輥73與第2下壓輥74的稍微變窄的間隔對摺疊片材束bs的環進行按壓,從而施加第2摺痕。本實施例中的第2上壓輥73與第2下壓輥74的間隔進一步設定為大致7毫米,和第1上壓輥71與第1下壓輥72的間隔相比,上下分別疊置大致3.5毫米左右,這將賦予圖14(b)所示的第2折線101。接著,由作為第3列輥的第3上壓輥75和第3下壓輥76對該摺痕bl1進行階段摺疊。即,第3上壓輥75和第3下壓輥76的間隔為0而成為大致壓接狀態,因此,一邊被第三上壓輥按壓彈簧93a和第三下壓輥按壓彈簧93b按壓,一邊與摺痕在片材厚度方向上的量相應地對片材進行階段摺疊,這將賦予圖14(c)所示的最後折線102。圖12示出了上述的內容中在一個單元內分階段地按壓摺疊片材束bs並使支承單元56位於摺疊片材束bs的片材寬度方向大致中央的狀態。從該狀態起,支承單元56進一步一邊朝向圖示右側通過相互的間隔變窄的壓輥70從片材的摺痕厚度方向分階段地對片材賦予折線一邊移動。通過該移動,第3列的第3上壓輥75和第3下壓輥76通過摺疊片材束的圖示右左(一方)端部(片材端部)而利用壓輥依次按壓來進行階段摺疊。在其通過後,支承單元56到達作為圖示的右側板53側的折返位置的末端位置(ep)。該狀態在圖13中示出。若到達該折返位置,則停止單元驅動馬達69的驅動。之後,實施了階段摺疊的(壓輥70的按壓完成的)摺疊片材束bs等待通過摺疊輥45以及束排出輥49向排出方向的旋轉來被排出。若由圖2所示的束排出傳感器(sen4)131檢測出進行了階段摺疊的摺疊片材束bs的排出完成,則使支承單元56從折返位置返回到原始位置(hp),在圖8的位置以備下一個摺疊片材束bs的搬入。此外,在上述中是將圖13的進行了階段摺疊的摺疊片材bs暫時排出後,使支承單元56從末端位置(ep)返回到原始位置位置(hp),但若不排出摺疊片材束bs,而是再次使支承單元56從圖13的右側向左側移動,一邊通過第3上壓輥75和第3下壓輥76對摺疊片材束bs的摺痕再次進行按壓,一邊返回到原始位置(hp),則也能夠更切實地進行最後一列的階段摺疊。如以上這樣,在本實施例中,通過支承單元56對摺彎的摺疊片材束bs執行了3個階段的摺疊。根據圖14說明說明進行該摺疊動作並排出的摺疊片材束bs。如至此所說明的那樣,通過作為本發明的片材束的按壓構件的第1上壓輥71和第1下壓輥72從摺疊片材束bs的摺痕厚度方向(摺痕中與摺疊片材束bs搬送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在由摺疊輥45施加摺痕並產生摺疊環bl的部位沿摺痕方向移動而施加了多個摺痕。如已說明的那樣,將第1階段的第1上壓輥71與第1下壓輥72的間隔限定為比摺疊環稍窄的間隔(在本實施例中,相對於環高度22毫米限定為大致14毫米),從而沿著由摺疊輥45施加的摺痕移動來施加第1階段的摺痕。該摺痕是圖14(a)的實線箭頭表示的第1折線100,在圖15(a)中,在摺疊片材束bs上以淺色線表示為第1折線100。這是由於如圖14(a)那樣在成為環的部分,由第1上壓輥71和第1下壓輥72按壓的部分受到集中載荷而使片材束髮生壓曲摺疊,通過第1上壓輥71和第1下壓輥72沿寬度方向的移動,成為第1折線100而出現。然後,在第2階段中,作為片材束的按壓構件的第2上壓輥73與第2下壓輥74的間隔由比第1階段中按壓形成的環稍窄的間隔(在本實施例中大致7毫米)限定,沿著由摺疊輥45施加的摺痕移動來施加第2階段的摺痕。該摺痕是位於比圖14(b)所示的第1折線100靠背側的位置的實線箭頭所表示的第2折線101,在圖15中,在摺疊片材束bs上以淺色線表示為第2折線101。這也是由於如圖14(b)那樣在成為環的部分,由第2上壓輥73和第2下壓輥74按壓的部分受到集中載荷而使片材束髮生壓曲摺疊,通過第2上壓輥73和第2下壓輥74沿寬度方向的移動,成為第1折線101而出現。作為最後的階段,作為片材束的按壓構件的第3上壓輥75和第3下壓輥76在第3上壓輥按壓彈簧149a和第3下壓輥按壓彈簧149b的彈性力下進行按壓。在該最後階段中,沒有像第1階段、第2階段那樣地空出第3上壓輥75與第3下壓輥76的間隔。(本實施例中的限制間隔為0毫米)。因此,最後階段的按壓是通過第3上壓輥75和第3下壓輥76一邊對摺疊片材束bs的經過了按壓的厚度的位置進行按壓,一邊沿摺痕方向移動。該最後一列的壓輥70的摺痕是在摺疊片材束bs上由圖14(c)的實線箭頭表示的最後折線102,在圖15(a)中,在摺疊片材束bs上以比較深的線表示為最後折線102。此外,在摺疊片材束bs的寬度方向端部形成有摺疊輥45以及壓輥70從壓接狀態碰上片材時的端部摺痕103。其在由大致壓接狀態的第3上壓輥75和第3下壓輥76按壓的部分作為對摺痕進行了強化的最後折線102出現。如以上這樣,使各壓輥70以不同的間隔壓曲而形成摺痕,由此,在第1階段的淺色線即第1折線100、第2階段的淺色線即第2折線101、以及最後階段的根據摺疊片材束bs厚度而產生的比較深色的線即最後折線102的各線位置,趨向摺疊片材束bs向閉合方向(通過摺痕的搬送方向上的線)側摺疊的摺疊方向,從而與以往的利用摺痕壓輥對端部進行按壓的裝置相比,在排出後也能夠防止摺疊片材束bs打開、排列性和集聚性低下。[執行了階段摺疊的摺疊片材]如上所述,可知與以往的僅對摺痕進行按壓的裝置相比,雖然摺疊片材打開的情況變少,但仍有改善的餘地。即,對圖15之前也進行了說明,圖14為表示由壓輥按壓的冊子的圖,圖15(a)中圖11至圖13的由支承單元按壓的摺疊片材束處於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端部的摺疊較松、沒有牢固地摺疊的狀態。如圖15(b)所示,可知在支承單元56的原始位置(hp)側的第1階段的淺色線即第1折線100的端部100ht、第2階段的淺色線即第2折線101的端部101ht沒有出現明確的折線。另外,特別是作為折返位置的末端位置(ep)側的第1階段的淺色線即第1折線100的端部100et、第2階段的淺色線即第2折線101的端部101et沒怎麼賦予折線。尋求該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換言之支承單元56的原始位置(hp)側和末端位置(ep)側的端部的摺疊不牢固的原因,本發明者弄清了這是因為作為摺疊片材的摺疊環的韌勁的反作用力不同。圖16是為了對此進行確認而進行的實驗,使用的片材為a4尺寸、單位面積質量為81.4g/m2且寬度為240mm,對由摺疊輥45進行了摺疊的摺疊片材的距離支承單元56原始位置側的摺疊片材束端部30mm的位置pr1、距離60mm的位置pr2、以及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中央位置pr3利用推力計推入到15mm來進行了測定。其測定結果如下表。此外,圖16的bw符號表示束片材的寬度,一半的寬度用2/bw表示。【表1】圖16附圖標記推力計推入位置測定結果(反作用力n)pr1距離hp側端部30mm附近約2.7pr2距離hp側端部60mm附近約4.3pr3摺疊片材兩端部中央附近約6.8從上述的表可知,摺疊片材的摺疊環的韌勁(反作用力)在中央最高,端部側變低。另外,若實際移動支承單元56來觀察摺疊片材的摺疊環部分,則也可知在原始位置(hp)側到端部pr1的折線以及同樣距離端部30mm的位置的末端位置(ep)側的pr4到片材束末端的折線中,更難施加從pr4到末端的折線。這與實際移動支承單元56時在移動方向上是否有片材連續相關。因此,根據摺疊張數的程度,也可以使支承單元在局部往復運動,以便僅在末端位置側賦予折線。[支承單元的移動]下面,對支承單元56的相對於摺疊環在片材寬度bw方向上的支承單元移動進行說明。此外,箭頭ub表示支承單元56的移動方向,圖17說明已說明的圖11至圖13的支承單元的移動,圖18和圖19表示對該圖17的支承單元56的移動進行了改善的本發明的結構。以下,依次進行說明。[以往的支承單元的移動]圖17的內容已在圖11至圖13中進行了說明,因此省略此處的詳細說明,在圖17(a)中,支承單元56從原始位置位置(hp)朝向末端位置(ep)移動而通過第1上壓輥71和第1下壓輥72至依次相互壓接的第3上壓輥75和第3下壓輥76依次對摺疊片材的摺疊環進行按壓並排出摺疊片材。在圖17(b)中,支承單元56在片材束寬度bw的方向上往復地按壓摺疊環。在此,特別是由於相互壓接的第3上壓輥75和第3下壓輥76按壓摺疊環2次,因此與上述的圖17(a)的按壓相比,更能夠進行摺疊。但是,特別是末端位置(ep)側的摺疊環端部不易施加摺痕,如圖14以及圖15所示,摺痕較輕,存在改善的餘地。[本發明的支承單元的移動]因此,圖18和圖19表示通過對端部、特別是末端位置(ep)側的端部的一部分區域進行多次按壓而使摺痕明顯。(第1實施例)圖18是在上述的圖17(a)的末端位置(ep)側使支承單元56局部往復地按壓摺疊片材端部。支承單元56若在末端位置(ep)如圖所示地到達末端位置(ep)側的摺疊片材末端,則接下來向原始位置位置(hp)側返回。該返回移動設定為片材束寬度的大約1/4至大約1/5。若支承單元56移動該大約1/4至大約1/5,則再次朝向末端位置(ep)側移動並穿過摺疊片材的摺疊環而移動到末端位置(ep),將經過按壓的摺疊片材束排出,等待下一個摺疊片材的搬入。由此,通過壓輥70對末端位置(ep)側的摺疊片材端部進行多次按壓,因此,與圖17的由支承單元56按壓的摺疊片材相比,末端位置(ep)側的端部側牢固地摺疊。(第2實施例)圖18(b)為圖18(a)的支承單元56在末端位置(ep)側端部進行了支承單元端部移動端部移動ubt1、ubt2的往復移動之後,返回到原始位置位置(hp)。之後,將最初的摺疊片材束排出,在該原始位置位置(hp),等待下一個摺疊片材束的搬入。根據本實施例2,在從支承單元56的末端位置(ep)向原始位置位置(hp)的返回的過程中也對摺疊片材的摺疊環再一次按壓,因此末端位置(ep)側端部的摺疊牢固,並且與實施例1相比,容易施加摺痕。此外,支承單元端部移動端部移動ubt1、ubt2的往復移動的範圍設定為片材束寬度的大約1/4至大約1/5這一點與實施例1相同。(第3實施例)下面,利用圖19(a)說明第3實施例。在此,支承單元56在摺疊片材寬度方向的原始位置位置(hp)側和末端位置(ep)側這兩端部附近進行往復運動。即,支承單元56從原始位置位置(hp)向摺疊片材的摺疊環移動,在該附近進行支承單元端部移動端部移動ubt1、ubt2的往復移動,之後朝向末端位置(ep)移動。若該移動完成,則將摺疊片材排出,等待下一個摺疊片材的搬入。由此,與圖18所示的結構相比,在原始位置位置(hp)側,支承單元56也在片材束寬度的大約1/4至大約1/5的範圍的端部附近往復運動,因此,摺疊環的兩端部更牢固地折入。(第4實施例)下面,根據圖19(b),對於支承單元56的移動說明第4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支承單元56在摺疊片材寬度方向的原始位置位置(hp)側和末端位置(ep)側這兩端部附近分別進行往復運動,之後使支承單元56從末端位置(ep)移動到原始位置位置(hp)。之後將摺疊片材束排出,等待下一個摺疊片材束的搬入,雖然要花費對一部分片材束進行處理的時間,但摺疊精度進一步提高。在此,支承單元56也在片材束寬度的大約1/4至大約1/5的範圍的端部附近往復運動。此外,不言而喻,也可以先進行末端位置(ep)側的往復,之後再折返來在作為初始位置的原始位置位置(hp)側進行往復運動。[進行了支承單元的兩端部局部往復運動的摺疊片材]圖20示出了相對於上述的圖19中的實施例3以及實施例4的摺疊片材進行了支承單元端部移動端部移動ubt1、ubt2的往復移動之後的摺疊片材。若將該圖與沒有通過支承單元56對片材端部進行往復運動的圖15進行對比,則如圖20(a)所示,在摺疊片材(冊子)兩端部明顯地賦予第1折線100和第2折線101,切實地摺疊到端部。圖20(b)示出了在作為支承單元的進入側的原始位置(hp)側的第1階段的淺色線即第1折線100的端部100ht、第2階段的淺色線即第2折線101的端部101ht出現明顯的折線的狀態。另外,如圖20(c)所示,在作為折返位置的末端位置(ep)側的第1階段的淺色線即第1折線100的端部100et、第2階段的淺色線即第2折線101的端部101et也賦予了折線。由此,通過對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端部實施支承單元56的局部往復運動,牢固地賦予摺痕,在排出到第2排紙託盤22之後摺疊部打開的情況下也減少,集聚性也提高,另外,能夠提供美觀的摺疊冊子。此外,在圖20中,雖然並不是僅在與圖18對應的末端位置(ep)側使支承單元56局部往復來按壓摺疊片材端部,但在摺疊張數不太多的情況下,只要僅對韌勁比較弱的末端位置(ep)進行,則排出後的冊子的摺痕打開的情況就較少,因此,根據情況僅對一方進行支承單元56的往復運動即可。(實施例5)在此,對於之前的圖17至圖19的通過支承單元56對摺疊片材的摺疊環(摺痕)進行按壓移動,在圖21的流程圖中整理說明。若操作者從控制面板18(圖1、圖23)進行摺痕按壓的指示,則由摺疊輥45摺疊了的摺疊片材搬入到摺疊單元50而在預先設定的位置停止(f1)。若摺疊片材的搬入完成,則使對分階段地按壓摺痕的壓輥進行支承的支承單元56從原始位置位置(hp)開始移動(f2)。接著,根據之前的操作者的指示,選擇僅進行支承單元56的摺疊片材寬度的整個區域移動而不進行端部的往復運動的情況(f3)、除了支承單元56的摺疊片材寬度的整個區域移動之外還僅在末端位置(ep)進行端部的往復運動的情況(f4)、還有除了支承單元56的摺疊片材寬度的整個區域移動之外還在作為初始位置的原始位置位置(hp)和末端位置(ep)這摺疊片材兩端進行局部往復運動的情況(f5)。並且,支承單元56是在從原始位置位置(hp)到末端位置(ep)的去路中待命並將摺疊片材排出、或者是從原始位置位置(hp)移動到末端位置(ep)再返回到作為初始位置的原始位置位置(hp)後將摺疊片材排出,將第2份的摺疊片材搬入摺疊單元(f12)也能夠進行選擇(f6至f11的6種)。也就是說,之前說明的圖17(a)對應於圖21(f6),圖17(b)對應於圖21(f7)。另外,圖18(a)對應於圖21(f8),圖18(b)對應於圖21(f9)。並且,圖19(a)對應於圖21(f10),圖19(b)對應於圖21(f11)。因此,如圖21中的向下的箭頭所示,若摺疊環的分階段的摺疊所需要的時間增加,則摺疊精度提高。當然,也能夠選擇不通過支承單元56的壓輥對由摺疊輥45進行了摺疊處理的摺疊片材進行摺疊處理就進行束排出。在此之前,示出了操作者從控制面板18手動輸入支承單元56的移動的例子,但也可以如下所示地根據摺疊片材的張數、厚度改變移動。(實施例6)在此之前,使操作者進行輸入來選擇支承單元56的移動,但也可以如圖22的流程圖所示地根據摺疊片材的張數或者厚度的程度來進行支承單元56的移動,以下對此進行說明。從控制面板18指示「摺疊環階段摺疊」的執行。於是,首先,對摺疊張數的張數進行計數。該計數由搬入輥24的下遊側的搬入傳感器sen1來進行,但也可以設定為接收來自圖像形成裝置主體的計數信息。另外,在厚度測定時,只要測定摺疊輥的軸間即可。以下,以張數為例。通過後面說明的摺疊片材階段摺疊控制部124(控制部)判斷摺疊片材張數是否超過10張(s1)。在該判斷為摺疊片材張數未超過10張(否)的情況下,如圖22所示向左前進,支承單元56僅進行摺疊片材束的整個區域移動,在末端位置(ep)待命(圖17(a)),將摺疊片材束排出,並且在有下一片材的情況下等待束的搬入(s6)。另一方面,在判斷為超過10張(是)的情況下,進一步判斷是否超過15張(s3)。在該判斷為未超過(否)的情況下,如圖22所示向右前進,通過支承單元56進行摺疊片材寬度的整個區域移動和末端位置(ep)的末端部的往復運動,在末端位置(ep)待命(圖18(a)),將摺疊片材束排出,並且在有下一片材情況下等待束的搬入(s6)。在此超過15張(是)的情況下,通過支承單元56進行摺疊片材寬度的整個區域移動和原始位置位置(hp)及末端位置(ep)這兩端部的往復運動後將片材束排出,在有下一片材的情況下等待束的搬入(s6)。如以上這樣,根據摺疊片材束的張數,自動地判斷是否進行寬度方向端部的往復運動,在進行的情況下,自動地判斷是僅在末端位置(ep)側進行還是在兩端進行。通過這樣設定,能夠縮短壓輥70的按壓的時間且提高摺疊精度。此外,不言而喻,在摺疊張數為1至3張左右的情況下,不使該支承單元56移動而僅進行摺疊輥45的摺疊就進行束排出,從而也能夠提高處理速度。[控制結構的說明]根據圖23的框圖,說明具備在此之前說明的摺疊單元50的片材處理裝置b以及包括該片材處理裝置b的圖像形裝置a的控制結構。具備圖像形成機構的圖像形成裝置控制部110從設置於控制面板18的輸入機構11輸入所希望的處理。該輸入通過模式設定機構對片材處理裝置b的片材處理裝置控制部115進行控制。另外,圖像形成裝置控制部110對供紙部1的供紙控制部110b進行控制,並且向片材處理裝置控制部115輸出摺疊張數或摺疊片材厚度信息。本實施例的片材處理裝置b的處理模式包括如下的模式。即,(1)將形成了圖像的片材收容於第1排紙託盤21的「列印輸出模式」。(2)將來自主體排出口3的片材按份對齊成束狀並通過一端面裝訂訂書釘裝置33進行裝訂後收納於第1排紙託盤21的「訂書釘裝訂模式」。(3)通過作為第2處理託盤的堆積部35將來自主體排出口3的片材按份對齊成束狀並通過騎馬訂訂書機40對該片材束的中間進行裝訂後,摺疊成冊子狀並收納於第2排紙託盤22的「束騎馬訂束摺疊模式」。(4)在進行騎馬訂並摺疊成冊子狀的片材束的摺痕的環上使支承單元56移動並通過壓輥對摺疊環分階段地進行按壓來進行階段摺疊,並收納於第2排紙託盤22的「階段摺疊模式」。這些模式構成為能夠進行指定。另外,在該「階段摺疊模式」中,根據摺疊張數,在末端位置(ep)側或原始位置位置(hp)側和末端位置(ep)側這摺疊片材的摺疊環兩端進行局部往復運動來進一步提高摺疊精度。此外,如圖21所記載的那樣,摺疊精度也可以通過手動輸入來選擇。片材處理裝置b具備:能夠根據上述被指定的模式來進行動作的片材處理裝置控制部115;儲存有動作程序的rom113;以及儲存有控制數據的ram114。而且,該片材處理裝置控制部115具備:對該裝置內的片搬送進行控制的片材搬送控制部116;通過單張穿孔單元28對片材一張一張進行按壓處理的單張穿孔控制部117;通過處理託盤29進行片材的聚集控制的處理託盤控制部118;對成為片材束而聚集於該處理託盤29的片材的端面側進行裝訂並在裝訂後排出的端面裝訂控制部119;以及為了集聚在該處理託盤29進行了裝訂處理的片材束而根據集聚量來控制第1排紙託盤21的升降等的第1排紙託盤升降控制部120。另外,在對片材束的片材搬送方向的1/2附近進行裝訂的騎馬訂或中間摺疊的情況下,通過將片材束聚集在片材的堆積部35上的堆積部控制部121進行控制。該堆積部控制部121通過止動件38、整合構件39進行排列而生成片材束,該止動件38、整合構件39對一張一張地搬入堆積部35的片材的前端進行限制。並且,還具備騎馬訂控制部122和片材中間摺疊控制部123,該騎馬訂控制部122控制騎馬訂訂書機,以便將訂書針等向片材束的中間釘入,該片材中間摺疊控制部123進行控制,以通過折刀46將進行了騎馬訂的片材束向摺疊輥45推入來實施中間摺疊。該片材中摺疊控制部123與束搬入檢測傳感器(sen3)129連接,特別是雖然未圖示,但與編碼器傳感器連接,並根據其輸出信號對驅動摺疊輥45的摺疊馬達進行控制。具備摺疊片材階段摺疊控制部124(控制部),該摺疊片材階段摺疊控制部124(控制部)相對於該摺疊片材束bs,按照在此之前說明的「階段摺疊模式」,與使支承多列壓輥70的支承單元56移動的單元驅動馬達69連接並對其進行控制する。該片材摺疊片材階段摺疊控制部124(控制部)還與確認摺疊單元位於原始位置(hp)的原位傳感器108連接。另外,也與尤其與本發明相關的位於搬入輥24下遊側並對片材的裝置搬入進行檢測的搬入傳感器s1、在摺疊輥45下遊對摺疊片材束bs的搬入進行檢測的束搬入傳感器(sen3)129連結。而且,結束了階段摺疊的摺疊片材束bs由與驅動束排出輥49的束排出輥驅動馬達連接的第2託盤升降控制部125控制而排出集聚到第2排紙託盤。這其中,第2託盤升降控制部125與束排出傳感器(sen4)131連接來確認摺疊片材束bs的排出動作。對於與本發明尤其相關的、包括摺疊片材的端部的局部往復移動在內的階段摺疊控制,在此之前已通過各機構的說明以及圖18至圖22的各動作狀態說明圖進行了說明,因此省略此處的說明,在其內容中,對摺疊單元50內的支承單元56的移動進行控制,以便執行階段摺疊。如以上這樣,根據用於實施本發明的方式,發揮如下這樣的效果。1.一種片材處理裝置,該片材處理裝置具備:一對按壓構件(壓輥70),其對摺疊片材bs的摺疊環bl進行按壓;以及支承單元56,其在上述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上移動,並且以上述按壓構件相互的間隔從移動方向的下遊向上遊分階段地變窄的方式支承多列上述按壓構件,上述支承單元56進行上述摺疊環的片材寬度整個區域移動和片材端局部區域的往復運動來利用按壓構件按壓摺疊環。由此,進行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摺疊,並且反覆地按壓寬度方向端部,因此更切實地進行端部的摺疊,摺疊片材更不易在集聚時打開,從而也變得美觀,在堆積摺疊片材束時集聚性提高。2.上述1所述的片材處理裝置中,上述多列按壓構件(壓輥70)中的移動方向上的最後一列按壓構件(第3上壓輥75、第3下壓輥76)相互壓接,最後一列按壓構件近前的壓輥(第2上壓輥73、第2下壓輥74)被限制位置以防止間隔(l2)超出規定地變窄。由此,最後階段的壓輥切實地按壓摺疊片材的摺痕,因此,隨著各壓輥向內側的摺疊,進行進一步的摺疊。3.一種片材處理裝置,該片材處理裝置具備:成對的壓輥70,其對摺疊片材bs的摺疊環bl進行按壓;以及支承單元56,在上述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上從初始位置向末端位置移動,並且以上述成對的壓輥相互的間隔從移動方向的下遊向上遊分階段地變窄的方式支承多列壓輥,上述支承單元56使上述多列成對的壓輥70中的移動方向上的最後一列壓輥構件(第3上壓輥75、第3下壓輥76)相互壓接,對最後一列壓輥近前的壓輥(第2上壓輥73、第2下壓輥74)進行位置限制,以便以規定間隔進行保持,並且該支承單元進行上述摺疊環的片材寬度整個區域的移動和片材端的局部區域的往復運動來利用壓輥70對摺疊環進行按壓。由此,進行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摺疊,並且反覆地按壓寬度方向端部,因此更切實地進行端部的摺疊,摺疊片材在集聚時更不易打開,從而也變得美觀,在堆積摺疊片材束時集聚性提高。4.上述3所述的片材處理裝置中,上述支承單元56從初始位置向末端位置以利用壓輥70對上述摺疊環進行按壓的方式移動,在上述末端位置(ep側)附近往復運動而利用壓輥70對摺疊環端部進行多次按壓。(參照圖18(a))由此,特別是對摺疊片材的韌勁較弱的末端位置(ep)側進行多次按壓,因此該韌勁較弱的部分也可牢固施加摺痕。5.上述3所述的片材處理裝置中,上述支承單元56從初始位置(原始位置位置(hp))向末端位置(ep)以利用壓輥70對上述摺疊環bl進行按壓的方式移動,在上述末端位置附近往復運動而對上述摺疊環端部進行多次按壓,之後一邊返回初始位置,一邊利用壓輥對上述摺疊環進行按壓。(參照圖18(b))由此,特別是對摺疊片材的韌勁較弱的末端位置(ep)側進行多次按壓,因此該韌勁較弱的部分也可牢固施加摺痕,並且在向初始位置的返回過程也能夠對摺疊片材的摺痕進行按壓,因此摺疊精度進一步提高。6.上述3所述的片材處理裝置中,上述支承單元56在從初始位置(原始位置位置(hp))向末端位置(ep)以利用壓輥70對摺疊環進行按壓的方式移動時,首先在上述初始位置附近往復運動而對上述摺疊環的初始位置側端部進行多次按壓之後,移動到末端位置,之後,在上述末端位置附近往復運動而對上述摺疊環端部進行多次按壓(參照圖19(a))。由此,利用對摺疊片材環bl的初始位置側附近和末端位置側附近這韌勁比較弱的兩端進行多次按壓,因此,更切實地施加摺痕,摺疊片材不易打開,從而也變得美觀,在堆積摺疊片材束時集聚性提高。7.上述3所述的片材處理裝置中,上述支承單元56在從初始位置(原始位置位置(hp))向末端位置(ep)以利用壓輥70對摺疊環進行按壓的方式移動時,首先在上述初始位置附近往復運動而對上述摺疊環的初始位置側端部進行多次按壓之後,移動到末端位置,之後在上述末端位置附近往復運動而對上述摺疊環端部進行多次按壓,再次返回到初始位置。(參照圖19(b))由此,利用壓輥對摺疊片材bs的摺疊環bl的初始位置側附近和末端位置側附近這韌勁比較弱的兩端進行多次按壓,並且在向初始位置的返回過程中也進行按壓,因此,切實地施加摺痕,摺疊精度提高,摺疊片材不易打開,從而也變得美觀,在堆積摺疊片材束時集聚性進一步提高8.一種片材處理裝置,該片材處理裝置具備支承單元56,該支承單元56支承多個對摺疊片材bs的摺疊環bl進行按壓的壓輥單元81,並沿著摺疊環從初始位置向末端位置移動,其中,上述壓輥單元81使壓輥70、框架(壓輥框架85)、以及彈性彈簧(壓輥按壓彈簧146)單元化而構成,上述壓輥70對摺疊環進行按壓且能夠旋轉,上述框架(壓輥框架85)將對該壓輥70進行保持的壓輥託架140以能夠移動的方式保持,上述彈性彈簧(壓輥按壓彈簧146)配置在該框架與上述輥託架之間並對壓輥向片材按壓方向施力,上述支承單元56使上述壓輥單元81相向配置而成對地配置,並且構成為以成對的壓輥單元相互的間隔從上述支承單元56的移動方向的下遊向上遊分階段地變窄的方式支承多列壓輥單元的單元,並且,上述支承單元56從上述初始位置移動到上述末端位置進行上述摺疊環的片材寬度整個區域的移動以及至少在上述末端位置附近的片材端部進行往復運動來對摺疊環進行按壓。根據上述,由於壓輥單元化地裝入支承單元56,因此容易裝入,並且進行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摺疊和反覆地按壓寬度方向端部,因此更切實地進行端部的摺疊,摺疊片材更不易打開,從而也變得美觀,在堆積摺疊片材束時集聚性提高9.上述8所述的片材處理裝置中,上述支承單元56在上述初始位置附近的片材端部也進行往復運動來對摺疊環的兩端進行按壓。由此,更切實地摺疊摺疊環bl的兩端部。10.一種片材處理裝置,該片材處理裝置具備:一對按壓構件(壓輥70),其對摺疊片材bs的摺疊環bl進行按壓;支承單元56,其在上述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上移動,並且以上述按壓構件相互的間隔從移動方向的下遊向上遊分階段地變窄的方式支承多列按壓構件;以及控制部(摺疊片材階段摺疊控制部124),其對上述支承單元沿寬度方向的移動進行控制,上述控制部使上述支承單元選擇性地進行通過按壓構件對上述摺疊環的片材寬度整個區域進行按壓的整個區域移動以及除了該整個區域移動之外還在片材端部區域進行往復運動來對摺疊環的寬度端部進行按壓的端部區域按壓移動。由此,進行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摺疊,並且在張數較多時等根據需要選擇性地反覆按壓寬度方向端部,因此更切實地進行端部的摺疊,摺疊片材更不易打開,從而也變得美觀,在堆積摺疊片材束時集聚性提高。11.上述10所述的片材處理裝置中,上述控制部在摺疊片材的厚度超過規定厚度時執行支承單元的端部區域移動。由此,在摺疊片材的厚度超過規定厚度時執行端部按壓,因此沒必要的摺疊片材的處理不需要時間。12.上述10所述的片材處理裝置中,上述控制部在摺疊片材的張數超過規定張數時執行支承單元的端部按壓移動。由此,在摺疊片材的張數超過規定張數時執行端部按壓,因此沒必要的摺疊片材的處理不需要時間。13.一種片材處理裝置,該片材處理裝置具備:成對的壓輥,其對摺疊片材bs的摺疊環bl進行按壓;支承單元56,其在上述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上從初始位置(原始位置位置(hp))向末端位置(ep)移動,並且以所述成對的壓輥70相互的間隔從移動方向的下遊向上遊分階段地變窄的方式支承多列壓輥;以及控制部(摺疊片材階段摺疊控制部124),其對上述支承單元沿寬度方向的移動進行控制,上述支承單元56使上述多列成對的壓輥70中的移動方向上的最後一列壓輥(第3上壓輥75、第3下壓輥76)相互壓接,對最後一列壓輥近前的壓輥(第2上壓輥73,第2下壓輥74)進行位置限制,以便以規定間隔(l2)進行保持,上述控制部使上述支承單元選擇地進行在上述摺疊環的片材寬度整個區域通過上述壓輥70對摺疊環進行按壓的整個區域移動和除了該整個區域移動之外還在片材端部區域進行往復運動來對利用上述壓輥70對摺疊環的寬度端部進行按壓的端部區域按壓移動。由此,進行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摺疊,並且在張數較多時等根據需要選擇性地反覆按壓寬度方向端部,因此更切實地進行端部的摺疊,摺疊片材在集聚時更不易打開,從而也變得美觀,在堆積摺疊片材束時集聚性提高。14.上述13所述的片材處理裝置中,上述控制部(摺疊片材階段摺疊控制部124)在摺疊片材的厚度超過規定厚度時、或者摺疊片材的張數超過規定張數時執行支承單元的端部區域移動。由此,進行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摺疊,並且,在厚度較厚時、張數較多時等根據需要選擇地反覆按壓寬度方向端部,因此在較薄的情況下、張數較少時的處理時間不會變多。15.上述13所述的片材處理裝置中,上述控制部(摺疊片材階段摺疊控制部124)還在摺疊片材的厚度超過規定厚度或者摺疊片材的張數超過規定張數時,根據超過的狀態而選擇在摺疊環的末端執行支承單元的端部區域移動或在兩端部執行端部區域移動。由此,根據摺疊片材的張數、厚度來選擇在末端位置還是在兩端進行摺疊環的端部的按壓,因此,可獲得摺疊精度與處理時間的平衡。16.上述13所述的片材處理裝置中,上述控制部(摺疊片材階段摺疊控制部124)在摺疊片材的厚度超過規定厚度時、或者摺疊片材的張數超過規定張數時在上述末端位置附近執行支承單元的端部區域移動。由此,在為某個範圍的張數厚度時,僅對摺疊比較不足的末端位置(ep)側進行按壓,因此能夠進行與摺疊片材對應的處理。17.上述16所述的片材處理裝置中,上述控制部(摺疊片材階段摺疊控制部124)在上述末端位置附近執行支承單元的端部區域移動之後還在初始位置附近也執行端部區域移動。由此,在末端位置(ep)側和初始位置側的原始位置位置(hp)側進行按壓,因此能夠更牢固地將摺疊片材折入。18.上述13所述的片材處理裝置中,上述控制部(摺疊片材階段摺疊控制部124)執行上述支承單元在初始位置附近的端部區域移動,之後執行整個區域移動,接著該整個區域移動在末端附近執行端部區域移動。由此,在選擇端部按壓的同時在需要時對兩端部進行按壓,因此更切實地進行端部的摺疊,摺疊片材更不易打開,從而也變得美觀,在堆積摺疊片材束時集聚性提高。19.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具備在片材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部2以及對來自該圖像形成部的片材實施規定的片材處理的片材處理裝置b,該片材處理裝置b具備上述1所述的片材處理裝置。由此,能夠提供發揮上述1所述的效果的圖像形成裝置。20.一種片材的摺痕按壓方法,具備:一對壓輥,其對摺疊片材的摺疊環進行按壓;以及支承單元,其在上述摺疊片材的寬度方向上從初始位置向末端位置移動,並且以上述壓輥相互的間隔從移動方向的下遊向上遊分階段地變窄的方式成列支承壓輥,使該支承單元移動來對摺疊環的摺痕進行按壓,其中,該片材的摺痕按壓方法包括:上述支承單元在上述摺疊環的片材寬度整個區域移動來對片材進行按壓的片材寬度的整個區域按壓工序;以及進行片材寬度的端部區域的往復運動來進行按壓的摺疊環的端部按壓工序。由此,進行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摺疊,並且,反覆按壓寬度方向端部,因此更切實地進行端部的摺疊,摺疊片材在集聚時更不易打開,從而也變得美觀,在堆積摺疊片材束時集聚性提高。此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的效果的說明中,對於本實施方式的各部分,以寫入括號的方式示出權利要求書中的各構成要素,或者標註參照附圖標記來明確兩者的關係。並且,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形,權利要求書記載的技術思想所包括的所有技術事項都成為本發明的對象。之前的實施方式示出了優選的例子,但作為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根據本說明書公開的內容來實現各種代替例、修正例、變形例或者改良例,這些包含在附上的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技術範圍內。此外,本申請要求通過參照而在此援引的2016年1月29日日本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號2016-015716號、同樣同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號2016-015717號的優先權。當前第1頁12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